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美人格之策:遗传与环境的合力,形成周恩来人格

完美人格之策:遗传与环境的合力,形成周恩来人格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人格的形成1.遗传与环境的合力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发育逐渐成熟,人格逐步形成。人格的发生、形成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文化从整体上影响了每一个社会成员人格特点的形成。周恩来人格的形成,主要也是由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完美人格之策:遗传与环境的合力,形成周恩来人格

(三)人格的形成

1.遗传与环境合力

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发育逐渐成熟,人格逐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包括后天环境因素。人格的发生、形成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在智力、气质等方面,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重要;而在性格、兴趣、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后天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

人们在踏上生命征途之初就已经体现出了气质上的差异。有的人活泼好动、爱哭爱闹,有的安安静静,显得很乖。而在智力方面,人们的智商和遗传也有较大的关系,但良好的成长环境则是开发智力所必需的。可以说,遗传决定了智商的潜在值,而不是智商的实际值。遗传为智力的发育提供了潜在的物质基础,只有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特别是后天良好的、适时的教育刺激下,人们才能充分地开发智商,使其成为具有社会效益的智商。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今山东省境内)人。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力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是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会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他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子女不同的教养方式会造就他们不同的人格特点。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子女会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等。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子女的事情过于支配,他们的一切都被父母控制,子女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点。在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他们随心所欲,家长对子女教育失控,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会表现出任性、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

在学校中,教师的教育引导、同学的支持鼓励、班集体的约束作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特点。优秀的教师善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待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点赞扬,多提供一些交往的机会,这些学生的交往能力就会不断增强,性格也会趋于外向。对于没有目标、做事缺乏恒心的学生,优秀的教师会帮助他树立远大而明确的目标,并不断地加以督促,学生也会慢慢地具有恒心和毅力。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学生如果能感觉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就会朝着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拥有教师希望的人格特点。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社会文化从整体上影响了每一个社会成员人格特点的形成。当前大学生的需要、兴趣、信念、世界观与自己的父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既体现了社会进步,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对个体人格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也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

2.完美人格在于历练(www.xing528.com)

完美人格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社会、历史、家庭文化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周恩来人格的形成,主要也是由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从客观上看,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理想人格影响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贤人名士。塑造理想完美的人格是历代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周恩来总理幼年时就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周恩来的出生地淮安,历史上商贾云集,书院林立人文荟萃,与苏州、杭州扬州齐名,为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大都市之一。从楚汉相争明清盛世,淮安出过许多有名的文臣武将。这里是辅佐刘邦开“四百年帝业”的西汉开国元勋韩信故乡,出过击鼓抗金兵的巾帼女杰梁红玉,出现过御敌抗英捐躯虎门关天培以及一代文学巨匠吴承恩……淮安的人文历史对少年周恩来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周恩来不满周岁时,过继给叔叔为子。不久叔叔病逝,周恩来便跟着嗣母(婶母)陈氏生活。陈氏出身于一个比较贫寒的读书人家,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在诗文书画上都有较好的修养。那时陈氏才22岁,因年轻守寡,从不外出,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周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周恩来4岁时,嗣母就教他识字,5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嗣母对周恩来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就把他叫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空暇时就教他背诵唐诗宋词,给他讲《天雨花》《再生缘》等故事。直到陈氏去世前,周恩来几乎一天也没离开过她。嗣母的教育以及她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知识妇女贤淑文静品格对周恩来性格形成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40年后,周恩来还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他又说:“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好静的性格是从嗣母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他还讲过,母亲的仁慈和礼让,对他的性格也是有影响的。

周恩来6岁时搬到外祖父家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私塾里读书。外祖父万青选当时任清河县知县,家里藏书很多,周恩来能够自由地阅读。外祖父家人口很多,家族间发生了矛盾,周恩来常跟着母亲去进行调解,从而学到许多办事的方法。

周恩来幼时,嗣母陈氏还给他请过一位出身贫寒的乳母蒋氏。在这位勤劳、耿直、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哺育教养下,幼年周恩来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

生母和嗣母去世后,9岁的周恩来便肩负起支撑门户、照顾两个弟弟的重担,从而磨炼了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那种精明果断、富有条理的办事能力。直到12岁时,周恩来应四伯父之召来到东北铁岭、沈阳上学才离开故乡。这次离家远行是周恩来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后来说:“1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经历对他日后的人格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从周恩来的出身及家庭文化对他的影响不难看出他人格形成的痕迹。后来他参加了革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他那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人格融入共产党人的品格修养之中,变得更加光彩夺目。一位名叫林慧儿的学者撰文这样评价周恩来的品格形成:“可以说,生在江苏省淮安,长在东北沈阳和河北天津,这也许给周总理幸运地提供了北方人有南方人的性格,南方人有北方人的性格这样一种兼而有之的坚韧与灵活的机会,而且有过赴日本和法国留学的经历……更加关系到周总理的成长。再加上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动荡时期以及在成立之后必须着手从事建立国家机构和充实核心部门的工作,结果这些都使周总理的品格更为炉火纯青了。”

上面详细分析了人格形成的外部原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每个人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自己人格发展的内因。人们的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身的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就是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大学生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客观进行评价,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在自我认识时,如果发现不了自己的长处,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就会感到自卑,从而丧失信心。因此,准确地认识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它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方面。在大学生活中,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优化自我、塑造人格是需要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只有具备良好自控能力的大学生才能不断约束和调节自己,改善人格中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周恩来有一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他一生刻苦进行党性修养和人格修养的生动写照。周恩来早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在该校《敬业》第五期发表《我之人格观》,文中认为:“人格之造就,端端良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道所在,正理趋之。处世接物,苟不背乎正理,则良心斯安。良心安,人格立矣。”这可以说是周恩来早期朴素的人格观,也是他日后人格形成的基础。此后,他又围绕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拯救国家等问题,先后写了《论名誉》《国民宜有高尚思想说》等作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珍惜自己的名誉,把它看做“人生第二生命”,但又不能“存邀名之心,当以正义绳其轻重”,否则,“汲汲于名,犹汲汲于利之徒”。同时,一个人应有远大志向,不为金钱高官所惑,而要以“拯救神州陆沉为己任”。这些观点后来成为他人格修养的准则

参加革命后,成为共产党人的周恩来,把个人的人格修养纳入党员党性修养这个大题目,将其当做自己终生的必修课。他把党性修养看成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他说,共产党员“要把思想改造看成空气一样,非有不可”。身居高位的周恩来特别重视带头进行党性修养。他说,自我改造的程度如何,主要决定于自觉性,而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改造,因为“只有能自我改造的人,才能改造别人”。

世间事物,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周恩来光辉人格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他个人长期不懈地刻苦修养、虚心学习和进行严格的自我解剖,从而使得他的人格日臻完美。我们大学生想要塑造个人的完美人格,也应向周总理那样,持之以恒地刻苦修养,注重向他人学习,及时地剖析自己、督促自己,逐渐促成优秀人格品质的不断深化,最终全面优化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