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越进行防空作战,再度同美国空军较量
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当美国入侵越南、老挝和柬埔寨,挑起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毛泽东又做出了秘密出兵入越、入老,协助进行抗美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我国除了提供大量物资援助外,人民解放军又先后派出近40万部队进入越南、老挝,直接参加了防空作战和对前线的战勤支援。在这场斗争中,人民解放军又一次经受了现代化战争的考验,在新中国军事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越南本是法国的殖民地,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过长期的斗争。1950年以后,新中国以提供物资、协助训练指挥的方式,帮助越南劳动党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根据1954年签订的日内瓦协定,法军于翌年撤出了印度支那地区,越南以北纬17度线分界形成南北两个政权的分治。
法国撤军后,美国乘机向南越政权派出军事顾问并提供大量援助,并违反日内瓦会议将印度支那变为和平区的协议,扶植西贡政权总理吴庭艳取代保大掌握了最高权力,将南越政权拉进美国的军事联盟——东南亚条约组织。
1959年1月,越南劳动党中央召开二届十五中全会,作出了在南方开展武装自卫斗争的决定,并决定派出部队修筑50年代初期就已经勘定的经老挝南部的长山山脉进入越南南方的运输通路,即后来著名的“胡志明小道”。1960年内,中共中央根据越南出现的新情况,对越南劳动党中央表示:过去我们没有你们那样了解情况,曾认为还不到暴露力量的时候。现在我们认为,你们主张在南方进行武装斗争是对的,我们完全支持你们。
越南南方的武装斗争全面开展后,美国更进一步干涉南越。1961年5月美国派出经过“反游击战”训练的“特种部队”进入南越,从而开始了一场美国出钱、出武器、出顾问,主要由南越人作战的“特种战争”。
至1965年年初,越南南方抗美武装力量已经控制了2/3的乡村,美国进行的“特种战争”失败趋势已经很明显,进而认为南越政权的崩溃会导致亚洲一系列非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相继倒台,决定投入地面部队以挽回局势。从1965年2月7日起,美国宣布对北越进行“报复轰炸”,并将轰炸线不断向北推移。此后,美国向越南投弹达570余万吨,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总投弹量的1.5倍,成为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轰炸。我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兵越南,进行了反空袭作战和战地施工。
1965年4月,在中越两党会谈中刘少奇代表中国方面表示:“你们不请,我们不去。你们请我们哪一部分,我们哪一部分去。这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你们手里。”1965年6月初,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长文进勇到北京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会谈,洽商了中国出兵支援越南的方式和时机。
为了进行援越后方支援工作,1965年4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命令,组建中国后勤部队第一、第二、第三支队。
第一支队为铁道兵,由铁道兵各部队抽调的人员组成,担负越南北方铁路的改建和反空袭抢修任务;
第二支队是工程兵,由军委直属工程兵和各军区工程兵部队抽调人员组成,担负越南北方沿海防御工事的修筑;
第三支队是空军工程兵,主要由空军各工程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负责越南北方的机场修筑任务。
这三个援越支队都是师的架子,但是每个支队人数都在2万人以上。
鉴于美国在越南直接参战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央军委又组建了大量新部队。全军员额在60年代初以后逐年有所增加的基础上,于1965年内超过500万人,为1959年的两倍。解放军的许多部队根据可能入越对美作战的要求,进行了热带丛林地作战的训练。后因美国政府听取了中国政府的警告,没有敢派地面部队入侵北越,中国地面部队便没有直接参战。
随着越南战争的扩大,从1965年春夏开始,华南地区的解放军空军和防空部队展开了打击美军飞机侦察挑衅的作战。1965年4月8日和9日两天,美国军用飞机连续入侵中国海南岛上空,并向中国飞机发射导弹。毛泽东当即指出:“美机昨天是试探,今天又是试探,真的来挑衅啦!既来,就应该坚决打!”[6]
我援越抗美部队抓获美国飞行员。
根据这一指示,中央军委立即将对入侵领空的美机的方针由一般不予攻击改为“坚决打击”[7]。由于美军除了以无人驾驶的高空侦察机经常深入中国内地上空外,其他有人驾驶飞机在中越边境和中国南海地区入侵我领空纵深一般都比较浅,中央军委要求空军不能出境作战,只允许将敌机消灭在境内,这样的防空战斗很不好打,被称为“打擦边”。(www.xing528.com)
根据特殊的作战要求,解放军空军以航空兵、雷达和高炮部队相互紧密配合,并研究特殊条件下的空战规律,终于取得一系列战斗胜利。1965年9月20日,空军将一架入侵海南岛上空的美军F-104战斗机击落,俘虏飞行员史密斯。同年10月5日空军又在广西上空击落美军RA-3侦察机一架,此后又击落多架美军战斗机。
从1965年6月9日夜幕降临起,我国第一支援越部队——由工程兵组成的中国后勤部队第二支队2万多人开始从中越边境东段以陆路和水路秘密出境,奉命修筑以坑道为骨干的永备防御工事。入越的中国部队均身着越南人民军式样的服装,代号为中国交通部援越工程队。国内对于援越部队出境一事不发消息,严守秘密;越南对内对外也均不宣扬此事。
