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放军的胜利之谜:适合新一代了解军史的书

解放军的胜利之谜:适合新一代了解军史的书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平民主新阶段”未能实现,东北中原战事使国共破裂在国共双方重点争夺东北时,关内的国民党军也在各处向解放区进攻,位于湖北、河南的中原解放区处于包围之中。1月10日,毛泽东在停战令中公开宣布:“中国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从此开始。”看到这一形势,5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强调 “内战不可避免”“和平民主新阶段”的设想,事实上已不可能再实现。

解放军的胜利之谜:适合新一代了解军史的书

和平民主新阶段”未能实现,东北中原战事使国共破裂

在国共双方重点争夺东北时,关内的国民党军也在各处向解放区进攻,位于湖北、河南的中原解放区处于包围之中。不过,解放区军队在许多地方也采取了坚决的反击,使国民党军连连遭受痛击。

中国刚结束抗战就出现内战,在和平为主流的世界上引发了不安。美国方面认为国民党政权在抗战时便显示出腐败无能,这时不应再采取战争行动,而应以和平方式引诱逼迫共产党方面就范。苏联的政策是中立中国,希望国共双方尽快实现和平。

1945年12月27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五星上将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飞到中国,当天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的《联合公报》也就中国问题提出:“必须在国民政府领导下实现中国的团结和民主化。”会上苏联提议让中共参加政府,美、英两国也表示同意。

马歇尔来华后,马上要求国共停战,因国民党军的武器弹药大部分都要靠美国供应,蒋介石不得不同意。这位五星上将对国民党并无好感,曾赞誉过周恩来是最杰出的政治家,然而他来华时肩负了一个自身矛盾的双重任务──制止中国内战,又要支持蒋介石政权统一中国。美国利益决定的两重使命,注定了他最后必然要站在蒋介石一边。

1946年1月10日,国内各党派和社会团体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同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由蒋介石、毛泽东同时宣布的停战令于1月13日生效。为保障停战,在北平组成有美、国、共三方代表的军事调处执行部,并向各地派小组视察。

马歇尔来华、停战实现和政协开幕,使中共中央感到重庆谈判时争取的和平民主终于可以变成现实。1月10日,毛泽东在停战令中公开宣布:“中国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从此开始。”

2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下发了由刘少奇起草、毛泽东审定的《二一指示》。这个指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改变了过去坚持的武装夺取政权的原则,提出“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为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

领导者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对事物的认识自然也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当时中共中央认为和平很快会实现,主要是对美国出面调停抱有较高希望。不过可贵的是,毛泽东在提出和平希望的同时,还做了两手准备,可以复员部分军队,却不能交出一枪一弹,并要求各地提高警惕,准备应付国民党可能发动的内战。

1946年上半年,中国确实出现了国内和平的可能。当时美国、苏联都不愿意中国继续内战而出面干预,中共中央也曾设想通过长期的和平政治争取,以“选票进城”等手段最后获得全国胜利。不过当时中共中央的基本原则是,即使实现了国内和平,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政权还要保留,国民党统治区实行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同时,解放区内要实行新民主主义制度。

国共签订停战协定后,中共中央出于对和平前景的希望,于3月6日发出了要求各战略区实行精兵简政的指示电,“第一期精简三分之一,并于三个月内完成”。

根据中央的精神,中原军区部队由6万人精简为4万人,晋察冀军区由30万人精简为20万人,全军总数由137万人减少到120万人。当时蒋介石在解放区的政权和军队问题上却毫不让步,并以所谓东北不存在停战而只有“接收”问题,发起了大举进攻。

为迫使国民党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1946年3月24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部署保卫四平,东北局随即提出这是“和平前最后一仗”。东北民主联军将原来分散到后方剿匪的多数主力集中到四平一线,并于4月18日夺取长春,随后又进占了哈尔滨、齐齐哈尔,消灭和驱逐了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及其收缩的伪军。

东北民主联军夺取了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三大城,并一度在四平、本溪顶住国民党军进攻,短期改善了在东北地位。不过,此时东北部队虽发展到34万人,正规军只占一半,其中老部队又不多,新部队既不巩固,又缺乏战斗经验。此时,国民党调到东北的正规军兵力即达30万人,又可依靠便利的运输条件源源增兵,武器装备方面又占有绝对优势。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后方的土地改革尚未展开,北满大部地区还被土匪占据。近10万人的土匪接受国民党收编成为“先遣军”,袭击城镇破坏交通,使东北民主联军处于前有强敌,后方又没有巩固根据地的状态,处境非常危险。

