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放军战胜时势:毛泽东的历史选择

解放军战胜时势:毛泽东的历史选择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雄并起时势造英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青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活动的史册上,毛泽东并不是第一批从事武装斗争和研究革命战争的人。可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形势,却把毛泽东等多数共产党人推向了军事斗争的第一线。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曾氏的一些影响仍然存留在毛泽东的治政和用兵之中。不很和睦且时有冲突的父子关系,造就了毛泽东倔强和善于反抗的性格。

解放军战胜时势:毛泽东的历史选择

群雄并起时势造英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活动的史册上,毛泽东并不是第一批从事武装斗争和研究革命战争的人。可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形势,却把毛泽东等多数共产党人推向了军事斗争的第一线。当毛泽东和党内许多同志一起走上武装起义的道路后不久,这位不久前还“风华正茂”的书生,就在群雄竞争的战争舞台上创造出比他人更加辉煌的业绩。

早年的毛泽东从外表和气度举止看,无论如何也不像军人,却像那个时代浪漫而又有些不羁的书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出于革命激情到湖南新军当过半年兵,却没有打过仗,并对军营里官兵对立、军民对立的情形十分厌恶,于是退伍上师范学校。

当年这个高大英俊的男子不大修边幅,经常长发垂耳,也不愿整理内务和遵守作息时间。毛泽东虽然在第一师范和农讲所时常督促他人习武,自己却与一些行伍出身的人不同,从不喜好摆弄武器,只是酷爱书籍。这些习惯,可以说持续了一生。

有长期戎马生涯的老将军一般都喜欢摆弄枪,武器已成为他们毕生追求的事业的一部分。后来身为全军统帅的毛泽东一生都不愿意带枪,也不爱好玩枪。在延安、西柏坡时,当其他老总们休闲经常以打枪打猎作为一种娱乐时,毛泽东却全然没有这种“骑射之风”,总爱与笔墨为伍,确如他自己所言确实一直保持着“书生意气”。

曾与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有过交往的尼克松对两人的外表对比后,在《领袖们》一书中评价说,蒋介石的举止刻板、重风纪,住处井然有序,书法也是笔直正方;毛泽东则躺坐漫无拘束,写字信笔成书、不拘俗套,房间杂乱无章。后来在战争较量中大获全胜者,却是这位从军人仪表上看来并不很及格的毛泽东。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是中外军事家都承认的原理。指导军事活动的水平,自然要以政治素质为基础。毛泽东是一个政治家却来搞军事,这又形成了他独特的优势。

在中国领导建军和指挥战争,要熟悉中国的国情。近代中国90%的人口在农村,绝大部分士兵出身农民,毛泽东出身于农家,又愿意作农村调查,在建军方面有着他人难以比拟的长处。

建设新型军队和指导近现代战争,需要新思想来指导。毛泽东从青年起便愿意学习各种新思想,在理论探讨方面独树一帜,这又使他能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军事理论

毛泽东出生的湖南,有着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环境和以习武为荣的观念,他的祖父、父亲都在曾国藩的老湘军和甲午战争中组建的新湘军中当过兵,家庭也有从军的传统。

清末至民初的湘人,在国内诸省中又以尚武著称。曾国藩、左宗棠等文人以“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者万人”的气势,召集湖南读书人中尚武者,以重饷和打仗获利的物质刺激招募起“寒谷穷苦之民”创立湘军,出省征战十载,剿灭洪秀全杨秀清那批打着宗教旗号的造反派,平定东南。当年集文才和武功于一身的“曾文正公”,以及他名下标榜的“湘学”,确实影响过一代湖南知识分子。青年毛泽东的导师和岳丈杨昌济,也极为推崇曾氏的“经世治用”之道。毛泽东本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一度最佩服的人物也是“曾文正公”即曾国藩。他于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曾这样写道:“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为三……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而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www.xing528.com)

后来,当毛泽东接受了阶级分析的方法之后,大概又加上蒋介石奉“曾文正公”为楷模,出于“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原则,毛泽东不再颂扬甚至极少提及曾国藩。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曾氏的一些影响仍然存留在毛泽东的治政和用兵之中。

