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抓住关键时机,转变人生信念

抓住关键时机,转变人生信念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3课凡事皆有极关键之时,抓得住的便是明者命运并非天定,凡事尽在人为。登山者无须舟楫,明者不惑放下追求以外的东西,就是明智。老人的这段经历可以算得上是大起大落,豁达的心态,清醒的头脑,就是我们常说的“明智”。明智的人能够抓住最本质、最关键的事,并把它们作为生活的基点。明智者不惑,不惑者看淡得失,这是一种大胸襟,我们应在实际生活中以此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修为。

抓住关键时机,转变人生信念

第3课 凡事皆有极关键之时,抓得住的便是明者

命运并非天定,凡事尽在人为。成败的关键在我们每个人手中,抓得住的人如遇东风,鹏程万里;抓不住的只能庸庸碌碌,一无所成。

禅者通明,因此能够克制自我,不被世事迷惑,于关键处抓得住重点,抓得住方法,抓得住机会,抓得住自己的心,如此行事,即便功败垂成,也能不留遗憾与悔恨。

登山者无须舟楫,明者不惑

放下追求以外的东西,就是明智。

古时候,有个老翁无儿无女,和妻子过着贫困却快乐的生活。这一天,老翁出门捡到了一袋金子,老翁诚实。跑到衙门交给捕快,县官知道这件事后,对老翁说:“衙门会贴一个告示,如果三个月内有人来领取,钱就归失主;如果三个月还没人领取,钱就归你。”

一晃过了三个月,无人来领取这袋金子,老翁就成了金子的主人。他一下子成了一个富翁,在城南买了一所大宅,又买了很多富丽堂皇的玉器装饰屋子。他的妻子苦尽甘来,也穿上了绫罗绸缎。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宅子失火,烧成了一片瓦砾,老翁又变成了穷人

邻居们都以为老夫妻一定会哭天抢地,相约去安慰他们。没想到老夫妻很痛快地搬回到原来住的土屋,依旧说说笑笑。邻居们好奇地问:“你们怎么这么高兴?”老翁说:“那笔金子本来就不是我的,我偶尔得到,享受了一个月,已经是上天眷顾。现在我们回到原来的生活,也没有任何损失,我为什么要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难过?”

富有的生活一向为人们向往,天上掉下来的一大笔钱更让故事中的老人成为幸运儿。可惜幸运的时间不长,面对失去,老人的态度达观而自在:那东西不属于我,我为什么难过?老人的这段经历可以算得上是大起大落,豁达的心态,清醒的头脑,就是我们常说的“明智”。

什么是明智?对待生活,过分看重和追求那些多余的东西,是不智。对生活有一定要求,却不把这要求当做生活的全部。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很简单,就像农夫要有田地,渔夫要有渔船,不论人生如何起落,只要有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种幸福——能够满足于简单,就是明智。

明智的人能够抓住最本质、最关键的事,并把它们作为生活的基点。所以,他们不易被外部环境迷惑,也不会在人声鼎沸中迷失自我。他们最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最知道如何保持心灵的平静,他们简单而有头脑,不会常常为琐事烦恼,也不会被外物迷惑。明智者不惑,不惑者看淡得失,这是一种大胸襟,我们应在实际生活中以此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修为。

古时候,有一个官差去外地办事。半路上,他不幸丢了自己的马匹,只能徒步行走。

第三天,前方出现一条大河,官差暗自叫苦。但他急中生智,在附近村民那里借了一柄斧头,砍伐了一些树木扎成木筏,成功地渡过大河。

前方是一座大山,官差害怕山那边仍然是河,就把木筏扛在肩膀上。山上的禅师问他:“这位施主,你为何要扛着木筏登山?不觉得累吗?”

