首页 理论教育 悟者之力:转变人生的信念

悟者之力:转变人生的信念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4课凡事皆有极矛盾之时,看得透的便是悟者万事存在矛盾,事与事、人与人、人与事有时如乱麻一团,剪不断,理还乱,让人们头痛不已。唯有及时看透情境变化,调整自己的思路,才能做出成绩。没想到今年以来,他的地位一直在下降,原因是公司来了一个叫小芸的新员工。朱杰很不服气,认为小芸是靠了关系才能有这样的业绩,他经常给小芸使绊子,和小芸抢客户。小芸也不是吃素的,看到朱杰为难她,就处处与朱杰对着干。

悟者之力:转变人生的信念

第4课 凡事皆有极矛盾之时,看得透的便是悟者

万事存在矛盾,事与事、人与人、人与事有时如乱麻一团,剪不断,理还乱,让人们头痛不已。唯有及时看透情境变化,调整自己的思路,才能做出成绩。

禅者了悟。明了自己的境地,坚持自己的主张,尊重自己的对手。变通自己的行事方法,才能于矛盾处求出路、求发展。领悟矛盾,便是领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

因境而变随情而行,悟者不乱

急中生智来自平日积累的灵活的思维习惯。

在一次大学生智力竞赛上,一个大一新生的表现引人注目,她已经进到了决赛。在知识提问环节,主持人问:“请回答,三纲五常的‘三纲’指的是什么?”

“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女孩回答得胸有成竹,现场观众哄堂大笑。女孩这才发现自己的答案刚好把关系说颠倒了。她临危不乱,一本正经地说:“我回答的是‘新三纲’,在我们国家,不管官位多大,都是人民公仆;每家只有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父亲母亲围着转;女性地位越来越高,很多家庭都是妻子当家——你们说,我答错了吗?”

观众又一次哄堂大笑,并对女孩的机智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评委的示意下,主持人宣布这位女孩顺利过关。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答案,使一时的口误成了顺利过关的“脑筋急转弯”,比起旁人,将事情看透的人更易急中生智。就拿故事中的女孩来说,她不纠结于答案是否标准,因为观众想看的并不是标准答案,而是选手们的智力究竟如何。智力不仅包括记忆力应变能力更是智商的反映。随口说一个“新三纲五常”,更能证明自己是真聪明,并非书呆子。能够将情境看透,不拘泥于成规,最后得到成绩,这就是悟性。

有悟性的人不会手忙脚乱,经得起场面。不论是小场面还是大场面,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人们各自的脾气禀性,志向爱好都有不同,凑在一起就会有纷争。更多的时候,每个人的利益点也不同,与他人的利益难免发生冲突,更会引发矛盾。什么样的人能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气定神闲?就是有悟性的聪明人。

有悟性的人不会神志混乱,经得起风波。不论遇到的矛盾是难以解决的难题、尴尬的场面,还是与人交手时的见招拆招,他们明白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得透矛盾不算什么,尴尬也不算什么。只要这些矛盾、尴尬不是最重要的,一切都能解决。

一位省级领导去一个县城视察工作,当他在一所重点小学发表演讲时,一个小学生手里的手机突然砸上讲台,差点砸中领导的头。在场的校长、老师大惊失色,领导随即叫那个孩子走上讲台。

那孩子并不是有意要砸领导,他在和朋友吵架,情急之下动了手,没想到手机飞了出去。此时孩子战战兢兢,不敢开口解释,领导却笑呵呵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几年级了?”等到孩子回答后他又对全校师生说:“这位××同学在那么远的地方,手机投得这样有力气,我看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标枪运动员!”全场人哈哈大笑,一场风波消弭于无形。

幽默是能够消弭陌生感的最佳武器,也是化解矛盾的良方。故事里,孩子的行为让领导没面子,领导却没把这个“面子”当回事。在领导看来,讲话才是最主要的,他有本事把临时发生的意外当做脚踏板,让在场的师生对自己印象更好,也给听到这件事的人留下一个宽容幽默的印象,这对他没什么损失——如此行事,就是悟者。

