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凡事皆有极复杂之时,拆得开的便是智者
千头万绪总归源,智者机变
面不改色地接受困难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智者要能想出解决困难的方法。
这一天,禅寺的弟子们被召到堂前,方丈对他们说:“我身患重病,就要离世,我要从你们中间选出一位来掌管这个寺院。”他顿了一顿说:“你们现在就去对面的山上砍柴,谁砍的柴最好,我就选谁做这个寺院下一任的方丈。”
弟子们听完后,立刻去后院拿起柴刀,准备上山砍柴。谁知近日下了暴雨,山前河水暴涨,木桥被冲断,附近找不到渡船,弟子们想了不少办法,还是没办法过河,只好无功而返。方丈躺在床上一言不发,这时,最后一个弟子回来了,对方丈说:“师父,最近下了暴雨,我没法渡河上山,不能砍柴。不过,我看到岸边果树经过一场秋雨,倒结了不少果子,我摘了几个顶好的给您尝尝,您一定要宽心养病。”
方丈微笑说:“万事万物讲究随缘而化,难得你如此机变,今天起,你就是这里的方丈。”
灵机一动是一个很有禅味的成语,在为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办法,就像在烦恼的时候福至心灵,突然开悟,那种畅快和喜悦无以言表。故事里的小和尚看到断了的桥,起初一定也和其他弟子一样眉头紧锁,但他知道万事佛法讲究随缘,柴砍不了,就做点别的事让病重的师父开心。小和尚有慧根,年纪轻轻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智者。
什么是智慧?智慧不是一本书、一句话,而是在需要的时候,它能为人解决实际问题。智慧来自书本,来自师长的教育,来自为人处世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来自于我们的思考。万事万物都蕴涵着智慧,能够认真观察的人,自然会对这智慧心有所感,加以提炼。智慧的关键在于灵活机变,因为要面对的事情总有各种面貌,必须有一颗机变的心随时加以应对。
机变的人不去钻牛角尖,他们不会把一个问题想死,也不会轻易对一件事、一个人下结论。他们崇尚变通,就像宽广的河流,可以笔直地流动,也可以绕过高山,九曲十八弯,最后到达大海。也难怪人们说智者乐水,智慧像水,即使兜兜转转,最后都会流入大海。
王羲之是晋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墨宝都是无价的宝贝,在当时,就有人为得到他写的一个字而绞尽脑汁。不少达官贵人都不能让王羲之动笔,可是,有个人却让王羲之抄了整整一部《道德经》,也算是当时的奇闻。
这个人是个道士,他知道王羲之名满天下,不肯赐字于人,攀交情,他没有;用钱财,王羲之不稀罕。于是道士想出了一个偏招,他知道王羲之平日最爱白鹅,就养了一群好鹅,待白鹅长大,故意让王羲之看见。王羲之看到那群白鹅个个精神漂亮,比自己家里的鹅好上不知多少倍,就生了羡慕之心,提出要买这群鹅。道士说:“这鹅不卖,不过如果你愿意为我抄写一部《道德经》,我就将这群白鹅送与你。”
一部《道德经》并不费多少时间,王羲之立刻答应。就这样,王羲之兴高采烈地赶着白鹅回家,不知道自己上了道士的当。
“书成换白鹅”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几只白鹅和王羲之的墨宝,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可道士靠着他的机变,哄得王羲之乐呵呵地答应了这笔不平等交易,这就是智慧的高境界: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有人放弃走这条路,有人却采取迂回的方法,绕到另一条路上,或者干脆自己铺上一条路,向别人借一条道,最后到达目的地。
当人们想要达成一个目标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不懈地努力,但有的时候,努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机智。没有条件的时候,机智的人能够创造条件;没有突破口的时候,机智的人能够用迂回的方法寻找突破口。机智的人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弱点,没有攻不破的堡垒,知己知彼,总会想到好办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世界并不像从前看到的那样简单,人心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单纯,不必为这种情况感叹,因为你本身也在变得复杂。但我们会因为自己变得复杂而不会做事吗?不会,因为我们心中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底线、自己的分寸。同理,别人做事也都有自己的目标、底线、分寸。
对事情、对他人、对自己要有一种“拆得开”的心态,知道他人的目标,就能分辨敌友,甚至化敌为友、求得共存;了解他人的底线,就不会得寸进尺,能掌握与这个人交往、共事的“度”;明白他人的分寸,就能够不去冒犯他人,尽量尊重他人。不必感叹事情千头万绪,如一团乱麻,只要你多多思考,就能把事情拆得简单,拆得开,就能玩得转。
心不清净,世间便无净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中有色,心中无色,方是自在境界。
一个小和尚想要成为一代高僧,他在佛前终日打坐。小和尚的师父看到这个情形,问小和尚:“你为何从早到晚都要打坐?”小和尚说:“因为我想成为和师父您一样的高僧。”
师父笑道:“你如果为了成为高僧而打坐,就违背了打坐的本意。”
小和尚大惊,说:“师父经常教育我们说,打坐可以修炼一个人的清净之心,让人能不因外物而迷失,怎么说我违背了打坐的本意?”师父回答:“是的,打坐是为了修炼清净之心,你现在带着欲望打坐,如何清净?如果心灵不能达到一种宁静状态,打坐不过是辛苦自己的肉体,让内心更加混乱,最后因欲望迷失自我,何来修炼?”