官差说了自己的理由,禅师大笑说:“施主,老衲是化外之人,原不应多嘴,但万事随缘而作,登山者要尽量减轻负重,渡河者才需要舟楫,这才是成事的道理。”

“那你说,前边再有大河怎么办?”官差问。

“前边若有河,可以再想渡河之法,你背着木筏登山,岂不更加耽误时间?不智不智。”

这个故事里的官差把木筏当做自己行路的依靠,认为有木筏在,碰到河流就不必费事。事实上他费了更多的力气,这木筏却不知道还有没有价值。这就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事情的关键在于用最好的方法到达目的地,需要的是双脚和头脑,而不是苦工。如果被自己的偏见迷惑,很容易把一次本来可以更轻松的旅程,变成一场苦役。

我们常常觉得生活中需要一个凭依,这凭依有时是金钱,有时是地位,有时是才华……如果少了这种凭依,我们就会觉得不安全、不完整,能力无法发挥。其实,唯一能够当做凭依的是我们的心灵,当这颗心是明智的、平静的,它便能让人通晓事理。当这颗心是迷惑的、纠结的,才会把其他事物错认为凭依,结果只是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个拐杖,虽然让我们走路更加方便,但是太过依赖,却会变成负担,让我们忘记如何迈步。

修禅者最应该做的并不是学习那些禅宗教义,而是先让自己的心态变得简单通明,不要让自己的欲念、偏见成为登山者肩上的舟楫。要把握矛盾中那些最关键的东西,看清生活中那些最本质的东西,知道自己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抓住这些,才能不被迷惑,不被他人左右。一心一意做好自己,这就是智者对待人生的方式。

初学者不要拿两支箭

同时追两只兔子的人,两手空空。

猎人的后代从小就要练习射箭,部落里有一个传统:初次练习射箭的人,手里只能拿一支箭。有些学习弓箭的孩子抗议说:“我们只是初学者,怎么可能一次就射准?应该让我们多拿几支箭,哪怕多拿一支也行!”

部落里的神射手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遵守着这个规定,直到几年后我才明白祖先们的意思。手里如果有两支箭,射第一支的时候就会想‘这一箭射不好没有关系,反正还有一支’。这样一想,就射不好第一支箭,也许连第二支都射不好。”

初学者不拿两支箭是游牧部落的祖训。这个祖训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说对待射箭要专心致志,每一支箭都要做到最好;第二重意思是说做事不要给自己留后手,就像作战时候不能想到后退,否则就不易胜利。这条祖训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做一个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人,因为机会只有一次,心志不坚定的人就会错过。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机会只有一次,抓得住的就是胜利者,抓不住的未必算失败,但心里总会有所不甘;在两个选择中,我们也只能选一个,想要两手抓的人,常常一个也抓不住;我们心中常常产生一正一反两个念头,无法决定,这让我们变得优柔寡断……这些情况都是“两支箭”,这会造成不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全力以赴。

我们必须明白,生活没有后手,在周密筹划一件事的时候,想到后路很重要,但在具体做这件事的时候,要当做这条后路并不存在。人在压力下才能够爆发出极大的潜力,所以,不要给自己留后手,是在逼迫自己,也是在激励自己。何况,事情的关键点只有一个,集中精力对待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能够一次成型的事,不要做第二次,浪费了时间。一击即中永远是最快、最有效的行事方式。

从前有个法国青年兴趣很广,心得全无,他经常一头热地投入一项“事业”,却没有任何收获,为此他充满烦恼。他的父亲有个朋友,是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青年人决定向法布尔请教成就事业的秘诀。

“按照你说的话,你是一个对事业充满热忱的人,那么,说说你热爱的事业吧。”听了青年人的诉苦,法布尔问他。

“我酷爱文学,想要成为法兰西学院的诗人;我的小提琴拉得很好,以后有机会成为一个音乐家;更难得的是,我也喜欢自然,经常观察植物,想成为一个植物学家……”

法布尔打断年轻人的话,拿出一个凸透镜说:“你说说,怎样通过这个凸透镜点燃一张白纸?”年轻人说:“当然是将太阳光聚集在凸透镜的中心,一直对着一个点!”

