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酸口味心理学:完美恋人,你是我触不到的世界

酸口味心理学:完美恋人,你是我触不到的世界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触不到的完美恋人,我的世界曾经有过你摆正心态,初恋不一定是终爱初恋是美好的,常常是幻想式的美好。可事实上她的推断是完全错误的。但无论如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审美标准大体是一致的。热恋中的男女对异性美的审视,既针对其外在体貌特征美,也针对其内在心灵美。她原来是个卧床不起的病人,而且已经年近40岁,始终没有出嫁。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勃朗宁拉着芭蕾特的手说:“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得多。”

酸口味心理学:完美恋人,你是我触不到的世界

第四章 触不到的完美恋人,我的世界曾经有过你

摆正心态,初恋不一定是终爱

初恋是美好的,常常是幻想式的美好。

小说《飘》的主人公郝思嘉的初恋,就是幻想式的单相思:郝思嘉爱上了希礼。可她从来没有主动地向希礼表示过,只是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中,主观地推断希礼是爱她的,等待希礼主动向她求婚。可事实上她的推断是完全错误的。

在青春期发育的初始阶段,少男少女们都情窦初开,常常选择生活中或者影视中的突出异性作为自己仰慕、暗恋的偶像。这时候的单相思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旦确立了心中追求的偶像,就会陷入想入非非之中,总是一相情愿、顽固不化地爱恋对方,而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初恋中的人很容易把爱全部倾注于对方身上,而不管此人的优缺点到底是什么,甚至缺点也是魅力所在。这是初恋中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很正常的。

大多数人在懵懂的初恋时期,都会冲动、盲目地向意中人直抒胸臆,并且会死缠烂打,最终受了挫折则很容易一蹶不振。

初恋是苦涩的,大多数初恋都不会坚持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年轻人对爱情的认识水平不高,心理承受能力也差,加上双方接触的时间通常比较短,还不了解彼此的品行。等一段时间之后,了解深入了,可能觉得对方并不适合自己,或者不能忍受对方的一些弱点,于是产生矛盾,热情下降,最终分手。年龄偏低的青年男女,往往不懂得在恋爱中如何培养感情,只是一味地亲昵,有时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对方,导致恋情的终结。

初恋的失败让人终生难忘,会给年轻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抑,甚至会给以后的恋爱和婚姻蒙上不可磨灭的阴影。

有个农村小伙子叫涛,在中学时就暗恋同班的女生雨,总是围绕在雨的周围默默地为她做事。高考后,雨考入了某名牌大学,而涛落榜了。为了追求雨,涛发奋补习了1年,第二年也考入了雨所在的大学。俩人在共同的学习中慢慢地建立起感情,涛终于如愿以偿。但好景不长,接触一段时间以后,雨觉得涛做事唯唯诺诺、男人气不足,便与他分了手。涛经受不住初恋失败的打击,万念俱灰,甚至想一死了之,最终不能正常学习而不得不辍学回家。不仅如此,涛很多年里都没有走出痛苦,最终随便找了一个村里的姑娘,放弃了自己的前程。

初恋的失败有时候也并非坏事,它可以使人成熟起来。失恋者不应沉溺于失恋中而痛不欲生,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化解内心的痛苦,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面对后来的爱情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般都能顺利地度过初恋,进入到甜蜜的热恋和婚嫁阶段。就像现在正在幸福生活着的人们,有几个没有经历过失败的初恋呢?

恋爱中的审美错觉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观之下,人们的审美观不同;同样的时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前提下,人的审美观又有个性的差异。同样一个女人,在有些人看来,简直是完美无缺,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只是普普通通而已。但无论如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审美标准大体是一致的。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现象可以说是爱情的必需组成部分,尽管这是一种心理学上所称的“审美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一种错误知觉,有认识错觉和审美错觉之分。认识错觉和审美错觉是有区别的:认识错觉反映的是不真实的客观情况;审美错觉是对审美对象深入体验之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真实的美的感觉,这种审美感觉在客观上看好像是失真的,但在主观上却是真实的心理体验。

热恋中的男女对异性美的审视,既针对其外在体貌特征美,也针对其内在心灵美。心灵美可以弥补外表美的不足,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19世纪40年代初的英国,有一个著名女诗人叫伊丽莎白·芭蕾特。她原来是个卧床不起的病人,而且已经年近40岁,始终没有出嫁。但她却写得一手好诗,拥有众多的诗迷。其中一个叫勃朗宁的诗迷(也是一位优秀诗人),比她小6岁,向芭蕾特求爱。但她鉴于自己的身体状况,觉得两人并不合适,开始加以拒绝。但勃朗宁坚持不懈,终于打动了她那颗已经封闭的心。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勃朗宁拉着芭蕾特的手说:“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得多。”爱的力量真是伟大,一段时间之后,芭蕾特的病竟然奇迹般地有了很大的好转。

在一般人眼里,芭蕾特相貌并不出众,而且身体还不健康,何美之有?可勃朗宁却在她的诗里发现了她的内在美,由内向外扩散,芭蕾特成了他眼里最美丽可爱的女人。

莎士比亚有一首十四行诗是这样写的:

我情妇的眼睛一点不像太阳

珊瑚比她的嘴唇还要红得多;

若算白,她的胸就暗褐无光,

发若是铁丝,她头上铁丝婆娑。

我见过红白的玫瑰,轻纱一般,

她颊上却找不到这样的玫瑰;

有许多芳香非常逗引人喜欢,

我情妇的呼吸并没有这香味。

我爱听她谈话,可是我很清楚,

音乐的悦耳远胜于她的嗓子;

我从没有见过女神走路,

我情妇走路时候却脚踏实地。

可是,我敢指天发誓,

我的爱侣胜似任何被捧作天仙的美女

显然,莎士比亚的爱人并无特别美丽的外貌,但她一定有一种使诗人动心的美,以致影响了他对爱人客观外在形态的审美感受。在诗人心中塑造出了一个各方面都比客观形态更加美妙动人的意象,使他感到他的爱人比任何天仙美女都更动人。

这种审美错觉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它使情人发掘出恋爱对象身上更深层的美以补偿某种不足,可以推动爱情的发生与发展,而不至于使外在不美的人终身孤单。但如果审美者本身没有健康的审美意识,或者这种错觉发展到过分的程度,会产生消极的作用。正如霭理士所言:“在热恋中的男女竟会把对方很丑的特点认为极美,而加以誉扬颂赞。”

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产生审美错觉的内在原因。正常人总是向往美好的事物,并且往往把善良、真诚与美联系在一起。美丽的外貌容易引起人们对真、善的联想,从而产生好感,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真、善的内在本质也容易引起人们对美的沉思,从而产生美感,这是正常的心理效应。

但无论对真、善的理解还是对美的欣赏,都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不会达到真、善、美的审美统一,就无法架起连通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桥梁,甚至内心连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都没有。如果爱情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下的审美,就容易暗藏危机,导致日后婚姻和家庭悲剧的发生。如果审美错觉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旦爱的激情日趋平息,光环效应随着消失,后悔就为时晚矣。特别危险的是被对方容貌的美丽光环迷住了双眼,忽视了其丑陋灵魂的情况。

巴尔扎克曾对这种情况作了透辟的描述:“在虔诚的气氛中长大的少女,天真、纯洁,一朝踏入了迷人的爱情世界,便觉得一切都是爱情了。她们徜徉于天国的光明中,而这光明是她们的心灵放射的,光辉所及,又照耀到她们的爱人。她们把心中如火如荼的热情点染爱人,把自己崇高的思想当做他们的。”

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由于性心理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常常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对方,见其优点而不见其缺点,甚至把缺点也看成了优点。例如有位女人爱上了一个颇为英俊潇洒的男人,在她的心目中他的英俊潇洒遮住了其他一切。当他有些粗鲁时,她却认为是豪爽;他挥霍浪费,她却认为是慷慨大方;他有些方面不老实,她却认为这是聪明机智;甚至他又和别的女人勾勾搭搭,她还认为这种英俊男人哪个不爱……直到她最后吃了大亏,才后悔莫及。

热恋中的男女,要正确看待审美错觉。出现错觉无可厚非,但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指导和修正这种审美心理。