什么是高僧?内心清净、知晓世情,这样的僧人即使生活在闹市之中,也不会损害他的修为。相反,因为看透的事情更多,反倒让他更加超脱。小和尚打坐是为了让自己内心能够清净,但带着“成为一代高僧”这种欲念打坐,和那些怀着欲念的世俗之人并无分别。打坐的目的是清净,有欲望只会让内心混乱。
佛家常说清净,清净是指心地纯洁,不为外物所扰,以及要求自己远离侵害与烦扰。佛门弟子四大皆空,平日生活简单,烦恼的事不多。而世俗之人每日被琐事纠缠,想要心地清净却不简单。也正是因为世俗之人很难远离烦恼,才更有保持清净的必要,不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以应对复杂的世事?
有个脾气不好的年轻人,经常被长辈训斥,有一天爷爷对他说:“迟静禅师是我多年的朋友,也许他能让你改一改这种躁脾气。你现在就带着我的书信去庙里找他!”
年轻人日夜兼程,终于到了迟静禅师的寺院,将爷爷的信送上。迟静禅师看了之后,并没有劝导年轻人,而是让他进入一个屋子,“咔嚓”一声把屋子上了锁。屋子里没灯,没窗户,只有一张床,一扇紧闭的门,年轻人大叫:“这里是什么地方?!你要做什么?!”
迟静禅师没有理会年轻人的怒骂,只让寺里的小和尚一日三次给年轻人从门下的小孔里送饭。年轻人骂不绝口,没有人理会他。
过了几天,迟静禅师问年轻人:“你在生气吗?”年轻人说:“我当然生气!我真是个傻瓜,竟然跑到你这里来找罪受!”迟静禅师说:“你连自己都不能谅解,更不能指望你体谅别人,算了,你继续待在屋子里吧。”
又过了几天,年轻人终于不骂了,迟静禅师说:“怎么不骂了?”年轻人说:“骂有什么用,就算骂得再用力,我还是只能被关在这个黑屋子里。而你们这些人整年都在寺庙里,却能心平气和,我想是因为你们心中本来就没有怒火,才能成为禅师吧?”