在人们眼里,多数事看着都是矛盾,如何把事情看透?我们从小就学习的矛盾论其实是个很有用处的东西,它告诉我们要抓住最主要的矛盾,也就是你最在意的方面。看得透这一点,其余的皆可不在意,就算做不到纹丝不动,也能保证不因意外乱了阵脚,还能够再进一步,将这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把矛盾转化为有利条件。

看透矛盾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能审时度势,因为情境变了,矛盾也跟着变,只有一颗平静的心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那些内心波澜不起,遇事又能因境而变、随情而行的人,既是心灵的悟者,又是处世的高手。

豆荚与豆萁,都有自己的不得已

善待你的敌人,你的敌人自然会消失。

深秋,一位禅师路过一户农家,主妇正用豆萁生火煮刚剥好的豆荚。豆荚在沸水里痛哭失声,对豆萁大叫:“我们是同根所生,你怎么这样残忍,让我忍受被沸水煮的痛苦!”

豆萁也大声叫道:“你难道没看见吗?想把你煮熟的并不是我,我也身不由己,你没看到我也正在忍受烈火焚身?难道我的痛苦就比你少吗?”

看到这一幕,禅师感叹:“这和人与人相斗的道理何其相似。”

曹植的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曾让很多国人落泪,抛去曹植和曹丕的夺位之争,就这个故事而言,被豆萁烹煮的豆荚有理由责怪豆萁,豆萁也完全有理由责怪豆荚:“我也在忍受痛苦,你抱怨什么?”在同等境遇下,豆荚和豆萁都有自己的苦衷,抱怨对方并不能改善它们的处境,这一点,与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的人何其相似。

在生活中,我们最大的麻烦就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儿女与父母、兄弟与姐妹、丈夫与妻子之间尚且有矛盾,何况在社会上遇到的陌生人,特别是那些有利益冲突的竞争对手,不得不步步谨慎,小心翼翼地提防,将对手视为仇敌,对对方每一个行动都充满警惕,甚至连人家的好意都以恶意来揣测。这样的偏见,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心情

想要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对他人的理解。如果豆萁有选择权,它也不想成为燃料,既让自己粉身碎骨,还落下个骨肉相残的坏名声。有道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时候有人做出对你不利的举动,也许只是局势使然,不得已而为之,并不代表你们从此就要势不两立,再也没有友好相处的可能。

朱杰在一家公司的市场部工作,他是公司的老员工,对营销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很得上司器重。没想到今年以来,他的地位一直在下降,原因是公司来了一个叫小芸的新员工。小芸年轻有实力,又有很多新点子,业绩蒸蒸日上,成了公司的新力量。

朱杰很不服气,认为小芸是靠了关系才能有这样的业绩,他经常给小芸使绊子,和小芸抢客户。小芸也不是吃素的,看到朱杰为难她,就处处与朱杰对着干。因为忙着给对方添麻烦,两个人的业绩都受到很大影响,公司老总特意请他们吃饭,给他们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朱杰和小芸回到家后,各自反省自己。

特别是朱杰,他觉得自己作为前辈、作为男人,心胸太过狭窄,他主动找小芸道歉,并向小芸请教寻找客户的方法,还经常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小芸。小芸是个爽快人,看到朱杰真心诚意,就放下成见,常和朱杰一起分析市场,制订计划,两个人合作无间。成了公司里最厉害的一对搭档。

故事里的朱杰忌妒小芸,一是忌妒小芸的才能,更重要的是小芸带走了上司的赏识。乍一看,因利益而生的矛盾简直无法调和,但我们要清楚,竞争无处不在,你击败一个对手,还会有下一个对手,不如实现利益均衡,把对手变为自己的盟友。

体育赛场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在台上需要争夺名次,尽量打败对方,在台下却能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如果能把这种精神发扬到工作中,就是公私分明,不把工作上的矛盾带入生活。

