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放军七战七捷:揭秘内线作战的土改胜利

解放军七战七捷:揭秘内线作战的土改胜利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搞土改就不怕蒋介石,内线作战后苏中七战七捷面对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气势汹汹的进攻,是打还是让步,成为1946年春夏之交摆在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面前的难题。现在已经有了几百个县、一亿人口的解放区,只要搞好土改,就一定能战胜蒋介石。1946年6月17日和6月25日,蒋介石通过马歇尔又向中共提出了五项要求,声称只有答应这些条件才能在东北长期停战。在这种形势下,北线对大同等地坚守之敌的攻坚未能奏效,内线作战却连战连捷。

解放军七战七捷:揭秘内线作战的土改胜利

搞土改就不怕蒋介石,内线作战后苏中七战七捷

面对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气势汹汹的进攻,是打还是让步,成为1946年春夏之交摆在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面前的难题。

按照毛泽东当时的秘书乔木回忆,不怕破裂,敢于同国民党打,下这个决心也很不容易,毛泽东多少天睡不好觉。那时无论是国际上的斯大林,还是国内诸多民主党派人士,都劝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妥协求得和平。中共党内也有些人对于能否战胜蒋介石缺乏信心。毛泽东经过多少个昼夜的反复思考,最后决定不能再妥协,要敢于同美蒋反动派斗争。

随后,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的一个窑洞前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笑风生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这篇谈话不仅对蒋介石予以极大的蔑视,而且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美帝国主义也称为“纸老虎”,显示了毛泽东非凡的胆略与气概。

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心,就在于相信搞了土地改革就能打胜。

旧中国90%的人口在农村农民的人心向背决定着战争的后援能力。农民祖祖辈辈盼望的就是拥有土地,国民党代表豪绅利益解决不了这一问题,连减租都不肯搞。共产党在红军时期就是靠“打土豪、分田地”发展起军队,抗日战争时期从团结地主又转变为减租减息,面对内战爆发只有再搞土地改革。

抗战刚刚胜利时,中共中央曾设想会出现“和平民主新阶段”,为团结各阶层共同建国,也没有打算采取斗地主的方式,而是设想发行“土地公债”收购他们的地分给农民。可是国民党一打内战,就只有暴力斗地主、分土地,这样才能迅速激发贫苦农民参军参战的热情。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五四指示》,决定恢复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毛泽东当时特别强调:“目前国民党有大城市,有美帝国主义帮助,占有3/4人口的地区,我们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与之斗争,才能改变这种他大我小的形势。”他和刘少奇还回顾了中央苏区的经验,认为几个县的土地革命搞彻底了,就支持了多年战争。现在已经有了几百个县、一亿人口的解放区,只要搞好土改,就一定能战胜蒋介石。

《五四指示》发布后,土地改革的暴风骤雨席卷了全国各解放区。上亿农民分到了他们祖祖辈辈渴望的土地,解放区动员参军、支前都有了保证。例如在刚开辟解放区的东北,有1000多万人口的北满地区完成了土改,各村的墙壁上到处都写上了大标语:“翻身不忘恩,好汉去当兵!”“保田保家,保卫胜利果实!”40多万胸戴大红花、伴随着锣鼓声参军的翻身农民走进了民主联军即后来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的队伍。这些兵员觉悟之高、素质之好,又是前一阶段所未有的,面对抓壮丁而来的国民党兵,国共两支军队在战场对阵时士气马上有了天壤之别。

此时的国民党政府却不进行任何社会改革,城乡矛盾日益激化,蒋介石却只迷信自己表面上的军事优势,向中共方面最后摊牌。

1946年6月17日和6月25日,蒋介石通过马歇尔又向中共提出了五项要求,声称只有答应这些条件才能在东北长期停战。这五项要求的内容是要中共部队撤出下列地区:①热河、察哈尔两省,特别是承德张家口这两个省城;②山东的烟台、威海;③东北的哈尔滨、安东、通化、牡丹江和白城子;④6月7日以后在山东、山西占领的大小城镇;⑤胶济铁路全线。

周恩来一听马歇尔提的这些要求,马上气愤地表示说:“蒋介石真是逼人太甚,简直要使谈判不能进行,这个方案我们无法接受。”

7月2日,蒋介石在南京约见周恩来、董必武。这一次会谈,是高层谈判的最后一次总摊牌。谈话一开始,蒋介石马上重提五项要求,软硬兼施,貌似诚恳地表示:“这个解决了,全国就和平了。”周恩来的回答只是要求全面停战,并说五项要求不合理。蒋介石一面听周恩来的话,一面表露出不耐烦而频频看手表,并说不愿再考虑。会谈结束后,周恩来马上向中央报告,概括了六个字就是“无话可谈而散”。(www.xing528.com)

双方已经“无话可谈”,就只有在战场上打。

接到蒋介石的五项要求后,毛泽东便估计:“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

这时中共中央的估计是能够打败蒋介石的进攻,还没有设想能很快战胜他以解放全国,因此想的还是打胜后“议和”,进行的战争也只称“自卫战争”。

1946年6月下旬,中原解放区4万部队在30万国民党军围攻下被迫分路突围,东北的形势仍然危急。为了打破蒋介石先解决东北、中原,再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关内解放区的计划,毛泽东于6月下旬制订了外线出击计划,命令北线的晋绥、晋察冀军区部队向平绥、平汉、同蒲三条铁路及沿线城市出击,命令南线的刘伯承邓小平部队向陇海铁路出击,粟裕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出击,陈毅率山东部队向淮北出击。采取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积极防御的战法,目的是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不过随后的实践证明,外线出击未必有利,内线歼敌才是我所长。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共产党的军队只有120万人,武器装备方面更是相差悬殊。在这种形势下,北线对大同等地坚守之敌的攻坚未能奏效,内线作战却连战连捷。

南线的苏中国民党军在发动攻势前,集结于长江北岸南通、靖江、泰兴、泰州一线。此时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4∶1,国民党军有15个旅共计12万兵力,而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只有19个团约3.3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凭借着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正确的领导,靠着粟裕等华中野战军首长的出色指挥以及指战员的英勇奋战,终于取得了苏中战役的胜利。

起初,中央军委指示粟裕率部向淮南出击,威胁南京的外围浦口。粟裕却建议利用解放区有群众掩护,对地形、道路熟悉的优势,先是在内线打为有利。中央军委随即同意“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苏中战役随即开始。

7月13日夜,粟裕率华中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向孤军深入宣家堡、泰兴地区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战至16日拂晓,歼灭国民党军3000余人,取得了首战宣(家堡)泰(兴)的胜利,打乱了国民党军的进攻部署。接着,华中野战军在50天中连战连捷,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六个旅和交警五个大队5.3万余人。苏中七战七捷,每仗样式各不相同,有进攻战,有防御战,有伏击战,有攻坚战,有遭遇战,还有奔袭作战,体现了粟裕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

毛泽东对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大加赞赏,总结出四个“故”——“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精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苏中大捷后,刘伯承、邓小平所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取得定陶大捷,歼敌1.7万人。这一仗也是先出击陇海铁路吸引敌军,再诱敌进入解放区内予以歼灭。9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就定陶大捷发表社论,题目就是《蒋军必败》,其中宣告:“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9月27日,朱德总司令在延安向中共中央机关干部做时事报告就这样说:“开始有些人害怕我们打不赢,现在打了几个仗,证明美蒋并不是那么可怕。我们有条件有力量打败他。

通过这一胜利,毛泽东改变了原先外线出击的计划,确定在内线即解放区内歼敌,这样才有利于发挥解放军有群众支援的长处,避开当时兵力、火力不足的劣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