迟静禅师吩咐小和尚打开了门,对他说:“恭喜施主,你已经悟了。心平气和,便无怒火产生。”
人们的心为何常常不清净?因为经常有欲求,求之不得便经常恼怒。人生七苦常常困扰我们,就像故事中的小青年,心里烦躁,自然脾气不好;脾气不好,不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能保持一份平常心,动辄叫嚷。直到被禅师关了几日,才明白气恼与叫嚷除了让自己更加不愤,没有任何用处,年轻人体悟到的道理,就是心灵对事物的“拆开”。
世间有没有净土?显然没有,桃花源只存在于陶渊明笔下,迄今还没有被发现。但我们也大多有过这样的感觉:在某些人身边,会发现他对一切都有善意,不论遇到什么都能看通,很少与人争执。这时候,我们不禁认为这个人的心就是一方净土,因为他没有功利性。
净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对待自己的心,不要怀有什么目的,功利性的东西与清净这一主旨违背。现代社会充满功利性,我们无法成为避世的隐者,也无须刻意追求一份清高。只要能在生活中常常调整自己,懂得陶冶性情,克制怨气,以善意的目光看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自然就能不被外物所扰。此时的心态,便是清净;此时的灵台,便是净土。
看问题要全面,想办法要周详
不够密的渔网不能出海打鱼。
一只小猪正在河里洗澡,它问自己的妈妈:“我常听人说到‘聪明’这个词,怎样才算‘聪明’?”妈妈说:“聪明很简单,我给你出一个问题,你猜一猜:两只小猪在烂泥塘里打滚玩耍,回到家后,是爱干净的小猪先去洗澡,还是不爱干净的小猪先去洗澡?”
“这个太简单了,当然是爱干净的小猪先去洗!”小猪说。
妈妈只是笑了一下说:“可是爱干净的小猪也不是天天要洗澡。”小猪以为自己答错了,连忙说:“是不爱干净的小猪先去洗,因为它身上太脏了!”妈妈仍然摇摇头说:“不爱干净的小猪也许习惯脏着身子,不去洗。”
“那就是两只小猪都去洗澡!”小猪说,看了看妈妈的脸色,知道自己又错了,连忙说:“是两只小猪都没去洗。”妈妈说:“都不对,但都有可能,如果你能一次说出四个答案,就说明你考虑问题最周全,这就是聪明。”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藏着思维陷阱,小猪的四个答案都是错的,但加在一起却是正确的。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很多事都需要多重判断,想到每一种可能,才是周全的回答。这种周全的思维方式,同样是一种“拆得开”。
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个盲人去摸一头大象,他们的手触摸到什么,就以为那是大象的样子,于是得出了很多荒谬的结论。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根据现象的一角,做出错误的推论,却不知现实比我们的想象大得多,复杂得多。如果我们不能多看看,多想想,就不能触摸事物的全貌,更不能找到最准确的应对办法。
同理,在我们的心里,也经常存在这种“一叶障目”的死角。我们常常固执己见,被某个观念蒙蔽,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看不到更多的状况,这就造成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偏颇。更严重的时候,我们变成了一个心灵上的盲人,以致常常做错事,常常后悔。
乌龟对他的好朋友老鹰说起自己的愿望:“一直以来,我都羡慕你,希望能像你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看一看广袤的大地,可我知道直到死,我也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老鹰仗义地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这个愿望我一定帮你实现!明天我带来一根棍子,我抓着一头,你咬着另一头,我就能带你飞上去!”
乌龟欣喜若狂。第二天,老鹰用爪子抓紧一根棍子,乌龟咬住棍子的另一头,只见老鹰展开翅膀,乌龟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转眼间,它到了半空中!乌龟高兴极了,老鹰也很得意,它实现了朋友的愿望,以后,它可以经常带朋友来天上玩。
没想到不到一个钟头,不幸的事发生了,乌龟一头栽了下去。幸好是摔在了湖里,没有死掉。老鹰说:“你怎么不牢牢咬紧棍子!多危险啊!”乌龟委屈地说:“我一直咬着棍子,但咬的时间太长,我太累了。”
“那你可以告诉我,我就带你飞下来啊!”
“可是我刚松开嘴,就掉了下来!我们下次还是想一个更加周详的办法吧!”
老鹰想帮助朋友实现在天空飞行的愿望,结果却是好心办错事,差点要了乌龟的命。由此可见,助人为乐也要讲究方法,结果不好,费再大的力也不讨好。也许我们早就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和自己有关的事,过程比结果重要;和他人有关的事,结果比过程重要。
世界上多数事情也是如此,过程虽然重要,但结果却是人们最看重的。想要达到一个好的结果,就要讲究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思考周全,妥善筹划。成功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就能办到,或者说,方法不对,需要排除万难,方法对了,也许只有“百难”,那么我们为何不在一开始的时候多想想,省下那些“难”?