善待早恋问题

如果你是为父母者,自己才上中学的孩子恋爱了,不可只是一味的强硬阻击,一定要妥善处理,要懂得善待孩子的初恋,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15岁上初三的小美长得很秀美,心地也善良。她与同班一个男人恋爱了。这个男人学习好,又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行。可他是个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双腿有毛病。小美喜欢上他,究竟是出于对这男人的同情,对他的钦佩,是朦胧的异性好感,还是几种感觉的交织?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在没有仔细分析缘由的情况下,小美的爸爸获悉后立即警告她:“我告诉你,不许老早搞对象,将来搞对象也不能嫁给一个瘸子!”小美尽管难以接受爸爸刺耳的警告,但她与那男人的恋情转到了地下。性意识的觉醒使这对少男少女有了一些亲吻之类的肌肤接触,再加上地下恋情的紧张刺激,越发使他们的爱恋突飞猛进。小美爸爸知道后怒不可遏,于是某一天晚上,在那个男人的家里抓了现形,举起棍子就打,吓得正在卿卿我我的两个人狼狈不堪。男人的家长闻讯赶来,与小美爸爸打成一团。小美趁机跑回家,又气又羞又急之下,跳楼自杀了。

这场悲剧到底应该归咎于谁?难道是两个懵懂的孩子吗?是不懂得善待孩子初恋的家长!尤其是中学生的部分家长们,一律下禁恋令,对早恋格杀勿论,而且态度粗鲁。更甚者,有的家长,一见孩子和异性交往,哪怕一起谈过一次话、走过一段路,偶尔写过一封信、递了一张纸条,就定性为恋爱,然后就开始研究如何阻击。

少男少女之间发生的相互爱慕之情或者说初恋,是一种脱离世俗与功利主义的、不考虑婚姻的、纯洁美好的情感经历。初恋是人生绽开的第一朵鲜花。一个正常人,包括那些阻击孩子初恋的家长们,谁没有过年少时朦胧的初恋或者初恋的渴望与幻想?虽然初恋往往都像梦一样迷幻而短暂,但它是培养人美好情操的动力,也是提高爱情智商必需的步骤。

不能野蛮阻击初恋,并不意味着可以放纵孩子们的盲目行为。毕竟是孩子,处理感情的能力不够,经受不住爱河旋涡的冲击,容易导致怀孕、私奔或辍学等不可收拾的结局。作为家长,需要对孩子们的异性交往加以指导。无端的禁止和阻挠往往会使孩子们的异性交往发生畸变,明智的态度是正确地疏导。

和孩子坦诚地进行交流是疏导的好方法,不妨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一个16岁的高一男生与一个同班女生相恋,而且爱得挺认真。男生的爸爸不赞成他们的事,但并没有棒喝儿子,而是与儿子进行了一次真诚的、朋友式的对话。

父:“儿子,你觉得她怎么样?真的很好吗?”

子:“我觉得她是我认识的女生里最好的。”

父:“爸爸相信你的眼光。但是,你才上高一,你认识的女生有多少?”

子:“……”

父:“你说你将来要出国上名牌大学,想成为一名律师金融家。你知道你将来会遇上多少好女人?爸爸并不反对你现在交女朋友,但是爸爸最反感的是见异思迁。你16岁就有了女朋友,这女朋友是你到目前为止认识的最好的女人,可是,等将来你遇到更好的,你会不会后悔?你敢保证一辈子都守护她一个人吗?”

子:“……可是,现在让我离开她,我很痛苦。”

父:“去年给你买的那个彩屏手机呢?”

子:“您不是给我买了个更好的吗?我把原来那个送人了。”

父:“儿子,这就叫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今天好好学习,你明天的世界只会比今天更精彩,到时候你的选择只会比今天更好,更适合你。如果真的放不下,不如现在先把与这个女孩的情缘放一下,等将来读了大学再让它开花结果多好。儿子,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不做几件错事,但是,人生大事只有几件,做错了就会遗憾终身。”

子:“爸爸,我明白了。我会处理好的。”

当孩子恋爱了,为人父母的应该和这个男生的爸爸一样,给孩子们的心灵加以导航,指导他们学会把初恋的纯情珍藏在心底,使之成为一种学习奋进的动力,更好地把握人生。

男人总觉得别人的老婆好

男人常嬉皮笑脸地说:“别人的老婆好,自己的孩子亲。”似乎他是在讲笑话,其实这是他的真实心态,而且女人也绝对不想把这句话当做笑话。如果丈夫夸别人妻子的时候被自己的妻子听见了,她肯定会和他吵闹一通。可吵闹改变不了男人的这种毛病。因为这不是男人的习惯或品质问题,而是有深层的心理原因。

1.男女爱情心理差异

男女在爱情心理上是有差异的。一般地,女人的情感来得慢,但去得也慢,她们对丈夫的爱通常是自始至终的;而男人情感来得快,走得也快,容易移情别恋,有的喜欢在外面拈花惹草,希望“家里有个做饭的,外面有个思念的”,虽然有时候他不一定不爱自己的妻子。

2.妻子在家中不注意自己的形象

女人在外面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外出时总要擦脂抹粉半天,然而在家里她们却无所顾忌,乱七八糟。可能女人认为,夫妻之间没有注意形象的必要,男人们通常也会这样说。可实际上,男人的潜意识没有休息,慢慢地,就会使他对妻子的形象产生一丝厌恶。

有位年轻貌美的妻子容易放屁,在外面总是尽力克制,怕人家笑话,可在家里毫不掩饰,该放就放。丈夫开始还乐呵呵地笑她,后来开始规劝,妻子很不以为然:“在家里都不能放屁吗?”再后来,她一放屁丈夫就生气地走开,最后夫妻俩大动干戈。

做妻子的女人,应该改正这种错误观念,在丈夫面前也要注意形象,防患于未然。不妨学学已故英国王妃黛安娜,为了保持自己在丈夫心目中完美无瑕的形象,她每天早上总是要在梳妆打扮完毕后才与丈夫正面相对。

3.妻子和丈夫说话不注意技巧

很多妻子和丈夫说话时喜欢用命令的口气,或者从来不夸奖丈夫。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客气就是见外,一家人怎么能客客气气的呢?除非闹了矛盾。这种看法也没什么错。丈夫与妻子都要负起家庭责任,为家里作出牺牲是理所应当的。问题是,如果夫妻之间经常互相夸奖,经常表示感激,说话注意技巧,夫妻关系会更融洽,家中的欢乐会更多。再说了,爱听颂歌也是男人的天性嘛。

4.不公平的比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男人就是梦想自己的妻子完美无缺,而且喜欢拿自己的妻子和别人的老婆相比较。可他们的比较方法往往是不公平的。通常将妻子与众多的人相比,没有A的老婆皮肤白,没有B的老婆胸脯高,没有C的老婆屁股翘,没有D的老婆温柔贤惠……结果,这种“一对多”的比较方式,必然将妻子比得一无是处。

5.彼此太了解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夫妻之间太了解了,也会使丈夫觉得别人的老婆好。妻子若主动与丈夫保持一点距离,给丈夫造成一种神秘感,对维系婚姻的美好是有好处的。夫妻间不需要隐私的想法和做法无疑会减弱彼此的吸引力。

6.心理适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种刺激次数多了、时间久了,人们在心理上就会适应它,反应就变得迟钝;新异的刺激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夫妻两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妻子的美丽会令丈夫熟视无睹,对其吸引力自然就不如别人的老婆。另外,夫妻双方还可能因为志向、兴趣爱好、需要的差异等种种原因而发生摩擦,无疑会拉大夫妻间的心理距离,使丈夫造成别人的老婆好的错觉。

男人认为“别人的老婆好”,这是因为他接触到的只是别人妻子可爱的一面,而对她在自己家里的所作所为却不甚了解。另外,别人的妻子与自己没有利害冲突,自然说话客客气气、温柔甜美。别人的老婆好,是因为男人把她当成了花瓶欣赏;自己的老婆不好,是因为男人把她当成了油瓶使用。如果将花瓶与油瓶的用途交换,令男人欣喜的花瓶也会因沾满了油渍而失去昔日的夺目光彩;令男人埋怨的油瓶也会因插上鲜花而美丽动人。男人若与妻子离了婚,娶了自己爱慕的人,就会发现一切都又发生了变化。离婚、结婚,再离婚、再结婚,转上几圈,最终发现还是自己原来的老婆好。