“没错,现在你就是一个凸透镜,如果你不对准一个点,怎么能生火呢?”法布尔说。

故事里的青年爱好多多,心得全无,犯了个眼高手低的毛病。法布尔让他找准一个点继续发展,因为每个人精力有限,只能把这些精力集中到一点,才能有所成就。这也就是古语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看到“不为”,是因为能够审时度势,有“不为”,才能竭尽全力有“所为”,这就是明智。

这个故事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就是青年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事业。不给自己留后手是一种勇气,但做人不能傻气,如果发现手里的箭不对劲,及时换掉很重要,不要射出一支根本不适合自己的箭。没有选对方向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在错误的方向走。那样耽误的是自己的前程,甚至可能让自己一生都碌碌无为。

在众多选择中,选哪一个最好?明智的人都知道,要选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或者自己最喜欢的那个。最适合自己的,才能让自己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容易取得成绩。最喜欢的,因为喜欢,就算没有成绩,也能无怨无悔——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抓住成绩,而是抓住心灵的满足,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看准机遇,才能走得更远

眼光短浅,行事只顾眼前的人,是力量最薄弱的人。

兰兰和小梅是一对好朋友,兰兰是护校生,小梅在职高读酒店管理。这天两个人在一起闲聊,兰兰说起她最近每晚都去打工,在一个英国人家里做钟点工,可是那个英国老太太十分挑剔,还经常纠正她的英文,让她烦不胜烦。

小梅却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好工作,就算工资低点,老太太挑剔点,如果能学到地道的英语,不是很值得吗?”兰兰说:“你别逗了,还地道的英语呢,我准备今天就辞职。”

小梅没办法,只好说:“那么,你愿意将这个工作让给我吗?”兰兰爽快地同意了。

小梅开始在英国人家里做钟点工,英国老太太比兰兰说的还要挑剔,不但纠正小梅的会话问题,就连小梅走路的姿势,她也看不顺眼,常常说她不符合淑女规范。每次老太太大发议论,小梅就会虚心请教,然后按照老太太的指示去做。久而久之,不但老太太喜欢她,她的口语、仪态、习惯都得到了规范。

两年后,靠着这些东西,职高毕业的小梅进入了一家跨国宾馆,经理说:“你的口语和仪态,都不像是一个职高毕业的学生,相信你有机会进入英国总公司发展。”

同样一份工作,同样一个要求过多的雇主,有的人看到苛刻,有的人看到机会。看问题的时候,要看那些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不要太计较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仔细衡量出得失,这就是明智的人看问题的方法。故事中的小梅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不但得到了雇主的喜欢,还得到了求之不得的锻炼机会。能抓住机会的人,永远是幸运者。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即使是极大的困难,也藏着机遇的种子。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了挑剔的上司,挑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严格,严格的上司往往能造就优秀的下属。在明智的人看来,这就是机遇。有的人喜欢找那些清闲的事情做,有人偏去做那些困难的、看似无法完成的事。他们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明白在困难中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大的提升,所以他们能够抓住更多机遇,比那些贪图清闲的人走得更远。

对于一个有事业心的人来说,机遇至关重要。有的时候,我们没有那么精准的眼光,不知道何时能够碰到机遇,也不知道如何抓住机会。但也不用因此悲观,有句名言说:“机遇只青睐于那些准备好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当那个“准备好的人”。

一个部落在草原上迁徙,寻找新的家园。当他们在一座大山里跋涉时,一位老人出现在他们面前,对他们说:“我是太白金星,你们的坚毅和虔诚让玉皇大帝感动,从现在开始,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捡起地上的石头,这些石头会给你们带来好运。”

牧人们谁也不敢相信老人的话,何况在旅途中,捡一堆石头增加自己的重量是件傻事。牧民们认为老人在戏弄自己,只有几个人捡起一两块小石子放进口袋。

第二天早晨,牧民们惊奇地发现,那几个人口袋里的石头变成了名贵的宝石。他们一齐大呼,然后开始后悔:为什么昨天自己不捡一些宝石呢?