中共东北局在哈尔滨开会。(www.xing528.com)

四平保卫战进行了一个月,鉴于本溪已失守,国民党军援兵又不断增加,东北民主联军已无后援,林彪于5月18日下令放弃四平。5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又放弃长春、吉林,主力退到松花江以北。在没有根据地依托的情况下,如果再往北撤,就要进入人烟稀少的山林地区,有重蹈东北抗联失败覆辙的危险。

国民党军在东北大举进攻时,在关内也发动了不少蚕食进攻,尤其是加紧包围压缩中原解放区,形成“关外大打,关内小打”的局面。

看到这一形势,5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强调 “内战不可避免”“和平民主新阶段”的设想,事实上已不可能再实现。

5月下旬,国民党军在东北推进到松花江边。与此同时,中原解放区的部队在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下也日益危险。根据中央部署,5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向鞍山、海城出击,威胁沈阳的后路,迫使国民党调新一军回援,停止了进攻哈尔滨。5月31日,毛泽东为中央起草致周恩来、叶剑英电报,说明“我将在各地采取报复手段”。

6月上旬,关内解放区在山东、山西对国民党军实施了有限反击,牵制其不能增援东北。国民党因在东北兵力不足,战线拉长,为获得休整,被迫同意从6月7日起停战15天,接着在东北继续休战三个多月,东北民主联军就此获得了宝贵的整顿和建立根据地的时间。

蒋介石在东北停战后,打算将其在东北的军队由7个军增加到15个军,这对已经陷入严重困难的东北民主联军是非常危险的。从6月开始,关内解放区奋起反击国民党军,蒋介石原定调到东北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以及第八军、第五十四军等部都被牵制在华东。攻入东北的国民党军虽多是由美国装备的最精锐部队,却毕竟兵力有限,又沿着铁路线从山海关一直摆到松花江,兵力分散,处处被动挨打,这是蒋介石在军事战略上一个致命失策。国民党进入东北后马上表现出极其腐败的面目,在东北群众中也迅速丧失了民心。

东北解放区剿匪时活捉匪首谢文东。

东北基本停战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46年10月。这四个月的停战时间,对中共东北局的工作极为宝贵。7月7日,中共东北局副书记陈云起草的《东北局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即著名的“七七决议”,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后下发。决议强调指出:“无论目前或今后一个时期内,创造根据地是我们工作的第一位。”决议还要求东北的广大干部“跑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统统到农村去,确定以能否深入农民群众为考察共产党员品格的尺度,一切深入农村者给以奖励,不愿到农村去的给以批评。造成共产党员面对农村,深入农村的热潮”。

中国共产党人丢掉一切和平幻想后,东北局和各级党政机关实行了大精简,抽出2/3的干部共1.7万人,再加上几万部队,在东北解放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东北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加上根据地剿匪的胜利又打消了老百姓的顾虑,众多农民参加了农会、妇女会,参加了对地主的清算斗争。过去高度集中的土地以及骡马、牛羊和浮财,此时都分给了“张狗剩”、“赵光腚”等贫苦农民,写有他们名字的土地界桩钉在了广阔的黑土地上。昔日的“穷光蛋”在土改时一夜便换了人间,拥有了牛、马和田地,不少人也娶上了媳妇,他们从内心拥护共产党。

这些翻身农民同时非常清楚,如果国民党打来,逃亡地主组织的“还乡团”便会回来,土改所得到的一切都将丧失,所以广大农村马上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前的热潮。拥有了雄厚兵源和巩固后方的东北民主联军,很快便在北满、南满发动了大反攻,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

由于和平民主新阶段的设想没有实现,1946年7月,毛泽东在党内就接受马歇尔调停一事总结说:“我们同蒋介石斗争多年,有丰富的经验,他的任何阴谋诡计都欺骗不了我们。但是我们同美帝国主义打交道,这是第一次,没有经验,上当了。”

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人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不过争取“和平民主新阶段”未能成功,也使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认定只有自力更生,坚持武装斗争才能争取革命的最终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