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秘密进入缅甸作战,解决勘界国民党残军

秘密进入缅甸作战,解决勘界国民党残军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秘密进入缅甸作战,扫除危害勘界的国民党残军1960年秋至1961年初,为了保卫我国西南边境的安全和帮助友好邻邦,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抗美援朝战争后又一次出境作战。1960年11月,以季昂准将为首的缅甸军事代表团秘密访华,与中国方面商妥了双方配合对缅北国民党残军予以打击的事宜。此次解放军入缅作战为时共两个半月,作战规模并不大,仅歼灭国民党军741名。

秘密进入缅甸作战,解决勘界国民党残军

秘密进入缅甸作战,扫除危害勘界的国民党残军

1960年秋至1961年初,为了保卫我国西南边境的安全和帮助友好邻邦,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抗美援朝战争后又一次出境作战。这次进入缅甸作战,是中国与缅甸政府达成合作,在两国边界实行勘界时对境外的国民党残军采取了讨伐行动,涉及我国边境的安全和西南地区的政治稳定,政策性很强,是一次政治上、军事上都很特殊的作战行动。

国民党军在大陆兵败时,云南国民党军第8、第26军残部仍有两个团逃脱,于1950年4月越境进入缅甸。中国政府出于对邻国的尊重,在解放军到达中缅边界地区后即下命不再追击,而希望缅甸政府能自己解决这一问题。按照一般的国际惯例,缅甸政府也应该将越境逃军解除武装,或将其驱逐出境。

由于各种原因,缅甸政府无力对付入境之军,国民党残军在缅的势力越来越大。1950年春夏以后,云南地区进行土地改革,一些反动地主恶霸害怕斗争,也率手下的武装越境逃入缅甸。逃缅的国民党残军同这股势力互相串通勾结起来,盘踞缅甸东北部丛林密布的山区,组成所谓“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以李弥为总指挥,直属台湾国防部”领导。

新中国出兵朝鲜后,美国为了从西南方向牵制中国,也从泰国对这股残军给予金钱和装备方面接济,逃缅的国民党残军兵力一度发展到4个师共1.85万人。这些残匪在1951年曾回窜云南边境,解放军实施打击时又逃回缅甸境内。在缅甸政府的抗议和国际谴责下,台湾当局被迫于1953年末至1954年春宣布从缅北撤军,不过当地仍有一部分武装特别是云南的地主恶霸武装不愿撤走而留下。蒋介石也不愿意放弃缅北的“反共基地”,对外宣布撤军后不久,又于1955年派原来李弥的副手柳元麟由台湾返回缅北,担任这股残军的总指挥。1960年,台湾又将持种作战部队的一个400人的大队空运缅北,使残军总兵力又发展到9400余人,还建有机场对外实施空中联系和运输。

1960年1月,中缅双方经过友好协商,签订了边界问题的协定。两国边界划定,也为缅甸政府打消顾虑与中国合作消灭边境地区的国民党残军创造了条件。鉴于盘踞在缅北的国民党残军是中缅勘界的最大障碍,而且不消灭这股盘踞在边界上的残军,我国西南边境的安全也长期会受到威胁。

1960年11月,以季昂准将为首的缅甸军事代表团秘密访华,与中国方面商妥了双方配合对缅北国民党残军予以打击的事宜。经双方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出境作战,以缅甸境内20公里为双方作战区的分界线,并将这条作战界线称为“红线”。“红线”缅甸一侧的作战任务由缅甸国防军担负,双方商定对这次解放军出境作战不予公开。

对解放军进入缅甸作战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非常关注,周恩来陈毅贺龙聂荣臻等对作战、政策、外事等问题多次作指示,由于解放军是出境到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作战,对方境内又有缅共领导的武装,虽然双方的边界已经划定,缅甸政府难免还会对中国军队入境有种种顾虑,为此中共中央向参战部队严格规定了“客随主便”的原则要求,来去进止均听从缅方意见,并为作战确定了“四不”原则,即“严守不越线作战(即双方商定的作战线),不干涉缅甸的内部事务,不进行政治宣传,不要求缅甸供应物资”。

出境作战的部队,包括解放军第13军、第14军各一部及云南军区的三个边防团,参战总兵力近1万人。

1960年11月22日,解放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出境攻击,打击目标为边境对面纵深20公里内的国民党残军的22个据点的守军约800人。这一行动出乎国民党残军预料,部队行动也比较隐蔽,达成了某种突然性,使设在边境第一线的国民党残军的据点多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被歼灭。但是越界行动开始后,部队遇到复杂地形的困扰,当地道路很少,在高树遮天蔽日、藤葛纵横缠绕的密林中前进时有一些单位延误了时间,一些单位未能到达指定位置,纵深据点内的国民党军立即向缅甸境内纵深狂逃。