想办法也不是容易的事,一来要有丰富的经验,二来我们的思维常有误区,生活中也常出现我们注意不到的死角。这种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不必那么急迫。不论何时,尽量让自己的思考周全一些、缜密一些,你会发现一旦看得全面,事情就不再复杂,苦难也能够迎刃而解。好的结果,自然也就是你的囊中之物。
想到后果,才能够谨慎行事
一时的快乐,也许会造成长久的痛苦,所以要小心行事。
两只青蛙去旅行,它们游山玩水,最后走到了一个寸草不生的村落。更糟糕的是,它们玩得太开心,走得太远,早就忘了回家的路。此时烈日当空,它们干渴难耐,只希望找个地方喝口水,再找个阴凉的地方睡上一觉。
一只青蛙突然欣喜地大叫:“前面有一口井!一口井!”说着跳上前去。只见一口水井里,有一汪看上去清凉透亮的井水。青蛙说:“这可真是绝处逢生,我们只要跳下去就能解渴。”它的同伴却说:“你别着急往下跳,你先想想,跳下去以后,你还能不能跳上来?”
青蛙仔细观察井的深度,果然超过了自己的跳跃能力,如果方才它直接跳下去,很可能一辈子都跳不出这个枯井。
多年前一个电影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口头禅:“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这句“后果很严重”揶揄自己,调侃他人。不过,“后果很严重”并不是一句笑话,就像故事中的青蛙,如果他没思考就跳进一口枯井,恐怕要流着泪说:“后果很严重。”
做什么事都需要想后果,因为事情是你做的,你需要承担这个后果。如果只是小错误,后果不严重,大概只是心中不舒服一下,郁闷一阵子;如果造成严重后果,长时间地影响自己的心情,造成心理阴影,显然这错误的代价就大了。还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前程、人际关系,这个时候,恐怕就要满大街找“后悔药”了。
更多的情况下,后果并非由你一个人承担。如果你承担不了这个后果,就意味着你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损失,还会给他人带去麻烦。这样的后果也会极大地影响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让他人对你的信任度降低。更严重的例子也有,有人没有熄灭一根烟头,造成整栋大楼的火灾——没有人想故意纵火,这样的结果只是因为一时行事疏忽,多么得不偿失。
一个孩子做事总是粗心大意,他的父亲教育他说:“不要这么粗心,你没听说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点小小的疏忽,就会导致大的漏洞。”
“可是,蚂蚁自己要爬过来的话,大堤有什么办法?”孩子反驳。
“古代人在修建大堤的时候,就会预防白蚁,而且人们经常检查大堤,发现白蚁,就要及时消灭,这样才不会有安全隐患。你呢,平时写作业不是丢个小数点,就是少了一个零,这怎么得了?想想你上次的名次,和第一名差了三分,如果你没有忘记那个小数点,你就是班上的第一名!”
“我不在乎是不是第一名。”孩子嘴硬。父亲说:“小数点在卷子上,你可以不在乎。等你长大了,当了设计师,你点错一个小数点,一座楼就塌了,你也能不在乎吗?”孩子终于低下了头。
不论是长堤上的白蚁,还是设计图上的小数点,看起来都微不足道,却可以导致重大事故。天灾和人祸常常因为微小的疏忽,一些事情在最初的时候可能很简单,一旦它变得过于复杂,就不是我们的意愿能够控制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认真的习惯。
认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有很多实际的好处,好处之一就是它让我们既有专心致志的品格,又有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那么安全,即使过马路看着路灯踩着斑马线,还可能有意外车祸。在生活中更要多多留神,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给自己给他人以安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防微杜渐”。
危机意识并不是神经质,时刻小心翼翼以为天要塌了,地要震了,每天搞得自己紧张兮兮。防微杜渐也不意味着草木皆兵,每走一步都要左瞧瞧右看看,生怕有什么危险,有什么漏洞。过分小心的人常常因为太过注意脚下,而忽略了大目标。
认真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落实在行动上,只需要做事多想一点,多看一眼,多动几下。在心灵上,需要多多思考,多多筹划,多多想想可能的后果,然后做到谨慎即可。谨慎的人往往不会把事情搞复杂,因为在复杂之前,他早已将其拆成简单的一个一个部分,处理得妥妥当当。
做事细致,才不会留下破绽 (www.xing528.com)
不怕千日密,只怕一时疏。
一个和尚想要拜净空禅师为师,净空禅师说:“我这里戒律森严,对徒弟也有严格的要求,已经拒绝过很多人。如果你诚心诚意想要拜我为师,我愿意考虑你。不过,在我这座寺院,每个新进门的弟子都要负责打扫院子和大殿,你先去做这一项工作。”
和尚只想聆听净空的智慧,没想到还有这些无关紧要的杂事,他飞快地扫完地,去跟净空交差。净空问:“你扫干净了吗?”和尚说:“扫干净了。”
“真的扫干净了?”净空又问了一遍。和尚说:“的确干净了。”
“你不适合当我的徒弟,现在你可以回去了。”净空说。和尚大惑不解,也不大服气。净空说:“我在大殿和院子的角落里放了几枚钱币,倘若你认真打扫,看到它们,自然会拾起来交还给我。你没看到,说明你是个只会做表面文章的人,连这么简单的任务都不用心,你能用心参佛吗?”