如何当一个“准备好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判断,抓得住一切有用的东西。就拿上文的故事做例子,一群风尘仆仆的牧民很难相信几块石头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他们不肯增加自己行李的重量。从另一个角度想,几块石头能增加多少重量?根本不会给他们带去负担,姑且听之,拿上几块,能够带来运气,是赚到了,不能带来,也没有损失。

对他人说的话,不要轻信,也不要不信,找到让自己受益的方法,就是一种明智。在我们缺乏经验的时候,他人的指点既可能让我们受益,又可能让我们避免误入歧途。成功虽然不能复制,但我们必须多多参考那些成功者的经验,看看他们如何准备,如何面对机遇。

成功者在未成功之时,比其他人更踏实,埋头苦干,很少抱怨。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做什么,都要比别人多做一些,多知道一些,然后从中摸索经验,找出机遇。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充分做好准备,让自己更进一步。我们不需要完全重复成功者的道路,但一定要具备成功者的品格,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抓住最关键的机遇,看得更多,自然走得更远。

认准目标,切勿因小失大

不是世界贫瘠,是你没有远见。

猎人带年幼的儿子去打猎,在林子里抓到一只小鹿。猎人对儿子说:“这只鹿可以留给你当宠物,现在你牵住它,乖乖在这里等我,我去找找有没有其他猎物。”

儿子很高兴,牵着小鹿等待父亲。谁知小鹿力气很大,竟然挣开绳子逃走了。儿子一路追赶,到了一条小河旁,再也看不到小鹿的踪影,他伤心地哭了起来。

晚上,猎人带着猎物回到原地,看到儿子哭得伤心,就问:“小鹿呢?你哭什么?”儿子说:“逃跑了,我怎么追也追不上。”猎人无奈地说:“所以你就一直坐在这里哭吗?你知道吗,我刚刚看到一大群鹿在这边经过,如果你没有低着头哭个没完,就能拿起弓箭,再打好几只小鹿。你为了一只小鹿,失去了一个鹿群!”

因为一只小鹿失去整个鹿群,这种因小失大是最让人遗憾的。并非没有机会,也不是能力不够,仅仅是判断出现错误,或者太过重视眼前的东西,就造成莫大的损失。会有这种情况,在于人们不能够随时随地认准自己的目标,或者人们把目标定得太小,标准定得太低,只盯着眼前的一点东西,看不到更大的利益。

凡事都有“小”与“大”之分,明智的人都有大局意识。大局,就是那些能够决定自己人生走向,奠定自己未来发展的事,这些事在人的一生中最有决定意义,必须牢牢抓住。在小事上,大局表现在人们能否在近前的利益面前想到背后的东西,是否会因为一时的状况不佳耽误到事情的进展。那些能够克制自己,服从目标的人,就是有大局意识的人,他们抓住的,基本是“大”,而目光短浅的人,只能得到“小”。

一对夫妻生活在一个山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早晨,丈夫带着妻子头天晚上做好的饭去田里种地,妻子在家里织布、做饭、收拾房子,日子平凡而幸福。

有一天晚上,丈夫高兴地冲进屋子,对妻子说:“我们发财了!我们发财了!”说着,他从衣服里拿出几个刻着彩色花纹的古董盘子。丈夫说:“我在锄地的时候挖到了这些东西,听说前段日子官府正在追捕强盗,这一定是强盗偷偷埋在地里的。”

“这么说来,我们可以卖掉它们。”妻子说。

“不行,有可能这些东西是官府正在追缴的赃物。”丈夫深思熟虑地说,“现在不能卖。”

“那么,我们先把它们收起来吧。”妻子说。

“等等,我要仔细看看它们,它们一定值很多很多钱!”丈夫爱不释手地捧着盘子,琢磨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妻子催促他去干活,他说:“我们就要发大财了,为什么要干活?”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终于有一天,妻子忍无可忍,将盘子扔进村口的河里,盘子被顺水冲走。她对丈夫说:“别再做梦了!就算这些盘子真的值钱,你也不能因为几个盘子就不工作!赶快反省一下你都做了什么!明天照旧去地里干活!”(www.xing528.com)

故事里的农夫就是一个分不清大小的人,他以为自己得到了意外的财富,为此连耕地都忘了,只顾着做白日梦。但他并不知道这笔财富的来源,也可能给他带来一次横祸。就算没有横祸,因为一笔钱改变了他勤劳的禀性,也是这个人最大的损失。他的妻子是个明白人,知道最重要的是守自己的本分,靠自己的双手劳作,她果断地扔掉了古董盘子,也扔掉了农夫的好逸恶劳,相对于农夫的一时贪念,妻子是明智的。

