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给新一代人看的军史:解放军赢得游击战中的十六字诀

写给新一代人看的军史:解放军赢得游击战中的十六字诀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游击战中探索出“十六字诀”,成为敌人奈何不得的秘诀在战争实践中,毛泽东不仅善于学习,而且比别人更善于总结。迄今所见历史文献中,对“十六字诀”内容最早的完整表述是在1929年4月5日。“十六字诀”的文字虽短,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各根据地提出的游击战术原则中,井冈山红四军提出的“十六字诀”最具代表性,毛泽东把它称为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

写给新一代人看的军史:解放军赢得游击战中的十六字诀

游击战中探索出“十六字诀”,成为敌人奈何不得的秘诀

战争实践中,毛泽东不仅善于学习,而且比别人更善于总结。著名的“十六字诀”的形成,就是毛泽东汇聚集体智慧,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认识逐渐完善的结果。

毛泽东上井冈山后经过三个月游击战的实践,于1928年1月在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上初步总结了作战经验,提出的原则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同年春夏,经过攻打茶陵、遂川和新城,又经过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战斗,毛泽东和朱德等人一起进一步总结经验,终于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有的作品或历史当事人认为,朱德最早提出“十六字诀”的内容,也有人说在当时万安县委书记的报告中最早发现了这些文字。其实,在毛泽东、朱德等人天天一同战斗,遇事共同商讨的情况下,很难说某一战术只是一个人的功劳,应该说这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迄今所见历史文献中,对“十六字诀”内容最早的完整表述是在1929年4月5日。当时,以毛泽东和朱德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共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将红军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正式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份报告送到中共中央后,在上海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又向全国红军予以推广,可以说,这是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最终经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军委广为介绍。根据“十六字诀”,当国民党重兵“进剿”井冈山时,红军便不同它硬打,先是以退却诱其深入,再用不断地袭扰使其疲惫,待敌人困马乏时将其各个歼灭。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毛泽东学习绿林好汉的战法,又加以改造提高,是“打圈”与“打仗”相结合的打法。这种战术,恰恰是战争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巧妙结合,也是避敌锋芒的退却与寻敌弱点攻击的结合,还是战略上的防御与战术上的进攻的结合。

“十六字诀”的文字虽短,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敌进我退”,指在优势敌人的进攻面前,应避其锋芒,主动退却,盘旋打圈,保存自己,创造战机,歼灭敌人。“敌驻我扰”,指对制止之敌以小股兵力实行游击袭扰,造成敌之精神动摇与肉体疲乏。“敌疲我打”,指对士气低落、疲惫不堪之敌,应适时抓住战机,主动出击,歼敌全部或一部。“敌退我追”,指对退却或溃逃之敌应乘势追击或掩击其后,予以歼灭或杀伤。

“十六字诀”总体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利用民众和地形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灵活机动地作战,达到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目的。

1929年六七月间,中共中央将中共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报告转发给贺龙、湘鄂西前委和四川省委,指出“这些经验很可以作你们的参考”。随后,鄂豫皖、湘鄂西、鄂西南、赣东北等苏区的红军,也相继提出了反映本地区特点的游击战争原则。

此时国内处于群雄并起、纷纷创建红军的局面,不同“山头”涌现的革命战争的群星灿烂,对游击战的原则也有各自的新发展和概括。

湘鄂西的洪湖根据地面对敌人大举“清剿”,早在1928年6月就提出了“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游击战术。1929年6月,中共鄂西特委总结过去的作战经验,提出了游击战争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指导原则:当敌内部矛盾激化时,游击队应积极向外发展;当军阀战争停止,敌之正规军协同团防“清剿”时,游击队则应保存实力,荫蔽在群众中,伺机袭击敌之弱点,避免同敌人打硬仗。12月下旬,鄂西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提出了五条原则:①对敌人所设的坚固防守工事,不应冒险去攻。②当敌人大部队向我进攻时,应绕到其侧面或后方去袭击。敌情不明,要慎重作战,没有胜利把握不应冒险去打。③有解决可能的反动武装,一定要解决,不能保守。④在集中指导下,分散游击去发动群众,集中力量去打击敌人。⑤作战一定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帮助。(www.xing528.com)

1929年11月20日,在位于大别山区的鄂豫边党委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总结红十一军两年来武装斗争的经验,由徐向前等人起草的《军事问题决议案》,其中对红军的游击战术提出了七条原则:①集中作战,分散游击。②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③敌情不明,不与作战。④敌进我退,敌退我进。⑤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⑥对远距离的敌人,首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然后采取突袭的方式。⑦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湘鄂赣根据地由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在游击战争中也提出,作战要“化整为零,昼伏夜出,敌来我藏,敌退我追,敌左我右,敌往我截,彼合我散,彼散我合,虚张声势,避实击虚,集中围击,疲惫敌人”等。

赣东北根据地的方志敏领导红军反“进剿”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作战指导原则。他们提出了“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打不打操之于我,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去就跑”的游击战术。

纵观各根据地红军的游击战术,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但基本方面是一致的。譬如: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强敌跟追,采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不和敌人硬拼;迷敌、诱敌,出其不意,袭击、伏击等。

人称“英雄所见略同”,正是由于杰出人物在同一环境下才会得出同样的认识。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是共同的,红军面临的战术难题也大致相同,各根据地有见识的领导人自然会得出大致“略同”的结论。

在各根据地提出的游击战术原则中,井冈山红四军提出的“十六字诀”最具代表性,毛泽东把它称为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这一战略战术把退和进、走和打、防御和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达到消灭敌人、保存和发展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游击战争指导原则。

红军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战略战术后,果然使数量、装备占绝对优势的强敌无可奈何。当时毛泽东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兴奋地说:“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

红军从井冈山突围进入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后,在1930年到1931年间毛泽东亲自指挥了频繁的军事斗争,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十六字诀”的内容。在小布村,毛泽东曾写这样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毛泽东采取的战略战术,三四万人的红军能一再打败二三十万敌军的“围剿”,除了群众支援,靠的就是这种充分发挥自己之长、攻敌之短的特殊打法。

“十六字诀”的提出,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军事上的一大创造,它不仅适用于游击战争,其基本精神也同样适用于力量对比敌强我弱条件下的正规战争,为人民战争克敌制胜的作战方法奠定了总的原则基础。

物换星移,现代战争虽较之以往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不过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十六字诀”的基本精神并未过时,对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仍有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