禅师细心布置了一个测试,他在大殿的角落里放几个铜钱,如果和尚没发现,是他不仔细,佛家最讲心性,做事不仔细,参佛又怎能仔细;发现了不交给禅师,是他贪财,佛门岂容贪财之辈?和尚想要拜师修禅,却被一个扫地测试扫出了禅师的大门。禅师明白,不论是参禅还是修行,不是打坐和看佛经就能大功告成。
拳手要想胜利,就要擅长寻找对方的破绽,而想要保持不败,就要步步为营,不露自己的破绽。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我们有时就像拳击台上的拳手,想要胜利,就要事事仔细,不留下任何破绽给别人。对手有破绽,胜利就不复杂;自己留下破绽,就是给别人可乘之机。
一个人的品德也是如此,没有人天生就是圣人,品德需要不断培养,不断对缺点加以克服。如果不能常常发现自己的毛病,给自己打个“补丁”,破绽会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人格缺陷。而那种不断完善自我的人,即使不是圣人,也值得人们尊敬。
一个芭蕾舞团平日在市里的文艺中心练习,那里的清洁工工资很高,很多清洁工都希望进去工作,但那里的清洁工却说:“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多么轻松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强度至少是你们的三倍。”
“可是,一群练舞的小姑娘又不会留下多少垃圾。”有人表示不信。
“垃圾不多,但是,你要随时留意练舞场,不能有一丝灰尘,也不能有一丁点异物。”
“不需要这么严重吧?”
“怎么不需要。你要知道,芭蕾舞鞋很软,地板上的一点异物,都会对舞者的双脚造成伤害,怎么能不小心呢?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反反复复擦拭很多遍,让那些小姑娘放心练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工资才比外面高一些。”
有时候,一个人的性格、行事方式就能代表他的品格,从一件很小的事,就很容易推断出这个人的格调如何。就像故事中的清洁工,他能够明白芭蕾舞者的不易,也明白自己工作的价值,慎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芭蕾舞者奉献了艺术,他就是艺术的护航人,这种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值得我们尊重,而他那种细致的做事方式,更值得我们效仿。
如何做到细致?根源还在于我们的观察力,在于我们是否能将一件事“拆开”,照顾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不忘先为金翠莲父女留后路,这叫细致;和人乘车先下车为人开门,这也是一种细致。细致可大可小,就看你能不能考虑到。大事上细致的人,即使是粗人,也是粗中有细的智将;小事上细致,虽然可能让人觉得烦琐,但至少他的生活小情小调不断,大家都喜欢与他相处。总之,细致没什么坏处。
常言道:“做人如山,行事如水”,水代表的是灵活也是细致,覆盖每一个细节,不留任何空隙,这就是细致。细致的人不易留下破绽,我们警惕破绽,并非时时提防他人,而是因为深知破绽有可能变为祸端,受害者不是他人就是自己。做事细致,就能让我们的一生像精心织造的锦缎,柔美大方,让人欣羡。
所谓复杂,有时是人云亦云的假象
复杂由简单堆积而成,往往比看上去要简单得多。
有位禅师每天都要去山间的一个石洞里打坐。附近几个顽童发现了这件事,想要吓一吓这个老和尚,就埋伏在老和尚回来的路上。他们用树枝掩盖自己的身体,等待禅师走来。
禅师走了过来,几个孩子探下身,用手抚摸禅师的头和脖颈,然后迅速藏回树上。他们原以为禅师会吓得魂飞魄散,没想到禅师一动不动地站了一会儿,一声不响地走了。
第二天,孩子们装作没事人的样子去山洞里找禅师。一个孩子说:“大师,你知道吗,这附近有奇怪的妖怪,每当有人经过树林,它们就会用爪子抓那人的头颈!”
