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分析
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是否真正对企业重要,主要依赖于特定的企业本身,不同外界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来说都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对于一个零售企业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发展趋势,可能对另外一个领域的企业影响很小甚至可能毫无影响。专门研究影响企业组织发展外部环境的人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尽可能广泛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从中准确地挑选出那些重要而关键的因素,从而作出适当判断以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假如他们没有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对哪些是关键影响因素将不可能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人类社会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种群的相似性在本书第一章就已经提到过。归属感是人类相当基本的一种需要,这一点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马斯洛认为人类在需求本质上是分等级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他假设人类按需求重要性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如图3-1所示。
图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它包括食物、水、空气、住所、衣服等需要。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没有保障。第二是安全需求,第三是归属需求,当以上各项需求基本满足以后,就出现了尊重的需求。如果一个人在以上四个方面的需求都得到较好的满足时,就会出现最高层次的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有一些不完整的地方,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艺术家或一个诗人宁肯躲在阁楼里挨饿也要完成他们自己的作品,因为该模型假设是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是在基本生理需求满足以后才会有的,而这种现象与模型正好相反。不过这个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动物即使面对明显的危险也会拼命去获取基本的食物与水。这个模型也解释了,遭遇海难的水手们登上了救生艇,此时明明知道喝海水是致命的,但仍然会不顾一切地喝水,因为对水的渴求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安全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允许我们去识别不同层次的人类需求。就以人类而言,心理和安全需求是低层次或基本的需求,归属需求是中等层次的需求,而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较高层次的需求。
归属需求,作为一种中等层次的需求,对人类是十分重要的。“把他们关进修道院”这种惩罚手段就是一种很好的例子,说明了人们渴望自己被社会所接纳及包容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都会发现想做一名隐士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人们都渴望与同类生活在一起。
许多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模型都类似一个三角形,而图3-1的模型却把自我实现需求的顶部给去除了,这反映出一个事实,即任何需求都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人类动机中有一部分动机是渴望追求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事实上,这个模型的顶部也会自然伸展出去,因为一个需求满足了,另外一个需求就会出现。
3.1 社会阶层
世界上没有一个社会完全都是一个类型的,早期社会时就有各种尝试把人们分成不同的等级及类别,例如,早期的英国社会就区分为王室、贵族、教士及平民四种类型。这种制度在今天的社会是很难适用的了,也与21世纪的社会组织分类没有任何关系。
英国目前使用的社会类型划分制度是基于人们不同的职业的,这套体系共划分为六种不同等级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工作岗位与之相对应,内容如表3-1所示。
表3-1 英国社会类型
上面提到了中下阶层,这在政治含义上可能有很大争议,但以上分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过去,大家一般认为社会等级的各个层面划分与收入之间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看法在今天看来则不一定,因为即使是位于C2层面的工人,其收入也很有可能与位于B层面的专家经理们差不多。
人们经常在大街上遇到问卷调查,或做随机访谈,这些都是为了获得不同人群关于相关产品及服务的评价信息,或判断哪些人群经常使用某种产品及服务。这些问题经常涉及人们的家庭收入、社会地位及经常阅读的报纸种类等。这有利于企业根据不同等级的人群制定不同的广告宣传策略。某类人群通常喜爱阅读某类相同的报纸。假如你正为英国某家汽车厂商制定价格策略,那么在小报上登载相关宣传信息就比在大报整幅版面上做广告的效果差多了。
不同等级的人群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甚至有不同的需求,企业获得了这些重要的信息,有助于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及服务满足企业针对的目标客户群的要求。对于企业来说,识别不同等级的消费者群体十分重要。
3.2 社会变革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人们生活居住的区域总是局限于其出生的地方附近。即使到了20世纪早期时候,英国很多地方的居民从来没有离开他们的出生地超过十几英里的距离。
