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犹太人经商智慧:借力用力,从小事中出发

犹太人经商智慧:借力用力,从小事中出发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借力用力,从小事中出发在犹太商人中广为流传着一句名言:只有傻瓜才拿自己的钱去发财。1897年6月,丹尼尔·洛维洛出生在密西根州的兰海芬。最后,银行终于同意借钱给丹尼尔。此时丹尼尔的信用已没有问题,何况,还与从前一样,有租船人的信用加强还款的保证。就这样,丹尼尔·洛维洛的造船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时他已经成为一位超级富豪了。

犹太人经商智慧:借力用力,从小事中出发

第三章 借力用力,从小事中出发

在犹太商人中广为流传着一句名言:只有傻瓜才拿自己的钱去发财。美国亿万富翁马克·哈罗德森说:“别人的钱是我成功的钥匙。把别人的钱和别人的努力结合起来,再加上你自己的梦想和一套奇特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你再走上舞台,尽情地指挥你那奇妙的经济管弦乐队。其结果是,在你自己的眼里,成为富人不过是雕虫小技,或者说不过是借鸡生蛋,然而,世人却认为你出奇制胜,大获成功。因为,人们根本没有想到,竟能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做买卖赚钱。”

很多成功的犹太商人在创业的初始阶段财力有限,因此无本经营成为他们的首选,他们想出来的办法通常是“借钱赚钱,借钱发财”。犹太商人的变钱之道值得供鉴,在必要的情况下,要敢于借贷、善于用贷,走一条借钱生钱的发财路。

借钱赚钱是无本经营者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毕竟两手空空,身无分文,不论办什么事都举步维艰,所以只有靠借才能有出路。

世界著名的犹太商人丹尼尔·洛维洛,在其创业之初也是一无所有,但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终于筹集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为自己成为“世界船王”奠定了基础。

1897年6月,丹尼尔·洛维洛出生在密西根州的兰海芬。小时候的丹尼尔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惟一的兴趣就是船,经常划船也就让他不再那么寂寞。他常常梦想着自己家里拥有好多好多的船,而这些船能够到达任何他想到的地方。

九岁那年,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船主”。一天,他发现一艘沉下的小汽艇,便毫不犹豫地向父亲借了25美元,将它买了下来。打捞汽艇并将船修好,花了整整一冬的时间。不过,令他高兴的是第二年夏天,就顺利地将船租了出去,丹尼尔就这样赚取了他人生当中的第一个50美元。除去父亲的25美元,他净赚25美元。从那时起,他就立志当一个拥有数百条船的船主。但是,直到40岁时,这一美梦才实现。

1937年,丹尼尔·洛维洛来到纽约,他总是匆匆地在几家银行之间穿梭,做着与儿时相同的事——借钱买船。他想向银行贷款把一艘船买下来,改装成油轮,因为当时载油比载货赚钱多得多。

当银行的人问起他有什么可做相应抵押的时,他说,他有一艘老油轮在水上,正在跑运输。接着,丹尼尔将自己的打算告诉对方,他把油轮租给了一家石油公司。他每个月收到的租金,正好可每月分期地还他要借的这笔款子。所以,他决定把租契交给银行,由银行定期向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这样也就可以分期还款了。

这种做法让人无法理解,许多银行都对他的这种做法不以为然,叫他不要痴心妄想。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对银行是相对保险的。丹尼尔·洛维洛本身的信用或许非万无一失,但那家石油公司却是可靠的。银行可以假定石油公司按月支付贷款,除非有预料不到的重大经济灾祸发生。换一个角度去考虑,如果丹尼尔把货轮改装成油轮的做法失败了,但只要那艘老油轮和石油公司存在,银行还是能够收回贷款的。最后,银行终于同意借钱给丹尼尔。

丹尼尔·洛维洛用这笔钱买了他要的旧货轮,改为油轮租了出去,然后再利用它去借另一笔款子去买一艘船。如此反复,每当一笔债付清了,丹尼尔就成了某条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银行拿去,而是由他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就这样丹尼尔·洛维洛没掏一分钱,便轻松拥有了一支庞大的船队,并赢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不久,丹尼尔脑海里又形成了一个利用借钱来赚钱的方法。他自己设计一艘油轮,或做其他用途的船,在还没有开工建造时,他就设法去找客户,在船造完后把它租凭出去,于是拿着租契约,他又可以到一家银行去借钱造船。这种借款的还款方式是延期分摊,银行要在船下水之后,才开始收回贷款。只要船下水,租费就可转让给银行。于是这项贷款就这样分期付清了,当最后一期贷款付清的时候,丹尼尔·洛维洛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又一艘船的船主,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分钱都没有花。

银行听说了他的这个计划后都大为震惊。当他们仔细研究之后,觉得他的计划简直就是天衣无缝。此时丹尼尔的信用已没有问题,何况,还与从前一样,有租船人的信用加强还款的保证。

就这样,丹尼尔·洛维洛的造船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时他已经成为一位超级富豪了。丹尼尔·洛维洛拥有的私人船只吨位,是全世界第一,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甘拜下风。