禅师和蔼地说:“那并不是妖怪,是一些爱玩的孩子。”
“你怎么知道不是妖怪?”
“因为妖怪的手没有那么温暖,也没有那么柔软。”
孩子们装妖怪吓唬老禅师,老禅师知道妖怪没有体温,那放在自己脖颈上的手肯定不属于妖怪。孩子们本来想弄出一个复杂的陷阱让老禅师害怕,老禅师是个聪明人,稍微动动脑筋就拆穿了这个谎言。一旦抓住事情的关键点,就能很轻易地明白事情的真相。
我们都看过侦探片或者侦探小说,那些大侦探总是能根据蛛丝马迹做出详细的推理,然后在众人的惊讶之下揪出那个根本不像凶手的凶手。侦探就是拆解事件的高手,他们头脑清晰,观察仔细,思考周密,所以才能看到别人漏掉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能产生一些跳跃联想,从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案件。
我们羡慕侦探的头脑,事实上,现实中的聪明人,智商不会比书中的侦探差。因为我们要面对的复杂事态,虽然性质与案件不同,但麻烦程度却不差多少。我们也必须像侦探一样将事情拆解,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这样的经验多了,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解决事情有时就需要抓住某个关键点,能够突破这个关键点,整个事件便会迎刃而解。
一只兔子正在森林里睡觉,一颗熟透的木瓜砸了下来,落在湖水里发出“咕咚”一声巨响。兔子胆小,以为天要塌了,慌忙逃跑。
途中,兔子遇到乌龟,乌龟问:“你为什么慌里慌张的?发生了什么事?”
“不得了了!咕咚一声!天马上要塌下来了!赶快逃命!”兔子说,乌龟听了连忙跟着兔子逃命。一路上,鹿、猴子、羊、牛、马等动物都听说了这个大消息,逃命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最后,百兽之王狮子说:“你们停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谁说天要塌了?”
兔子站出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咕咚”的可怕。狮子带着大家回到湖边,这时,又一颗木瓜掉了下来。
“咕咚!”
动物们面面相觑,随即哈哈大笑。
“咕咚”一声,兔子带着整个森林的动物一起逃命,当动物们知道令它们心惊胆战的不过是一颗掉进湖里的木瓜,它们笑兔子,也笑自己。笑兔子没经过调查就大惊小怪,笑自己没问清楚就随波逐流。但是,兔子长得小,巨大的声音可能真的让它认为世界末日就要来了,真正要怪的还应该是那个没能问清事情的自己。要记住别人害怕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害怕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对不会爬树的动物而言,一棵树不论笔直还是弯曲,都是复杂的,难以克服的。人与动物不同,人有主观能动性,只要找出那个让捆绑自己手脚与心志的弱点,就能想办法克服。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警觉,不要被其他人的言语和行动所迷惑,轻易地对事物下了定论,认为困难不可克服,自己一定束手无策。倘若如此,不是事情复杂,是别人把事情说得太复杂,你把事情想得太复杂。
做手术的人大多有这样的经验:手术前每天都在紧张,听别人说手术如何疼,如何危险,如何麻烦,听多了就会想手术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但多数上过手术台的人却知道,手术不过是眼一闭,睁开眼时已经在病床上。疼上一阵子,养上一阵子,病好了,身体也好了。很多复杂的认识就像手术,都是经过旁人夸大才产生的,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严重。没经历的可以自己亲自看看,没有条件亲自看,至少要保持怀疑,不要轻易胆怯,更不能人云亦云。唯有如此,才能做一个看破假象、直击核心的聪明人。
斗志不斗气,不逞一时意气方有大为
胜利属于那些有实力的人,而不属于那些有情绪的人。
在一次音乐歌手颁奖晚会上,得到大奖的歌手意气风发。当记者们请他评价对手们的作品,歌手很谨慎,说了一些客套话。记者们又请他谈谈刚刚崭露名号的新歌手,这一次,歌手显露了狂傲的本性。他说:“那个歌手吗?他的观念老土,音乐里充满了炫技与猎奇,全都是为了吸引人眼球搞的小动作。这种歌手走不远,不会有什么成绩。”