青春期的友情与爱情

友情与爱情是人世间除了亲情之外的两种最伟大、最高尚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结果。可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随着性意识的渐渐觉醒,使他们产生了对异性的朦胧的渴望,他们不仅呼唤纯洁的友谊,也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在这一时期,他们对情感生活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由于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们往往分不清爱情与友谊的界限。在做一项中学生关于什么是爱情的调查中,有很多同学都自称自己“正在恋爱中”,他们十分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爱得很认真、很严肃,不是小孩子在办家家,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情,请老师和家长一定要相信他们。其实,有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分清友谊与爱情,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所以,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爱情是爱人之情,是男女双方最真挚的一种爱慕,并且渴望对方能够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爱情具有排他性、持久性和强烈性。男女双方一旦产生了真正的爱情,其最终目的就是结婚,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并且双方要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

友谊是友人之谊,相对于爱情来说,友情是朋友或同学之间的一种深厚感情,它来自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来自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来自心灵的碰撞和相互的倾慕。西塞罗说过,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悦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说:“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亲密纯真的友谊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最优美的感情之一。它是人们在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并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动力。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情、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情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如果能在中学时期结下深厚的友谊,往往会令人终生难忘。

爱情与友谊有紧密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友情虽是爱情的前奏,但友情却比爱情来得现实。友情的实质是付出,爱情的实质是收获。没有付出的友情必是浮萍,没有收获的爱情必是心恋。友情的途径是共鸣,爱情的途径是默契。共鸣的友情能够得到知己,默契的爱情能够得到依托。友情像甘露,饮了能令心田枯涸的人得到滋润。爱情像美酒,喝了能使人沉醉狂歌。友情很淡,却不乏清醒。爱情很浓,却不乏盲目。友情最珍贵的赠品是原谅与宽恕,爱情最珍贵的赠品是理解与信任,友情与爱情最接近的地方便是缘分。缘分尽了,再好的友情、再好的爱情也会失去。失去的友情,必会留下一种如水如酒的记忆。失去的爱情,必会留下一种冰般冷静又如火般热烈的心情。友情可以追述,爱情却不可追述。追述的友情会让人领略到心灵的慰藉,追述的爱情却让人领略到心灵的伤痛。友情与爱情的根基是现实不是幻想。幻想的友情将是神往,幻想的爱情却是梦萦。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友情并不等于爱情。有时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特别深厚,感觉特别谈得来,就误认为两人之间有了爱情。实际上青春期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但这种好感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因此中学生不要急于把这种好感发展成爱情。因为在人的一生当中,中学时期是最宝贵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思维敏捷,是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的最佳时期,也是确定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和人生观尚处于不断完善时期,判断力和抉择力都还不够,对异性同学难以有人格和能力上的深入了解,若是让自己过早进入恋爱阶段,不免带有极大的冒险性和盲目性。这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人生如四季,但青春期却不是播种爱情的季节,虽然青春期的爱情像朦胧的月亮,遥远而迷人;但是青春期的爱情也像昙花,美丽的刹那过后,却摆脱不了凋零的命运。而我们只是一棵成长中的小树,脚下的土地是那么的贫瘠——知识还很贫乏,身体还很稚嫩,精神有待丰富,个性有待成熟,何况,“初恋时我们不懂得爱情!”那么,我们将用什么来支撑不合时宜的爱情?诗人维舍斯拉夫斯基说得好:先安身立命/再奠基自己的爱情/否则你美好的憧憬就会落空/轻率和非分/使你抱憾终生。建立在贫瘠土地上的感情之花,前途是迷茫的,果子是苦涩的。所以,青少年应该广交朋友,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从各个方面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切不可过早地谈情说爱,把大好的光阴浪费在花前月下,否则必然会分散精力,以致丧失求知、求发展的大好时机,以后在回首往事时难免会悔恨万分。

知心朋友很重要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很小的时候就爱和一棵很大的苹果树玩儿,他爱那棵树,那棵树也爱他。随着小男孩年龄的增大,他想要玩具,树就让他摘光苹果卖了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他要盖房子,树就让他砍走所有的树枝;他要划船出去散心,树就让他砍掉树干去做船。而树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他能常和它玩,但它却从未对他说过。最后,树终于如愿以偿。男孩老了,而树也只剩下了树桩。而这个老树桩又成了男人歇脚的地方。每次男人坐在老树桩上时,树都开心得热泪盈眶……

每每读这个故事,很多人都会被小男孩和树之间的深厚情谊而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大千世界里,一个人可以没有父母,但不可以没有朋友,不能没有好朋友,更不能没有知心朋友。人,如果没有了朋友,那么,他的生活就犹如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涩无味;犹如花儿没有了阳光和雨露,就会变得没有了光彩。那么,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我们人生旅途上那悠扬动听的乐曲,陪我们度过寂寞的时光;是狂风暴雨中的那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是冬天里那冒着热气的一杯茶,捧在手里,暖在心里;是生活中与我们有缘的那些人,和我们相遇,相识,相知。你或许有很多朋友,有萍水相逢的朋友,有知心朋友,有与你形影不离的朋友,有酒肉朋友,有患难朋友……而知心朋友就是那种当你心情沮丧时,在身旁默默支持你、鼓励你,给你信心的人;在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给你自信,激励你战胜挫折,冲出困难,使你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在生活的海洋里迎风破浪的人;是那种当你感到烦恼时,能充当你最忠实的听众,可以让你将心中的烦恼一吐为快,使你感到释然的人;是那种当你取得了成绩时,能和你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且能鼓励你再接再厉的人。巴金曾说过:“朋友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人,无论是谁,都需要有一两个知心朋友。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往往想通过交往来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但是有的人却因为找不到知心朋友而苦恼万分,他们觉得虽然每天与同学们生活在一个班级里,朝夕相处,但常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感到孤独和寂寞。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知心朋友呢?一方面要努力增强个人的人际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广交善择、寻觅知音,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朋友一定要真诚。真正的知心朋友,是坦诚相见,肝胆相照的。很多人都对知心朋友倾诉自己心中的秘密,倾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憧憬自己的未来人生,这样的交往不仅能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彼此的友谊,而且也有利于共同进步。

第二,对朋友一定要宽容。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的某个地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发,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来到了沃野,于是他们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被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起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另一个笑笑回答说:“当你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是任何风都不能磨灭的。”

其实朋友间相处,无心的伤害往往是在所难免的,只要你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拥有比天空更宽阔的气度,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真心帮助过你的人,你会发现这世上很多人都是你的朋友。

第三,要善于选择兴趣、爱好相同的知心朋友。如果两人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大致相同,就容易成为知心朋友。这种相似可以驱使两人强烈地要求与对方接近,而在进一步的接触过程中又会发现彼此有那么多能够达到共鸣和相通的地方,这也使得双方欣喜万分,像找到了盼望已久的瑰宝,急切地从一颗心走入另一颗心,而且,彼此越相近,感情上的依赖就越深。

第四,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集体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最主要的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学习。能在共同的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获得学业上的优势,是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如果我们做一个择友倾向性的调查,不难发现,多数人是愿意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做朋友的。因为学习成绩是一个综合指数,它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对我们意志力、学习方法等诸多能力的一个综合性检验,是一个比较直观的衡量人的标准。优良的品性,诸如与人为善、待人以诚、讲信誉、守信用,是很容易获得众人赞誉的,连最邪恶的人都忍不住对品行高尚者发出内心赞叹。心灵的美好是一股巨大的人格魅力,它会把荣誉和友情带给我们。

第五,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往。友谊的彩桥要靠我们自己去架设,它自己不会降临在我们身上。这就是说要想交知心朋友,就得积极主动。因为友谊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双方心灵的震撼和一种和谐的默契。如果没有交往与接触,即使内心再倾慕也会使我们与真正的友谊失之交臂。正如朱伯儒所说:“埋怨别人冷淡,不如首先燃旺自己的这块炭,去温暖别人。”大多数友谊的建立都有一个一方主动与另一方频繁接触、逐步接近的过程。因为只有通过频繁的接触、打交道,才会使对方认识了解自己,产生交往动机。

小波与小明是同年级但不同班的同学,小明对小波知之甚少,而小波对小明却钦佩已久。所以,小波多次主动向小明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并主动邀请小明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久而久之,小明被小波热情、活泼、积极进取的个性所吸引,两人后来成了知心朋友。

确实,人生的最大幸福莫过于有几个知心朋友,鲁迅先生曾录前人对联送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充分显示出两人的情谊之深,也说明了知己的可贵。知心是互相的,只有你对别人知心,别人才会对你也知心,所以要以真心换真心。

青春期的“异性效应”

一段历史,一则故事。

50多年前的1950年春,在中国的丝绸之路上,在肆虐的凛冽寒风中,一支奇特的队伍突然映入人们的眼帘——这是一支由200多辆军用卡车组成的绿色长龙,它们从兰州出发,由东向西缓缓蠕动,车上裹着严严实实的帆布篷,给人一种神秘、神奇之感,这就是新中国诞生不久第一代大西迁的中国女兵。她们去哪里,她们为什么又如此匆匆地上路呢?