认准目标是成功的一个方面,不耽误目标则是另一方面。有些人能够认准目标,但是,当诱惑出现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改弦更张,这样的人同样不够明智。因为当人们认定一个目标时,那个目标代表了他的判断,可能是最适合他的,如果一点诱惑就打消这个判断,此后心志就会越来越不坚定,越来越容易被诱惑,他们定下的目标就会常常被耽误。

想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坚持,坚持那个关键点,才能不被微末的小事阻碍脚步。不必理会路边有多少值得尝试的事物,也不必因一时得失耿耿于怀。有的时候,死心眼一点也没什么不好,适当的固执,恰恰能够保证人们不会因小失大。

没有改不掉的脾气

人们相信性格决定命运,是因为人们改不了自己的脾气。

古代有位将军,行军打仗本事一流,他的声名传遍国内国外,但这位将军脾气不好,为人暴躁,得罪过不少人,犯了不少错误。这一天,将军请教一位有名的禅师,禅师说:“我想这件事不用我再给你提点,你应该改掉你的脾气。”

“可是,我的脾气是天生的,根本改不了!”将军说。

“既然是天生的,一定时时刻刻都在你身上,现在请你把这脾气拿出来给我看看。”

“现在拿不出来,但我一与人争执,它就出来了。”将军说。

“既然不是时时刻刻拿得出来,那就是你自己控制不住,不能把责任推给上天,你现在和我说话能够心平气和,为什么与人争执的时候不能呢?”

将军被禅师数落一顿,终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此后,他果然越来越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故事里的将军认为脾气是天生的,只能烦恼不能改。每个人都有天生的脾气,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人容易激动,这时就会把脾气暴露无遗。好的脾气会给人带来益处,坏的脾气却可能成为一个人的弱点,给人带来灾难。

人生的关键在于选择,命运的关键在于性格。明智的人善于选择,也明白个性的重要,所以修身养性历来为人称道。什么样的个性最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些性子非改不可,如果不加以控制,任性使气,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在故事中,禅师说没有东西是改不掉的,所谓改就是控制。只要能够时时警惕自己,常常反省自己言行上的过失,并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脾气加以节制,至少能够克制它的危害。

人都有任性的一面,由着性子最舒服,控制性子就像给自己戴了个脚镣,所以,世界所有事中,为难自己是最难的。但是,你不去为难自己,自然有人要为难你,与其等到大难临头才后悔,不如在一开始克制住自己的脾气,实现心灵的良性循环。

19世纪是英国的“日不落时代”,那时英国在位的女王是维多利亚,她是帝国的拥有者,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她的丈夫叫阿尔伯特,是一个性格温和的男人,一直全心全意地爱护、辅佐维多利亚女王。

夫妻之间难免产生不和,皇室夫妻也不例外。维多利亚女王从小性格高傲,天生的地位使她做什么事都很傲慢,连对待自己的丈夫,也常常摆出女王的架子。阿尔伯特决定给女王一个教训。

这一天,他们又因为小事发生争吵,阿尔伯特亲王把自己关在房里,反锁房门。晚上,女王来敲门,倨傲地说:“快点给英国女王打开房门。”

阿尔伯特亲王没有理会,在书桌旁看自己的书,维多利亚女王一个人站在门外,反思良久,才轻轻敲了敲门。亲王问:“谁?”女王说:“是我,你的妻子维多利亚。”

门开了,面带笑意的亲王站在女王面前。

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女王,维多利亚身份尊贵,没有人能够逆着她的性子。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却用温和夹着严厉的手段提醒她:在别人面前,你是女王;在丈夫面前,你是妻子。一个妻子对待丈夫应该尊重,即使她是一位女王。女王很聪明,马上更改了自己的称呼,可见没有改不掉的脾气,只有不愿戒掉的心性。

雨果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在别人指出自己失误的时候,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更要及时改正这个错误,这就是聪明。而那些不待他人指出,就已经能察觉自己的毛病,努力加以改善的人,则是智者。

