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尚处在相持阶段时,就因国际形势的剧变在1945年8月结束。当时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曾回忆说:“美国扔原子弹,苏联出兵,加速了日本投降。胜利的到来是很突然的。”
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上日强中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战略要地还都在日军的占领之下。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解放区战场,还都处于相持阶段。
国民党军在1945年夏天前已经接受了39个美国步兵师的装备并完成训练,空军也由美国帮助扩建,对拥有24个师团、兵力105万人的日本支那派遣军已占有武器方面的很大优势。不过国民党当局正等待美军对日军反攻,则自己可坐享胜利成果,所以并没有对日军发起战役攻势。对此,1949年7月美国国务院公布的“白皮书”便解释说:“美国参战后,国民党显然就认定日本最后必将战败,以为可以有机会来改进它的地位,和中共作最后的决斗。……战争后期中国抵抗力的部分瘫痪,主要就是这种争权造成的。”
在解放区战场上,1945年春夏,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积极展开局部反攻。日本天皇主持的御前会议于1945年6月8日通过的《世界形势判断及今后应采取的指导战争的基本大纲》中,对中国形势的分析就承认:“敌方对我占领地区的反攻,特别是延安方面的游击反攻,一定会越来越厉害。”[9]
日本方面所称的这种“游击反攻”,当时从长城内外一直发展到长江南北、广东沿海。通过局部反攻,日军占领区大大缩小,解放区得以进一步扩大。不过当时八路军、新四军还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战役行动,其主要原因是武器装备太落后。特别是缺乏火炮,单靠炸药包、手榴弹及一些土办法还难以攻破敌人坚固的堡垒据点,也不能夺取大城市。
1945年8月八路军攻占山海关,打开进军东北的通道。
1945年4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时,就曾设想过:“中国解放区的军队一旦得到新式武器的装备,它就会更加强大,就能够最后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了。”可是由于苏联、美国都不向解放区提供武器装备,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设想的战略反攻还没有开始,反法西斯盟国共同努力造成的日本投降就突然来临。
在美国投下原子弹和苏联出兵后,日本虽然还有700万军队可继续顽抗,必败的命运却无可避免。天皇为保存自身地位和逃避战犯罪责,通过与美国秘密交易并得到“保留天皇统治日本的大权”的保证后,于8月15日宣布接受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宣言》(其中附加了保留天皇制这一条)。中国作为对日作战的四大盟国(其余为美英苏)之一,自然地接受了在关内的侵华日本投降。
中国战场上的对日受降,是极不公正的。日本宣布投降当天,美国总统杜鲁门从战后的本国战略利益出发,命令侵华日军只能向国民政府的军队和美军投降。抗战八年的解放区军队被剥夺受降权,因此在日军投降后还要继续对日军作战。
在华日军只是片面地向国民党当局投降(不含向苏联投降的关东军),继续抵抗八路军、新四军,这换得了蒋介石的回报。日本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等罪恶累累的战犯随后便被免除了审判,并受到优待。放下武器的100余万在华日军不被称为战俘,而称“徒手官兵”而得到优待遣返,日本的侵华罪行也就没有得到清算,从而留下了长久的历史后遗症。
尽管有这些遗憾,中国毕竟算是战胜国,持续侵略中国半个世纪的日本侵略者终于被驱逐,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还是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由于促成抗战胜利的内部、外部原因复杂,怎样认识其胜利的意义,在不同立场的国人中便一直有着不同看法。
如果从宏观的角度看抗日战争史,首先就要涉及用什么尺度看待当年国内各政治力量在抗战中的功绩。有人只是单纯地使用对抗日军这一把尺子,就是只从表面数字看谁同日军打了多少仗,谁在抗日阵营中拥有的兵力多和武器好,这样得出的结论肯定是狭隘和片面的。
国民党当局作为国家的执政者,拥有几百万军队和外国16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本应充当抗战的主角。虽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总算坚持了八年抗战未妥协,但却丢失了半个中国,以接受丧权辱国的《雅尔塔协定》才换得盟国出兵援助,最后接受了侵华日军的投降。从这个角度看,国民党当局在抗战中的总体表现是非常糟糕的,特别是正面战场后期的惨败又令全国人民痛心和失望,大后方民众对政府的怒骂指责无日无之。
从抗日战争的战果看,以国民党军拥有的物质条件衡量也是令人遗憾的。人们可以看以下几个数字:
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共死亡2000万人左右,加上负伤人数,伤亡总计约3500万人。(www.xing528.com)
国民党军队在八年全面抗战中统计的伤亡总数为320万人,其实这一数字很不完整,因为失散、失踪的大批部队和人员并未列入统计。
同期内日军在关内战场上伤亡总数为133万人(其中死亡40万人),另外其缅甸方面军对华作战伤亡也在4万人以上。