可以说,直到19世纪初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一直生活在离自己的家庭、乡村、城镇及部落中或周边地区。那时的社区范围与今天在城市中见到的社区相比要小得多。
举一个例子,Hall(1995)指出,英国曼彻斯特的人口数量在1760~1830年间增长了8倍,到了1850年时又翻了两番。这种人口的急骤增长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特别对教育、居住、健康、工作及休闲娱乐等提出了巨大挑战。就城市、地区而言,人口增长的原因包括婴儿出生率的提高、人们平均寿命的增加及以前的农业人口向城市的大量移民。
根据英国有关资料显示,英国在1700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约占总人口的58%,但到了2000年就不足1%了。在1900年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数量创纪录地达到了40%,但到了现在却只有2%~3%,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下降。相反的,英国全国劳动力的80%现在都在从事服务及信息产业,这个比例仍然在增加。
看似矛盾的是,尽管英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中,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占比在持续下降,但是现在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数量却不断增加。其中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大量的生产制造业已经转移到了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工资水平较低(较低的健康与安全保障等)的国家及地区,这其间增加的运输及进出口费用由于工资水平较低而得以弥补。第二个是现在较高的工业自动化水平彻底消除了那些在计算机出现以前无法解决的重复性劳动问题,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对于第一个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发展中国家工人面临的恶劣的生产环境、较低的健康保障以及对童工的残酷剥削表示出深切的关注,并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后福特主义”时代。所谓“福特主义”是指以亨利·福特发明的装配流水生产线为代表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泰勒的生产方式,管理学家们称之为“泰勒主义”,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当时把工业生产活动细分为无数个生产行为,采用科学的计算手段对工人的每一个生产动作进行研究,并对达到不同熟练等级的工人设置了不同的工资水平。这些生产方式的出现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发达国家,那些非常普通、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工作已经很少,并仍然在减少中。这种情况对于教育机构来说有着特别的含义。对于个人来说,高水平的教育不再成为令人羡慕的事情了,现在为了获得工作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已经迅速成为一个人的必需经历,这种情况从目前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队伍就能看得出来。
在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时,企业一般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将在以下各节中详细说明:
(1)工作方式;
(2)教育;
(3)休闲娱乐;
(4)健康;
(5)人口。
以上这些因素都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因素与企业生产产品及提供服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产生各自不同的影响。
3.3 工作方式
3.3.1 工作时间
在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劳动都是黎明时分开始,在日落时结束。在英国,这种工作方式贯穿于整个农业时代,但在19世纪工业革命到来时开始发生改变。
自然光线对于绵延数里、四散分布、不断增长的工厂群的照明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由于自然光线的匮乏,工厂迫切要求发明某种人工照明设备以保证长时间稳定的光线照明。
最早是石油、天然气,然后是电力照明的出现使工厂企业主们从只能白天工作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只要工厂有需要,长时间的夜班也能通过特殊照明设备来保证正常运转。
尽管如此,人不可能长时间工作而不休息。在1841年时,铁路信号员的工作是一项要求有高度责任心且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伦敦、布莱顿及南部海岸铁路站都希望其铁路信号员每天能坚持工作18个小时。为了获得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铁路信号员通常都要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才行。Rolt(1995)把这种工作条件作为其研究铁路重大交通伤亡事故的原因之一。其研究指出,甚至直到1992年,他还发现有这样的案例,一名铁路信号员的孩子在前一天不幸去世,但北方铁路公司却发现没有人来替代他,坚持要求他再坚持工作一个晚上,结果该公司随后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铁路交通事故。
政府逐渐通过立法来控制那些工作时间过长而无法得到休息的工作岗位。首先,在英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国家立法严格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随后国家立法强制性要求儿童接受初级及中级义务教育。其次,国家立法限制那些与公众安全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时间,例如,火车司机、客车司机,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包括飞行员、飞机维修人员都有严格的工作时间限制。但有趣的是,在英国及其他国家,初级医生的工作时间仍然非常长,国家没有立法严格限制。