在新中国刚成立后的第七天,即1949年10月7日,王震将军便马不停蹄地率领20万大军开进西北边疆,当时他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内有土匪,外有敌人,吃穿用等十分艰苦。更令他们头痛的是,战士们普遍大龄,团以下几乎是清一色的“光棍队”。要开垦,要戍边,要保卫大西北的安全,如何令这部分人安心呢?斟酌再三,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解决战士们的婚姻问题,解决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后经党中央批准,一场大规模的女兵西迁进边疆的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一位当年屯垦戍边如今已成为一位老妈妈的老人回忆说:“到了这里才发现,我们既不是扛枪站岗放哨的兵,也不是戴白帽穿白衣的‘白衣天使’,而是成了一名‘庄稼兵’,在茫茫的大漠里和男战士们一起种庄稼。”这些温柔活泼的女人,在与军垦战士们的共同生产生活中,渐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使昔日寂寞单调的军营生活充满了欢乐和生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来自内地的姑娘们纷纷和军垦战士们恋爱结婚,在天南地北扎下了深深的根。如今她们有的成了著名的女医生、女教授、女科学家或女劳动模范。在昔日的荒漠上拔地而起的石河子、阿拉尔等一座座新兴城市,都有着她们的汗水及血泪的奉献。她们是新中国建立后边疆开发史上一座座无悔的亮丽丰碑,她们的“固疆”献身作用及意义将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人让他的儿子一心侍奉上帝,不让儿子接触世俗社会。有一天,他带儿子到了佛罗伦萨,儿子见到了许多新鲜事物,皇宫、公牛、马匹、金钱,可他全都不曾留意,唯独见到了女人,他问:“它们是什么?”这位老人不愿意让儿子知道她们是女人,就说:“它们叫做绿鹅。”儿子立刻对父亲说:“好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我要喂它。”这位封建的父亲后悔不该把儿子带到佛罗伦萨来。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异性效应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异性效应呢?“异性效应”是社会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男女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更能让参与者感到心情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或在异性面前,人们往往对自己要求更严,表现往往更出色。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与异性在一起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与异性交往时,人们会激发起更大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变得更积极、更高尚。因此,男人和女人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异性效应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某男生留了长发,家长、老师三令五申让他剪短,但他不以为然,我行我素;几位女生发表看法:不好看,还是短发神气。第二天,该男生的长发变成了短发。又如,有的男生在女生朗读课文时倾心聆听,表现出愉悦的神情;有的女生在作文中,把一个相貌平平的男生描写得帅气无比、举世无双;男女生同在教室的时候,有的女生不知不觉地就提高了嗓门,以显示自己悦耳的嗓音;很多女生喜欢和男生在一起,很多男生也喜欢接近女生;女生好打扮自己,希望得到男生的注意;男生爱在女生面前逞能、不服输,用带有冒险的“英雄行为”显示自己的力量,以使异性对自己产生好感,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来自异性的“加油”声会给运动员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不少中学生就直言不讳地承认,与异性同学在一起学习、工作和娱乐,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愉悦感。这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正常的情感交往,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和第二性征的出现,身体外形及体内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性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又引起了心理上的一系列微妙而复杂的反应,少男少女心理上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男生往往性格开朗、勇敢刚强、果断机智,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不计较点滴得失,好问、好动、好想。当然也有的男生粗暴骄横,逞强好胜。女生往往文静怯懦、优柔寡断、感情细腻丰富、举止文雅、灵活、委婉,有较多的被动意识。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出于各种原因,反而对异性表现出矛盾心理。表面上,很多同学故意对异性采取疏远、回避,甚至是一种毫不相干、不屑一顾的态度,特别忌讳在同性同学面前与异性接近,但内心深处对异性则有一种非常神秘的新奇感,常常渴望并想象自己与异性接近,甚至看到别人接近异性,心里还有些嫉妒,对异性出现的一些细小变化比较敏感,常在心里比较和评价异性同学,关注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

因此,异性间的相互交往及由相互吸引而产生的愉悦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良好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心理活动都具有大量的生理效应,可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敏捷活跃而奋发向上。如果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能够大大方方地接近,堂堂正正地交往,不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那么,青少年怎样更好地、合理地利用异性效应呢?

1.利用“异性效应”,取长补短、丰富完善个性

男生和女生交往可以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使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情感上的互相交流,可以丰富对不同情感色彩的体验,使意志得到锤炼,使性格更豁达、开朗,使人的性格逐渐成熟。这是在同性朋友身上所得不到的。

2.利用“异性效应”,有利于心理健康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如果接触不到同龄异性,会对同龄异性缺乏了解。所以,男人和女生交往,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使自己的性生理能量得到正常的释放,从而满足心理需求,使心理逐渐平衡。如果长期缺乏与异性交往,容易发生性心理扭曲,造成适应不良。有的人长时期不敢与异性接触,便会对异性产生胆怯、不满等心理。

3.利用“异性效应”,提高学习与活动效率(www.xing528.com)

在思维方法上,男生偏重于抽象化,概括能力较强;女生则多倾向于形象化,观察细致,富有想象力。男女同学在一起学习可以相互启发,使思路更加宽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观点相互启迪,往往能触发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男女同学相互交往,心理交融,也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如一位班主任发现班级集体唱歌时,精神不振作,有的女生不唱,有的男生油腔滑调,总是唱不好。于是就组织了一次“革命歌曲演唱”的主题班会,由男、女生干部共同主持,男、女生分坐教室两边,一个一个分别来唱,加上掌声、赞许声,群情激昂,最后又来了一个男女生二声部合唱,非常成功,收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效果。

4.利用“异性效应”,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青春期的男、女生由于性意识的发展,往往非常留心异性同学(特别是自己喜欢的异性学生)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喜欢对异性同学评头论足,同时男女同学又都很重视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如某班的宿舍卫生总是搞不好,不少学生不叠被子,床铺乱七八糟,老师想了个办法,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床上贴上名字,检查卫生时,男学生检查女宿舍,女学生检查男宿舍。由于谁也不想在异性同学面前丢丑,因此宿舍卫生大为改观。男、女同学在评价对方的同时,当然也一定会注意规范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在评价别人中学会评价自己,使自己自我评价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5.利用“异性效应”,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由于“异性效应”,青春期的男女学生都希望引起异性的关注,都希望能以自己某些特点或特长受到异性的青睐。如某班外出野餐:第一次男女分席,男生你争我抢,狼吞虎咽,一桌菜吃个精光。女生在嬉笑打闹中,把一桌菜也很快地报销了,杯盘狼藉。第二次男女合席,情景大为改观,男生你谦我让,大有君子之风度,女生温文尔雅,大有淑女之风范。由于“异性效应”,男生往往为此激励自己,成绩优异,谈吐文明礼貌,举止潇洒自如,服饰整洁大方,富于勇敢探索精神,具有豁达的胸怀和男子汉的气质。女生也不知不觉地对自己提出了要求,学习刻苦努力,举止优美大方,待人温文尔雅,言谈风趣,富有修养。这种相互激励就成为男女同学共同发展的动力和“促进剂”。