在日军这些损失中,国民党军的战绩有多少呢?国民党的对外宣传数字是毙伤日军共276万人,这明显夸大过甚。在台湾蒋纬国主持编撰的《抗日御侮》的战史书中,经考证的数字是毙伤日军共87万人,这个数字应该说还比较贴近实际。那么,除国民党军的战果外,在华日军(不含苏军对付的关东军)还有50万人的伤亡是谁造成的?除了极少数自发的民间武装抗击,基本上都应算做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的战绩。
日本投降后不久,延安总部便汇集了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游击队的战绩,宣布共毙伤日军52万人,对照其他各方的数字,应该说这一宣布的战果与实际应相差不多(战时的统计往往会有些误差)。
若论起物质条件,国共双方真有天壤之别,解放区战场有这样的战果真是相当不易。
据抗战结束后的统计,八路军、新四军共死亡18万人,负伤45万人。另外,解放区战场参战的民兵游击队也有重大牺牲,可惜因当时的条件困难没有能准确地统计。
抗日战争既然担负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就要使用两把尺子来衡量,除了看谁抗击日军的数量外,更重要的是看谁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当年拥有的兵力、武器都远居劣势的中国共产党能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除了能以游击战牵制大量的侵华日军外,更重要的是在抗日根据地内建设起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向全国人民展示了社会改革的方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这一当年国内广泛流传的语句表达了战时的人心所向。除了全国多数知识青年向往陕北,纷纷投奔延安外,连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许多人都公开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0年,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国考察时,在国统区到处看到腐化气氛而义愤填膺,在陕甘宁边区却为清廉奋斗所感动。随后他到处宣传,中国只有一个地方没有贪污,那就是延安。
当年中国进行的抗日战争,主要是以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支最大的政治力量共同进行的,战争的进程和胜利本来为两党的发展都提供了机会,只是国民党因其自身腐朽失去了人心也失去了机会,逃台后其史书多叹息“赢得了抗战却丢失了大陆”。
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战争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解除了民族存亡的危机,而共产党的力量在战时的发展又为战后的民族复兴创造了基本前提。抗日战争最大的成果,是中国革命力量在战时得到大发展,这样战后仅四年便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对抗日战争的这一结局,毛泽东早就有准确的预测,这也是他当时被全党拥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面抗战爆发前一年的1936年6月,刚刚确立了全党领导地位的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接见了美国记者斯诺,就对未来的形势预测说:“抗日战争可能打十年,而在抗战结束以后,中国的革命力量人数会更多,装备会更好,而且更有经验,更得人心,从而作为主要力量出现于亚洲东部。”
斯诺对此还记述说:“毛泽东主席并不隐瞒那些目标,而我在报道中也没有避过它而不强调。他决不隐瞒这样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就是一心要最后完全夺取政权。抗日战争不过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罢了。他从容沉着地相信,日本会给中国带来‘机会’——它事实上已经在这样做了。”[10]
全面看待抗日战争,可以有很多视角。从中日两国战争的角度来看,中国以“熬时间”持久抗战的方式使日本在中国久拖不决深陷泥潭,对促使东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通过战争也提升了国际地位,并避免了亡国危机。当然,由于国民党当局继续充当美国的附庸,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并未彻底改变,还需要人民继续进行解放战争。
从中国革命的宏观角度看,可以看到,抗日战争最大的成就在于中国革命力量有了空前的发展。经过八年全面抗战,解放区军队发展到120万人,根据地从原来仅150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一隅之地发展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人口达1.3亿。这不仅为夺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积蓄了雄厚的力量,也准备了广阔的战场。
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力量便同反动势力进行了最终决战并取得全胜,同时驱逐了继日本之后而想控制中国的美国侵略势力,很快赢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从而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中国,就此便能骄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