1998年,尽管很多欧洲国家对“工作时间”立法有所保留,但欧盟仍然立法通过了“工作时间法令”,其中对很多工作岗位的工作时间进行了强制性限制,当然如果出于“自愿”,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人仍然有可能超长时间工作。
企业在制订经营计划时,一定要仔细考虑对企业人员雇用的需要,要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及所雇用人员的工作时间来严格进行测算。如果定期休假、病假等成为大部分国家的法定要求,那么企业就可以依此计算出工作时间利用率。英国于1999年宣布,除了正在实施的法定母婴哺乳期休假外,雇员可以获得一定时间的、公司可不付薪酬的休假以应付由于在家照顾婴儿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现在还有人建议说,要求给男性也提供与产假相类似的“父亲”假日以便照顾孩子,据说英国现任首相布莱尔可能是一个早期的受益人。
3.3.2 妇女在工作中的地位
一直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认为正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了男性劳动力的大量伤亡及减少而迫使大量女性人口进入工厂参加工作。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那场战争的确迫使很多妇女参加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她们的工作技能,但是妇女作为劳动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实早在1914年以前就已经形成了。
英国一些传统工业如煤矿、棉花等产业很早就雇用了大批妇女和儿童进行工作,但在19世纪由于人们的强烈谴责,国家通过了有关立法禁止煤矿业中雇用妇女及童工,禁止雇用儿童进行清扫烟囱工作,并且最终设置了儿童的法定最低工作年龄。现在除了一些允许儿童挣取零花钱的公益活动外,童工现象在发达国家已经很少听说了,但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还没有完全禁绝。
现在很多企业非常不愿意提升女性到更高级的管理岗位,这种做法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关于妇女升迁遇见的“天花板效应”(无法升迁到高级岗位)在很多著作里都提到过,如Davidson和Cooper的《打碎天花板》等。20世纪妇女追求平等待遇的路途是痛苦而漫长的。英国的妇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多年都没有获取基本的选举权利,至于女性对于“同工同酬”的要求也是直到1970年的“平等法案”通过才得以实现。
20世纪后期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大量零时性业余工作的出现及所谓“工作细分”的概念。最早是一些低报酬的工作,后来是一些高强度的工作都是通过这种工作方式进行的。以前还有一个经常提到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看法,认为在家照顾孩子的工作严重妨碍了女性的工作绩效。Abercrombie和Ward(1992)指出妇女在工作中的作用及数量较从前有了稳步的提高与增长(数量从1911年占总劳动力比率的30%提高到1981年的42%),1911年临时性业余工人中男性数量为47000人,女性数量为784000人,到了1981年临时性业余工人中男性达到361625人,而女性工人则达到3000000人。临时性业余工人中女性数量显著增多,部分原因在于同期英国人口的巨大增长,这为企业挑选到更加熟练的工人奠定了基础。
在发达国家,女性和男性受到的教育及培训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正是因为如此,在这些地区男女享受“平等待遇”才具备一个显著而不易变动的基础。
3.3.3 职业生涯
英国作家Handy(1989)和美国作家Tom Peters(1987)曾经认为,把某项工作干一辈子直到退休的想法在未来肯定会消亡,一个人一辈子只干一种职业这种情况未来也一定会消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许多年了,很多人仍然认为,即使不在同一家公司但只要在同一种职业上干一辈子就是非常好的目标了。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种想法在当时变化无常的雇用市场上已经不再吃香了,今天许多正在工作的人都希望经常更换自己的工作,甚至希望不断更换自己从事的工作内容及岗位。早期一块“金表”可能是一个人在一个企业长期工作的忠诚象征,那些经常更换公司及工作岗位的人都为大家所不屑。但是现在如果履历上有各种不同公司的工作经历,那么说明你在不同公司里培训了很多工作时间,必然具备良好的工作经验及相关技能。这种观念上的巨大改变,使人们在更换工作单位及岗位时更加容易取得新公司的理解及信任。
3.4 教育
“普遍教育”的概念,如同“普遍选举权”一样,都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鲜的事物。在英国,国家资助的初级免费教育(5~11岁儿童)直到1870年才实施,国家资助的中级免费教育(11岁以后)直到1902年才实施。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都需要熟练的技巧,即使是现在最普通的工作也不例外,一支受过良好教育及熟练的劳动队伍对于社会来说极其重要。早期反对向普通大众提供教育资助的原因是害怕普通大众得到良好教育后会强烈质疑现在的社会公平状况,从而有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尽管的确出现过以革命的手段进行颠覆社会的事件,如1917年的俄国革命,但“普遍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大家采用更加渐进性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变革,而不是采用激烈的革命手段来实施变革。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作技能提升要求雇主们向工人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于是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各国出现了大量的各类技术培训学校,为工人们提供工作培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学教育仍然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很少是面向职业教育的。但自从1945年以来,全世界提供大学教育的机构及人员大量增加。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2年英国大概有647000人参加业余及全职的高等教育,另外,有29700人在大学里教学及从事研究工作;到了1997年,英国则有1194600人参加业余及全职的高等教育,同时在大学里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人达到77900人。