人与人的关系难免存在矛盾。普通人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利益,面对矛盾要么回避,要么激化。矛盾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个麻烦,能不碰就不碰,碰到了也解决不好,只能纠结。圣人与人产生矛盾,会尽量理解对方,满足对方,哪怕自己吃亏受罪,也当做一种奉献,一种修为,这显然不切合生活实际。聪明人面对矛盾不回避也不激化,他们会试图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让自己不吃亏,也让对方满意。这个时候矛盾仍然存在,但它已经成为良性的、有益的东西。可见能达到共存才是上策。

有悟性的人都明白:身处矛盾之中,理解他人很重要。只有理解,才能看透对方的目的,制定自己的策略。唯有理解,才能够在保护自我的同时,为他人着想,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使用得好,就能极大地缓和矛盾。当然,理解不等于可以忍受对方的无理举动,更不等于退让。人可以大度,但不能让人小瞧。

感谢对手,他们的存在让你成长

人们能从对手身上学到最多的东西。

在广袤的非洲草原,有数不清的羚羊每日在草丛中奔跑觅食,有时,它们会被草原上的狮子抓到,成为狮子的食物。

一个部落首领看到这种情况,认为无害的羚羊很可怜,他带着部落里的人民捕杀了方圆千里的所有狮子。从此,羚羊高枕无忧,每天悠闲地在草地上散步

可没过几年,附近的人们发现这里的羚羊变得呆头呆脑,每天好吃懒做,再也没有矫健的身手,很多羚羊甚至变得病病歪歪。部落首领想不通为何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有智慧的老人说:“没有对手,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动物就会懒惰。只有狮子才能唤起羚羊的能力。”

首领去其他部落的土地上弄了几只狮子,那些死气沉沉的羚羊一开始相当惊慌,没过多久,果然变得朝气蓬勃,恢复了昔日的体魄。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一类人是我们不愿面对又不能回避的。每当你得到成绩,却发现跟某些人相比,自己还有很大差距,这成绩也来得不开心;每当你失去一个机会,会发现某些人正将这机会握在手中,你羡慕也没有用。这类人就是我们的对手,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他们都会出现,他们让我们头疼,却也让我们警醒,发现自己所做的远远不够。

对手能让我们更好地磨砺自己。就像故事中的羚羊和狮子,没有狮子,羚羊就会懒惰,就会退化,有了狮子它们才会不停地锻炼自己。为了生存,我们也要不断地磨炼自己。这个时候,仅仅有意志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在身边不断叮嘱,但叮嘱的人比不上那些打败你的人,只有打败你的人,或者威胁你的人,才能让你学会真正的认真和用心。

我们的成就离不开对手。有悟性的人明白对手的重要,他们会利用对手来激励自己,他们暂时不去看那些太过遥远的大目标,只盯着和自己走同一条路的小目标,不断弥补与他们的差距。如此一来,就能经常察觉到自己的进步,让自己有更强的进取心。

17岁的阿谈是业余网球爱好者,在市里小有名气。他有一个竞争对手叫吴瑞,比赛中只要遇到这个吴瑞,他必输无疑。阿谈为此大伤脑筋,每次想到自己的败绩,都很沮丧。

阿谈的姐姐阿颖知道弟弟的心病,就对他说:“有个对手是好事,你想不想打败吴瑞?”阿谈点头。阿颖说:“那你就经常看他的比赛,经常观察他,把他的绝招都学来。最好还能和他成为朋友,经常切磋,这样才能让你更好地发展。”

此后阿谈果然经常跟吴瑞切磋,吴瑞的比赛他每场必看,他观察吴瑞的动作,比自己好的,阿谈立刻模仿,同时也记下吴瑞的弱点。不到半年,阿谈的球技大有进步,已经能和吴瑞打个平手,他请姐姐吃饭作为感谢。

“那你想不想打得更好?”阿颖问。阿谈如今打心底里佩服姐姐,连连点头。阿颖说:“那你就把你发现的吴瑞的弱点、缺点全都告诉他,这样你们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阿谈照阿颖的话去做,吴瑞大为感动,也将他平日观察到的阿谈的错误一一告知,二人从此成了知己,经常一同练球。后来,他们都进了市里的网球队,作为代表参加全国比赛。