初涉商场的经营者创业时,须有一定的资金,才能使自己的事业有效地运转起来。不论是多么好的目标、设想和计划,如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的经营者都认为资金是维系事业生命的血液。

现实生活中,筹措资金的方法有多种,但是向银行贷款还是主要的筹措方法。可总是有许多经营者,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借贷,不愿举债,从而耽误了许。多发家致富赚钱发财的机会。

其实,在某些时候,机会使得你强迫自己贷款,这样能够帮助自己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把从银行贷来的钱用于投资看准了的项目,一年或二年之后,当你还清本息,你的银行账户上还可以留有一大笔钱。当然,你必须首先还清本息,并且贷款利息要高得很。然而,你还是赚了钱,这笔钱是如何赚来的呢?因为贷款的利息是一笔惊人的财富,它是督促你加紧干的最有力的动力。如果你不使资金周转起来并创造利息,你可能连贷款的利息都还不上。

爱默生说过:“我最需要的就是让别人来强迫我做那些我自己能做,并且该做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一种压力。”当你向银行贷了一笔款时,你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压力。正是因为这种压力的存在,才使你不得不放弃消费的打算,同时,也会改掉懒散的坏习气,你会让手里的资金很快周转起来,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到生意之中。

当然。有利必有弊,借债也是如此,成功的犹太经营者们常常这样说:“借债就是一把双刃剑,你若小心运用会使你致富,你若不小心,会适得其反。”犹太人在借贷之前,一般要看是借的什么债。若是消费性借贷,那应极力避免。如果是“投资性借贷”可视为另一种情况。事实上,很少有白手起家的富翁不借债的。富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深谙借钱、贷款的力量。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前任董事长伍德拉是位极保守的金融家。他一生最厌恶负债,经济萧条前夕,他刚好偿清公司的全部贷款。一次,公司里一位财务负责人要以9.75%的利息去借一亿美元的资金来兴建新建筑时,他马上回答说:“可口可乐永远不借钱!”虽然他的谨慎战略使可口可乐公司在经济大萧条中免遭灭顶之灾,但也因此产生副作用,使这个公司发展极其缓慢,不能进入美国大公司之林。

后来,戈苏塔担任了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一改前任的作风,看准方向,大举借款。他接手时,可口可乐公司资本中不到2%是长期债务,而戈苏塔上任后把长期债务猛增到资本的18%,这种举动使同行们大惊失色。戈苏塔用这些资金来改建可口可乐公司的瓶装设备,并大胆投资于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他说:“要是看准了兼并对象,我并不怕增加公司的债务负担。”这种不怕负债的勇气将可口可乐公司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公司的利润一下子增长20%,股票也开始上涨。可口可乐也慢慢向世界大公司的行列靠拢。

戈苏塔不怕负债的勇气来自于看准方向基础之上的正确决断。他不是滥借贷款,加重公司负担,而是将债款用到生产的关键环节上。这样,暂时的负债会赢得长时间的盈利,最终债务也会彻底清偿。如果畏首畏尾,不敢冒借债的风险,那么企业就会永远失去发展的机会,最终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此,对经营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事实证明,天才的赚钱者了解并能充分利用借贷。世界上许多巨大的财富起始之初都是建立在借贷上的。靠借贷发家是白手起家的经营者的明智之举。记得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在他的剧本《金钱问题》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商业,这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金!”

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创业看并没有多少钱,如果要拿几万几十万去搞一点事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白手创业者如果真是身无分文,要想起家那就机会渺茫了。做任何生意、办任何实业都应以最基本的本钱为起点,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仍处于白手起家的朋友来说,头一件要紧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去筹集创业所需的基本资金。

市场经济中,敢于借贷、善于用贷、巧于用贷、会通过别人的钱来发财的创业者,才是高明的经营者。不要让“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小本经营的思想理念左右了自己,从而失去扩大经营,壮大企业的机会。

“如果你能给我指出一位百万富翁,我就可以给你指出一位大贷款者。”犹太人威廉·立格逊在他的《我如何利用我的业余时间,把一千美元变成三百万美元》一书中这么说。

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借资金、借技术、借人才,这些为自己所用的东西都可以拿来。这个世界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资源,你所要做的仅仅是把它们搜集起来,并用智慧把它们加以有机地组合。这就是犹太人的思维方式,意思是说,生意人应该尽力贷款,借助银行的资金为自己办事,如果你不能借用别人的资金,做生意是极为困难的。

看看犹太富翁们发家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豪。他们发财的速度之快是让人咋舌的。

著名的希尔顿从被迫离开家庭到成为身价5.7亿美元的富翁只用了17年的时间,他发财的秘诀就是借用资源经营。他借到资源后不断地让资源变成新的资源,最后他自己成为了全部资源的主人——一名亿万富翁。

