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京论坛:批判性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

西京论坛:批判性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种认识上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正体现了批判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之处。

二、批判性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契合点

(一)批判性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共通之处:价值认同、内化与认识上的“否定之否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将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并自觉转化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我国高校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然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的直线式的全盘接受过程,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内化转化自觉化过程,是大学生在老师的要求、熏陶和感染以及其他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对思想道德规范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并自觉地将其升华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大学生的自觉学习、对照现实、迷茫、困惑、独立思考、批判性反思和否定之否定。而这种认识上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正体现了批判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之处。

事实上,批判性思维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不仅如此,批判性思维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也具有高度一致性。现代大学应当培养的是有独立意识、自由精神和文化教养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只有基本技能而不知道为何做事的人或只会盲从的呆鸟。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在认识上的发展既不是来自外在的客体,也不是来自主体先天的潜能,而是来自交往和对话中的不断批判、生成和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交给他们基本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教他们独立思考,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现实,提高他们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因此,将批判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结合起来,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意的。

(二)将批判性思维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符合大学生思维的阶段性特征和成才规律(www.xing528.com)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但又未能完全成熟的阶段。大学生思维具有一些阶段性特征:他们关心社会发展、富有正义感,但由于阅历浅,对事物的认识容易陷入片面;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但理性分析不够;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和创造力,但容易否定一切、走极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鉴别能力不强,总把较新鲜或者符合自己观点的认识视为真理。他们具备了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品质,如果加以挖掘并正确引导,则大有可为。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的数量呈爆炸性增长,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信息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现象更为严重。缺乏足够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就会真正地被信息时代浩如烟海的知识所淹没。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在知识爆炸时代对知识的选择、理解、消化与评价能力,增强大学生对来自互联网、各种大众传媒等形形色色知识的辨别与区分力,从而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增加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冲击日益强烈。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程度也日渐提高,也非常渴望通过与老师的交流解决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对于这些问题,思想政治课老师既不能回避、不闻不问,也不能照本宣科、空谈理想信念,而必须要引入批判性思维,正确教育,恰当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结合课堂上老师讲的基本方法,创造性地解决认识和成长中的困惑,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将批判性思维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遇到一定困难,教学效果不甚如意。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进行了很大投入,任课老师也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备课和讲授,十分辛苦;另一方面,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提不起兴趣,不愿学、不爱学的情况仍比较严重,上课看小说,考试靠“开夜车”和死记硬背,考试一过便把所学东西全部“还给老师”,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投入与产出如此不成比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单调,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绝对主宰,一味强调单方面灌输,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占有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普遍感觉缺乏相关性和参与感,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的“局外人”,而教育学上的一个共识就是,学生缺乏相关性和参与感的课堂教学是很难成功的④。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将批判性思维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针对社会热点和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比如,针对大学生上网的利弊分析组织学生开展小型辩论赛等,使学生明显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确实能解决自己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学了有用”,这就是相关性;督促学生进行主题发言、分组讨论,把自己的所思所得表达出来,搞好互动,真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局内人”,“学得有趣”,这就是参与性。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恰当引入批判性思维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