最聪明的人会把对手变为朋友,阿颖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教导弟弟接近对手、学习对手、超越对手,最后与对手成为朋友,共同进步,一切都为了自己更好地发展。不必认为向对手请教是件丢脸的事,也不必担心对手会倨傲地拒绝你,多数人都希望与人为善,共同发展。只有少数狂妄的人才会故步自封,拒绝交流,我们不能做这样的狂妄者。

想要把对手变为朋友,首先要承认对手的价值。夸奖自己的对手并不是贬低自己,而是对事实的尊重。试想如果你的对手是一个不起眼的人,胜利有什么快感?只有打败那些拥有雄厚实力的人,胜利才有滋味。或者说,对于那些有实力的人,失败也不是那么丢脸。

有悟性的人感激对手的存在,因为他们的挑战,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自己,不论是优势还是弱点,在对手的映衬下,都变得纤毫毕见。好的对手是我们的镜子,照出真实的自己,让自己知道如何进步,为何进步。看得透的人都知道,那个站在你前面的人并不是你的敌人,他们只是你前进的目标。也许有一天,他们会成为你的朋友,从此相互扶持,风雨同舟。

水至清则无鱼,较真不如双赢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一座大山上有两座寺院,两座寺院都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因为地势的缘故,南山的僧人只能种甘薯,北山的僧人只能种果树。两座寺院的住持互相看不顺眼,经常发生争吵,他们禁止门下弟子和对方的弟子来往。到了秋天,南山的僧人每天吃甘薯,很想尝尝北山的果子,而北山的弟子守着一堆一堆的果子,只能吃化缘来的少量干粮。

一位云游僧人恰巧路过此地,听说了这件事。他找到两位住持说:“老衲云游四方,常看闹市之中人们为蝇头之利斤斤计较,一点是非大动干戈。怎么佛门清净之所,也会有俗人妄念、区区心胸?”两位住持大为惭愧,言归于好。从此,南山寺和北山寺互为表里,和睦相处。

南山的甘薯、北山的果树,本该互通有无,友好互助,却因为两位住持的不和经常发生争吵。寸步不让的结果并不是解气,反而让自己吃亏。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情况,矛盾双方僵持不下,谁也不肯退步,最后谁也得不到好处。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双方僵持到筋疲力尽,被旁观者占了便宜。

有些人喜欢较真,对自己的利益寸步不让,但是较真的结果虽“真”,却再也容不下其他的东西。比如,一个人如果个性太过清高,对朋友要求太多,朋友一点错误他都指责个没完,最后他会失去所有朋友。一个人对环境如果处处挑剔,最后只能把自己隔绝在环境之外。

较真解决不了矛盾,还容易得不偿失,不如学着妥协。妥协并不意味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接受,既然情况不允许,为什么一定要两败俱伤?做人应该务实一点,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让问题越想越乱。妥协的实质是什么?是一种利益交换,就像过独木桥的时候,倘若两个人都站在桥中心,硬过肯定有危险,不如用自己的一步,换取他人的一步,两个人都能顺利地到达对岸。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被称为“美术三杰”。其中,米开朗基罗最擅长雕塑和壁画,很多教堂都慕名请他雕塑圣像。

一次,米开朗基罗为一所大教堂雕刻一座天使像,几个爱好美术的贵族青年主动来帮忙。雕像完成后,大家啧啧称赞。这时,教堂的主教来了,他绕着雕像走了几圈,对米开朗基罗说:“你不觉得雕像的头发不够细致?”米开朗基罗说:“阁下果然慧眼如炬,是我疏忽,我立刻去改。”说着爬上脚手架,开始细致地雕刻天使的头发,然后下来问主教:“您看现在可以吗?”主教说:“妙极了!”