希尔顿年轻的时候特别想发财,可是一直没有机会。

一天,他正在街上转悠,突然发现整个繁华的优林斯商业区居然只有一个饭店。他就想:我如果在这里建一座高档次的旅店,生意准会兴隆。于是,他认真研究了一番,觉得位于达拉斯商业区大街拐角地段的一块土地最适合做旅店用地。他调查清楚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是一个叫老德米克的房地产商之后,就去找他。老德米克给他开了个价,如果想买这块地皮就要希尔顿掏30万美元。

希尔顿不置可否,却请来了建筑设计师和房地产评估师对“他”的旅馆进行测算,其实,这不过是希尔顿假想的一个旅馆。他问按他设想的那个旅店需要多少钱,建筑师告诉他起码需要100万美元。

希尔顿只有5000美元,但是他成功地用这些钱买下了另外一个小旅馆,并不停地升值,不久他就有了5万美元,然后找到了一个朋友,请他一起出资,两人凑了10万美元,开始建设这个新旅馆。当然这点钱还不够买地皮的,离他设想的那个旅馆还相差很远。许多人觉得希尔顿这个想法是痴人说梦。

希尔顿再次找到老德米克签订了买卖土地的协议,土地出让费为30万美元。然而就在老德米克等着希尔顿如期付款的时候,希小顿却对土地所有者老德米克说:“我买你的土地,是想建造一座大型旅店,而我的钱只够建造一般的旅馆,所以我现在不想买你的地,只想租借你的地。”

老德米克有点发火,不愿意和希尔顿合作了。希尔顿非常认真地说:“如果我可以只租借你的土地的话,我的租期为100年,分期付款,每年的租金为3万美元,你可以保留土地所有权,如果我不能按期付款,那么就请你收回你的土地和我在这块土地上建造的饭店。”老德米克一听,转怒为喜:“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好事?30万美元的土地出让费没有了,却换来270万美元的未来收益和自己土地的所有权,还有可能包括土地上的饭店。”于是,这笔交易就谈成了,希尔顿第一年只需支付给老德米克3万美元就可以,而不用一次性支付昂贵的30万美元。就是说,希尔顿只用了3万美元就拿到了应该用30万美元才能拿到的土地使用权。这样希尔顿省下了27万美元,但是这与建造旅店需要的100万美元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于是,希尔顿又找到老德米克:“我想以土地作为抵押去贷款,希望你能同意。”老德米克非常生气,可是又没有办法。

就这样,希尔顿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于是从银行顺利地获得了30万美元,加上他支付给老德米克3万美元后剩下的7万美元,他就有了37万美元。可是这笔资金离100万美元还是相差很远,于是他又找到一个土地开发商,请求他一起开发这个旅馆。这个开发商给了他20万美元,这样他的资金就达到了57万美元。

1924年5月,希尔顿旅店在资金缺口已不太大的情况下开工了。但是当旅店建设了一半的时候,他的57万美元已经全部用光了,希尔顿又陷入了困境。这时,他还是来找老德米克,如实介绍了资金上的困难,希望老德米克能出资,把建了一半的建筑物继续完成。他说:“旅店一完工,你就可以拥有这个旅店,不过你应该租赁给我经营,我每年付给你的租金最低不少于10万美元。”

这个时候,老德米克已经被套牢了,如果他不答应,不但希尔顿的钱收不回来,自己的钱一分也回不来了,他只好同意。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并不吃亏——建希尔顿饭店,不但饭店是自己的,连土地也是自己的,每年还可以拿到10万美元的租金收入,于是他同意出资继续完成剩下的工程。

1925年8月4日,以希尔顿名字命名的“希尔顿旅店”建成开业,希尔顿的人生开始步入辉煌时期。

希尔顿就是用借的办法,用5000美元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他的宏大计划。不能不说他是善于利用别人的高手。其实这样的办法说穿了也十分简单:找一个有实力的利益追求者,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与自己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让他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

做生意总得要本钱的,但本钱总是有限的,连世界首富也只不过拥有几百亿美元左右。但一个企业,哪怕是一般企业,一年也可做几十亿美元的生意,如果是大企业,一年要做几百亿美元的生意,而企业本身的资本,只不过几亿或几十亿美元。他们靠的就是资金的不断滚动周转,把营业额做大。一个企业会不会做生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它能否以较少的资金做较多的生意。借来东风好赚钱

做生意首先要看清形势,这点是任何人都不会怀疑的。大至世界格局的重组,小至市场需求的改变,都要看得明明白白才能够赚钱。比如国家鼓励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对经商赚钱更是有直接的关系。做对了方向,赚钱就会事半功倍、轻而易举。

哈默成功的奥秘就是善于“借东风”。他20岁时接管了父亲的一家小医药公司。当时美国禁酒,但有一种药——姜汁团具有刺激性,是酒很好的替代品。于是,哈默瞅准了这个机会,将原来只有20人的工厂迅速扩充到1500人,全力生产这种产品,仍供不应求。后来他干脆派人到世界各产姜地,将姜全部收购,垄断了姜的来源,使别人无法与之竞争。从而创造了他的第一笔财富。

在1925年,哈默发现前苏联居然不能自制铅笔,完全依赖进口,而一枝铅笔在前苏联的售价是美国的10倍。哈默又看准了这个机会。经过与苏联政府的谈判,以5万美元的保证金,获得了10年生产权。哈默的铅笔厂在以后的10年里是全苏联惟一的铅笔厂。而且他的名字“哈默”印在每一枝铅笔上,成为前苏联家喻户晓的人物。

但是,如果认准了大势,但自身的力量太单薄,或者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就好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学学诸葛亮的“借东风”,借助外在的力量,比如政府的政策、银行的资金、他人的智慧等等来帮助自己赚钱。在这方面,犹太人又是高手!