总之,“异性效应”是中学生中一种很正常、很自然的现象,对发展学生的真诚友谊,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合格精神、团结观念和交往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男女同学在交往中要互尊互爱、和睦相处,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

学会欣赏别人,也学会欣赏自己

圣诞节临近,美国芝加哥西北郊的帕克里奇镇到处洋溢着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正在读中学的谢丽拿着一叠不久前刚收到的圣诞贺卡,打算在好朋友希拉里面前炫耀一番。谁知希拉里却拿出了比她多十倍的圣诞贺卡,这令她羡慕不已。

“你怎么有这么多的朋友?这中间有什么诀窍吗?”谢丽惊奇地问。

希拉里给谢丽讲了2年前她的一段经历——

“一个暖洋洋的中午,我和爸爸在郊区公园散步。在那儿,我看见一个很滑稽的老太太。天气那么暖和,她却紧裹着一件厚厚的羊绒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毛皮围巾,仿佛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我轻轻地拽了一下爸爸的胳膊说:‘爸爸,你看那位老太太的样子多可笑呀。’”

“当时爸爸的表情显得特别的严肃。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希拉里,我突然发现你缺少一种本领,你不会欣赏别人。这说明你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少了一份真诚和友善。’”

“爸爸接着说:‘那位老太太穿着大衣,围着围巾,也许是大病初愈,身体还不太舒服。但你看她的表情,她注视着树枝上一朵清香、漂亮的丁香花,表情是那么的生动,你不认为很可爱吗?她渴望春天,喜欢美好的大自然。我觉得这老太太令人感动!’”

“爸爸领着我走到那位老太太面前,微笑着说:‘夫人,您欣赏春天时的神情真的令人感动,您让我觉得春天变得更美好了!’”

“那位老太太似乎很激动:‘谢谢,谢谢您!先生。’她说着,便从提包里取出一小袋甜饼递给了我,‘你真漂亮……’”

“事后,爸爸对我说:‘一定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欣赏的优点。当你这样做了,你就会获得很多的朋友。’”

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只有学会欣赏,才能以彼之长,来补己之短,有助于自己逐渐走向完美。齐桓公欣赏管仲,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刘备欣赏诸葛亮,三分天下有其一。刘邦欣赏韩信,不因为他是个胯下之夫而拜其为将,打败了强敌项羽,最终开创了汉朝五百年的基业。

1.学会欣赏才能赢得朋友

花园里种着各式各样的花朵,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大家纷纷展示自己的美丽。玫瑰开起红色的花朵,散发出一阵阵扑鼻的清香,使得其他花朵都为她的娇艳所倾倒,暗暗自叹不如。

种在玫瑰旁边的鸡冠花,长得瘦瘦长长的,头顶上的花朵像鸡冠一样鲜红。当她看见玫瑰绽放出高贵迷人的花朵,觉得自己真是太难看了,于是她带着既羞怯又羡慕的口吻对玫瑰花说:“玫瑰啊!你真是太漂亮了,开的花朵美丽极了,简直就是花园里的皇后!每个人看到你都忍不住要停留他的脚步,欣赏你柔媚的姿态。即使是神,也会被你的美丽吸引。我虽然不好看,但我还是欣赏你的美,我会永远祝福你。”

玫瑰听到鸡冠花对她的赞美,心里虽然十分高兴,但是她却一点也不骄傲,因为她深知自己的缺点。于是玫瑰对鸡冠花说:“鸡冠花,谢谢你的欣赏和赞美,我的外表虽然美丽,但是却不长久,不能经受风吹雨打。你虽然乍一看,不怎么显眼,但却能长久地留在别人的视野里。无论刮风下雨,都开着花朵,看起来一直都很健康、年轻。”懂得欣赏别人的鸡冠花与谦虚美丽的玫瑰从此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鸡冠花用她真诚的语言欣赏和赞美玫瑰,玫瑰花也谦虚地说出了鸡冠花的优点。在人生旅途中,欣赏是一种最容易获得的愉悦。著名的大作家马克·吐温毫不掩饰地说:“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多活2个月。”这句话道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因为欣赏是滋润人与人的友谊之生花的最美的甘霖。

欣赏别人,是对别人的鼓励。正如威廉·詹姆士所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我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个人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

欣赏别人,是自己前进的基石。一位西班牙学者说:“智者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人各有所长,也明白成事不易。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当你向别人说出“你真是好样的”时,其实你已在无形中为自己找到了新一轮的奋斗目标。

欣赏别人,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在人生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别人的欣赏和鼓励有时候就是一剂良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欣赏别人,不仅能给人以抚慰、温馨,还能给人以鞭策,使人的潜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欣赏别人,更是一种气度,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著名报告文学家黄宗英看了女诗人柯岩的一篇报告文学后,笑着说了一句震世骇俗的话:“我可爱的劲敌!”这是一个多么高尚而磊落的欣赏者的胸怀!

学会欣赏别人也不是容易的,必须具备豁达的胸怀。因为羡慕和嫉妒本是同根同源,处理不好就很有可能损人损己以致危及社会。那么,怎样才能学会欣赏别人呢?

学会欣赏,要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主角,人人都有自己的归宿。要相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勇于承认别人比自己高明、优秀的地方,以欣赏的眼光努力向别人学习,从而发奋图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会欣赏,不仅要欣赏别人的优点,还要欣赏他的缺点。因为缺点和优点是很难截然分清的,在不同的情况下,缺点往往也会有它的可爱之处,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因此,不仅要互相理解,而且要互相包容。

学会欣赏,要拥有一颗健康的心,去分享别人的成功,用一种赞美的眼光去肯定别人的成绩,那么你的人生境界也会因此而得以提升。

学会欣赏,就要有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善于发掘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善于发现和赞美别人身上的优点,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所以,欣赏一个人,是一种求知,一种境界,一种涵养,一种素质;也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一种理解,一种尊重;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一种祝福。

2.学会欣赏自己

一个人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应该学会欣赏自己。卡耐基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发现你自己,你就是你。记住,地球上没有和你一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绘画。你是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造就的你。不论好坏与否,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不论好坏与否,你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

罗慕洛是一位国际政治舞台上有名的矮个子。他穿了鞋子去量身高,也只有1.63米。他长期担任菲律宾的外交部长。菲律宾是个小国,在世界地图上只有那么一小点。有一次,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会议上,前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很轻蔑地讽刺他:“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人罢了。”

矮人常为世人所欺,这在菲律宾也不例外。罗慕洛上中学时曾穿过高底鞋,但他认为用这种法子把身材加高实在不舒服,这不是指身体上的,而是指精神上的不舒服。他抛弃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再也不穿了。有一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一次辩论比赛,因为个子矮小,样子像个小学生。一开始,听众就为他鼓掌加油,他顿悟出这样一个道理:矮小的人最初总被人轻视,后来,他有了表现,别人觉得出乎意料,不由得就会佩服起来。因此,矮小的人作出的成就相比之下就格外出色。

1945年,联合国创立会议在旧金山举行,罗慕洛以无足轻重的菲律宾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应邀发表演说。讲台差不多高过他的嘴巴。等到大家静下来,他庄严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我们就把这个会场当做最后的战场吧!”全场顿时寂然,接着爆发出一阵掌声。他于是放弃了预先准备好的演讲稿,畅所欲言,思如泉涌。后来,报上登出他的这样一段讲话:“维护尊严,言词和思想比枪炮更有力量……”从那天起,小小的菲律宾在联合国大会中就被当做资历十足的国家了。

罗慕洛承认自己是个矮人,但他从来不自卑。他不喜欢别人以侮辱矮人为乐。如前面提到的前苏联代表维辛斯基出言不逊时,罗慕洛跳起身来告诉联合国大会的代表说:“此时此地,把真理之石向狂妄的巨人眉心掷去——使他们的行为变得检点,是矮子的责任!”维辛斯基一时目瞪口呆,竟未吐出一个字来。

“我愿生生世世做矮人!”这就是罗慕洛流传于世的名言。他不仅能证实生活中的自我,而且因自己与别人身体的不同而感到快乐和自足。

像罗慕洛一样欣然接受自己吧!但是,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欣赏自己呢?总是在怀疑自己身上到底有什么可以值得欣赏的地方呢?其实,不是没有,而是有很多,只是自己没有发现罢了。事实上,欣赏自己便是发现自己、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勇敢地对自己说:“我欣赏我自己”、“我欣赏我的生活”、“我欣赏我的财富”、“我欣赏我的健康”、“我欣赏我的幸福”、“我欣赏我的充裕”、“我欣赏我的富有”、 “我欣赏我的爱心”、“我欣赏我对人的关切”、“我欣赏我的与人分享”……只有先学会欣赏自己,才会让别人也欣赏自己。

那么,该如何做呢?