等到主教离开,几个青年围住米开朗基罗说:“这些教士最爱不懂装懂,您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艺术?”米开朗基罗说:“我并没有更改自己的作品,只是做做雕刻的样子。”青年们会意,哈哈大笑。(www.xing528.com)

米开朗基罗是个懂得妥协的人,表面上,他给足了官员面子,实际上,他也没有修改自己的作品。有时候妥协并不意味着牺牲,因为对方需要的,也许正是你不需要的东西。通过让步来铺平道路,既能确保目标的实现,也并不会损害你的利益,甚至会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

现代社会讲求双赢,这是人们通过激烈竞争领悟出的最佳经验。少一点血气方刚,多一点宽容大度,能够共存的时候,就不必拼到你死我活。如果不肯做出任何妥协,他人自然不会来迁就你,只能跟你硬碰硬。倘若你碰到了鸡蛋,也许还有胜算;若是巨大的石头,损失也许不仅仅是伤筋动骨。这样高成本低收入的事,聪明人尽量少做,最好不做。

妥协也是一种艺术,要知道一切矛盾的产生,都是事物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的矛盾更是如此。考虑问题的时候,人们习惯为自己打算,这样做出的决策是对自己有利的,但往往与他人的利益相违背,于是矛盾自然产生。如果能在考虑问题时把目光放大。放远,用有利于双方的立场,照顾到双方的利益,这样得出的结论不但使自己受益,还容易被对手接受,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任何时候都要记得,能够为他人考虑的思维,最利于矛盾的解决。

困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走捷径并不是偷懒,认死理也不叫坚定。

高僧慧能带自己的弟子们来到一座悬崖下,对弟子们说:“我们参详佛法,不过是为了领悟智慧,现在让我看看你们的悟性吧。在你们中谁能第一个到达山顶?”

慧能说完,弟子们都看向那悬崖。只见绝壁之上只有几根藤蔓、几株斜生的小树,还有一些杂草。他们硬着头皮开始攀岩,有些人没走几步就滑了下来,有些到了半山腰,再也没有力气。只有一个和尚爬了几下就放弃继续向上,转而绕到山后,找了一条小道走上山顶。最后,他是唯一一个到达山顶的人。

其他弟子说:“师父让我们攀上悬崖,你怎么能偷懒走捷径?”这个和尚说:“师父只说让我们到达山顶,并没有规定方法,你们的头脑不知变通,非要去摔得鼻青脸肿,怪得了谁?”慧能说:“善哉,变通就是智慧,这就是悟性。”

师父出了考题,有个弟子走了捷径被其他弟子指责为偷懒。但这条捷径正是师父心中的最佳答案。考题不重要,重要的是会答,就如同素质教育提倡书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力。在难题面前,有捷径不走不是勤奋,而是犯傻。变通一点,灵活一点,一切矛盾都会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面,让你觉得它并不是攻不可破。

变通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做事手段。有了困难就要想办法解决,老办法解决不了的矛盾,就用新办法。就像爱迪生发明灯泡,灯芯的材料要一次一次地试,铁丝不行就用铝丝试,铝丝不行就用钢丝试,总有一天会把最合适的钨丝试出来,这就是变通。如果爱迪生死脑筋,认准了铁丝,火烧不成用水煮,水煮不行用烟熏,盯着铁丝不肯放手,就算再勤奋,灯泡也亮不起来,这就是不知变通。

我们之所以害怕新办法,是因为对老一套有严重的心理依赖,就像用惯了拐杖的人,一旦离开旧拐杖就不会走路,不相信新拐杖比旧的更好。有时候要让自己想开一些,矛盾为什么解决不了,就是因为用错了方法,如果不把方法改掉,困难就会一直在。想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先要解决精神上的守旧,学会变通。

一个年轻人进入杂志社工作,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约稿子。著名作家的稿子很难约,他只能硬着头皮一次次打电话,或者登门拜访。每一次他得到的都是“抱歉”、“下次有机会合作”等答复。

这一天,年轻人去拜访一个老诗人。老诗人显然是经常遇到这样的约稿者,脸上露出了不耐烦的神色。他匆匆与年轻人说了几句话,就露出了逐客的意思。

年轻人也对这次约稿不抱任何希望,他对那位诗人说:“虽然没有约到您的稿子,但能看到您,我很高兴。我从小就学习过您的诗歌,一直想要见见您。”说着,年轻人背诵了一首诗人年轻时写的诗。老诗人听了,大为感动,握着年轻人的手说:“我真没想到,这一代的年轻人还会真正喜欢我的诗歌。我这里有一些刚刚完成的作品,你看一看,喜欢的就拿回去吧!”年轻人没想到自己几句感叹,会出现这样的转折。