一个犹太书商出了本书,很久都销不出去,他急中生智,送了一本给美国总统看,总统顺口说了句:“这本书很好。”于是书商就对外宣传:这是一本让总统说好的书。结果该书被抢购一空。

第二次,犹太书商又出了本书,再次给总统送了一本,总统心想,上次让你赚了钱,这次我就说不好,看你怎么办?于是就说:“不好!”结果书商就宣传:这是一本让总统说不好的书。结果还是被抢购一空。

第三次,书商又送一本书给总统,总统这次精了,不做任何表态。这也难不倒犹太人,这次书商这样宣传:这是一本让总统都不置可否,无法下结论的书。结果,这本书卖得更好。

犹太人就是这样善借东风,凡是可以借用的资源,名人、市场、资金、技术,都会想法去借,而且往往还能够借得来。犹太人认为,一切都是可以借的,资金、技术或者人才。而且,世界已经有着一切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所要做的仅仅是把资源借用过来,为自己所用,替自己赚钱。这就是犹太人的思维方式。

世界船王洛维洛起家时只有一艘老油轮,他将油轮以很低的价格租给一家实力雄厚的石油公司,然后借助这层关系从银行贷款购新油轮,所以很快有了颇具规模的航运公司。“二战”后罗恩斯坦借自己美国公民的身份,为即将被法军接收的斯瓦罗斯基公司说话,从而获得该公司的独家代销权。类似的事例很多很多。

阿迪达斯公司最初不过是一个家庭作坊,就是因为他们借了体育这个东风,结果变成了国际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

70年前,阿迪达斯兄弟俩在母亲的洗衣房里开始了制鞋业。弟兄俩很重视品质,不断地在款式上创新,他们不厌其烦地量下顾客的脚的尺寸、形状,然后制鞋,于是每一双鞋都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由于受到顾客的普遍欢迎,家庭制鞋坊没几年就扩展成一家中型制鞋厂。

1936年的奥运会来临前,兄弟俩发明了短跑运动员用的钉子鞋。当他们得知短跑名将欧文斯很有希望夺冠的消息后,就免费将钉子鞋送给欧文斯试穿,后来欧文斯不负众望,果然在比赛中一人独揽4枚金牌。随着欧文斯的一举成名,爱迪鞋厂的产品也成了畅销货,并开始走向世界,鞋厂也就变成了阿迪达斯公司。

用体育以及体育明星这股东风来帮助自己太有效了。此后,兄弟俩经常使用这种手法,而且屡试不爽。后来,他们又发明了可以更换鞋底的足球鞋,并把新产品免费送给德国足球队。

在1954年世界杯足球决赛上,因为比赛前下了一场雨,所以比赛是在泥泞中进行的。匈牙利队员在场上踉跟跄跄,而穿着阿迪达斯足球鞋的联邦德国队员却健步如飞,击败了对手而第一次获得了世界杯冠军。从此,阿迪达斯品牌名扬天下。

为了借好东风,兄弟俩对运动员的服务十分真诚。比如,在一次世界杯足球赛上,有一位德国主力队员的脚受了伤,阿迪达斯公司连夜为他赶制了一双特殊球鞋,让他在最短时间内,可以重上球场;还有一次,有一位前苏联足球队员穿的鞋子不合脚,公司的人马上描下他的脚样,立即坐飞机回公司,连夜为这位前苏联足球队员赶制了一双合脚的鞋子。

为了扩大市场,阿迪达斯公司将商品2%~6%的利润拿出来作为回报,他们千方百计地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穿上他们公司的鞋子。因为阿迪达斯公司的慷慨赞助,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147枚金牌中有124枚的金牌得主是穿阿迪达斯产品的运动员。在西班牙世界杯大赛中,所有运动场上活动的人员中有3/4全身披挂阿迪达斯的产品。运动员在大赛中穿着阿迪达斯的鞋子跑步、踢球,这活广告比花钱做任何电视广告都有效果。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想要获得巨大成功,必须善于借东风。犹太人善于借东风还表现在,他们能够借最大的东风,而最大的东风,无疑就是当地政府以及政府官员。有时候,他们只要简单地点一下头、签一个字,就能够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