学会欣赏自己,首先必须了解自己,只有了解自己,你才会发现你自己的闪光点,才会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这样你才会欣赏自己。

学会欣赏自己,其次,要培养自己优雅的举止。优雅是“以最少的能量创造最大的效益”。仔细注意镜头中的自己,看看自己的举止是否得体,微笑是否怡人,大胆地对自己评头论足一番。你如何观察别人,就如何观察自己。只有你使自己看起来优雅脱俗,你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一抹亮色。

学会欣赏自己,再次,一定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培养自信,你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一个有价值又有自信的人怎么会没有魅力呢?

欣赏自己,就是在无人为我们鼓掌的时候,给自己一个鼓励;在无人为我们拭泪的时候,给自己一些安慰;在我们自惭形秽的时候,给自己一片空间,一份自信。

所以,人世间可欣赏的太多了。当 我们欣赏儿童时,儿童的天真、活泼给我们带来了愉悦;当我们欣赏青年时,青年的朝气给我们带来欣奋;当我们欣赏杰出的人物时,他们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当我们欣赏有缺点的人时,他们会使我们引以为戒……

学会欣赏别人,是一种人格修养,一种气质提升;学会欣赏自己,是一种自信,一种豁达!

青春期的“明星效应”

当今著名歌星蔡国庆,少年时候便崇拜歌唱演员,希望长大了也像他们一样能在舞台上唱歌。偶然一次机会,他听到了李谷一的演唱,一下子便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歌可以这么唱,像谈天一样直唱到人的心里去。于是,少年蔡国庆便立志要像李谷一老师那样去唱歌,像李谷一老师那样把歌唱到每一个听众的心里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蔡国庆学习着、探索着、琢磨着自己究竟怎样唱才能像李谷一老师那样深受欢迎。最后,蔡国庆终于成功了。后来,他唱红了中国,也唱出了国门,成为第一位赴日本灌制个人音带的中国通俗歌手。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是少年时受到政治明星肯迪尼的“感召”,而立志像肯尼迪那样去当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是从美国偏远小州阿肯色州走向白宫的。小时候的克林顿原本想长大以后当一名医生、记者或做一个音乐家。然而 1963 年的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目睹了当时国际政坛明星——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风采,并立即为之倾倒。当总统肯尼迪握住这位阿肯色州小男人双手的时候,他并不知自己的明星风采影响了克林顿的一生。于是,美国总统成了克林顿的人生目标,那年克林顿才 17 岁。他从华盛顿一回到故乡阿肯色州,见到他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包,拿出他和总统握手的照片让母亲看。他母亲说:“我看懂了他的表情、他的心思,我知道他日后要干什么。”

是的,17 岁的克林顿心中出现了他自己的明星——肯尼迪,这颗星指引着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生存的目标:他要成为这颗星,他要成为美国总统!于是,克林顿拒绝了路易斯安那州提供的音乐学院奖学金(尽管他有出色的音乐才能),他千里迢迢来到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 20年后,他终于走入了白宫,成为他少年时代就梦寐以求的那颗星——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一位著名的记者曾说过:她上中学时最崇拜法拉奇,就是因为这个崇拜,她放弃物理,改学文科。如今,这位记者虽没有像法拉奇一样遍访世界风云人物,名扬全球,却也在自己的领域干得如火如荼,大有新闻界“数风流人物还看我辈”之势,令人刮目相看。

对于青春期少男少女来说,追星是很普遍的,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谁会没有几个自己崇拜的明星或偶像呢?在20世纪70年代,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可能是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先烈;在20世纪80年代初,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可能是爱因斯坦、爱迪生等科学天才。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港台地区和海外流行文化的介入,现在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主要是体育明星和演艺界明星,如周杰伦、李宇春、林俊杰、棒棒堂组合等。事实上,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偶像,过去人们往往把这种喜欢、崇拜埋在心里,而现在的这代人只是把它公开表露出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在青少年时期,伴随着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个体的心理和社会性也开始趋于成熟,开始有了模糊或者清晰的自我意识,单纯的儿童式的行为对待已经很难使他们感到满足,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急于加入成人行列的意识倾向。追求表面、追求至善至美,通过寻找偶像寄托自己的成人理想的心理便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那些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做他们为之奋斗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的明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事业的成功、社会知名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等,都会强烈地吸引着青春期的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影视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了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另外,沉重的学习负担、枯燥乏味的生活、激烈的升学竞争、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处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就将寻找快乐投向了“明星”和“偶像”创造的娱乐天地,从中得到暂时的满足。

但如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青少年追星也有积极的一面。几乎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渴望成功,渴望成为引人瞩目的人物。他们崇拜明星、追随明星,表明他们在为自己寻找、确立偶像,为自己树立一个追求的典范。他们不仅仅从自己崇拜的偶像中悟出成功的原因和秘诀,还积极地从自身考虑,去发现自己的潜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加深了对社会和对自身的认识。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以及对事业的成功是很有益处的。

如果你也追星,如果收藏几张他的照片,如果听他的歌,如果偶尔花钱买票听他的演唱会,那么,这已经足够了。适当喜欢某个明星没有错,但凡事应该有个度,过犹不及。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青少年应该珍惜自己的美好时光,千万不要在追星中迷失自己,不要为了一时的快乐和满足,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追星上,影响了自己的美好前途,那是得不偿失的。

师生恋——带刺的玫瑰

还记得《教室别恋》这部灰色的令人揪心的英国电影吗?还记得那个英俊少年和风韵犹存的女教师吗?时间也许久了,但经典对于人们心灵的震荡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去。师生恋的颜色,永远都是灰色的。现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难以名状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瑞典马尔摩的某中学,15岁的英俊少年史迪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处于青春萌动期。新学期伊始,史迪喜欢上自己美丽的生物教师——37岁的维奥拉,于是上演了一段离奇的师生恋,纵使年龄差距,纵使社会道德不容。维奥拉的丈夫谢尔误将史迪当作来家中补课的学生,他带史迪一起欣赏古典音乐,并给他讲经营之道。史迪逐渐受到谢尔的影响,喜欢上了听音乐,为此还与专横的父亲发生了冲突。后来真相终于暴露,出乎意料的是,谢尔并没有对少年采取行动,而是满怀痛苦地冷静地质问,之后,又带他一起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史迪决定离开维奥拉,并接受曾向自己示爱的女人的情感。影片最后,当史迪不再理会女教师的诱惑,转而寻找那个女人的时候,他已经捡回了失落已久的东西,他要去寻找的是一种真正的情感,那里有被崇拜和被爱的满足,以及青春的悸动。此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从灰色的师生恋中,我们看到一个男人的情感轨迹以及一个青春期男人特有的心理敏感。

台湾作家琼瑶的小说《窗外》也是一部描写师生恋的题材。

女主人公在中学时对语文老师产生爱慕的感情,老师由原先的疑惑、拒绝,到后来的接受和投入。但由于女主人公临近高考,两人的恋情一方面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令她不能安心学习;另一方面又对老师的家庭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当时老师已有家室,最后两人在面临自身与社会道德的非议下而被迫分手。等到女主人公成年,再次见到自己的语文老师时,却怎么也不能对其产生一丝好感,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年的狂热和冲动是否值得。

这虽然是电影和小说中演绎的师生恋故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求学生涯里,无论成功与否,师生恋依然如带刺的玫瑰在暗暗开放。

为什么会产生师生恋呢?师生恋现象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也符合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

