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防治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干部保健科 陈淑娴
就目前的资料和水平而言,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不像某些非医学杂志报道的那样可以治愈,即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所以必须坚持治疗,坚持用药。
一、发病率
过去,欧美国家发病率高,我国低,现在相近。如德国发病率为2%~3%。1980年中国30万人口普查糖尿病发病率为0.61%。1989年北京、辽宁两省普查44747人,发病率上升为1.2%。去年,北京某医院调查北京郊区,发病率已超过30‰。另外,超体重者发病率是非超体重者的4~5倍;发病率随年龄上升,40~50岁以上是发病高峰期。
二、病因
1.遗传因素。与染色体基因异常有关。单卵双胞胎一人有2型糖尿病,另一人有90%的概率在50岁以后患糖尿病。父母双方有一方有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概率也明显增高。
2.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引起自体免疫反应,损伤胰岛β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包括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脑炎心肌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多见于1型糖尿病。例如曾有一12岁儿童,患糖尿病,双目失明,追溯病史,在7、8岁时曾患风疹。
3.诱因。
(1)肥胖。由于体重超重,胰岛素相对不足,靶组织胰岛素受体少或受体后缺陷,对胰岛素不敏感,使血糖升高。体重(kg)=身高-105,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超重。
(2)肝脏病。合并糖尿病者短寿。
(3)妊娠。妇女妊娠期糖耐量异常或有糖尿病,大多数分娩后糖耐量试验恢复正常,不足30%的病人于5~10年后转成糖尿病。
(4)药物。多种药物可影响糖代谢,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女性口服避孕药,使用时应小心。
三、分型
1型:胰岛素依赖型,青年多见,消瘦,“三多”症状明显,即多食、多饮、多尿明显,必须注射胰岛素治疗,但容易出现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
2型:大多在40岁以后发病,老年人多,绝大多数肥胖,常有“健康NIDDM外貌”(脸色红润,糖尿性发红),典型者有“三多一少”症状。伴高血压、冠心病多见,有人在患了高血压、冠心病、中风或肾病之后才发现有糖尿病,追溯病史,已得了10余年了。如果患者有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多发性疖肿、间歇性跛行、下肢乏力、足痛、视力改变、白内障、妇女外阴瘙痒等等,都应当警惕糖尿病的发生。
四、合并症
急性以酮症酸中毒常见,多见于1型糖尿病,主要诱因为感染、胰岛素用量不足、手术、饮食失调或胃肠疾患等,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血压下降、脱水、高渗昏迷,病情严重。所以,患者一定要和医生配合,尤其不要自行减药或停药。慢性合并症一般病史在15年以上,有的合并症可以作为线索发现糖尿病。
1.血管病变。
(1)大血管病变。病史在10~15年以上的几乎100%有大血管病变。大血管并发症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像树木的年轮一样,每年都有改变,与没有糖尿病的同龄人比较,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可早10~15年。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很高。糖尿病足也属于大血管病变,血管阻塞,局部疼痛,足趾、足跟坏死,后果也很严重。
(2)小血管病变。与血糖控制不好有关。主要见于肾脏病和眼病:①肾脏病变主要是肾小球硬化,血管滤过膜有问题,肾脏变小,出现血压升高、浮肿、蛋白尿等表现。早期的蛋白尿可时有时无,晚期为大量蛋白尿,高度浮肿,顽固性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尿糖反而减少。因此,糖尿病时间长了,应每年查2次尿,了解有没有蛋白尿,有没有肾脏损害。②眼病主要是眼底视网膜病变,动脉瘤性毛细血管扩张,有渗出或眼底出血。此外,也常见白内障或青光眼。
2.神经病变。中老年患病率可达50%,表现很复杂。常见感觉异常、疼痛、麻木、烧灼感、双手脚麻木呈手套或袜套样改变;腓肠肌痉挛,夜间加重;可有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内脏神经改变常见胃轻瘫、心率快、神经膀胱、大便秘结等。曾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胸痛,按结核抗痨治疗1个月无效,最后考虑为糖尿病神经病变。(www.xing528.com)
3.感染。常见的如肺结核、肾盂肾炎、皮肤的疮疡等。
五、化验检查
1.尿糖。常用的有餐后尿糖和24小时尿糖检查。正常人餐后尿糖为无或少量。24小时尿糖可用来评价治疗效果,治疗满意者<5g,欠满意者10~15g,不满意者>15g。已经有肾病变的,尿糖不能完全反映病情。