谁知被谈到的新歌手就站在附近,在场的人面露尴尬,而那位新歌手却像没事人一样说:“前辈提点后辈是正常事。”大家都很佩服新歌手的气度,很多人认为他一定能成大器。
后来,这位新歌手果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音乐道路,几年之后,他拿了很多音乐大奖;而当年那个评价他的歌手早已被人们遗忘。
被他人当面挖苦指责是一件尴尬的事,如果双方都是气盛之人,很有可能产生严重冲突。在这个故事中,当众让人难堪的歌手显然有错,难得的是那个被他批评的人,他的回答避重就轻,既避开了和那位前辈歌手的冲突,又没有让自己失去颜面。他知道来日方长,要维护自己的自尊,最好的办法不是和对方争执,而是拿出成绩。
斗志不斗气,是一种涵养。斗气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只会让事态更加严重。我们难免遇到让我们肝火上升的情况,有时是面子挂不住,有时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嘲讽,有时是听到一些闲言碎语。如果较真和别人一一争吵,那会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又会毁掉我们的好心情与好形象。计较一时,不如讲究韬略,像故事中的后辈歌手那样,用实际成就告诉对手:风水轮流转,谁也不要得意太久。
用成绩化解尴尬,是一种智慧。有大将之风的人才能以如此方法将尴尬“拆开”,转化为动力。靠气性做事,不如靠志气做事,后者比前者更有耐力,更有涵养,也更容易取得较大的成就。一时意气只能使自己得到一时的畅快,但一时而起的志气却能让自己一世受益,两相比较,耍志气比耍意气更有前途。
古时候,骡子和驴子都是运货的常用牲畜。骡子的体力比驴子好,很受商人们欢迎。可是骡子也有一个毛病,它们的脾气不好。若是赶上它们不高兴,任凭主人怎么哄,它们的四个蹄子就像钉子钉在地上一样,一步也不肯动。
一个小长工就遇到过这样的麻烦。他帮主人送炒熟的麦子,没想到骡子半路尥蹶子,动也不动。小长工急得拿起鞭子,路过的老人制止说:“别打它!骡子脾气拧,打也没用,你在它嘴里塞一把泥!”
“塞了泥它难道就走路了?”小长工问。老人说:“嘴里有泥,骡子的注意力转移,就会忘记刚才生气的原因,想要赶紧把泥吐出来。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慢慢地赶它上路。”
骡子脾气拧,它生气的时候谁拉也不肯走。这个时候,只要转移一下它的注意力,就能让它乖乖顺着你的意思。人的脾气当然比动物复杂得多,但犯起拧来,却是不相上下。俗语说一个人上了脾气,“九头牛也拉不回来”。这脾气,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无理性的,他们让自己沉浸在不快的情绪中,对自己无益,也解决不了什么事。
所以,一个人需要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脾气,这就需要他在肝火上升的时候,迅速找到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就不会与怒气纠缠不清,也不会因为一时意气铸下大错。其实尴尬的局面是对一个人修为的考验。这个时候,你要“拆得开”,要明白忍住一时之气,显得自己有涵养,也显得对方没风度。之后能够用成绩证明自己,更是让对方一口气憋在心里,这就是真正的胜利。
古代圣人教导我们:“三思而后行”,在与人发生矛盾时,要牢记这句祖训。作为一个修禅者更要有定性。人们都说:“火气一上来,哪里忍得住。”那么不妨在要生气的时候让自己忍耐三十秒,忍过最初三十秒,接下来就能告诉自己:“最气的时候都忍了,还有什么忍不住?”忍住一时之气,但不可失掉志气,要用实际行动向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作为。
处世常取舍,一得必有一失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有一得道禅师经过森林,遇到一只机灵的猴子。猴子向禅师作了个揖,恭敬地说:“我听说您是得道高僧,有神通法力,特在这里等候。我早就想变成一个人,你能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吗?”禅师说:“这个简单,猴本就有人性,只要拔了你身上的毛,你就能当一个人。”
猴子很高兴,当即就让禅师为自己拔毛。禅师用力拔下一根猴毛,猴子蹿到半空,痛得龇牙咧嘴,大叫道:“不拔了!不拔了!疼死我了!”