第一,恋师现象是青少年性意识、性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它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但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国外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性的反感时期;第二阶段,对异性的狂热时期;第三阶段,浪漫的恋爱时期。由于在青少年时期,父母的形象在他们的心中变得渐渐模糊起来,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变得强烈,逃脱家庭、远离父母监护的愿望迅速膨胀,渴望能重新选择一种活法。但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束手无策的感觉萦绕着他们,他们渴望理解与帮助。环顾周围他们发现,与自己朝夕相处,关爱关心自己成长,传道解惑的老师,和同龄人比,多了一份成熟;和父母比,又多了一份尊严。渊博的学识、儒雅的风度、风趣幽默的谈吐,以及耐心诚恳的教导关怀,都完美地体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因此,学生容易对他们产生一份特殊的朦胧的异性间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心中潜滋暗长,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对老师的恋情。羞于表达的男人一般是暗恋着自己崇拜并喜欢的年轻活泼而又学识丰富的女老师。

第二,青少年中出现的恋师现象,其实是恋母或恋父情结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是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来完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家庭的教育方式、父母的关心、家庭氛围的影响很深。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成长。他们在潜意识中渴望得到父母般的关爱,于是对父母的爱很容易就转移到关心爱护他的老师身上,并错误地把它当成是爱情。

第三,当代青少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流行歌曲以及影视文化中所宣扬的“让我一次爱个够”、“跟着感觉走,拉着梦的手”、“轰轰烈烈地去爱”等观念,使他们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当然也就不会计较所爱的对象有无家庭等。

第四,恋生现象的出现,似乎在社会中有违师德。因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占有变得轻而易举。因为老师在学生心里的地位比较高,老师的形象代表着高尚,老师是成功的化身,一旦老师追求学生,学生有被宠爱的喜悦,能够很快产生反应。另外,人有支配欲望,由于地位的不同,学生处于被支配的位置上,老师易对学生产生同情、占有的心理,于是就可以跨越年龄,冲破角色的规定。如果没有外界的阻力,这种关系就发展为婚姻。在学校中,由于老师恋学生而发展的婚姻成功率比较高。

为什么要禁止师生恋呢?

第一,从世俗的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恋爱的两个人起码在辈分上应该是平等的,在年龄上应该是差不多的。如果偏离了这些轨道,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颇有点乱伦的味道了。而师生恋在年纪和身份都有悬殊的情况下,总会变成焦点引人侧目。很多人都看过《穆斯林的葬礼》,一对纯洁的恋人,两颗天真的心灵,一段刻骨铭心的“师生恋”,因遭到旁人的不解,遭到亲人的反对,遭到世俗的仇恨而变得凄惨万分。 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玉”与“月”在过去与现在的两个时空中变换讲述着故事,一切的恩怨情仇,爱恨离别,也逃不过“玉”、“月”两字,通过一个玉器世家的几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咏叹。

第二,师生恋中间存在着这样那样太多的变数,学生不明朗的未来、教师比较确定的将来,都有可能引起未来某一时刻的错位。爱情从来都是这样,如果发展不够均衡,就会有失落。这种失落也许来自虚荣,也许来自厌倦,最终会像白蚁似地残卷曾经的美好。

所以,师生恋无论是真实的情感还是文学创作,都是灰色的、不事声张的、无疾而终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避免师生恋呢?

(1)人为拉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物理距离,以产生“距离美”的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尊重与被尊重状态。

(2)注意准则。要区分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关系中师生所充当的不同角色,以及这种角色所应遵循的不同行为准则。

(3)掌握分寸。对老师的应该是尊敬和爱戴,言谈举止要文雅庄重,不卑不亢。

师生之间的情谊因为真诚、纯洁,所以美丽、动人。有无数师生间动人情谊的美好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如果你的心灵深处也产生了对老师的崇敬和倾慕,那么,请你珍惜这份珍贵的情谊,千万不要用非分的欲念和失误的行为去玷污它。因为带刺的玫瑰,虽然美丽,但却伤人。

距离产生美

年轻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贫困潦倒,有时连最起码的生活费也筹措不到。有一次,他的一首名为《暴风雨》的钢琴曲引起了一位贵妇人的浓厚兴趣。这位音乐爱好者名叫娜蒂契达,被人们称之为梅克夫人,是一个巨富的遗孀,身边有一群儿女。

梅克夫人颇感庆幸,钢琴曲《暴风雨》使自己得以幸福地“邂逅”了一个伟大高尚的灵魂。从此,她倍加珍惜,精心地维护着用音乐之“桥”联结起来的纯洁友谊。

凭借无比慈悲的心肠、绝顶的聪明机智,梅克夫人赢得了柴可夫斯基的完全信任。在这位高傲而敏感的音乐家最孤独、最失意的时候,她不但使他乐于接受自己的经济援助,而且在心灵上给他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从而促成其在音乐创作上卓有建树,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的顶峰。柴可夫斯基为梅克夫人所作的《第四交响曲》和《悲怆交响曲》享誉世界,成为流芳百世的名曲。

梅克夫人和柴可夫斯基互相通信,尽诉衷肠,表达爱慕之情。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人郑重约定:永不见面。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天各一方,恰恰相反,两人的居住地只隔着一片草地。在这对恋人看来,心中那种朦胧的美和深情的爱是弥足珍贵的。他们害怕,一旦见了面,某种物质的东西将会取而代之,使其化为乌有。

尽管如此,有一天,梅克夫人和柴可夫斯基还是在大街上“不小心”地“相遇”了。当他们乘坐各自的马车“擦肩”而过时,彼此的目光相互深情地凝视了好几秒钟。柴可夫斯基彬彬有礼地起身,默默无语地点头示意。随后,梅克夫人也欠身,一言不发地挥手致谢。随后,两人便命令各自的马车赶路了。

这对恋人的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正如柴可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写的一封信中所说过的那样——“夫人,尽管我们没有生活在一起,然而我爱您胜过世上的其他任何一个人,我珍惜您胜过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珍宝。”

13年来,他们就是这样用真爱,积极地将对方珍藏在心里,并从中享受到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幸福。

有一次,梅克夫人要到外国去旅行。她盛情地邀请柴可夫斯基,在自己外出期间住到她的家中。希望他像生活在自己的屋子里一样,翻阅她书房的书籍,欣赏收藏的名画……梅克夫人此举真可谓煞费苦心,为的是等到自己旅行结束回来后,能够在家里嗅到情人留下的淡淡气息,感受到他的存在。

在4 700多个日夜里,这对恋人就是这样用纯洁的情感,去“培植”爱情的参天大树;用神圣的爱意,去“浇灌”幸福的美丽花朵。

一年夏天,在旅游胜地佛罗伦萨度假的梅克夫人写信给柴可夫斯基,请他到这个风景秀丽的城市来做客。可是她却把恋人安排在离自己的住所几英里外的一处农舍居住。虽然近在咫尺,但两人还是以通信联系,倾诉爱情。

每天,当柴可夫斯基去镇上寄信时,都要从梅克夫人居住的地方经过,有时甚至还能清晰地听见心上人那迷人的欢声笑语。然而,音乐家始终没有踏入恋人的房舍一步,让自己走到她的身边。

一位智者说过,距离产生美。即是说,没有距离,便没有美,这句话用在梅克夫人和柴可夫斯基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正是因为这对恋人选择了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使得他们的爱情那么美,才演绎出了一个永久的故事,生成了一段催人泪下的佳话。

距离是一种感觉。例如,欣赏一幅油画,不管你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以怎样的距离去鉴赏所产生的视感就不一样,欣赏的效果就大有不同;如观赏一处风景,不管你参照什么样的物体,哪怕就是处在花卉丛中,最美的风景也总是在远方。因此,鉴赏家们总是毫不悭吝地把目光驻留于隔世的古董,玩味致迷途忘返。欣赏一个人更是如此,因为各自内心的微观世界深不可测,相携而行的印象感官,心理状态,了解程度,心情好坏,情感,爱意,都会因为距离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感悟,思维,以及想象,都会因为接触或接受,反对或了解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看法——美与丑,真与善,恶与恨。