性格决定命运,而我们的心灵可以决定自己的性格。也许我们的努力不能改变个性的内核,但至少能够修剪它的枝蔓,让它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给自己和他人以阴凉,而不是荆棘。修身养性,牢牢控制自己的个性,就是抓住命运的关键。常常检讨自己,修正个性上的缺失,就是最大的修行,这是每个人都应该领悟的道理。

不可在犹豫中错失良机

当别人在犹豫的时候,你已付诸行动。当别人行动的时候,你已领先。

狼妈妈觅食回家,发现两只小狼被绑在两棵树上。它心一慌,一定是有人类来过这里,将小狼绑在树上,是为了叫更多的人来将它们抓走。

“一定要趁人类回来之前救下孩子!”狼妈妈想。它开始努力地对着树上的绳子抓咬,正在抓一棵树,被绑在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大叫起来。狼妈妈连忙跑到另一棵树旁,刚刚咬了一阵,那边的小狼又大哭着让妈妈来救自己。狼妈妈左右奔波,最后,它没有救下一只小狼,反倒被赶过来的猎人用网抓了起来。如果它能确定一个目标,集中用力,至少它能救下一个儿子,还能保住自己的平安。优柔寡断的结果,就是耽误时机,招致祸患。

狼妈妈发现孩子被人类抓住,它的心里未尝不知道时间有限,也许只能救一个孩子,但母子连心,她忍受不了另一个孩子凄惨的求救声,只能左右奔波。假设它能集中精力,尽快救下一个,然后母子齐心再救一个,未必不能成功。坏就坏在狼妈妈的犹豫耽误了时间,也错过了皆大欢喜的团圆机会。

我们经常因为犹豫错失良机,犹豫是我们常有的心理状态,有时表现为优柔寡断,游移不定;有时表现为左右为难,两边站不稳;有时表现为瞻前顾后,拿不定主意……人们为什么会犹豫?因为对自己的决定无法完全信任,他们总想着也许还有更好的方法,也许自己遗漏了什么。不能抓住关键点的人,总会拿无数个“可能”折磨自己。

在机会面前,在选择面前,我们需要平静,需要明智,这样才能避免犹豫不决。我们总是想要将事情反复权衡,做到万无一失,但我们拥有的时间太少,容不得举棋不定,更容不得反反复复。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果断,需要速战速决。也许我们还没有锻炼出在最短的时间作出最佳决策的那种能力,但至少我们要敢于作出决断,即使那决断是错的,也是一种锻炼,好过失去机会。

一个富翁爱酒,酒窖里藏了各种各样的好酒,其中一个罐里藏着世间罕见的老年分杜康,富翁自信就算是皇上的酒窖里,也没有这么好的货色。如此好酒,必须等到一个最佳时机打开,或者自斟自饮,或者与身份高贵的人一同品尝,富翁一直等待这个“最佳时机”。

寒来暑往,几次富翁做大寿,都想打开这罐酒,每次下了决心随即犹豫:“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呢?”有时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富翁也想捧出这罐酒,但刚刚碰到瓷罐又对自己说:“万一有更尊贵的客人来呢?”直到富翁死去,他也没能打开这罐酒。在他的葬礼上,他的儿子不明底里,将酒窖里的酒拿出来款待来宾。那罐珍贵的酒,也糊里糊涂地进了别人的肚子,谁也不知道它的价值。

富翁想等到一个最佳时机捧出他最珍贵的好酒,直到他死的那天,这个时机也没有出现。也许这个时机早就出现了,只是他没有看到,白白放过。其实“最佳”是一个主观色彩强烈的词,只要自己认定是最佳就可以,富翁等不到,是因为他心里一直不甘心白白喝掉一壶好酒。但好酒的价值在于品味,将它闲置,才是真正的浪费。

酒越存放越香醇,人却不然,世事更是如此。岁月经不起蹉跎,明智的人必须克制犹豫。犹豫的最大表现就是等待,没有的人在等待,希望有一天能有好机会;拥有的人也在等待,希望得到更好的。等待的人怀着莫大希望,到最后却两手空空;没有的辜负了自身的条件,拥有的浪费了自己的所有物。因为不可知的未来,放弃了实实在在的当下,这就是糊涂。