现在,世界各国都启动了各种项目以拓宽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根据欧盟统计,1996年欧盟所有19~21岁的公民中48%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第三方强制性学校教育。在英国这个数据是41%,比利时则高达61%。1980年,英国人口的11%都获得过初级学位,这个目标到2000年有望能达到30%。这个目标的达到需要对第三方教育机构进行大量投资,为此承担重要任务的一般性学术研究性质的机构不堪重负,也无法满足政府的要求。
潜在的劳动力技术水平越高,企业将来雇用他们时完成工作的难度就越小,因此企业对于教育机构的期望非常高,因为各类教育机构承担着培训的职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也是各种教育机构的“股东”,要求教育机构培训出更多、更合格的劳动力人才。
在美国,“社区大学”的概念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社区教育机构提供了从职业教育到学位教育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培训项目,甚至包括当地社区的一些技术培训工作。
在英国,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新大学的建立如Canterbury、Lancaster、Stirling等,第三方教育机构迅速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针对工程技术类专门提供的第三方技术及职业资格教育更为繁荣。而且在各个地区由当地提供的各种技术资格培训也越来越多,到了20世纪后期,这些工程技术类学校及教育机构已经变成了重要的独立教育力量,其中的许多学校已经具备了授予各类国家认可的高等学位的资格,这些教育机构的成立及壮大无疑大大提高了当地工人的技术素质。
另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进展值得一提:
第一个是在1960年,英国成立了“开放式大学”(Open University,OU),这种大学通过使用各种公开出版的学习资料、利用家庭设备如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为主的设施以及各种假期或夜间学习,向那些年轻时没有接受过正式高等教育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中途辍学的人提供正规的大学入门教育。到了1990年,OU成为英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世界很多其他地方竞相模仿的一个范例。OU的巨大成功表明许多年龄大于一般认为最适宜接受教育的18~21岁的人群也都迫切希望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他们是现在接受技术教育的主要人群,一方面是他们的个人兴趣及爱好,另一方面也是职业发展需要。从全球范围来讲,这种模式也引起了关于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及拓宽教育渠道的各种讨论。
1999年,新成立的苏格兰议会正式任命了一位“终生学习”(Life Learning)大臣,反映出人们已经不再认为教育将在21岁以后就自行终止了,而是普遍形成共识即教育应该是一个人终生的持续行为。各种综合性及专业性大学吸引了广大学生继续学习及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特别是这些大学举办的短期业余培训教育。
第二个是成立于苏格兰北部地区的“高地及岛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igh-lands &Islands,UHI),UHI有非常详细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及工程技术类别,也为第三方教育机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标。UHI是当地对教育的强烈需求与先进技术手段的完美结合,因为UHI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及视频会议等手段来与那些位于苏格兰北部遥远的山区及偏僻的海岸地区的学生进行知识传递及教育的工作,UHI的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
高质量教育水平与高素质雇用工人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大学校园向企业的开放使企业能够直接接触到研究与技能教育的第一线,大量的内部培训及教育工作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因此加强企业与教育机构间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很多教育机构的重要股东,企业对教育水平有一个明确的期望及重要的话语权,经常会要求教育机构对即将进入企业工作的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基础知识培训及传授。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发展与本地及全国性教育机构的密切联系,一些大企业经常赞助学校成立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及培训机构。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一方面企业可以依此直接接触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技术发展趋势,而且在雇用学生方面可以优先于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学校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资助,还可以直接获得企业的实践知识及经验。
3.5 休闲娱乐(www.xing528.com)