在困难面前,不但要能屈能伸,有耐心有决心,还要能弯能折。故事里的年轻人很幸运,他在刚刚工作的时候就遇到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让他知道在死胡同面前要懂得转弯的艺术。转弯就是转机,达到目的的方式不止一种,约稿不成可以谈谈作品,没准就能谈成,就算谈不成,也给人留下个好印象。

陆游有这样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转换方向,绝路也可变成坦途。如何转弯?转弯就是在事物的矛盾中抓住突破口,最主要的方法是打破常规思维。就拿送礼物来说,别人都送花,你送个雅致的小盆栽,这份别出心裁就能更让收礼人喜欢。

面对矛盾,我们都要修炼出一种变通的心态:一定要打破僵化的思维,不要死钻牛角尖,寻找捷径并不是偷懒,“曲线救国”也不是耍心机,只要能够将矛盾解决的办法就是好办法。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自己已身在死胡同,尽快换一条路,才是悟者的选择。

压抑自我,不如来一次倾诉

绑在心上的锁链,需要别人为你松一松,因为他们看得比你清楚。

一个理发师最近愁眉不展,他是国王专用的理发师,他知道一个惊天的秘密:国王长着一双驴耳朵。他知道如果将这件事告诉第二个人,国王一定会杀了他。

人的心里一旦有秘密就会有倾诉的欲望,理发师没办法,只好在花园里挖了个洞,把这件事告诉那个洞。没想到几年后,那个地方长出一棵树,树上的每片叶子都大叫:“国王长了驴耳朵!国王长了驴耳朵!”这下子,全国人都知道了这个秘密。

理发师战战兢兢去见国王,发誓自己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国王却说:“反正现在全国人都知道了,我倒像是放下了心里的一块石头,仔细想想,我的耳朵的确长了点,但这有什么关系?我仍然是个好国王!”从此以后,国王和理发师都不再郁闷。

理发师知道了一个秘密,他憋在心里成了心病,国王心里也有秘密,直到被人知道才能放下心中重担。压抑的时候,不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国王贵族,都需要一次倾诉。倾诉能够让人排解心中的不满,得到他人的关怀和安慰,也许还会得到解决事情的有益启示。

每个人都会有心里觉得压抑的时候,适当地压抑自己不会有什么影响,但一旦压抑过度,太多的矛盾压在心里就成了烦恼。烦恼过重,头脑就不能专一,做一件事的时候也会想着另外的事,极大地影响办事效率。心中有压力的时候,情绪就会不稳定,不但影响判断力,还会影响与他人的关系,让他人也承受同样的压力,并为此恼怒。

解除压力的最好方法是发泄。同为发泄,有人选择向他人发脾气,宣泄了自己的不满,却让他人成了出气筒,这种方法不可取;还有人选择疯狂购物、过度运动来转移注意力,这种非理性的行为虽然得到一时的痛快,却也会给自己造成不小的损失。最一本万利的发泄方式是倾诉,倾诉是在为心灵减压。当你和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将一切说出来,也许你自己就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严重,不用别人安慰,你就能走出低谷。

美国内战的时候,林肯总统每日心焦如焚。但他是总统,要当指挥若定的统帅,不能让部下们看出自己忧心。在人前,他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在人后,他却极度苦闷,一肚子的话无法对人说,想要发泄又不能泄露自己的情绪。

终于有一天,林肯知道心里的事再不倾诉就会压垮自己,他写信给自己从前的一位老邻居,请他来白宫做客。邻居很快赶到华盛顿,林肯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达几个小时的谈话。邻居原本以为林肯有事要找自己,但他发现林肯在诉说的时候并不需要他的意见。老人明白,林肯不需要找人商量什么,他只需要一个友善的、值得信任的倾听者。

会谈结束了,林肯露出了轻松的表情。老人知道这一次倾诉,减轻了总统的很多压力。

有时候我们倾诉,并不一定需要得到什么建议,其实我们对自己在做什么,如何做下去,会得到什么结果比任何人都清楚。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减轻自己的压力。就像故事中的林肯,他对南北战争的局势了若指掌,却仍然需要一个人缓解内心的苦闷。也许我们都需要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倾诉,正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