不要为目标以外的事物犹豫,要牢牢抓住生命的意义所在。雄鹰的意义在于飞翔,不会在意翅膀上的羽毛是不是漂亮,做人也应如此。心有旁骛就会浪费天生的才能,在最恰当的时候,要做最恰当的事,不要犹豫。正如人们常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细节是成败的关键

小事往往能决定成败,聪明人一开始就做好,傻瓜却要等到最后才做。

一位禅师路过树林,见一工人正在一棵高树上砍伐树枝,禅师就在树下看着工人。等到工人砍伐完毕,准备下树,禅师说:“施主请慢来,不要摔伤自己。”然后将工人脚下何处有粗枝一一说明,工人安然下树。

路过的人问那位禅师:“您真是一个奇怪的人,刚才工人在树顶,那么高,那么危险,你不出言提醒他,等到他要下树的时候才说话。”

禅师说:“当他站在树上,他知道自己身在险境,自然会加倍小心,这时候,我如果说话,就会让他分心;他做完活想要下树的时候,放松警惕,我这个时候提醒他,他才不会因为细小的疏忽而遇到危险。”

当别人看似危险的时候,禅师不出声,因为危险中的人自会小心翼翼。禅师想要提醒的是那些看似不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称不上危险,但一个不小心,也容易发生意外。禅师的做法周详,他知道世间多数人都会注意关节,却常常忽视细节,而细节有时却能决定一件事的成败,在某些情况下,它也会成为关键点。

一件事有关节、有细节。关节,就是那些决定事物性质和走向的东西,细节,就是那些起辅助作用的部分。拿盖房子为例,打地基、支房梁、砌砖瓦叫做关节,而房顶盖什么样的瓦,地面铺什么样的瓷砖就叫细节。一件事最重要的部分无疑是关节,没有关节,细节再好也没用,房檐用上好的琉璃瓦,地板用最好的木头,倘若房梁塌了,一切苦工都是白费。

细节看似没有关节重要,实则不然。细节代表一个人做事的用心程度,有好的细节,就能将关节完善,做到真正的十全十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关节大都是相似的,就如房梁和地基,盖来盖去只有那么几个样式。能够决定层次的是出色的细节,细节做得好,房子看上去就好;细节做不好,它只是一个呆板的屋子。所以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

三个工人去应聘仓库管理员这一职位,经理说:“你们三个的简历我已经看过。现在已经是中午时间,按照我们公司的习惯,请你们去公司的食堂吃一顿午饭,然后你们再回去等消息。”

听到有免费的午饭,三个工人很高兴,他们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那位经理就坐在他们邻桌。吃过饭后,经理对其中一个工人说:“恭喜你,我认为你适合仓库管理员这一职务,你什么时候方便上班?”

另外两个人不服气地说:“请问您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我们的资历并不比他差。”

经理回答:“你们吃饭的时候,我一直在旁边仔细观察,我发现你们二位吃饭时狼吞虎咽,还掉了很多食物在桌子上。而这个人却会把最后一粒米饭都吃进自己嘴里,他更懂得节省和珍惜,这是一个仓库管理员应该具有的品质。”

仓库管理员这个职位,工作内容虽然简单,却是一个公司很重要的部分,经理首先要看的是人品和习惯,而不是其他。有人因为懂得节约得到这个工作,他靠的是自己早已养成的不浪费的习惯,这一个细微的闪光点,使他得到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一个好习惯,会使自己终生受益。

生活上的细节要仔细对待,心灵上的细节也不容有闪失,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因为有了后者,前者就会紧随而来。如果说志向、性格、思考能力是心灵的关节,那么对一件事直觉性的判断,对具体事情的立场,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就是心灵的细节,这些事看似只是个人爱好问题,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公共场合,有人会毫不遮掩地大声讲电话,吵得身边的人只能大声说话;有些人却会捂住嘴巴低语,尽量不吵到别人。这是一个细节,却反映了两种态度,一种旁若无人,只想到自己;一种注意影响,尽量不打扰他人。在寻常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大是大非来考量人们的品德,只有这些小细节才是他人评判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细节,那代表的是你的能力与品质。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品质,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

地狱与极乐,都在一念之间

同样的心灵,为什么要装满怨恨呢?