在中世纪的英国,只有最富的有钱人才能够承担长途朝圣的高额费用,一般的穷人只能到最近的宗教中心去做礼拜(Holy Day),附近举办各种宗教活动地方就成为了一般的集市,事实上很多城镇都在竞争能够举办此类集市活动,因为此类活动是城市里一个有保证的收入来源。
现在再来看英语单词“Holiday”(假日)和“Holy Day”(礼拜),在根源上可能有很大的相关性,美国单词中“Vacation”(度假)和“to Leave”(离去)也存在类似情况。尽管它们的根源非常不同,但现在它们已经是同义词了。在北美从独立战争以后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段日子里,英国人已经把“度假”一词从简单的宗教行为演变为繁重工作后的休息了,“出外度假休息”的概念也越来越盛行。现代美国政坛上,带有政治意味的祝贺已经从“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改为“节日快乐”(Happy Holiday),因为前者带点宗教意味,后者不是一个宗教意义而更带有中性的祝贺用词。不过带有讽刺意味的是,“Holiday”一词也是从“Holy Day”这个宗教意味更深的词演化而来的。
在19世纪后半期,北美及英国各大城市中拥挤的住宅及污染的空气环境对大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到远方去享受海洋、山川及呼吸新鲜空气已经成为大家对健康的共识了,这也导致了现代关于“休闲娱乐”的最早定义。上流及中产阶级很早就意识到了海洋、山川及新鲜空气的重要价值,尽管到这些地方的路途非常遥远,交通工具当时也只有马车,旅途过程异常单调,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这些人也是真正意义上最早一批乘坐火车逃离城市外出旅游度假的人,每到周末及打松鸡的季节,人们都会看到很多外出度假的火车离开伦敦火车站,直奔苏格兰山区、南部海岸的维多利亚及滑铁卢等地区。
工厂企业主们在获取满意利润的前提下,也会对自己的雇工们表现出善意,他们也意识到必须对工人每天连续工作的小时数及连续工作的天数有一个限制,以保证雇工们的身体健康。在英国,国会通过了各种法案(如1938年的《假期法案》)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除了星期日休息外的工作时间也应该有一些定期的休息。同时,企业也需要有专门的时间对自己的机器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在英国北部的一些作坊企业中就形成了一些习惯,即每隔一段时间企业都会停止工作一个星期(俗称“Wakes week”)以便对企业机器设备进行保养及维护。在这个期间,整个小镇上除了提供一些基本服务外企业可能都会停止工作,这种习惯越来越普遍,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乘火车外出旅游度假。每一个城镇都有不同的Wakes week,互不冲突,一些旅游胜地如Blackpool和Lancashire利用这种度假习惯逐步发展成为雇工们的假日旅游目的地。铁路为假日旅游提供了必要的交通工具,尽管富人们可以去苏格兰等远方圣地去度假,但小工厂主、小作坊主也可以到海边去享受一个星期的假日,特别是这些度假地都非常近,通常只需要几个小时的路程。
Blackpool以及英格兰北方、苏格兰的一些度假胜地发展得非常迅速。通常整周整周地外出度假不太现实,铁路公司就开辟了直达这些度假胜地的短途火车,这种服务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大型城市后,城市中的人们不可能完全停止各种服务而集体外出度假了,这样城市中的不同行业拥有相互错开不同时段的度假期。
像英格兰西北方的Blackpool等小镇均发展起全系列的餐饮食宿业了,条件从大型酒店到街头路边的廉价旅馆应有尽有。以前这些典型的旅馆已经发展为今天的各种各样综合性的娱乐中心及会所了。而且一些新式的旅游娱乐工具也在不断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六十年代休闲娱乐业的发展是渐进性的,而不是革命性的。如汽车旅馆当时还处于发展初期,英国第一个汽车旅馆公司就是Captain Townsend公司。
乘坐飞机外出度假最开始时也是极少数富人的专利,直到1935年,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研究成功DC—1、DC—2、DC—3型大型客机成为英国著名的Dakota型飞机原型,这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商业飞机类型之一。由此,世界航空旅行史打开了新的一页。尽管一直到1950年适用于短途、中途的喷气式飞机陆续研制出来,但人们已经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到距离更远的假日旅游了。现在生产的一些喷气式飞机例如流星飞机、波音707及DC—8型飞机都是远距离、大容量飞机。随着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富裕水平逐步提高,同时大型喷气式飞机的不断涌现,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参加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旅游团到国外享受更加新鲜的阳光和空气。
随着人们工作时间的不断减少,退休年龄也越来越早,使得大家都有了足够的时间到各地去旅游。这里,将一国的休闲旅游发展状况作为企业分析的一部分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各国投入到休闲娱乐方面的资金及人们花费在休闲娱乐方面的资金金额庞大,这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经营机会,例如,城市休闲娱乐事业的建设已经变成了很大的社会事业,与其相关的各种附属配套工程建设也十分火爆。另外,仅仅在英国就有数量庞杂的杂志报纸完全关注如何改造及建设铁路方面的内容。关注健康也成为现代医疗保健业的核心,越来越多的人把休闲时间都利用在了体育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各种活动上。假日旅游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作外的定期带薪假日休息也成为发达国家大部分工人的正常权益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人们的日常休闲娱乐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电视机开展的。电视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允许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到普通居民家中,事实上,互动的电视节目使企业能够深入了解及掌握观众的消费心理,这种了解越深入,企业获得的有用信息就越多,就越有利于企业的经营。