2.血糖。有毛细血管法和静脉血管法。正常空腹血糖为3.9~6.4mmo l/L(80~120mg/dL)。如空腹血糖≥7.0mmo l/L,有症状,可确诊为糖尿病,一次定性;如餐后或任何时间血糖≥11.1mmo l/L,也可确诊。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糖结合而成,由于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2~3个月以来的血糖情况,临床主要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观察。正常为6%左右。
4.胰岛素与C肽测定。胰岛素与C肽都从β细胞生成释放,胰岛素经肝灭活,而C肽稳定,并且不受外源胰岛素的影响。正常人C肽/胰岛素为5/1,空腹胰岛素为5~24mu/L,C肽为400pmo l/L,正常餐后30~60分钟上升至高峰,可为5~10倍,3~4小时恢复。该项检查用于了解胰岛细胞功能,不用来诊断糖尿病。由于检查费用较高,使用受到限制。
5.血脂。未能妥善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常伴随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即胆固醇升高,特别是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6.糖耐量试验(OGTT)。用于有糖尿病疑诊的患者。OGTT在早晨空腹进行,应禁餐10小时,检查前3天一定要吃饱,碳水化合物不能少于200克。检查时服75克葡萄糖,查空腹、30分钟、60分钟、2小时、3小时5次血糖。空腹血糖两次均≥7mmo l/L,或餐后2h血糖≥11.1mmo l/L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7mmo l/L,或餐后2h血糖<10mmo l/L而≥7mmo l/L诊断为糖耐量异常。
六、治疗
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降低血糖,预防或延缓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并发症,达到“四正常”,即体重正常、血糖正常、血脂正常、血压正常。最近有报道,老年人不主张血糖降得特别低,要防止低血糖。
1.一般治疗。
(1)饮食治疗:①饮食控制。三餐一般250g,不超过300g,不足部分用副食补。适当节制饮食,超重者减轻体重,起到降低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②饮食宜忌。主餐占50%~60%,米、面每100g含70~75g糖,粗米少一些,含糖量:米<面<面条。黄豆低糖高蛋白,宜食用豆腐、豆浆等豆制品。花生含脂肪高,热量高,不宜多吃。瘦肉、鸡(不含糖)、海带、海鱼(不含糖)、牛奶、鸡蛋含蛋白高。宜食蔬菜。可以少量饮酒,忌啤酒。忌用葡萄糖、蜂蜜、糖果、点心、粉皮、粉条、山芋、土豆。
(2)活动。适当活动,可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的负担,并且也能减轻体重,起到降低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
2.降糖药。口服降糖药适用于2型糖尿病,禁止用于感染、酮症、手术、分娩等。服用水杨酸制剂、倍他乐克、磺胺药,可增加降糖药的降糖作用,而吩噻嗪类利尿剂、激素,能拮抗胰岛素释放,降低疗效,糖尿病患者使用时都应注意。
(1)磺脲类:①长效降糖药。如格列齐特(达美康80mgBid)、糖适平、优降糖,每日早晚各服1次。要警惕老年患者低血糖反应,特别是夜间,严重的导致昏迷,甚至成为植物人。所以,服药可采用早晨多而晚上少的办法。这些降糖药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剂量,当达到一定量后,治疗作用不再增加而副作用增加。②短效降糖药。如格列吡秦、美吡达(5mgTid),餐前30分钟服。注意肝肾功能。
(2)双胍类。能促进肌肉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抑制糖分解,可与磺脲类降糖药同用,用于肥胖者最好,如二甲双胍(250mgTid)、格华止(500~750mgBid)。该类药易产生乳酸中毒,肾功能下降,老人使用应小心,肾功能不好的不能用。另外,该类药有胃肠道反应,一般应在进餐中服用。(3)α?糖-苷酶抑制剂。能在肠道抑制多糖分解,减少糖的吸收,使用不广泛,如倍欣、拜糖平。
(4)胰岛素。适用于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小血管病变、手术、分娩、营养不良者,从小剂量用起(4~8IU/d),餐前15分钟皮下注射。剂量一定不能搞错,曾有人看错剂量,使用过量,差点致死。常用普通胰岛素分短效、中效、长效:①短效。3~4次/日,作用3~4小时,6~8小时作用消失。②中效。适用于血糖高、波动不大、无酮症的2型糖尿病,2次/日,1~2小时起效,8~12小时达高峰,28~20小时作用消失。③长效。1次/日,5~7小时起作用,24小时达高峰,36小时作用消失。
测尿糖调整胰岛素用量。早晨高血糖的原因:早晨胰岛素用量不足;黎明现象,高血糖素和皮质激素升高造成;Sumo gi现象,夜间血糖低,早晨反馈,分泌血糖增加。应测0点、2点、4点、7点、8点血糖,查找原因。
3.改善微循环。可用阿司匹林、蚓激酶口服,有辅助治疗作用。藻酸双酯钠静脉制剂少用,副作用多。
最后,奉劝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轻信社会上的某些宣传,随便服用一些未经国家药政部门审批的自制药,用药后导致肾脏损害、病情恶化的例子很多。希望大家得到正规的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