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剧的艺术特征:语言多,故事慢推进

电视剧的艺术特征:语言多,故事慢推进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剧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多。当然,强调电视剧的语言多,是由它本身的艺术规律所决定的,绝不是提倡“废话多”、“水词多”、“无关痛痒的话多”。殊不知,情节缓缓发展,故事慢慢推进,恰恰是电视剧的美学特征。究其原因,无非电影和电视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

电视剧的艺术特征:语言多,故事慢推进

一、电视剧的艺术特征

无论是参加电视剧的学术研讨会,还是拜读有关电视剧的理论文章,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人们对电视剧的各种指责:“人物语言太多”,“情节进展太慢”,“篇幅越拍越长”。有人甚至将此列为电视剧的“三大罪状”。

对于这种指责,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倒是觉得:这些被尖锐指出的“毛病”,非但不是电视剧的“缺点”或“弊病”,反而恰恰是电视剧所独具的鲜明的审美特征。

客观来讲,对于一门独立艺术形态的美学审视,首先应该从构成这一艺术的审美本体来考察。所谓特征,实际上是只属于它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因而,不能用他种艺术的特点来衡量要求电视剧艺术。此外我们还需从受众对不同艺术形态的不同审美要求来进行确认。正是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电视剧的审美特征恰恰是:一多——语言多;二慢——情节慢;三长——篇幅长。

(一)多——语言多

人们往往用电影的语言少来谴责电视剧的语言多,说“电视剧里的人物,说起话来啰哩啰嗦、没完没了”。岂不知,电视剧本来就不是电影,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不同的艺术形态则有其各自不同的美学特点。比如话剧,主要特征就是“说话”,不让它“说话”,那还能算作话剧艺术么?电视剧也是如此。电视剧本来就是从广播发展而来的,而广播的主要表述形态就是“说话”,它们本是属于同一信息传播系统的。

这样,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电视剧本是广播剧的沿革与变体;电视剧的母体艺术,应该说是广播剧而绝非电影。因此,在电视剧的身上还存留着较多的广播剧的美学特征。这一点主要体现为对广播剧的语言继承。广播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或者说唯一的表现手段,就是语言。因为如果没有有声语言,也就没有了广播剧。因此,由广播剧发展而来的电视剧,主要继承的是它的语言表现手段。电视剧实际上就是带图像的广播剧。事实上,绝对不会有人批评广播剧的“话多”,因为没有了“话”,也就没有了广播剧。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指责电视剧的“话多”呢?

对电视剧语言太多的指责,主要是依据电影的审美要求来衡量的。事实上,就其艺术形态来说,电影艺术属于造型艺术,它除了强调画面的造型功能,更强调有声语言的审美功效。而对于电视剧来说,画面和声音同时构成了电视剧反映社会生活的两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电视观众两种不同的审美对象。譬如电影《红高粱》,它主要是依靠构图光效、色彩、影调所构成的造型语言,给观众以强烈的造型美的艺术冲击;而电视剧《渴望》,全部在室内拍摄,几乎无任何造型可谈,它的全部主题、思想、情感、意念的表达,主要靠有声语言“说”出来。如果说没有造型就没有电影的话,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有声语言,也就没有电视剧。

此外,电影是大银幕,电视是小屏幕。因此,电视剧往往是运用中、近景,特别是特写,将人物近距离地推到观众面前,使其与电视观众面对面地直接交流,而且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此时,屏幕上的这一人物形象,无异于播音员,因为观众早已习惯了播音员漫长的播音——有声语言的表述,自然也能接受剧中人连篇累牍的对白或独白,乃至于“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电视剧《丹姨》中,女主人公丹姨在剧情结束之时,面对观众讲述了长达七分钟的内心独白。观众非但可以接受,而且被她这一段饱含血泪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感动得掉下眼泪——这恰恰是电视剧的特点。试想,如果在电影院里的大银幕上,有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给观众絮絮叨叨地讲上七分钟,观众可能要求退票。因为观众进电影院,主要是“看”,而非是“听”。

由此可见,恰如不能嫌话剧、广播剧语言太多一样,同样,也不能嫌弃电视剧的“话”太多。电视剧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多。

