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自理
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的良好习惯。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不少小学生,由于在生活上由父母“包打天下”,六岁的孩子鞋带散了不会系,急得直哭;九岁的孩子不会穿衣服,闹出将内衣当外衣的笑话;十岁孩子要妈妈喂饭……
在这种“温室效应”下,儿童因娇宠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甚至连长大成人后,自理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
有个孩子上了高中,要住宿,这可愁坏了孩子的爸爸,不为别的,就为孩子每天起床这件“天大”的事。孩子从小习惯被父母叫醒起床,于是父母担心不在他身边,不能按时起床上课,就把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孩子的“室友”,每天起床的时候由室友推他。那位爸爸也不让人家白干,声称可以“按月付酬”。
上面这位爸爸的腰包看来是够鼓的,为了孩子可以不惜金钱。但要比起谁更溺爱孩子,下面这位爸爸则做得更绝,他不仅不惜金钱,甚至不惜自己的身体与尊严。
某学校带学生去郊游,有一位父亲给教师写了一张条子,谎说孩子身体不舒服。老师一问孩子,孩子说了实话。没办法,父亲只得让孩子去了。于是,父亲给孩子准备了熟鸡、肉、水果、罐头、香肠、巧克力、饮料……真是应有尽有。这还不算,孩子的父亲还特意请了假,骑车远远地在后面跟着学校的队伍,怕孩子受委屈。到了晚上老师去查铺,发现床底下有一个人,吓了一大跳,原来是孩子的爸爸钻在床底下。这位爸爸说:“孩子没在外睡过觉,怕他翻身掉下来,我在这儿等着接他呢。”
爱孩子爱到这个份上,其用心之良苦真可谓空前绝后了。可是,父母们如此良苦的用心,带来的结果却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有媒体报道,一个20岁的大学生在与父亲走散后竟然连回家的路都不认识。乍一听,这事好像是天方夜谭,但令人震惊的是,这就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不折不扣的事实。
过去,人们常以“书呆子”来讥讽读书人,说得再形象些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诸如此类。但再怎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会像这位大学生这般“不食人间烟火”吧?如此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又怎么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搏得一席之地呢?
上文中儿子之“迂”,过错并不全在自身,为人父母者更应深刻检讨一番。就这则新闻而言,儿子找不到家,父母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从来都没有单独出过门,上大学后每次回家、返校均由父亲亲自接送,饭票也是由父亲去换,在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里,长成的也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www.xing528.com)
做父母的爱子之心我们可以理解,但要清楚的是,父母可以照顾孩子一时一事,却不能照顾他一生一世。今日的溺爱,可能会让他今后的人生受尽苦头,因为他可能在生活上什么都不会。
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通常,孩子到三四岁时,就已经萌发出自信心和独立性,许多事情都想尝试着自己做。这时候父母应该注意及时鼓励孩子培养自己基本生活的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建议父母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不能娇惯。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著名的教育家葆拉·M.西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的关爱是孩子需要的维生素,但应该牢记,孩子需要正常剂量的维生素,缺它不可,过多无益。”所以,父母要让孩子适当地参与家务管理,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千万不要把“孩子还小,不能做那么多!”“功课要紧,家务就别做了!”等话语挂在嘴边,那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暗示,就是允许他可以不做任何事情。这无疑是给孩子添加了过多的“维生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要让孩子养成自理的习惯,就要在生活中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让孩子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渴了自己倒水喝;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等。
2.孩子分内的事情,父母不得“包干代办”。如果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能力,父母就不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很小就替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完成事情,才能从中体验到或成功或失败的感觉,而这种复杂的感觉是他人代替或强迫孩子所体验不到的。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为了浇花,开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结果,他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你不必担心,因为对他来说,这其实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喜悦都不能够比拟的。在这种辛勤劳动中,孩子不仅可以了解世界,而且还可以了解他自己。童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正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而且这种自我了解是非常愉快的。一个大约五岁的孩子栽的一棵玫瑰开出了一朵很美丽的花,他不仅十分惊讶地观看着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成果,而且还观看到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像这样,孩子在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劳动来认识他自己。”
而父母代替孩子做事情,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幸福感,相反,孩子会因为失去独立做事情的机会而苦恼。因为,孩子既尝不到成功的快乐,也体会不到那种失败的痛苦,孩子品尝的是成人禁止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悲伤和怨恨,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3.采取信任态度,多鼓励少批评。信赖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基本原则,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肯定,在心理上对孩子是一种激励和鼓舞。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要单独完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要表示肯定和信任,可以站在一旁观看,但却尽量不要去干涉或禁止。父母放手让孩子自由行动,不仅可以充分开动孩子的智力,还能让他尝试到自己做事情的那种独特感受。对于孩子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父母不要一味扼杀,不要认为那是不可饶恕的。多鼓励少批评,会让孩子缩短成功的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