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惜劳动果实
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孩子们任意浪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父母为孩子准备的学习生活用品十分齐全,而且越来越追求高档化。对孩子来说,这些东西来得太容易,因而不知爱惜,常常出现东西旧了或不喜欢了,就换新的或买更好的,有的随意损坏了也不在乎。
甚至有不少父母认为,现在的家境不错,在物质上能满足孩子就尽量满足,不必为了一些小物品的丢失、毁坏而对孩子训斥;也有一些过于宠爱孩子的父母认为,东西是为人服务的,只要孩子开心,破费些、浪费些算不了什么;更有父母自己就是大手大脚惯了,在家庭生活中浪费现象严重,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反面的榜样。
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浪费,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惜。尽管这些东西看起来微不足道,花不了多少钱,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教育孩子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以下好处:
——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因为只有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才能懂得成果的珍贵。只有意识到了劳动成果的珍贵,才能赞赏和热爱劳动。
——有助于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虽然,孩子在年龄小的时候,浪费的东西毕竟有限,但如果父母因此而放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喜新厌旧等恶习都有可能随之而产生。相反,一个节俭的人,往往能心平气和地享受生活、热爱生命。
五岁的汤尼聪明活泼,人见人爱。但有一个破坏东西的坏习惯怎么也纠正不过来。他有很多玩具,但没有哪一种玩具在他手中能“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汤尼的兴趣渐渐转移到了阅读上。但是,他对待图书依旧很“残暴”,一本刚刚买回来的书,没过两天就面目全非。妈妈十分希望小汤尼能改掉这个习惯,但似乎无论说什么,小汤尼都听不进去。家里的物品在他的手下依然“难逃厄运”。
像小汤尼这样随意浪费、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孩子,其实并不少见,在浪费食物上更为普遍。孩子吃东西,经常只吃了一半就扔掉了。有些东西甚至只咬一口,不喜欢了就丢了。对于这样的孩子,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帮他们改正呢?我们有如下建议:(www.xing528.com)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洗手帕、为妈妈帮厨等。孩子只有从小就得到基本的劳动锻炼,才会懂得劳动果实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假如孩子自己不洗衣服,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也不会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洁,即使大人告诉他几百次,他仍然不会注意。
2.忆苦思甜。爷爷奶奶们大多经历过艰苦的岁月,好多也饱尝过饥饿的苦楚。现在生活好了,孙子、孙女们的生活都很安逸,不懂得珍惜,那就不妨给他们说说当年的艰苦岁月,翻出以前的旧照片给孩子看看,让孩子对比现在的幸福生活,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3.与贫困子女进行对比。在大都市中生活的孩子,大多过的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安逸日子,零花钱父母大把大把地给,要什么有什么。在生活上,他们仗着父母百般的宠爱,不喜欢吃的东西,就随手扔掉;不想要的物品,就随处丢弃等。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可以给他们讲讲那些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孩子,让他多看看“希望工程”的宣传片,告诉他在中国境内,还有很多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的孩子,他们挣扎在温饱的边缘。通过那些贫困孩子的生活,来提醒孩子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节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育他们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4.要让孩子爱惜自己的玩具、图书。很多孩子喜欢各种各样的玩具,在纠缠父母给他们买来后就随便丢,一点儿都不爱惜。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耐心地告诉孩子玩具的玩法和保管的要求,督促孩子在玩过之后,要把玩具整理好,然后放在固定的地方。一本孩子喜欢的图书可使他爱不释手,父母应教育孩子在翻阅图书时要一页一页小心地翻,不要弄破,看完之后放回原处,整理好。
5.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对一切物品都很爱惜。在家里带头节约水电、不浪费粮食;在公共场所,不随意践踏草坪,不乱扔垃圾,不踩、踢座椅等;看到别人不爱惜公共财物时,可以适当地劝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让孩子懂得珍惜。
6.不要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会使孩子对物品不爱惜或持无所谓的态度,觉得损失了没关系,反正父母会再买。如果孩子损毁了物品,可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同时延缓添置物品的时间,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损坏东西后所带来的不便。
一个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也必定会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善良的孩子。父母们在用物质表达对孩子的爱时,也请一定要对孩子讲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