3.6 健康
随意与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交谈,你都会发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医疗保健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疾病,如“天花”和“白喉”几乎已经从发达国家完全消失了,现代社会偶尔有“天花”的发生,如果出现也经常是报纸的头版头条消息,而这些病在19世纪及20世纪初时还是全球各个地方最为常见的普遍性传染疾病。
现代医疗水平及人们健康生活习惯的形成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长寿几率,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因为老龄群体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及环境,花费经常是普通人的几倍或者十几倍。关注健康问题对企业来说并不意味着总是一些机遇,假如没有人吸烟、吃高脂肪类食物或者酗酒,当然人类健康状况可能更高,但一些企业,特别是生产和供应这些相关产品的企业会把这些看做是影响企业生存的重大威胁。许多年以来,烟草公司始终否认吸烟与肺癌有任何直接的因果关系,尽管这种情况有确凿的医疗证据及公众的一致认可。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有很多证据表明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很多法庭对于造成他人消极被动吸烟者进行了有力惩处。1999年Carnival海上假日旅游公司在他们的游船Paradise号上登记的70367名游客中,发现只有2594名游客及920名工作人员不吸烟,其他的均是烟民。Carnival公司规定,凡是违反吸烟规定,包括在露天甲板上吸烟者将被处以250美元的罚款,同时将在旅行的下一站港口被清退出假日旅行。所有的乘客在登船之前都必须签订一份书面的关于不在船上吸烟的保证协议。
最近几年,对在公共场合吸烟的约束越来越严格了,包括对待酒精类饮料的管理趋势也是这样。许多城市专门在街道上设置了饮酒区域,使得大众在公共场合饮酒变成了一个很难受的事情。特别对饮酒驾车的惩罚更加严格,除了当面批评教育,还有大额罚款,甚至对超速驾车的人还有“罚没车辆”的惩罚条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吸毒问题。毒品问题不仅导致了严重的损害健康后果,而且由于使用者疯狂寻求毒资而引发了诸如抢劫、卖淫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事件。如果说20世纪人类社会的目标是消除疾病,那么21世纪人类社会的目标就是消除毒品源泉。
尽管现代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医疗成本却是非常高的。许多治疗是非常昂贵的,药品对人体也有很多副作用,各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选民一方面既要求在医疗上增加更多的支出,但另一方面,现在的纳税人普遍希望纳的税越少越好。
3.7 人口
3.7.1 人口趋势与影响
第一部正式论述人口规模的著作是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论》,马尔萨斯认为,自然界植物与动物一般繁殖生育的子孙后代比最终实际存活下来的要多得多,人类也严格遵循这一不变的法则,如果没有外界因素干扰,人类也会处于过度繁殖的状态。马尔萨斯得出结论,认为除非人口增长与家庭规模受到严格管理及限制,否则全人类将会受到饥饿及死亡的严重威胁。马尔萨斯认为贫穷与饥饿是影响人口增长与食物供给最终的必然结果,他的这种观点没有得到大多数社会学家的认可,社会学家认为只要拥有合适的社会结构及秩序,人类面临的所有社会问题都会得到完全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立的“英国国家健康中心”也持有这种类似的观点,英国上流政治家们也认为英国国家健康中心采取措施有效地消除了很多重要的疾病,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口群体将会消耗更少的医疗资源,而不是更多。不过很悲观地说,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与马尔萨斯的很多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认为,繁殖更多的后代以便物种存活下来,这样使物种的后代之间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在物种后代之间如果存在着某些细微的差异,例如健康程度等,这些细微的差异有可能就会增大该物种后代中某些单个个体的存活概率。
马尔萨斯本身是一位政治经济学家,谴责了19世纪英国大多数人口处于不良生活状况的情况,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底层阶级人口不负责任地繁殖出大量后代,保持家庭人口规模却无力供养及提供良好生存环境;
(2)社会整体资源无法与快速增长的人口相适应。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马尔萨斯建议应该严格控制社会底层人口的生育水平及家庭规模,贫困家庭不应该生育出超过他们家庭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尽管这种看法在21世纪的今天看起来政治上不可能实行,但就在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就执行了奖励与惩罚措施来严格限制家庭人口规模,印度也采取了各种人口增长控制措施来限制人口规模。
任何生物的数量都不可能无限制增长。Morris(1969)指出,即使在人类资源没有完全耗尽之前,压力与疾病很可能会减少人口数量。其实自然界存在的内在规律可以自动地平衡生物数量以抵消其获得资源实现人口增长的能力。只有当一个物种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时才有可能会灭绝的,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是,在艰难困顿时期生物数量急骤减少,然后逐步恢复,迅速增长超过最优种群数量,然后又慢慢恢复到最优种群数量。任何区域的生物种群最优存活数量都是与生物本身特性及其生活习惯相关的,一种生物种群通常都会在地球上的某个区域占有一席之地,不过离群寡居的动物通常需要比群居动物有更大的生活空间。