在发达国家,心理医生是一个流行的行业,很多专业有素质的心理医生每天做的不是治病,只是倾听别人的烦恼;而那些来心理诊所的人并不是病人,他们仅仅需要一个倾诉渠道,用以缓解自己的压力。所以我国有学者说:“人人都需要心理医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病,而是每个人都不应该过分地压抑自己,要努力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

看不透的时候不妨说出来,旁观者清;觉得累的时候不妨说出来,找点依靠;压力大的时候更要说出来,因为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妥善选择你的倾诉对象,他应该是温和的、友善的、值得信赖的,最好能够有比你更多的阅历。当你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时,还可以试一下和自己说话,自言自语有时也可以是一种快乐。处境矛盾的人最容易疲惫,也最容易有压力,这时候,与其压着自己,不如一吐为快。

矛盾来自心魔,而不是他人的品评

活在别人的话语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古代日本有一禅师被天皇器重,天皇特为其修建一座宝刹。这座寺院位于山间,每到黑夜,就有野鸟居于正殿。小和尚们只好每晚驱赶这些野鸟,将它们赶到院子里。

禅师看到这件事后说:“正殿这样大,难道连几只野鸟都放不下吗?为什么要驱赶它们?”天皇听到这件事大为赞叹,对臣下说:“禅师果然是世外高人,正殿就如人心,野鸟便如人言,人心之大,又何必畏惧几句人言?”

人心之大不必畏惧人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禅师说正殿不必驱赶野鸟,因为能够纳物方为大善与大用,挑剔只会显得一个人气量狭小。有时候我们需要海纳百川的心胸,既要容纳旁人的赞誉,更要容纳旁人的不理解与非议。

人与人性情不同,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你,很少有人能够毫无保留地欣赏、接受另一个人,这时候就会产生矛盾。如果涉及利益关系,矛盾就会升级。如果双方寸步不让,就会变为敌视甚至仇恨。当矛盾加深到不能解决的程度,就会以激烈的方式爆发。所以,看得开的人总是避免激化矛盾、滋生事端。

常言道祸从口出,有时候也可以说祸从耳入。我们常常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要知道他人在背后如何议论自己,以此来判断自己的地位,甚至决定自己和他人的亲疏关系。但要知道,有时候他人只是一句闲话,他自己都是说了便忘,如果你听到后念念不忘,就是为难了你自己。有时候他人说话有口无心,你若斤斤计较,倒显得没有气量。

有个男孩天生一副好嗓子,听过他唱歌的人都说他今后能当歌唱家,他小时候也曾做过当歌唱家的梦。可是,十几年过去了,他依然是个普通人。当同学们一起去唱卡拉OK,听到他的声音,都不解地问:“你有这样好的嗓子,怎么能浪费?就算当一个偶像歌手也好过做个普通大学生吧?”

男孩却有自己的苦衷,他小时候就参加过不少歌手大赛,可是每当面对评委和观众,他立刻紧张地忘记了歌曲的调子。这种事发生得多了,他就放弃了当歌唱家的念头。

有个老教授听说了这件事,就找来男孩问他:“你到底怕什么?”男孩说:“我担心自己唱的歌不合评委的心意。”老教授说:“你唱歌的时候不想着歌曲,却想着别人的眼光,难怪你唱不好歌。你不克服这个问题,能做好什么事呢?”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太在乎他人的品评,就会导致自己做事总以他人为标准,强迫自己迎合他人的喜好。就像故事里的男孩,唱歌的时候本来是要传达内心的感情,他唱歌的时候却不想歌词曲调,就想着他人会不会笑话,表现出来的都是胆怯,哪里能让听众满意?事实上,他的实力并不差,他害怕别人,其实是输给了自己的心魔。

归根结底,矛盾不是别人和自己过不去,是我们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因为过于在意,成了心魔,左右了我们的意念和行动。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他人就成了我们的绊脚石。如果将他们能够当做榜样,让我们以此为目标前进倒还不错;最怕的就是你只在意他人说了什么,埋怨自己没有做好落了笑话,不再完整地审视自己,而是一味按照他人的说法做调整。