中国援越抗美作战。
随后,中国铁道兵入越,在铁路线上增加车站、桥梁和隧道等设施,并新建铁路正线100多公里。自1965年夏季以后,美国飞机逐步向河内以北推进轰炸线,着重轰炸铁路运输线,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又担负起反空袭抢修任务,以确保越北铁路在空袭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中国后勤部队第三支队在越南北方修建机场,并修建了隐蔽的飞机洞库。
中国援越部队入越后,立即经受了美国对越南北方大规模轰炸的考验。在这种战史上空前猛烈的轰炸中执行掩护施工、进行反空袭作战的中国援越高炮部队,靠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比较高超的技能,终于完成了各项任务。中央军委、毛泽东又作出了解放军防空部队轮流入越轮战的决定,这种以战场实地练兵的方式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1965年8月1日起,中国援越高炮部队第61、第63支队,由广西、云南方向入越,开始进行防空作战,以掩护中国援越工程部队的施工,并担负越北和太原钢铁基地的防空作战任务。随后,根据越北防空作战和锻炼部队的需要,从1965年8月至1968年3月,解放军陆军、海军和空军各高射炮部队以轮流作战的形式,前后派出16个支队(相当于师的规模)共63个团,及部分独立高炮营、高射机枪连和勤务分队共15万人入越,参加了这场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激烈的防空作战。
空军高炮兵进入越南。
解放军高炮部队入越时的装备,仍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使用过的37毫米和85毫米苏式高射炮,对付超音速的美机已经有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高炮部队指战员针对美机的活动特点,研究了多种打法,以发挥旧式武器的威力。8月9日第61支队在安沛地区击落美军F-4战斗机1架,首开我国援越部队击落美机的纪录。随后,各部队不断改进对空作战的战术,先后击落RF-101、F-105、F-4和F-8等型号的飞机。
为掩护铁路线上的抢修,担负对空掩护的高炮部队吸收抗美援朝战争时的作战经验,以固定目标的防护和游动射击相结合,射击的命中率并大大超过朝鲜战争期间。1965年10月5日,美机19架向宋化铁路桥轮番攻击,负责掩护该地的高炮609团2营奋战69分钟,击落美机5架,俘虏飞行员1员。1967年3月10日和11日,美军出动飞机33批共107架对太原钢铁基地进行轰炸。并一再发射反雷达的“百舌鸟”导弹,迫使雷达关机。保卫该基地的高炮62支队在雷达关机后依靠光学瞄准设备捕捉目标,经两天奋战,击落美机18架,俘虏飞行员10名,并使钢铁基地的主要目标完好无损,取得入越后防空作战的一次最大的胜利。
在越南战场上进行防空作战,战斗之激烈和斗争方式之复杂,也是以往战史上所未见的。美军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技术。因地面高射炮兵是美国飞机轰炸时的最大障碍,美军使用了各种手段来对付高炮阵地,其中包括先进的气浪弹和子母弹,这两种炸弹也构成对中国入越部队最大的威胁。在战斗中我国援越高炮部队虽伤亡较大,仍在顽强的战斗精神鼓舞下继续坚持战斗。
美机在轰炸中,又一再从20~30公里外的距离向人民解放军援越高炮阵地的炮瞄雷达发射“百舌鸟”反雷达导弹。开始援越部队雷达遭到攻击达84次,受到一定的损失,并被迫经常关闭雷达。后来雷达兵通过总结经验掌握规律,就采取远距离仍照常开机搜索,待美机接近发射“百舌鸟”后,雷达天线立即背向运转,使这些只能循脉冲波飞行的“鸟”成为“盲蝇”,纷纷坠地爆炸,雷达就较少受到损失。
在越南北方为时三年多的防空作战中,我国高炮部队共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在激烈的防空作战和繁重的战勤支援工作中,我国援越部队共牺牲1100人,负伤4200人。在这三年间,中国共派出32万铁道、工程、防空、通信部队入越,在越最高保持量为17万人。
中国在继续大力越南进行抗美救国战争的同时,对老挝、柬埔寨的抗美战争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还向老挝派驻7万工程兵和防空部队进行战勤支援,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防空作战,先后击落美国和万象政权的飞机35架。
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期间,中国援越武器、物资的金额按照成本价格计算即达200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抗美援朝战争直接战费的3倍,我国援越部队的许多费用以及国内用于这方面劳务费用尚不包括在内。
中国支援越南及整个印度支那三国进行抗美救国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持续时间最长、花费最大的一次援外军事行动。中共中央、毛泽东从当时的国际战略格局出发,为了支援世界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并对抗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决心进行援越抗美。由于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出现严重的“左”的错误,援外问题也不免带有那一时期的烙印。尽管后来出现了一些始料不及的情况,也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然而中国军民进行的这场援越抗美斗争是正义的行动,在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史上仍然有着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