人类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界,能够保持比别的生物多得多的人口密度,人类也拥有一些独特的能力,可以自由居住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而不受空间和地理上的限制。地球上很少有动物能够像人类这样生活在大跨度的区域内,北边到格陵兰岛,越过赤道南边可以到福克兰群岛。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英国人口从1984年的5600万人增长到1997年的5900万人,其中人口增长主要是在英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地区,苏格兰地区的人口总量仍然维持在500万人左右。
通过这些简单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一些隐藏在数据后面的结论,以下数据前一个是1984年的数据,后一个是1997年的数据。
(1)人口出生数量从72.9万人下降到72.5万人;
(2)人口死亡数量从64.4万人下降到63.2万人;
(3)全部人口中16岁以下的人口百分比从21%下降到20.5%;
(4)16岁以上到退休年龄之间(工作人口)的人口百分比从61%上升到61.4%;
(5)女性超过60岁,男性超过65岁以上的人口百分比从17.9%上升到18.1%;
(6)75岁以上的人口百分比从6.3%上升到7.2%;
(7)全国净移入(移民到英国)人口从3.7万人上升到6万人。
除了以上这些,婴儿死亡率也下降了,但结婚比例也下降了,尽管人口寿命显著提高,但离婚与单亲家庭的数量也迅速攀升。呼吸性病症死亡比例迅速上升,从6.6万人上升到10.3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的人口数量也与呼吸病症死亡人口比例相类似。总的来说,英国人口状况的趋势是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越来越多,同时超过75岁以上的人口会显著增加。
以上这些信息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企业可以依此来预测潜在市场的容量。一个逐渐老龄化的人口对有些企业来说是威胁,但对另外一些企业来说可能就是机遇了。一般来说老年人会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而且退休金也会付得越多。医疗企业会发现向老年人提供各种各样必需的医药产品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在发达国家,退休的老年人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长,这为那些休闲娱乐业及旅游行业提供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
越来越多的人口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医疗、教育、住房及就业资源与之相匹配。这些资源都必须提前进行详细计划及周密安排。例如,假如某些行业通常都只雇用年轻的女性作为其劳动力替代的主要来源,那么一旦人口出生率下降将最终在未来某个时期造成整个行业劳动力的匮乏。这就是英国在20世纪末为什么对护理行业的发展作出详细规划的原因。当时英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积极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鼓励更多的年轻男性及成年女性加入到护理行业中来。如某一年人口出生率增长,就会直接导致婴儿对托儿所、初级教育资源的需求增大,同样也会在未来时间里影响到中级教育及大学教育机构的增加。假如这种人口出生率的增长只是很微弱的话,也许政府只需要花费很少成本就能迅速建设起一些新的教育场所及相关资源,但假如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趋势,那么政府就必须提前制订各种建设项目计划以在未来及时满足需求。诸如此类的情况,必然要求政府根据未来需求的变化情况提前做好支出计划,防止出现资源不足及匮乏。
一般来说,国家越繁荣,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种说法好像很矛盾,因为贫困时期就意味着高出生率,而人口出生率是标志人口增长的重要指标。高出生率与低的婴儿存活率及较低的平均死亡年龄是相对应的。在一个缺少或几乎没有福利保障的国家内,人们只能依靠他们的儿女在其年老时赡养自己,以保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假如婴儿存活率很低,那么每个家庭都必须生育两个以上的孩子才能防止将来孩子出现夭折的情况。同时,还有一些家庭不愿意生育婴儿,这也需要有些家庭多生育婴儿来保证整个社会人口的平衡。根据Foot和Stoffman(1999)的研究显示,英国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是2.1口。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只有2.1口人正常生存下来才能继续生儿育女,保证人口继续繁衍下去。在许多比较贫穷的国家里,尽管婴儿存活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当地人们多年的生育观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仍然像当初一样,因此这个地区的人口就越来越多。同时由于资源是有限的,该地区人口的增长不仅不会减少贫困,反而会加剧贫困。Foot和Stoffman的研究报告中对此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在研究报告中,作者以加拿大的实际情况为例,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复杂关系进行了详细说明,有助于读者理解。现在英国普通妇女怀第一胎生育的年龄已经比以前提高很多了,高龄产妇在不断增多,这也意味着她们生育孩子的间隔期越来越少了(年龄越大,其连续生育的间隔就越短),尽管现代医疗技术的提高使高龄产妇的生育逐步安全,但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有时一些特定的原因可能会对人口发展趋势有重大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国的婴儿出生率非常低,因为大量的男性都远赴战场进行厮杀去了。那些在此期间出生的孩子就有了很多先天的优势,因为此期间出生的婴儿数量很少,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如在教育、就业、结婚等方面都很少有竞争对手。找工作的人多当然工作就不好找,人少工作自然好找。这种经济学上的供需关系理论在这里也同样适用于人口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婴儿出生率激增,特别是在战胜国更是如此。1945年后又出现了一次“生育高峰”,世界已经相对安全,商业繁荣,婴儿出生率急剧攀升。发达国家拥有充足的资源来应对各种经济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欧洲许多国家虽然没有完全根除贫困,但已经较大地减少了贫困现象。1957年美国婴儿出生率是每个家庭3.7口,然后这个指标有所降低,但到了1980年时,这些最早的一批“生育高峰”时出生的婴儿已经长大成人到了婚嫁年龄,此时美国又迎来了一个“生育高峰”。到了2000年,这个“生育高峰”结束,但那些到了高龄阶段的产妇生育的孩子才刚刚出生,这些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人口数量不免又有所下降。
