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平遥城内一位沿街讨饭数十年的寡妇老太太,有一天持一数额为12000两的日升昌张家口分号汇票,到日升昌总号提取银两。
柜头一看签发时间是同治七年(1868年),与取款时间相隔了三十多年,便赶紧跑到后厅询问大掌柜。两个人问清了汇票的来历,并认真查阅了数十年的账簿,如数为老太太兑付了现银。
原来,老太太的丈夫早年到张家口做皮货生意,同治七年收拾盈余,在日升昌分号汇款12000两白银,起程回籍,不料途中得病身亡。尸体运回家里,妻子哭得死去活来。换完衣服择日出殡后,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开始败落。
妻子几十年熬过来。一天,这位早已沦为乞丐的老妇,从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夹袄的衣角摸到一张日升昌汇票,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日升昌兑取现银。
这件事之后,日升昌名声大振,汇兑、存放款业务一天比一天红火。
日升昌的生意之所以能更加红火,得益于它能够将隔了几十年的汇票如数兑现。这种做法给客户带去的是一种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理念,谁不愿意与这样的企业做生意呢?(www.xing528.com)
《中国中小企业》杂志总编辑马天骥在“再谈老北京店铺经营的人情味儿”一文中,给我们讲述了他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一些小店铺和小商贩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充满人情味的经营之道来维护声誉的故事——
有些小贩卖些孩子们喜欢的彩色毛绒小动物、小布人、泥塑人及男孩子玩的玻璃球等小玩意儿。一般老百姓家的孩子花上三五分钱就能买件小玩意儿,所以这些小贩很受孩子们的欢迎。这些小贩一般是扛一条扁担,扁担的一头是一个装着或插着各种玩具的竹筐,另一头挑一个木头箱子,里面放一些小贩的家什如马扎儿或天热时脱下的衣服等。箱子里还放有一个很小的木箱,小贩卖货时把它放在大箱子上面用来装卖货的钱。小箱子是密封的,顶面上有一条长约十几厘米、宽约1厘米的小缝儿,小贩把钱顺着缝儿装进箱子里,这样既省事儿又安全。
一次,一个邻居的小孩儿拿着家长给的钱来买东西。大概是看着小贩往缝儿里塞钱好玩儿,竟自己把钱也塞进了缝儿里,待他明白过来,不由得放声大哭。这时,小贩一边安慰他别哭,一边对其他买东西的孩子说:“这是谁家的孩子,谁知道请帮忙把他的家长叫来吧!”不一会儿,有孩子叫来了这孩子的母亲。小贩对这位妇女说了事情的经过,并说:“大嫂子,别怨孩子,孩子小,出于好奇把钱塞了进去。您给他多少钱?我如数退给您!”这位妇女说出钱数后,小贩毫不犹豫地打开箱子上的小锁,如数退给了她。说实在的,如果那妇女多说了,就显得没良心了,而小贩心里大概也有数;如果小贩咬牙说没看见,这孩子的家长大概也没辙。这小贩表现出来的厚道人情味儿,不仅对买卖有利,也有助于老百姓之间的和睦相处。
文中的故事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道德。我们现在的社会,缺少的正是诚信这种高尚的品格。借着故事的不老精神,我们呼唤当下商家用厚德经营生意,用良心为诚信充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