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来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其原意是戏剧表演中演员所戴的面具,不同的面具代表了不同的人物角色。在戏剧中,一个演员可能要扮演多种角色,人们就会通过他戴的面具来了解他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这种面具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京剧中,红脸代表忠心耿耿的忠臣,白脸代表狡诈奸猾的奸臣,黑脸则代表人物性格刚强粗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一词被用来描述人们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中,人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倾向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
人格中的气质、性格、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点的范畴,是人们在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比如在大学生中,有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冲动,脾气还有点暴躁;而有的同学则沉稳安静,做事速度慢,情绪稳定,忍耐力很强。这两类同学就体现出了气质类型方面的差异。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前者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后者属于黏液质气质类型。
人格中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属于个性心理倾向的范畴,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系统。比如,同样是课余休闲,有的同学喜欢参加激烈的体育活动,如踢足球、打篮球、登山等;有的同学则乐于选择节奏较慢的活动,如集邮、购物、浏览杂志、听音乐等。这反映出大家休闲时兴趣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www.xing528.com)
信念和价值观作为个性心理倾向的内容,对人们行动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鲁迅和周作人虽是同胞兄弟,但在政治道路上却分道扬镳。两人都具有杰出的文学才能,又都曾在日本留学,他们作出不同选择的原因就是两人在信念、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孟二冬,北京大学教授。按照北京大学对新疆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计划的安排,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孟二冬教授从2004年3月起到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支教。他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完成了每周10学时的教学任务,中间没有休息一天,一直工作到完成支教计划的最后一节课。回到北京,孟二冬很快被送进了医院。诊断结果显示: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恶性肿瘤挤压着他的气管,使他难以发声;挤压着他的食管,使他难以下咽。很难想象,孟教授是以怎样惊人的意志力与病魔进行斗争,坚持完成支教工作的。作为一名教师,孟二冬时刻想着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在家里休养,还是在医院里治疗,他从没有因为自己的病而耽误过对学生的辅导。即使是病重住院期间,他依然让学生轮流来医院汇报学习情况。孟二冬教授身上蕴藏的为人师表的优秀品德以及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人。他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
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性格决定命运”,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时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们常常用人格的不同来解释某人言行和事件的原因。面对挫折和失败,有志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的辉煌;而怯懦的人却一蹶不振,丧失了奋斗的决心。当人们的人格功能发挥正常时,它健康而有力,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当人格功能失调时,人们就会表现得懦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优化自身人格特点,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这对于未来事业的成功、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