距离是一种向往。距离产生了美,使这种美成为一种向往,一种追求。因为距离,产生了缺憾美,有句话道: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美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得到,所以越盼望拥有。或许,人就是这样,喜欢憧憬那些不曾拥有的美好事物,一旦拥有了之后,眼前的事物就不再新鲜、不再神秘。于是,终于明白了“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就遗憾”这种有点可笑的说法,懂得了好朋友为什么会因为太了解而分开,理解了我们为什么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而对远方的风景无限的期盼与向往,懂得事物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将会是另一番美丽的风景。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美术课时,每每画完一幅画,老师就要我们把画挂起来,然后退后几步去欣赏它,以便修改不足之处,但站得近了,看不出效果,站远了,又看不清楚。只有选择适当的距离,站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才能更完整地观赏整幅画的美感。现在想来,这也是一种距离美了。牛郎和织女也爱得凄美,他们只能隔河相望却不能厮守,悲凉美丽的故事因为银河距离而流传至今。

恩格斯说:距离是一种美,距离产生美,它给你自我和尊严,使我们彼此尊重。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精辟而独到。朋友之间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这种距离,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对别人最起码的礼貌。朋友之间若真的是“亲密无间”了,反而不是很妥当,往往会适得其反。有些反目成仇的朋友,多半是因为距离保持得不够适当,才经常地斗嘴、怄气,以至于到了反目的境地。

所以正确地保持距离,保持美,就应该处理好一个度的问题。当我们靠一幅画太近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混沌的感觉而不是美;当我们贴近鲜花时,我们会觉得是馥郁也不是美。反之,如果距离太遥远了,我们得到的也只会是一片模糊,而不是美。

远处的山为何模糊而神秘?西下的夕阳为何遥远而注目?夜幕的星辰为何闪烁而迷人?都是因为有了距离。距离是一种自然美,也是一种思念美。远离家门在外,思念着牵挂着家里的一切,倍感到家的温馨与可贵。思念更是一种力量美,失败与成功之间因为有了距离,才有了追赶的动力。

远山在呼唤,让我们走向远方;星辰在闪烁,让我们仰望星空。距离是一种美,是一种向往,是一种思念;距离是尊重,距离是礼貌。保持距离,也就保持了一份神秘,保持了一份美好。

距离是个奇怪的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距离产生美,把握好距离,才会产生美。距离过近,失去了自我;距离过远,又有些离群索居,所以,距离过远或过近都是不好的。不然,就真的像赵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所说的那样,“距离拉开了,美没了”。

网恋,看上去很美

互联网的出现,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以其不可思议的速度覆盖了全球每一个角落,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影响最大的是网上聊天。网上聊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天涯海角,无论是否相识,我们都能通过点击鼠标轻轻松松地畅谈。或好奇也好,或工作需要也好,或赶时髦也好,或消磨时光也好。在我们还未对其充分认识并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网恋作为网络的“附送品”,也来势汹涌地走入了我们的世界,许多网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恋的俘虏,其中包括很多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也加入了网恋的大军。根据对241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30%的中学生有过或正在进行网恋,4%的学生准备尝试“网恋”;48%的学生认为“网恋需要每天联络,不然时间会冲淡感情”。在回答“网恋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时,选择“浪费时间,成绩有所下降”的比例高达38%;只有1%的学生认为网恋可以促进学习。据报道,一名年仅15岁的女学生,为了和网上结识的“白马王子”相会,竟携带万元巨款,千里迢迢从烟台来到苏州。幸被铁路民警及时发现,才未发生意外。一位家住城区的18岁女生在2个月里竟悄悄约见了7位“网上情人”, 这些情人中有的甚至是已婚的男人。另一名17岁女生的母亲察觉,近日往家里打电话的陌生男人突然多起来,后来母亲才知道,他们都是女儿在网上认识的“男友”。更为荒谬的是,山东威海市一名男中学生在网上结识了一位31岁的已婚女人,两人聊得难解难分,已去英国留学的男学生竟想放弃学业,回国与恋人团聚。由此可见,中学生一旦陷入网恋,就会不惜以金钱、时间为代价,沉溺于网恋,不思进取,造成学业成绩下降。

为什么中学生会发生网恋呢?

第一,18岁以前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性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对异性产生幻想,有了接近异性、了解异性的愿望和需要,这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但是这种情感长期被现实的环境所禁锢和封杀,因为学校对中学生恋爱的各种禁令及家长的约束使他们在恋爱的问题上多了一些渴望,少了一些行动。而网络则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毫无约束的虚拟想象空间,为中学生驰骋自己的爱情幻想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第二, 好奇心的驱使。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对新奇的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接近和探究的渴望。对他们来说,网络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种通过敲击键盘产生恋情的新的恋爱形式,其本身就有较强的神秘性和吸引力,激发了对爱情充满憧憬与渴望的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把童话变为现实,美梦成真。所以,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许多中学生掉进了网络虚拟世界编织的美丽陷阱——网恋。

第三,由于接触对象有限,大多数青少年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异性常常是不完美的,而且难以接近,而在网络中双方处于“双盲”状态,彼此都不了解,时空的距离可以使双方增加许多想象的成分。心理学家认为,距离会使人感觉朦胧,朦胧为想象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想象则产生美感。同时网恋又不必像现实生活中的恋爱那样需要担负一定的责任,所以,一般认为,网恋可以更加放心地交流感情。

中学生由于年龄还比较小,社会阅历不足,他们与异性交往的经验较少,但是感情却比较热烈和纯真,所以容易轻信他人。试想,长期被禁锢的人,如果一下子进入自由的空间,获得自由的感觉必然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另外,在网上有很多成年已婚人士,社会背景较复杂,情场经验丰富,利用中学生的年幼无知对他们进行诱惑,所以,中学生当然难以逃脱他们的魔掌。

第四,网恋成为一种新型交流感情的方式。网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它因不受时空的限制,为“纯”精神交流提供了完美的空间。在网上交流感情时,不存在面对面交谈时可能有的尴尬,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可以给人一种“传统方式”难以提供的亲密感,而且交流的深度也往往超过了“面谈”方式,它可以使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很快就成为知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木讷的人,在网上也可能是“性格外向”,高谈阔论。现在的城市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有的只是父母的说教和无尽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父母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而许多父母为了生计,在激烈竞争的现实面前已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孩子难得与父母谈心,甚至见面也很难,而学校对中学生的关心侧重于学业而非情感,这样伴随孩子的必然是内心的孤独、寂寞。上网聊天便成了他们解除寂寞和孤独的途径。网上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尽情倾诉,如果网友是异性,日久便会生情,发展为网恋。

第五,媒体的大肆渲染。现在打开电视,很多节目都拿网恋、网婚作题材,“今天你网恋了吗?”、“你网婚成功了吗?”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问话。一些文学作品的描写也将网恋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网上一篇非常流行的痞子蔡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将网上恋情刻画得细致入微、温柔缠绵、凄婉动人和惊心动魄,书中的男女主角更是早已成为网上爱情追寻者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和梦中情人。这当然也激发了人们在网上寻找自己另一半的热情。

有一个初二男生,自从在网上认识一个女网友以后,就如痴如醉地泡在网上,连吃饭都舍不得离开电脑,在和他的网上女友通过网络交往的日子里,整个人完全变了个样,有时候一个人还会莫名其妙地笑起来。有一次,他竟然在网上从中午一直聊到了次日早上。他很是激动地说,自己终于找到了现实生活中一直没有找到的人。

有人说,网恋是把双刃剑,危险与美丽如影相随,既然它已经出现,且无可回避。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网恋呢?

第一,要树立对事物的正确看法,不要单纯地看待事物。青春期少年由于刚刚接触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高。如果过多的接触网络,会缺少与社会的接触,因而容易产生内向、孤僻的性格,做事急躁、冲动,对网络恋情寄予厚望。如果遭受网恋失败的打击,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并且再把这种情绪带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会给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

第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中学生的年龄正处在14~18岁,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网恋上,不仅会耽误正常的学习与作业时间,还会为自己以后的前途发展埋下隐患,到头来后悔莫及。

第三,要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自制力。现在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都在逐步融入网络,网络正在慢慢成为人类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法宝”。在信息时代,有志的青少年,应该尽快地学好网络知识,驾驭网络,开阔视野和思维,改变学习和思维方式,更新思想,而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谈情说爱,虚度年华。

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要过度沉溺于网上虚拟的境界。怀着一颗平常心上网,当网恋走近你时,远离是最好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