为了抓住逃敌,解放军各部队展开了追击,国民党残军自知无力抵抗,狡猾地化整为零,向丛林中分散隐蔽潜逃。另外,国民党军也发现了中缅双方划分的“红线”,知道人民解放军作战有一定界限,便尽力向“红线”缅方一侧奔跑。至1961年1月20日,第一阶段攻势结束,在近两个月作战中,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67人,战果不尽理想。

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出境的解放军严守了“四不”要求,缴获的武器弹药、金银财宝和大批鸦片、海洛因毒品都交给缅甸方面处理。这些实际行动,更增加了缅甸方面对中国入境部队的信任。

解放军入缅攻击时,缅甸国防军也在双方商定的“红线”的己方一侧对国民党残军展开了攻击行动。残军认为缅甸军力较弱,确定了“避中击缅”的方针,对缅甸军队顽强抵抗甚至伺机展开反攻,还逼近了景孟公路。缅甸方面鉴于形势吃紧,进一步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原来划定的界限攻击,中国政府随即表示同意。(www.xing528.com)

根据中缅双方的议定,解放军第二阶段的攻击作战范围更广,不再受“红线”的限制,攻击目标是摧毁缅甸境内的国民党军残军总部。

自1961年1月25日开始,解放军以四个团的兵力开始隐蔽行动,沿着300公里正面向纵深100公里的缅甸东北角地区分路疾进。不过此次行动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因缅甸东北一带是热带山岳丛林地形,山险坡陡,草高林密,荆藤交织,炎热潮湿,阴雨连绵,参战的各部队对这种条件很不适应。加上国民党残军早就严加防备,作战也再难达成突然性。发现解放军全面展开攻击后,1月25日当晚,柳元麟即率直属部队渡过湄公河窜入老挝境内,其余国民党残军也相继向老挝、泰国境内奔逃。

缅甸境内的国民党军逃走后,勘界警卫作战任务完成,解放军入缅部队便开始向国内撤军,至1961年2月9日全部撤回国内。此次解放军入缅作战为时共两个半月,作战规模并不大,仅歼灭国民党军741名。解放军在战斗中阵亡79人,负伤230人[2]

从歼敌和自身伤亡的数字看,这次作战行动在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上只不过是一个小仗,其意义却很重大,战法又十分特殊。这一仗摧毁了国民党残军经营了十多年的缅北老巢,协助缅甸方面收复了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约30万的地区,保证了中缅边界勘界工作的正常进行,在缅甸政府和人民中也造成了很好的影响。

解放军入缅作战,是在异国条件下进行的,所打击的对象又是本国的反动武装,牵涉到的政策问题却极多,不仅是一场军事仗更主要是一场政治仗、外交仗。由于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亲自掌握作战的各项政策,出境作战的部队又模范执行了政策和纪律,因此使这场仗既有效地保障了边境的安全,又成为一场赢得友谊的作战,争取人心的作战。

解放军入缅作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从军事上看这一仗也存在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未能大量消灭敌人。

入缅甸参战的第13军、第14军的部队过去是有红军传统的战功卓著的老部队,在这次作战中却反映“老部队遇到了新问题”。解放军进驻云南虽然已经多年,对于如何在类似缅东北丛林地带这样的地形作战却缺少思想准备和应有的训练。

部队进入缅甸后,由于对热带雨林的特点不熟悉,配备的老地图又有许多不准确,迷路成为参战部队常遇的情况。在穿插中有的连队连续行军四天,却由于找不到方位物,在丛林中仅仅前进了10公里。许多指战员走了好久,结果发现自己又转回了原处。有些部队在丛林中前进时,每个战士发一把大镰刀,边走边砍,一天也走不出多远。干部战士丢失帽子、被荆藤划破皮肉,被野蜂咬伤等更是普遍现象,战斗结束后无论干部战士身上的衣服都是破烂不堪。热带丛林中蚊蝇、蛇虫和病菌之猖獗又大大超出了想象,参战部队中有的团出境两个月内就有一半人左右先后患病,严重削弱了战斗力。

同解放军相比,逃缅的国民党残军在当地盘踞多年,熟悉地形和自然条件,战斗力虽不强,在丛林地带的适应和生存能力却比较高,逃窜也很迅速。入缅作战中很少能达成歼灭战,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此。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解放军在入缅作战结束后开始对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昆明军区为此专门组织了试验部队和研究班子,并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进行了长期的试验,终于找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办法,这些办法在后来的南方边界作战中经受了检验。

解放军入缅作战的经验教训证明,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部队要在新环境中打胜仗,必须及时研究新的战场、适应环境的变化,绝不能墨守成规,作战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