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学虽然是屏幕上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种,目前尚未充分地发展起来,但就现实已有的规模来看,它已初步显现了特殊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
(一)普及文学作品的好形式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管它怎么杰出、卓绝,真正阅读它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经过二度创作,一旦将其搬上屏幕,它就会立即插上电子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之家,使广大的电视观众一睹其文学的风采。因而,电视文学是大力普及文学作品的最好形式。当然,优秀的电视文学亦可以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屏幕。但是,两相比较,制作电视文学要比制作电视剧经济实惠得多,既省钱,又省力,还节约时间。据说,中央电视台制作电视小说《孔乙己》只用了3000元钱,花了5天时间;而电视小说《七个铜板》只用了2天时间,花了几百元钱。这种多、快、好、省地普及文学作品的最好方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好途径
从文字传播到电视传播,这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而从阅读文学作品到观赏电视文学,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电视文学的高度发展,必将成为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好途径。(www.xing528.com)
(三)文化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目前,在大、中、小学的文学教材中都选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以期提高青少年的文学修养,使他们能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进一步认识社会,思索人生。如果将这些文学作品全部制作成电视文学,将会构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学教材,比原著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譬如,中学生看了电视小说《故乡》、《孔乙己》之后,就会真正形象地感受到旧中国农村的环境气氛,亲眼目睹闰土、孔乙己这些文学人物的具体形象,步入电视创造的文学的具体场景,甚至亲眼看到獾、獾猪、银项圈、乌篷船、茴香豆这些不常见的东西,增长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近年来,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郁达夫的《沉沦》,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巴金的《家》、《春》、《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老舍的《月牙儿》……虽然都已被搬上屏幕,但多是按照电视剧的模式改编的,戏剧的味道很浓,文学的意味极淡。为了向青少年普及文化传统教育,我们需要制作一定数量的优秀电视文学作品。
(四)陶冶精神情操的好方式
观赏电视文学,固然可以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探索人生,但更重要的还是观众能从电视文学作品中获得真、善、美的艺术享受。在这种美的艺术感受中,人们的情操得以陶冶,思想得以升华,感情得以净化。电视文学的这种审美价值,是其他电视艺术样式所难以替代的。况且,电视文学多取材于典范性的文学作品,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可以长久地流传下去,不断给人以文学的熏陶和教育。
综上所述,电视文学的确是很有前途的一种电视艺术样式,应该给予大力的提倡,早日让这朵荧屏之花,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焕发出奇异的光彩,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