犹太人不管在哪里做生意,总是想方设法打听是哪些官员手握实权,并找机会接近和结识他,从而为自己的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犹太人都善于结交政界要人,罗思柴尔德25岁就成了“宫廷御用商人”,在旧上海做生意的哈同竟然与清朝王室攀上了亲戚,但最厉害的要算美国的石油巨头洛克菲勒。他始终奉行着“善走上层路线者必成强者”的观点,利用政府部门的优势和权威来为自己说话。每次在关键时刻,洛克菲勒那些政界的朋友总为他说话,因此他能打败很多竞争对手,独霸世界石油业。

1890年,俄亥俄州最高检察厅厅长华特森指控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违反了《垄断禁止法》。一时间,双方各不相让,都请到了全美最好的律师。华特森更是做了充分准备,好像非要将洛克菲勒拉下马,一副生死决战的架势。

这时候,洛克菲勒的少年好友马克,一位美国医学界的权威、总统都要礼让三分的参议员,以鲜明的立场站到了洛克菲勒一边。而且,马克还给华特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受到你指控的并不是社会舆论所指责的组织资本,而是带给国民很多好处的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一直领导着公司参与自由竞争。您的指控是否存在严重谬误呢?”

经过马克这么一折腾,一个经济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华特森很快就知趣地撤诉了。

不仅在国内纵横不倒,在国际市场上,洛克菲勒也是左右逢源。那是因为美国历任驻外使节都保持着支持标准石油的“传统友谊”,相当于兼任着标准石油公司的大使。

比如,当俄国皇帝希望罗斯查尔银行投资巴统铁路建设时,巴库的美国领事立即给洛克菲勒发去密电:“俄国准备把美国石油驱逐出国际市场。”在巴统铁路竣工通车之际,驻土耳其的美国大使马上给洛克菲勒送去介绍巴库原油形势的详细资料。

在对付最大的对手荷兰人达提尔汀古时,洛克菲勒也运用了他惯用的政治手腕。他通过标准石油在伦敦的批发代理商,与英国的“上层路线”达成默契,鼓动英国财政要人向议会及新闻界施压,将荷兰人挤出了英国的巨大石油市场。

其实,从洛克菲勒财团就走出了不少政要,比如达瑞斯、拉斯克、季辛吉这三任美国国务卿,所以洛克菲勒与政府的关系才能这么铁。有人甚至戏称他的财团就是“美国政治要人培训学校”,而洛克菲勒本人,当然就是校长。

“以经济影响政治,以政治左右经济”,犹太人洛克菲勒就是用这个信条借来了最大、最长久的“东风”。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做事情就能够事半功倍,更容易达到目的。不论是在商界还是在科技界,犹太人的成功者众多,善于借东风是他们成功原因之一。成功者都有一套借力的本领

一个人能竭尽全力去完成一项事业,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必须。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又不肯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实施自己的计划,这个人很难事业有成。但是,仅靠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力量是不足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门类众多,社会分工精细,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在某些科学技术乃至具体工作环节上,哪怕是最杰出的人物或团体,也不可能独自完成,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完成。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凡是善于借助别人力量的,均可事半功倍,更容易更快捷地达到成功的目的。在商界或科技界成功的众多犹太人,普遍都具有善于借助别人之智的本领。

犹太人密歇尔·福里布尔经营的大陆谷物总公司,能够从一间小食品店发展成为一家世界最大的谷物交易跨国企业,主要因其善于借助先进的通讯科技和善于借助大批懂技术懂经营的高级人才。他不惜成本不断采用世界最先进的通讯设备,宁肯付出极高的报酬请有真才实学的经营管理人才到公司工作。这样,使其公司信息灵通,操作技巧精通,竞争能力总胜人一筹。他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取得这些优势,但他借用这些力量和智慧赚回的钱远比他支出的大得多,可谓“吃小亏占大便宜。”

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任何一项成功的事业,都是借用前人智慧的结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今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或者说是以人为本的竞争,现在所有的现代化大企业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一种识人的眼光,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往往能够抓住别人的优点,把每一个员工的位置都分配得十分恰当,使每个员工的力量和智慧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正是这种资源配置的优化,才使得整个公司的效率最大化。’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预先写下这样的墓志铭:“睡在这里的是善于访求比他更聪明者的人。”的确,卡耐基能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铁道工人变成一个世界知名的钢铁大王,是他能够发掘许多优秀人才为他工作,使他的工作效率增值了成千上万倍的结果。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是一位典型的巧于借用别人力量和智慧的能手。他有一个习惯,对下级呈报上来的工作方案或议案,他先不看,压在手上三天后,把提出方案或议案的人叫来,问他:“这是你最成熟的方案(议案)吗?”对方思考一下,一般不敢肯定是最成熟的,只好回答说:“也许还有不足之处。”基辛格即会叫他拿回去再思考和修改得完善些。

过了一些时间后,提案者再次送来修改过的方案(议案),此时基辛格把它审阅后问对方:“这是你最好的方案吗?还有没有别的比这方案更好的办法?”这又让递交提案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把方案拿回去再研究。犹太人基辛格就是这样反复让别人深入思考研究,用尽最佳的智慧,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

我国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是位善借势借力的能手,如他一手策划的孙刘联兵,火攻曹军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例就是典型,还有“草船借箭”也是巧在“借”字上。事实上,自从人类走上文明之路时起,一直在寻求借势的方法,正因为不断地创造了各种“借”的方法,所以使人类不断走向文明。

