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台湾战役准备而在东南取守势,1954年重新展开攻势
在全国解放战争末期,解放军曾制订了台湾战役的计划,准备以这最后一仗解放全中国,可惜因美国的出兵干预造成战役计划中止。
1949年5月下旬,蒋介石逃往台湾,中央军委随即开始了进攻台湾的准备。1949年11月以后,因金门、登步战斗相继失利,中央军委充分认识到渡海作战的困难,更强调要做好准备工作。
1949年10月金门登陆战前的研究会(解放军金门登陆战唯一留下的一张照片)。
从1950年3月起,中央军委新任命的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同负责指挥攻台的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会商了攻台的准备工作。中央军委同意会商后提出的意见,设想投入50万部队用于渡海攻台。
要实现台湾战役的登陆作战任务,最大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渡海船只,二是海空军掩护问题还有待解决。中央军委决定在不影响恢复国民经济的前提下,集中财力物力筹集修造船只,并尽快建设海空军。当时解放军利用起义的军舰组建华东海军,并向英国和苏联洽购军舰,要求于1951年夏季前到货。解放军空军紧急开办了7所航校,预计到1951年年初以前能培养出900余名飞行员,装备作战飞机400架,届时作战飞机在质量上同国民党空军的飞机也将不相上下,数量上则能略占优势。
1950年5月初,解放军四野第15兵团胜利解放了海南岛,守岛之敌10万人一半被歼,一半逃往台湾,随后中央军委计划在年内再攻下舟山、金门,翌年争取解放台湾。
面对解放军的渡海准备,台湾国民党当局一度惶惶不可终日,急忙从舟山撤军并计划放弃金门。此时美国政府却加紧插手中国内战,使台湾形势日益复杂化。
中苏条约签订之前,美国国务院曾主张在台湾问题上采取观望政策并设法离间中苏关系,美国军方却积极主张以武力控制台湾。毛泽东访苏后,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声明,表示无意干涉台湾和在那里建立基地,不过这一声明留下一个尾巴,即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的建议,在“无意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之前加上了“目前”这一前置词,为以后改变政策留下了伏笔。
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同盟条约,美国官方便在远东和台湾问题上基本统一了意见,决定采取强硬政策。1950年4月至6月中旬,美国国防部内部制订了干预台湾的计划,原先“弃台”意见占上风的国务院内也出现强烈的“保台”主张。至此,美国武装干涉台湾已如箭在弦上,只待一个借口。
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统治集团在出兵台湾的问题上迅速达成了一致意见。两天后即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便宣布出兵朝鲜和台湾,并荒谬地称台湾的地位未定。美国海军第7舰队随即进入台湾海峡,宣布将“阻止”对台湾的进攻,使台湾海峡“中立化”。
面对形势突然变化,中共中央于6月30日正式传达新方针:“我国的态度是,谴责美国侵略台湾,干涉中国内政。我们军队的打算是:陆军继续复员,加强海空军建设,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随后,解放军原定用于在台湾登陆的第一梯队第9兵团奉调赴山东作为准备入朝的第二梯队,沿海部队转入守势。
此时新中国还没有可以使用的海空军,不可能同世界上最强的美国海空军在台海交锋,打台湾已不可能。随后选择朝鲜战场这一适合发挥陆军优势的地方同美国交锋,是中共中央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所作出的唯一正确选择。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台湾当局依靠美国在岛上驻军和提供军援、经援,高喊“反攻大陆”,实际上又不敢使用新败之军进行登陆作战,又免再被歼灭。从1951年至1953年,国民党军只是在东南沿海不断以小股部队和武装特务进行袭扰,解放军以军民联防有效打退了这些主要具有宣传价值、军事意义并不大的窜犯行动。(www.xing528.com)
1953年东山岛作战。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中共中央在东南沿海的战略方针也发生变化。1950年夏季后搁置起来的解放沿海岛屿的作战计划,此时又提到议事日程上。同年10月,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向中央军委提出:利用我在朝鲜战场胜利形势,准备用五个军的兵力解放金门。中央军委、毛泽东当即批准了这一提议。一个月以后,毛泽东又要求暂缓进攻金门,首先解放浙江沿海岛屿。这时改变决心,主要考虑到朝鲜停战后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印度支那局势,认为不宜举行大规模登陆作战,只在东南沿海进行小规模作战为好。
浙东沿海的作战从1954年3月的护渔战开始。解放军海军出动了舰艇和战机同浙东海面的国民党海空军进行了一系列海上和空中的战斗,同年5月间基本控制了浙东大陈岛以北的海域的制空权,国民党军在浙东沿海的主要据点大陈岛受到直接威胁。
自1954年7月起,中共中央、毛泽东从国际国内形势考虑,突出了“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问题。当时朝鲜南北分裂已成定局,印度支那停战的结局又是越南采取南北划界分区而治,美国又企图把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固定化。这时中共中央突出“解放台湾”的要求,正是要从政治上打破分裂中国的阴谋。
解放军在浙江东部沿海的攻击矛头,主要是大陈岛。当时国民党军在大陈岛的守军共2万多人,大陈北面的一江山岛又是防守大陈的门户。1954年11月1日,解放军对大陈地区的轰炸正式开始。11月14日,解放军海军第31大队的6艘鱼雷艇根据雷达发现目标,在夜间击沉国民党海军的主力舰只之一——排水量1430吨的“太平”号。这次海战,是解放军鱼雷艇部队首次作战胜利,对国民党海军产生了很大的震撼作用。
面对解放军在东南沿海的行动,美国宣布要用武力“保卫台湾”,并于12月2日同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毛泽东经反复思考,决定不能示弱,仍应攻击大陈列岛。
1955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攻克了一江山岛,全歼守军(共击毙567人,俘虏519人)。在战斗中解放军牺牲393人,负伤1027人。这次战斗规模虽然不大,却显示出人民解放军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水平大为提高。
解放军攻占一江山岛后,火炮射程可以覆盖大陈岛,再加上以空军轰炸,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已难以坚守。台湾当局从大陈岛上撤退守军也很困难,只好求助于美国协助。美国为了对新中国进行恫吓,以第7舰队主力向台湾海峡和浙东海面集结。1月下旬,解放军浙东前线部队已发现美军的航空母舰5艘、巡洋舰3艘和驱逐舰40余艘在外海活动。
攻下一江山岛俘虏敌军。
面对美国的武力威胁,中央军委采取了既慎重、又不示弱的态度。中央军委指示进攻大陈计划暂缓实施,又命令空军于1月30日继续猛烈轰炸大陈岛。当时美国在既不想参战,又不便对国民党军丢弃不管的情况下,派舰只将大陈守军撤回台湾,并通过劝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撤退时不要加以攻击。
毛泽东从避免中美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角度考虑,于2月2日下达指示,要求我军不要向港口及靠近港口一带射击,让敌人安全撤走。从2月8日起至12日,守岛的国民党军2.5万人登上美国舰船撤往台湾。国民党军从大陈、披山、北麂山、南麂山撤退后,人民解放军进驻了这些岛屿,从而完全解放了浙东群岛。
美国派舰艇运送国民党军撤出大陈岛后,接着又要求将金门、马祖的守军也撤到台湾,等于要斩断台湾与大陆的最后联系,此提议遭到蒋介石的坚决反对。毛泽东考虑到国民党军如放弃在福建的仅存两个据点全部撤退到台湾,更容易出现“台独”,于是在1955年春天决定停攻金门、马祖,并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口号,建议同国民党当局谈判。
从这时起,中共中央考虑解决台湾问题的重点,已经由军事解决转为政治解决,采取一些军事行动也是为了促进政治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