当然,强调电视剧的语言多,是由它本身的艺术规律所决定的,绝不是提倡“废话多”、“水词多”、“无关痛痒的话多”。的确,如果是废话,即使是一句,也是多余的。我国电视剧普遍存在的不足,不在于语言多,而在于废话多。原因是没有将语言作为与画面同等重要的审美对象来对待。也就是说,在语言的运用、设计、推敲、提炼上,很不讲究,没下工夫,根本达不到审美标准和要求。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那幽默、风趣的人物语言,《我们的家》中那开朗、豁达的人物语言,《鹰冠庄园》中那睿智、尖刻的人物语言,日本电视剧《阿信》中那深沉、隽永的人物语言,《血疑》中那亲切、温馨的人物语言……谁会嫌弃他们的话多、话长呢?有时简直听不够,真希望他们再多说几句,听着才过瘾——因为从他们的语言之中,观众的确可以获得一种画面所绝对不可能替代的审美享受。

电视剧的创作者应该充分把握和发挥电视剧“语言多”的这一美学特征,创作出语言“多而不废”、“多而不淡”、“多而不厌”的电视剧,不仅让观众“乐见”,更要让观众“喜闻”。

(二)慢——情节慢

常常听到对于电视剧的这种指责:“情节进展太慢”、“故事太拖”。殊不知,情节缓缓发展,故事慢慢推进,恰恰是电视剧的美学特征。譬如,长达6集的电影《红楼梦》与长达37集的电视剧《红楼梦》相比较,就其情节进展而言,电视剧当然要比电影缓慢。即便如此,观众还嫌电影“慢”,故而6集全部看完的观众恐怕不多;相反,却还嫌电视剧“快”,恨不得拍它120集或240集才过瘾。究其原因,无非电影和电视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电影的放映时间有严格限制,大体需控制在90分钟之内。这样,电影的时间当然不能拖,必须快节奏地向前推进。电视剧则不然,它的播出时间几乎没有限制,故而在情节的发展上不必过于急促,可以娓娓道来,有充裕的时间展现,情节可以缓慢地发展,有时甚至细腻地、反复地“掰碎了”、“揉烂了”加以展现。如墨西哥电视剧《卞卡》,就其情节而言,只有卞卡、柯塞·马蒂和莫尼卡这三个人的情感纠葛,就“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地连续拍摄了120集,其情节发展之缓慢,自然可想而知。然而,观众看着还津津有味、饶有兴趣。

再有,电影和电视剧的观赏环境不同。电影是封闭型的,电视剧是开放式的。这不同的观赏环境也就决定了观众具有不同的审美心境:观众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始终处在一种急于要探知情节究竟的急迫心态之中,故而情节的进展不能太慢;观众在家里观赏电视剧,并不急于探知情节的最后结局,而是在一种精神完全松弛的环境中,慢慢品味作品所倾吐的感情,故而并不要求情节的快速推进,习惯于缓慢前行。(www.xing528.com)

由于电视剧的发展过程缓慢,故而情节一般较为简单。即使是几十集、上百集的电视剧,情节也不复杂。长达50集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实际上只是由一个最简单的基本情节——“刘慧芳收养孤儿”——所构成的。就这么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情节,竟演绎了50集,播出了近三个月,它的情节发展能不缓慢吗?然而观众并不嫌其慢,照样被吸引在电视屏幕前。观众进电影院,主要是看情节的推进和演变,从中获得一种情节冲击的审美享受;观众在家里看电视剧,主要是感受在情节的缓慢演递中所倾吐、流露的浓烈情感。

那么,电视剧的情节进展如此缓慢,它靠什么去吸引观众,将观众紧紧地吸引到电视屏幕前呢?它自有它的办法。

一靠细节。电视剧艺术,实际上是细节的艺术。大凡成功感动观众的电视剧,无不是在细节的精雕细刻和充分展现上做得很到位,使观众的情感达到高潮。《渴望》正是通过刘、王、宋三个普通家庭,通过刘慧芳、刘大妈、小芳、王子涛、王沪生、王亚茹、宋大成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唱了一曲真善美的颂歌,从而为那些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增添了艺术的光彩。