禅师苦笑道:“有得必有失,想要得到就要先受苦。猴子要变成人,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你竟然想要一毛不拔就达到这个效果?”
“一毛不拔”是个有趣的成语,生动地说明了何谓吝啬。其实它更适合人们用来自我检讨,人们对待自己很宽容、很慷慨,对待他人却很吝啬,甚至一毛不拔。付出的时候,都要再三掂量,这就造成了我们手中或者心中塞满了东西。试想一个背包塞满了东西,容量终究有限,只有舍弃掉无用的,才能将有用的放进去。
古语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在商场里,我们都知道以钱易物,其实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单方面无条件地付出很少有,很多东西都需要换,以青春换取成就,以劳作换取成果。这种交换并没有多少功利性,只是一个取舍的过程,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生活的道理。
人们常常在取舍之间游移,想要得到,又舍不得放弃手里握着的,这恐怕是每个人都有的烦恼。但生活不能三心二意,否则恐怕连一个都得不到。选择复杂吗?拆开来看,选择一点也不复杂。在选择面前,只要问问自己:什么最重要?这个“最重要”,不论是心灵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只要是你最需要的,或者最喜欢的,都值得你放弃一些东西去得到;如果放不下,就要和最重要的东西失之交臂。
徐磊在大学时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老师学生都对他赞不绝口。徐磊不但成绩优秀,更难得的是“少年老成,会做人”。大学刚毕业,他就被一知名企业录用。
徐磊进入公司后勤勤恳恳,经常主动加班,很得领导器重,不到一年,他就得到了独自做企划的机会。为了这个企划案,徐磊更是勤奋调研,做到每一个细节都完善周详。几个月后,这个方案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得到总公司的批准,将在国际市场上试用。
徐磊的上司首先来祝贺徐磊,并代表总公司发给徐磊奖金,徐磊却谦虚地给上级写了一封邮件,说这个机会是上司给的,在研发过程中经常受到上司的指点,这笔奖金首先应该给自己的上司。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自己得到了同事的帮助,剩下的奖金也应该与同事们均分。
这件事之后,不但上司对徐磊的印象越来越好,一有重要的工作就想到他;就连一向不服气的同事们也都对徐磊竖起了大拇指,徐磊在公司的威望越来越高。
想做事先做人,说的就是徐磊这样的人。徐磊会做人,表现在他懂得拿捏取舍之间的关系。他看似吃亏,损失了一些奖金,实际上他没有什么损失,反而一本万利得到更多机会,包括上司的赏识,同事的信任,总公司的器重。这样的“舍”换来的“得”,足以看出这个人的聪慧。如果能够明辨得失,把握取舍的“度”,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顺畅。
取舍是一种处世艺术,能够让人通过“舍”,来达到更多的“取”。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年幼的时候,父亲曾教导他说:“你如果想让别人为你做什么,你首先要帮助别人做到他想做的事。”这是父亲在教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要只想索取,要学会付出。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只求付出不问索取的圣人,先索取后付出,稍显功利;先付出后索取,才是真诚。
在修禅者眼中,人生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因为舍不得,世事才变得复杂,舍不得的东西越多,人心就越浮躁。所有复杂不过是一取一舍,想得明白自己坚持着什么,最想得到什么,自然不会在取舍之间徘徊不定。即使选择得不那么痛快,也要这样安慰自己:想要活得坦荡、轻松,就在付出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得到;在舍弃的时候,看看自己的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