生育水平是一个国家人口增长或减少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是战争,第三个原因则是移民。经济性移民通常是人口从贫穷国家移民到富裕国家,从而增加富裕国家的人口总量。历史上曾经有些时期这些国家鼓励移民以弥补其劳动力的不足。但有些时期政府会严格控制移民。美国就见证了无数次移民浪潮,如果你希望了解美国的文化、历史及人口情况,建议你有机会参观美国纽约州的Ellis Island,那里曾经是19世纪及20世纪美国的移民中心,带有浓厚的移民文化。
人口越多意味着消费者越多,但除非消费者有钱可以支付得起产品及服务,否则这种人口增长不会对任何人有益,只会增加贫穷。Hackett et al.(1978)假想了一段未来的历史,他预计1995年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幸好这只是一种假想),拥有大量的人口但经济上异常贫困的国家不得不把其人口全部投入到军队之中,然后利用这些军队去侵略自己的邻居以攫取资源来维持本国经济发展,这种想法虽然是异想天开,但也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谁又能完全否认不会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呢?
人口增长及发展趋势很难预测,变化也十分缓慢,不易觉察。对于企业来说应详细分析这些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关的各种人口因素及问题,如企业的雇员及消费者未来是否足够?人口增长时企业会有更大市场或者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年龄与性别的构成情况如何,这些将对企业造成哪些影响?
3.7.2 雇佣
雇佣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方面的话题,这个话题在本书的不同章节都会提到,只是各章侧重点有所不同。首先,雇佣,作为一个出卖劳动力获取报酬这样的一种行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高水平的失业率对于短期内企业选择雇员来说非常有利,因为他们可以支付较低的薪酬,另外雇主也可以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挑选雇员,但高失业率也会造成工人可支配收入偏低,无法在市场上购买到必需的产品及服务,反过来会造成企业有效需求不足。
数量庞大的失业工人一般都需要竭力养活自己及家庭成员,这种情况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容易引发社会危机,甚至是战争。一个国家如果有过多的失业人口,经济不景气,政府很容易就会把其中的大量男性编入国家军队机器中,进一步更可怕的想法就是利用庞大的军队机器去镇压或者攻击内部及外部所谓的“敌人”或假想的“敌人”以获取各种资源维持发展。事实上,这种伎俩不止一次地在历史上被各个国家政府使用过,通过鼓吹“假想的敌人”来掀起国内公众的仇恨以转移自己本国内部可能出现的严重社会危机及矛盾。冷战时期的前苏联以及1982年阿根廷入侵福克兰群岛时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高失业率是一种社会毒瘤,因为它很容易颠覆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正因为如此,政府都尝试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尽可能低的水平,并且引入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来保护那些暂时失业的人们。
根据有些经济学家的理论,完全就业有时也会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对工人的需要超过供给,那么工人的强大购买能力将会促使产品价格逐步攀升,此时工人们对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已经超过了相应的供给,供给不足满足不了需求,产品价格自然会攀升。
本章小结
社会趋势总是不断改变而且十分复杂的,人类的需求动机可以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出发点来理解与思考,其中归属需求是一种极其基础的人类需求。在任何社会里,个人都倾向于、归属于某种特殊的群体中。同时介绍了目前英国的社会等级情况。本节内容分析了与社会趋势相关的一些议题,如生活方式、教育、休闲娱乐及健康等。另外,介绍了人口发展与分布,强调了长期人口增长控制的重要性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分析与思考
分析
在分析一个企业的社会环境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的顾客群体属于什么社会群体?
(2)当前企业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如何?
(3)对未来企业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有什么样的期望?
(4)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可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人口发展趋势对消费者群体的形成与构成有什么样的影响?
(6)人口发展趋势对企业劳动力需求有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
(1)为什么说归属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举例说明这种需求与马斯洛提到的其他需求是如何区分的?
(2)以某种社会活动为例,如教育、休闲娱乐、健康等,分析过去50年中这些社会活动有哪些变化?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对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3)一个企业如何利用人口发展趋势来帮助制订其经营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