二靠悬念。缓慢的、平淡的情节要想吸引观众,则需注重悬念的设置。也就是说,要不断制造高潮,使观众在强烈的期待之中,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一位读者曾在报刊著文,名曰《〈卞卡)叫我没脾气》。他说:“《卞卡》里老有吊人胃口的谜。卞卡说:‘我有一个秘密,不能告诉你……’我只好同电视里的奥非一样着急,一样眼巴巴地傻等。费了半天工夫,原来只不过是今晚要在餐厅唱歌!”电视剧就是这样用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

三靠感情。电视剧不是以情节而是以情感取胜的,故而一般以开掘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来吸引观众。电视剧《渴望》的情节平淡而舒缓,然而它却以那实实在在的生活、真真切切的情感来感染观众。一部《渴望》,简直成了感情的长河,感情的大海。正是这细腻的、反复渲染的人物感情,构成了电视剧的重要审美价值取向。

情节发展缓慢,固然构成了电视剧的重要美学特征,但是,能够在平淡无奇的缓慢发展的情节中,巧妙地运用细节打动观众,运用悬念吸引观众,运用感情感染观众,则成为衡量创作者艺术功力的重要试金石。

(三)长——篇幅长

一部长达百集的电视剧,早已屡见不鲜。电视剧怎么能拍这么长?似乎难以理解。于是,有人依据常规,对这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不满并大加谴责。一位著名学者曾为此专门撰写文章,题目就叫《请站着编导电视剧》。意思是说:电视剧越搞越长,编导者们应该站着编导电视剧,当他们腿脚站不住了,电视剧也就不再拖那么长,可以尽快“收摊”了。

其实,我国的电视剧还不算长呢!据说美国电视剧《佩顿·普赖顿》,至今已播出了千余集,仍然望不到尽头;英国电视剧《加冕典礼街》共有1144集,连续播出了15年。我国50集的《渴望》与它们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这就足以说明:长,非但不是电视剧的缺点,反而成为电视剧的重要美学特征。

作为电视剧的重要美学特征——长,绝不是人为的,也不是强加的,它是电子时代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电视剧得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步入新的自由王国,得以展现一部人生、社会或历史的漫漫长剧,满足电视观众的审美需求。应该说,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的一种恩赐,人们应该尽情地享受,焉有埋怨、谴责之理?

由于电视剧的长,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值得充分重视并认真探讨的文化现象:电视剧播出的时间越长,反而越能巩固观众的收视率。这是因为,电视剧每天在固定时间播出,久而久之,这一固定时间就形成了一种“法宝时间”,就像到了一定时间人们就要吃饭、睡觉一样,到了一定时间人们就要收看这部电视剧。就连原广播电影电视部艾知生部长也不例外,他曾在一次会议上说:“我家也是如此,只要播出《渴望》,次次看,我今天晚上想早一点回去,就是因为有《渴望》。”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渴望》的长期播出,使剧中的两个家庭早已成为电视观众的“左邻右舍”了,剧中人物也早已成为电视观众的“亲朋好友”了。因而,剧中人走出屏幕,进入观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观众也走进了屏幕,融入了剧情。屏幕的内容与观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时间持续得越久,观众对电视剧中的人物就会越感到亲切,甚至达到难舍难分的地步。电视观众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审美意境中,获得其他艺术所难以替代的审美情趣。如此看来,谁还会嫌弃50集的篇幅太长呢?非但不厌其长,反而怨其短,甚至渴望它能继续“连续”下去。不是么,《渴望》播完以后,不少人给电视台写信或打电话,请求编导给《渴望》编写续集。有些观众更是迫不及待,就在《渴望》播出期内,已在街头巷尾、商场饭店甚至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上,面红耳赤地、互不相让地为《渴望》编织新的故事,设计新的人物命运了。如果把话说得绝对一点,正是电视剧的“长”,才收到如此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

当然,笔者在这里绝不是简单地提倡电视剧的篇幅长,更不是说电视剧越长越好。只是说,不能片面地、不加分析地否定电视剧的长。长,恰恰构成了电视剧的重要审美特征,这是由它的内部艺术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当然要反对那些内容贫乏、空洞无物、拖沓累赘、味同嚼蜡的电视剧。这样的电视剧,别说是长篇电视剧,就是短到一集的电视剧,观众也会厌烦、唾弃,应该坚决予以反对。

总之,从人们对电视剧的指责和批评之中,笔者反其道而行之,总结概括出电视剧的三个审美特征:语言多、情节慢、篇幅长。这是否也有些道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