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黏血症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干部保健科 李慎果
一、高黏血症的概念和意义
老年“四高”极为常见,“四高”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黏度。其中,高血黏度和前三种疾病有密切关系,往往临床上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时,其血液黏度已经开始升高。高血黏度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临床综合征,所以也有人叫它血液高黏滞综合征,高黏血症。高黏血症即血液黏稠度增高,它使血液的内摩擦力加大,流动阻力增加,流动性下降,造成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缺血缺氧,严重时可导致血栓形成。高黏血症临床常见于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代谢和内分泌等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肺心病等等。
二、影响血黏度的主要因素
血液黏度与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白细胞及其他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八大因素,即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血脂、凝血因子。
1.红细胞压积。是血液黏度的主要决定因素。血液黏度随着红细胞压积的升高而增高,在低切变率下,这种变化更明显,也就是说切变率越低,血液黏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高也越明显。
2.红细胞聚集性。健康人的血液流动中一般不会发生红细胞的聚集。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局部血液停滞,聚集的红细胞可闭塞小动脉的管腔,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3.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的形状像两面凹陷的圆盘,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可以拉长、折叠、旋转,改变形态,以顺利地通过细微的毛细血管,保持微循环的正常灌注。老年人红细胞的刚性增加,变形能力差,常影响微循环,造成局部的缺血缺氧。
4.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收缩、释放和吸附等主要功能,在止血、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的聚集性下降,往往可以导致出血,对于老年人来讲,更多的是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出现血栓性疾病的机会增加,如心肌梗死、脑梗塞的老年患者,其血小板聚集性常常增高。
5.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在人体内参与凝血,形态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相互牵连,产生黏度的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
6.球蛋白。球蛋白在人体中参与免疫,所以也称为免疫球蛋白,产生黏度的能力居中,相当于白蛋白的2.7倍。
7.血脂。血脂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等,其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非亲水物质,产生黏度的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倍和121倍。
8.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参与凝血机制,能影响血液黏度。
高黏血症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原发性高黏血症的主要原因是体内代谢失衡,而继发性高黏血症的病因比较复杂,可继发于癌症、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心病等一切缺氧疾患。
三、临床表现
由于高黏血症是一个临床综合征,可见于多种疾病,所以症状表现比较复杂,没有特异性,有以下表现时常提示血液黏度增高。
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眩晕、耳鸣、烦躁、失眠、智力下降、情感异常、末梢神经功能障碍等。
2.微循环障碍表现。麻木、冷、疼痛等。
3.常合并出现的疾病和症状。有人归纳为18项,有家族史、超重、急躁、多产妇女、高脂饮食、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外科手术、微循环异常、球结膜血管异常、眼底动脉硬化、眼底动静脉压迫和紫舌,这18项在20世纪80年代曾用于中风预报,后来发现准确性较差,现在已经不在临床上使用,但它对高黏血症的诊断,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四、实验室检查项目
1.黏度。血液黏度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较小的切变率下黏度较大,而当切变率增大时,黏度反而减小。常用的有以下项目:
(1)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黏度。高切黏度与红细胞变形性有关,低切黏度与红细胞聚集性有关。另外常测血浆黏度。(www.xing528.com)
(2)全血还原黏度。指血液黏度与红细胞压积浓度之比,按红细胞压积等于1时折算,利于比较,可以排除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分高切还原黏度和低切还原黏度。
(3)全血比黏度。以生理盐水作为参照物,是与生理盐水在相同条件下的比较,便于标准化。
(4)血清比黏度。与球蛋白、血脂升高有关。
(5)血浆比黏度。与纤维蛋白原有关。
(6)纤维蛋白原测定。主要影响低切黏度,男性比女性更明显。
2.红细胞。红细胞是影响血黏度的主要因素,常用的检查内容有:
(1)变形性。变形性的优劣是影响血液在高切变率下血液黏度变化的重要因素,红细胞变形性差是造成高切黏度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的指标有变形指数(DI),下降为异常;滤过指数(IF),升高为异常,指时间长;红细胞刚性指数(IR),升高为异常;衍射图,矮胖为异常;以及TK值。
(2)聚集性。切变率增大时,红细胞呈分散状态;切变率较小时,则呈聚集状态。就是说红细胞聚集性是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红细胞聚集性与血沉(ESR)有密切关系,红细胞之间的聚集性越高,血沉也越快,血沉很早就用于临床,血沉现象其实是血液流变学现象,可以反映红细胞聚集的血液流变学指标。ESR方程K值,可排除红细胞压积的影响,作为红细胞聚集性指标。
(3)电泳时间。红细胞电泳速度减慢,时间延长为异常,提示红细胞在血液中聚集的机会增加,使血液黏滞性增高。
3.血小板黏附、聚集试验。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越高,越具有高凝倾向,越容易形成血栓。
4.体外血栓形成。体外血栓形成测定包括血栓的长度、湿重和干重,过高为异常,提示血栓形成的可能增加。
五、高黏血症的防治原则
1.预防。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戒烟,不酗酒,不赌博。
(1)饮食:饮食适量,宜清淡。少吃动物脂肪,少吃红肉,不吃动物内脏、松花蛋等高胆固醇食物,宜食新鲜蔬菜、水果,多吃西红柿、胡萝卜、黑木耳等食物,有助于减黏抗凝。
(2)运动:运动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消耗热量,控制体重,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强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改善组织的血液供应。
(3)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刺激,过度的情绪抑郁和情绪激动是许多疾病的诱因。
(4)睡眠:老年人要有足够的睡眠,不要打牌熬夜,保持充沛的精力。
(5)保健品:经济条件较好的,可以选择一些有降脂减黏作用的保健品,如含有燕麦或海藻成分的保健品。
2.治疗。
(1)中药的活血化淤药:很多有活血化淤作用的中药有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如丹参、当归、赤芍、川芎、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有的活血化淤中成药也有一定的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如血府逐淤胶囊。
(2)西药:由于高黏血症是一个临床综合征,所以其治疗原则除降黏以外,还要治疗原发病,或者治疗主要合并症,临床常见的是“四降”,即降黏、降脂、降压、降糖。降黏即降低血液黏度,常用药如阿司匹林、维生素C、潘生丁等,藻酸双脂钠也常用,但要注意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降脂即降低血脂,针对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他汀类和贝特类最具代表性,可选用的药物也很多,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压是指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血压。降糖是指有糖尿病的患者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另外,可以经常服用银杏叶制剂,如百路达,有减黏抗栓的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在西欧发达国家,银杏叶制剂的销量占天然药物销量的一半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