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便是人类对“借”力最完美的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知道把大小不同的滑轮加以组合,就可以用更小的力量举起更重的物体。今天,只要一个人坐在起重机的座椅上,就可以搬动几十万斤的钢架、货柜。人类依靠头脑的智慧,使人的力量史无前例地得到了发挥。(www.xing528.com)

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也一样,凡是获得成功者都有一套善于“借”的本领,牛顿曾说:“我成功靠的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犹太民族有那么多的学者能获得诺贝尔奖,有那么多科学家创造出世界级的发明,都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升华出的。如物理学家布洛赫,他能够在原子核磁场方面取得前人未有的成就,与他得到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学奠基人海森堡的指导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总而言之,犹太人懂得任何事业都不能一步登天,而只能靠一点一滴地积累,不过“登天”的办法并不是惟一的,是多种多样的,办法得当,则可快捷毫不费劲。善“借”力量,则是一种快捷并省力的诀窍。创业阶段更要善于借力

犹太人追捧的一条格言是:一切为我所用,方能事半功倍。

20世纪50年代,乔治·约翰逊创建了约翰逊黑人化妆品公司,当时只有500元资金、3名职工。约翰逊想独占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可是在他面前有一个巨大的障碍,那就是佛雷公司,当时黑人基本上都用它的化妆品。约翰逊集中全力研制的“粉质化妆膏”无法打开局面,虽然做过广告,但效果并不明显。

于是,约翰逊想了一个办法,他亲自设计了一段广告词:“当你用完佛雷公司的化妆品后,再擦上一次约翰逊公司的粉质化妆膏,将会产生预想不到的效果。”公司同事对他的广告词极为不解,埋怨他在给佛雷公司做广告。约翰逊则不以为然地说:“我们这样做,就是因为它们的名气大。比如说,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我叫约翰逊,但我如能想办法和美国总统站在一起的话,我马上就会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了。同理,佛雷公司的化妆品在黑人社会中享有盛誉,如果我们的产品和这个名牌同时出现,表面上我们是在帮佛雷公司,实际上却提高了我们产品的声望啊。”

正如约翰逊所言,这种方法果然使公司的产品迅速为顾客所接受,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上升。积累了足够的资本之后,约翰逊又通过一系列手段,终于把佛雷公司挤出了黑人化妆品市场,实现了自己独占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的愿望。

这个例子证明了一个道理:创业之时力量一般比较弱小,想办法借别人之力,可以让自己迅速壮大起来。要善于集合他人的力量

做工作,没有众人的支持和拥护,肯定不会有成绩;有困难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肯定会出问题。集合他人的长处,何愁大业不成?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还有谁会比你高呢?

犹太人有这样的一个寓言:

从前有个国王,得了一种怪病。经医生诊断,此病只有喝了新鲜的狮子奶才能痊愈。然而谁敢去接触正在哺乳期间的母狮子呢?这不是叫人去白送死吗?所有的大臣都一筹莫展。

有一个聪明的男孩得知此事后,跑到王宫,应诺了这件事。

他每天跑到大山深处的狮子洞穴的出口,给母狮子送上新鲜的食物。母狮子正愁小狮子没多少吃的,就接纳了小男孩的“馈赠”,到了第10天,他和母狮子很亲密了,他可以自由地摸母狮子,终于顺利地取到了一点儿狮子奶,可以回去向国王交差了。

就在男孩提着狮子奶回王宫的路上,男孩身体的各部分互相吵起架来,闹得不可开交。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争论谁在取奶的过程中最重要。

眼睛说:“如果没有我,你们就看不见路,更看不见狮子,怎么取奶?”

手说:“如果没有我,你们怎样取奶?又怎样把奶提回来?”

脚说:“如果没有我,就到不了狮子洞,自然就取不来奶。”

舌头也突然加入到辩论之中:“如果不能说话,你们一点用处也没有。”

身体其他部位一听,更不服气,群起而攻之:“你舌头软而无骨,完全没有价值,也敢跟我们相提并论?”

一看人多势众,情势不妙,舌头只说了一句:“你们到时看吧!”就缄口不语了。

男孩进了王宫,舌头又开口说:“到底谁最重要,你们马上就知道了。”

到了国王面前,男孩子献上狮子奶,国王闻了闻,分辨不出这是什么奶,便问那男孩子。

舌头开始说话了:“这是狗奶。”

这时身体各部位才知道舌头的重要,连忙向它道歉。很快,舌头改口说:“不,说错了,尊敬的国王,这是货真价实的狮子奶。”

在犹太人眼中,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用的,一时无用,另一时也许就有用。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选择到合适的位置,长处就显示其优点,没有合适的位置则只见其短处了。在与人相处中,犹太人就是这样看待他人的,并与人和睦相处,努力使自己扬长避短。善于借助时势成就一番事业