活在别人的眼光中的人,终究会沦为他人的附属品。试想,一个人有着他人的喜好,做着他人喜欢的事,所有时间都揣摩他人的心思,不论他与他人友好或者对立,都不再拥有自我,他会疑神疑鬼,终日不安。心魔难解,但如果人们能解决自身的心结,矛盾也就变得简单透彻,我们需要知道,要克服的困难不是他人一句话,而是我们自身的缺点。只有凡事想着自己,琢磨着自己,才能有真正的自我,真正的生活。

能忍自安,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忍者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忍无恒。

在唐朝,有一位叫寒山的僧人,他不但有很好的诗学才能,还有很高的悟性。有一次,他向一位禅师询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被寒山询问的禅师叫拾得,他对寒山说:“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是禅学史上有名的对话,他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以及应对办法——忍。忍是一个会意字,意为心字头上一把刀,其中自然有苦楚,却也代表了一种力量。忍得住的人不会逞能,不会锋芒毕露,也不会招惹是非,他们的存在往往更长久,也更平安。古往今来,能够做大事的人都懂忍耐。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面对他人的蓄意刁难?答案就是忍耐。特别是当我们的实力还不足以击败对方的时候,韬光养晦是最好的办法。何必与别人硬碰硬,也许现在你只是个鸡蛋,不必去和石头对碰。刁难几句并不会让我们失去什么,反倒显得对方缺少对人的尊重。不要因为忍耐力不够就降低自己的水准。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如何面对重重困境?答案依然是忍耐。在困境中,我们需要做的是承担与寻求出路,而不是抱怨与自暴自弃。忍得住一时的伤痛,才能寻找机会,要相信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你的所有忍耐和努力,都是为了那一天的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那时候吴国的夫差打败了临近的越国。当时的越王名叫勾践,他看到吴国强大,以越国现在的实力并不是吴国的对手,于是决定韬光养晦,暗地里发愤图强,期待有朝一日洗刷战败的耻辱。为了麻痹吴王夫差,勾践首先向吴王夫差投降,表示自己愿意成为夫差的奴仆。下了一番工夫之后,勾践得到了夫差的信任。

后来勾践回到越国,他把一个苦胆放在自己面前,每天都要舔上一舔,不断对自己说:“你难道忘记亡国的耻辱了吗?”在这种自我磨砺中,勾践励精图治,十年之后,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最终打败了吴国。而勾践每天尝苦胆的故事,则成为一个成语:卧薪尝胆,它告诉人们想要成功,必须先要学会忍耐。

“卧薪尝胆”是中国最励志的成语之一,它代表了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忍就是这种精神的内核。一时的失败不代表一世的一蹶不振,真正的勇者不会逞匹夫之勇,更不会就此投降、甘拜下风。他们懂得蛰伏的重要,愿意花更久的时间积蓄实力,为长远打算,忍他人所不能忍,直到品尝胜利果实。

忍有大小,如勾践一样忍辱负重,遭人嘲笑,忍受艰辛,花十年的时间励精图治,最后一雪前耻,就是大忍。而在生活中,面对一时的讥讽不予置评,对一时的得失不去计较,埋头继续做自己的事,不去浪费时间,就是小忍。大忍是智是勇,小忍却是悟,因为人们常常在大事上做英雄,小事上却不能周全,所以小事上更需要悟、更需要忍。

孔子说:“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忍是一种大智慧,也是大悟性,既代表了包容一切的胸怀,又可以成为图谋将来的策略。忍耐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低三下四,它代表的仅仅是一时的退让。特别是身处矛盾之中,更要知道忍耐的重要。忍耐,能够让你冷静地观察局势,置之死地而后生;忍耐,能够让你有足够的时间积蓄力量,一举反击;忍耐,能够让你磨砺坚强的品性,对抗住人生的风浪……凡事看得透就忍得住,忍得住便撑得起,想当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便是智者的眼光,加上忍者的胸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