有个青年去拜访山间智者,询问极乐世界与地狱分别都在哪里。智者说:“极乐与地狱,都在我们心间。”青年摇头表示不解。

智者突然开始咒骂这个青年,他的言语恶毒,青年大吃一惊,连忙询问智者是否不舒服。没想到智者越骂越过分,说青年是个一事无成的纨绔子弟,竟然还不知好歹地来拜访自己,真是脏了自家的地板。青年再也遏制不住自己的怒火,挥拳向智者打去。智者连连躲闪,对青年说:“现在你是在地狱呢,还是在极乐世界?”

青年冷静下来,想起自己刚才面目狰狞,可不是就像地狱中的恶鬼?而想通后的自己面容祥和,难道不像是在极乐世界?可见地狱与极乐,的确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智者说,地狱和极乐都在我们心间。当你愿意用一颗开朗温和的心面对别人,世界就是天堂;如果心中充满怨恨与不愤,世界就是地狱。我们不论做多少事,都是为了满足心灵的需要,换言之,为了使我们的心犹如置于天堂。选择天堂还是地狱,都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个“一念”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心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每一天我们都有很多念头,与人相处时,如果存有善念,就会使二人的关系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可能结下仇恨。我们能掌握住的不过是意念浮动的那一刻,如何才能保持对人的友善?要记得对他人友善就是对自己宽容。不论天堂或地狱,离不开他人的态度,何必与人纷争不休?人与人最关键的并不是冲突,而是共存的愿望。

既然是同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让自己多想一些善念?善良的人因为内心有光明,才能在看穿世事之时仍然保留自己的梦想,保留对他人的信任。对于一个生命来说,什么是关键?人心的纯洁就是关键。守住内心的单纯,生活就是天堂,至少自己能够筑起一个天堂。在这个天堂里,人与人的关系更多的是牵挂,即使有辛苦,有极大的艰难,也不会觉得心累。

一只驴一生为主人操劳,老了以后,主人心善,希望它颐养天年,就不再让它干重活,每天拉点不沉的货物,大部分时间,放它在家里悠闲度日。这一天,驴子老眼昏花,掉进路边的一口枯井中。枯井很深,驴子跃不出去,主人也碰不到驴子,井外的人无计可施。

驴子在井中抱怨自己太不小心,听到井外主人唤着它的名字,禁不住一阵难过。主人实在没有办法,驴子也知道自己出不了这口井,看来只能死在这里。

第二天,主人拿铁锹将井周围的土弄到井里,驴子以为主人要埋了自己,万念俱灰,闭上眼等死。突然,它想到主人的慈爱,想到自己的朋友们,它越来越不想死,就睁开眼睛拼命想办法。土不断落在它肩上,它灵机一动,将土踩在脚下,没多久,井被填满,驴子也顺利脱险。它有点后怕,幸好自己没有放弃一线生机,不然,这口井就是自己的棺材!

生与死有时也在一念之间。故事中的驴子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它没有放弃一线生机,于是得到了转机,这样的“一念”是福音,驴子抓住了这个机会。那些自怨自艾,无所作为,任由自己消沉的是不智之人;能够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凭借自己的努力扭转局势的人,就是明智之人。生死一线之间,明智,就是对生命的不放弃。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明智”这个词,明与智,明在前,智在后,明就是光明,即使身边一团黑暗,看不到转机与希望,也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坚持,就有希望。明智者会把阴影留在身后,相信光明就在前方。在行事之时,明辨是非,看准时机和关节;在独处之时,反思自己,尽量做到克制与从容。人生道路漫长,每个人都要学会抓住那些最重要的东西,舍弃那些不必要的枝枝蔓蔓。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两个愿望,一是成功,二是内心的充实,二者都要靠着一颗明慧的头脑才能得到。做事,要抓住事情的关键,做人,要抓住性格的关键。那些懂得善待自己,不迷惑,不倾斜,端正地走自己道路的人,就是聪慧的明智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