翻开英雄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之所以出类拔萃,卓尔不凡,无不是因为他们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在势到临头时,占尽先机,成为时势的主宰,甚至扭转时势,变革社会。犹太人可以说是英雄辈出,尤其是在商场中更是群星璀璨,多不胜数。

犹太人尤伯罗斯的案例就是明证。

1978年11月,美国洛杉矶市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一个月后市议会立即通过一项不准挪用公共基金办奥运会的市宪章修正案,这无疑是给市政府出了一道难题。

洛杉矶市政府只好向美国政府求援,也许是对奥运会的蔑视,也许是已经意识到美国举办奥运会将会遭到苏联的报复,美国政府对求援置若罔闻,明确表示分文无望。

在这种情况下,洛杉矶市身处绝境,只好向国际奥委会提出,请求允许以私人的名义主办奥运会的先例。这个请求比较突然,因为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由私人主办奥运会。万一这个人临阵脱逃怎么办?偌大的奥运会交由私人主办,国际奥委会的面子置于何处?更何况,国际奥委会有关《宪章》已明确规定只能由城市主办奥运会。如果还有另一个城市申请,国际奥委会就有了回旋的余地。然而,当时除洛杉矶之外没有别的国家或城市申请举办,国际奥委会一点儿退路都没有,《宪章》的这条规定第一次失败了,在万般无奈之下,国际奥委会同意了洛杉矶市的申请。

于是,洛杉矶奥运会筹备组开始“物色”一个能在市政府不贴一分钱的情况下办好奥运会的人选。他们拟定的理想标准是,这个人年龄在40~55岁之间,在洛杉矶地区生活过,熟悉洛杉矶及周边地区环境,喜欢体育运动,具有从经济管理到国际事务等多方面的经验。

电子计算机的屏幕在不停地闪动着,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筛选,计算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就是——犹太人彼得·尤伯罗斯。

于是筹备组向尤伯罗斯发出了邀请。当筹备组的人谈起所谓“理想人选”的,标准后,尤伯罗斯情不自禁地说:“哦,这有点像我。”

他的妻子吉妮后来说:“不是像他,就是他。这标准就好像是根据他的情况而定的。”

私人主办奥运会是奥运史上的第一次,虽存在着发财的机会,但同时也意味着要冒最大的风险,一般人是不敢问津的。更何况前几届奥运会主办城市,财政上都是亏损的。

1972年,在原联邦德国慕尼黑市举行的第20届奥运会所欠下的债务,市政府多年都未还清。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第21届奥运会,亏损达到10亿美元,使蒙特利尔的市民怨声载道。

1982年,在苏联的莫斯科举行的第22届奥运会耗资高达90亿美元,亏损更是空前。

1980年,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从财政和组织上来说,也是很不成功的。

纵观历届奥运会,举办奥运会是城市在财政上的一场“灾难”,谁主办谁就得不惜“血本”,更何况尤伯罗斯是私人主办奥运会。

现实即使如此,但尤伯罗斯却没有退却,他觉得承办奥运会是自己接受一次重大挑战的机会,他欣然接受筹委会的邀请。

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城市来说,能够承办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但是,奥运会的巨额费用常常使承办者苦不堪言,庞大的开支是承办奥运会的关键,筹集资金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

但尤伯罗斯毕竟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物,如果没有很大把握,他也不会接受这个任务。

犹太人说:“只要你是用心的,任何东西都会变成商品。”

他们还说:“能驾驭时势便能成大气候。”

这些话对尤伯罗斯来说恰如其分,毫不夸张。很快,尤伯罗斯便开始了他的工作。

尤伯罗斯决定利用各竞争对手的竞争心理,提高赞助收入。

尤伯罗斯规定,本届奥运会正式赞助单位中只接受30家,而且每一个行业只选择一家,每家至少赞助400万美元,赞助者可取得在本届奥运会上某项商品的专卖权,这样一来,各大公司就只好拼命抬高赞助额的报价。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两个饮料供应商历来是对头,每一届奥运会都是两家正面交锋的战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百事可乐占了上风,虽然赌注大了点,但毕竟打响了牌子,提高了销售量。可口可乐尽管自恃老大,但一不留神就会在竞争中落后,这次洛杉矶奥运会上,可口可乐决心一定要挽回自己“龙头老大”的面子。

尤伯罗斯向两家“面子”公司抛出了400万美元的底价。

百事可乐还在庆幸莫斯科的胜利之中,对竟标这次赞助准备不足,可口可乐则胸有成竹,一下子把赞助费提高到1300万,高出了尤伯罗斯底价的3倍多。

可口可乐的一位董事咄咄逼人地说,我们一下子多出900万,就是不给百事可乐还手的余地,一举将它击退。果然百事可乐没有还手,可口可乐成了此次奥运会饮料行业独家赞助商。