毛泽东的出身虽然不是“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并没有怎么亲身受过地主的压迫,父亲贩米发了财后家中有长工、短工还发过股票,不过他的同情和立足点却始终在社会下层人民特别是贫苦农民一边。

走上“小康”之路的富裕农民毛顺生,重的是实利,为人又有些刻薄。对于长子毛泽东,多年把他当做小长工使用,所供给的伙食还不如雇工的待遇。不很和睦且时有冲突的父子关系,造就了毛泽东倔强和善于反抗的性格。

毛泽东在解放后认为自己家最亏欠的就是堂弟毛泽连一家,因此一直给他寄钱,并一再接他到北京治病。毛泽东曾对这位堂弟说过,正是由于自己的父亲为发财不顾骨肉之情,趁其二叔经济困难而买下人家赖以生活的七亩田,才使自己认清只有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寻找一条解救穷苦农民的道路。

这段生活经历,确实使毛泽东远比其他出身富家的知识分子更深刻地了解农民的特点及苦难,为他以后从事农运和“唤起工农千百万”(其实基本上是唤起农民),奠定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基础。在中国,知识分子和农民这两大因素,即能不能争取“士人”拥护并参政入营献策,以及可否征集较多的农夫从军,自古代改朝换代的历次战争直至曾国藩等征讨太平天国,就一直是决定胜败的两个关键环节。出身于较为殷实的农民之家,长成后又出外求学的毛泽东,从青少年起就恰好具备了既熟悉农民又兼具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色这两方面的条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环境和历史就是这样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青年时的志向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其职业选择长期倾向于教师和报人,希望以讲坛和纸笔来唤起民众。他的一手好文章,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到长沙师范都被老师们称赞备至,在那个时代原可作为头等晋身之阶,可是他却视万户侯如粪土,与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以其超众的才华走上一条冲脱世俗的反社会潮流的新途。求学时的毛泽东,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岳麓山下、橘子洲头一直进行冷水浴日光浴游泳、登山、体操和露宿等活动,甚至故意不带钱而远途步行当文明“乞丐”,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弱书生完全不同,近似古代斯巴达人苦行式的磨炼,是由于青年毛泽东痛感以天下为己任需要坚强的躯体和意志。毛泽东在以后的戎马生涯中能有过人的精力和一往无前、不畏挫折的意志,正是在此时准备了基本条件。

经历了先后到长沙和北京求学,毛泽东由从师孔孟儒学,信崇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康德等人乃至追求日本新村主义的道路,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其后着力于从事工人运动,1924年以后又在改组的国民党中央任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不久又在广州、武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截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年仅34岁的毛泽东虽然从事社会活动仅为时几年,就已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显赫人物,以至国民党政府在全国首批“清党”的通缉名单中也将他与陈独秀等人并列为头十几名之内。

从这时毛泽东所具备的个人素质来看,他已经是一个初步成熟的革命家及政治家、策略家,一个擅长领导群众特别是有“湖南农民之王”称号的组织家,一个长于思索和思辨的哲学家,同时又是书写古文、时文都才华横溢的文章家,还是具有浪漫想象气质的诗人。然而,这时的毛泽东恰恰不是军事家。

直至此时还未想去搞军事的毛泽东,却已经具备了世界近代战史上著名军事家拿破仑所概括的一个优秀统帅所需要具备的几个基本素质:坚定的个性,过人的勇气,深谋远虑及优等的才学机智。

这几方面,毛泽东又能够均衡发展。当历史呼唤他从事武装斗争时,这些素质很快就在军事舞台上放射出惊人的异彩。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的领导人中,毛泽东接触农村实际最多,联系群众特别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最广,对革命的策略思虑谋划最深。他没有陈独秀等人的书斋迂腐气息却有其学者风度,他不像王明一类纨绔子弟式的夸夸其谈而更善于争取群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十几年,领导核心经“五朝更替”,最后全党选定了毛泽东,这与他的素质也是紧密相关的。因此,问鼎近代中国军事泰斗者,便是那个出身于韶山乡间,从未进过军官学校而喜欢文房四宝的农家子——毛泽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