笑纳1300万美元后,尤伯罗斯又把目光对准了感光胶片的两位大亨:柯达公司和富士公司。报出的底价同样是400万美元。

柯达公司开始也想加入赞助者的队伍,但他们不肯接受尤伯罗斯的不得低于400万美元的条件,他们只同意赞助100万美元和一大批胶卷。尤伯罗斯没有答应,他还亲自飞到柯达公司的总部劝说他们接受组委会的条件,但“心胸狭窄和傲慢”的英国胶片巨头柯达公司自恃自己的资历和财力,没有向尤伯罗斯妥协半步,他们满以为有把握不改变条件便可获得独家赞助权,等待着尤伯罗斯的让步。

一向嗅觉灵敏的日本人似乎在这其中感觉到了什么,决心借此机会打入美国市场。富士公司暗中同尤伯罗斯讨价还价,最后富士公司以7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洛杉矶奥运会胶卷独家赞助权。

日本人来抢自己的市场,这是柯达公司没想到的,等到柯达公司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时,富士胶卷已经充斥了美国市场,为此柯达公司广告部的经理被撤了职。

在汽车方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丰田等几家日本汽车公司的竞争,更是热火朝天,彼此都竭尽全力以拼抢这“惟一”的赞助权……

据后来统计,此届奥运会企业赞助共计3.85亿美元,高出莫斯奥运会40多倍。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的381家赞助厂商,总共赞助费仅为900万美元。

收入最高的莫过于把运动会实况电视转播权作为专利拍卖。

当初,尤伯罗斯的工作人员提出的最高拍卖价是1.52亿美元,遭到他的否定。为此他亲自出马先研究了前两届奥运会电视转播的价格,又弄清楚了美国电’视台各种广告的报价,提出2.5亿美元的拍卖底价。

他还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奥运会的广播转播权分别卖给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从此以后,广播电台免费转播体育比赛的惯例被打破了。

结果,在厂播电视“专利权”方面,尤伯罗斯就筹集到了2.8亿美元。

奥运会开幕前,要从希腊的奥林匹克把火炬点燃空运到纽约,再绕行美国的32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全程1.5万公里,途经41个城市和近1000个镇,通过接力的形式最后传到洛杉矶,在开幕式上点燃火炬。

尤伯罗斯发现参加奥运会火炬接力跑是很多人梦寐以求、引以为荣的事情,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公开出卖参加火炬接力跑权利,规定凡是参加美国境内奥运火炬接力跑的人,每跑1英里,须交纳3000美元才能有资格参与。

此语一出,世界舆论哗然。尽管尤伯罗斯的这个做法引起了很多的非议,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大笔的款项还是如期收上来了,这一活动筹集到了3000万美元。

设立“赞助人计划票”,凡愿赞助2.5万美元者,可提供奥运会期间每天获得最佳看台座位两个;每家厂商必须赞助50万美元,才能到奥运会的运动场做生意,结果有50家厂商,从杂货店到废物处理公司,都争相赞助。

组委会还发行各种纪念品、吉祥物,发行不多但都是高价出售。

虽然奥运会的大多数项目的开支不能减少,但尤伯罗斯采取变通办法,就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其一,洛杉矶1932年曾举办过奥运会,虽然现在的奥运会的规模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但以前奥运会的一些体育设施毕竟犹存,仍然可以用。于是他对这些场地简单地进行了修缮,这就为他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而且也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其二,尤伯罗斯正式聘请的工作人员只有200名,这与上届莫斯科奥运会有2000个职员比,刚好是十分之一,节省了大量的工资支出。

随着奥运会的日益临近,整个洛杉矶已呈现出浓郁的喜庆气氛。由各公司赞助整修和重建的各种体育没施已焕然一新,洛杉矶市也装点得十分美丽。“功夫不负有心人”,尤伯罗斯用自己的“杰作”等待奥运会的开幕。

国际奥委会原主席萨马兰奇和主任贝利乌夫人视察了这些设施之后,拉住尤伯罗斯的手,非常满意地说:“洛杉矶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是最好的,无懈可击的。”

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960名运动员使这届运动会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届。整个奥运会期间,由于各方面的筹备工作到位,观众十分踊跃,场面热烈,门票销路大畅。田径比赛时,9万人的体育场天天爆满,以前在美国属于冷门的足球比赛,在此次奥运会上,观众总人数竟然超过了田径,就连曲棍球比赛也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多杰尔体育场的棒球表演赛,观众几乎挤满了过道。

同时,几乎全世界在第一时间里都收看了奥运会的电视转播,令人限花缭乱的闭幕式现场直播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奥运会结束的记者招待会上,尤伯罗斯宣称,本届奥运会第一次实现了盈利,大约有1500万美元左右。一个月后组委会统计的详细数字表明本届奥运会盈利2.5亿美元。

洛杉矶奥运会以其财政上前所未有的成功为后来的奥运会树立了榜样,这一结果证明尤伯罗斯确实算得上一个经营天才。当然这个天才也只有在奥运会这样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场合才能显露出本色。他成功地把一届政府都不敢染指的大事办成,而且也攫取了丰厚的回报。

“借时势而成气候”,尤伯罗斯不是第一人,他只是犹太人中的一个代表,当然也是犹太人推崇的榜样,这也如一面镜子,世人都可以对照仿效,以期成就大气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