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肛肠外科 甘建琛
肛肠外科全称为结肠直肠肛门外科,属于外科的一个分支,其诊察范围涉及所有结肠、直肠、肛门的疾病,其中大部分疾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结肠从盲肠开始,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面连接直肠,直肠的终端是肛门。
一、结直肠癌简介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2000年全球就有94.5万新发病例,女性仅次于肺癌、乳腺癌,男性仅次于肺癌、前列腺癌,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上海结直肠癌发病率为46.8/10万,其中男性26.3/10万,女性24.5/10万。死亡原因分析中结直肠癌在女性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男性次于肺癌、胃癌,居第三位。
我国目前正处于结直肠癌发病的上升期,发病率逐年增加,而西方国家发病率则相对稳定,英美已呈下降趋势。
结直肠癌的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国内报告中为年龄45岁,欧美为55岁,我国要年轻10岁。发病部位:国内直肠占60%,其中80%位于距肛缘7c m以内;结肠占40%。为什么强调7c m?因为这是肛门指检时手指能够摸到的部位。近年来发病部位有移向近段结肠的趋势。
二、病因
非常遗憾,病因不清,一般认为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估计有20%的结直肠癌患者,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主要是指两种病,一种是家族性息肉病,其中大于100枚息肉的患者有80%~100%在50岁以后发展为癌。另一种是遗传型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族中超过一半人患病,先是息肉,然后癌变。
2.良性肿瘤恶变。有人认为大多数结直肠癌是息肉演变而来,息肉是肠黏膜的良性增生,正常人中5%左右的人有息肉。一般认为腺癌转变成癌需要10年,息肉越大,恶变的机会越高,当息肉>2.0cm时,恶变率达20%~50%,另外绒毛状腺瘤比管状腺瘤恶变率高。因此,我们强调发现息肉必须解决,不可姑息养奸。
3.炎性肠病。炎性肠病不是指拉肚子、闹痢疾,主要是指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氏病。它们不是细菌感染,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病变范围广泛的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10年容易发生癌变,有文献报道癌变机会为50%;反之,病变局限,间歇发作的癌变机会较小。它主要从直肠发病,可以跨越式向上发展,向上可蔓延到整个结直肠。
4.饮食因素。现代医学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而40%~60%的环境因素与饮食有关。
(1)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增加结直肠癌发病率,特别是与低纤维素饮食关系尤其密切。很多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发病率高;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高于落后地区,如上海、东南沿海发病率较高,这与饮食结构有直接关系。西方国家做过比较,不同国家发病率不同,郊区和城市不同;移民也能说明问题,例如美籍日本人发病率低于美国人,高于日本人,第二代移民与美国人相同,因为第一代移民更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来的饮食习惯,而第二代的饮食习惯就基本同化了。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病率增加。
(2)油炸食品、烧焦食品、煎烤食品、高盐饮食、腌制品、啤酒等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比如有资料证实,经常喝啤酒的人比不喝的患病可能性高5~10倍。另外,吸烟不只是增加肺癌的患病率,也与多种癌症的发病有关。
(3)缺少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硒、锌可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钙、锌、镁、钴等可能与抑制结直肠癌发病有关。
三、预后
预后与肿瘤的恶性度及早晚有关。恶性癌肿70%以上为中度恶性,高度恶性仅占10%左右。评价肿瘤恶性度常用Duc ks分期方法,从早期到晚期依次分为A期至D期,在根治性手术后,不同期的5年生存率不同,A期的生存率为80%~90%,B期为60%,C期<40%,D期约10%左右。因此强调早期检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早期很难发现。
四、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上无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灶不断增大,出现相应的症状,不同的部位,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1.右半结肠癌。
(1)便血。较少表现为便血。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超过正常细胞,肿瘤长得很快,超过血管生长,部分肿瘤组织供血不足,发生坏死,而引起出血。由于肿瘤的位置在结肠的上部,出血可以有比较长的时间与粪便混合,因此不易被发现。(www.xing528.com)
(2)贫血。大多数患者是以贫血来就诊,近60%患者血红蛋白<100g/L,这是由于长期出血引起。
(3)腹部包块。发现时往往已经是晚期,可与周围组织粘连。
(4)不完全肠梗阻表现。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因为肿瘤生长导致肠壁变厚、变硬、肠腔变窄,因而出现上述表现。
(5)全身症状。主要为乏力、消瘦。
2.左半结肠癌。
(1)便血。有3/4患者有便血表现,位置越低,出血越多见。颜色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位置越低,出血量越大,颜色越鲜红;相反,位置越高,出血量越小,颜色越暗红。应与痔疮区别,痔疮大多有痔核,出血是滴下或喷射状的,鲜血在粪便的表面,而肿瘤出血是与大便混在一起的。
(2)排便习惯改变。主要指排便的次数或粪便的性状有改变,有1/2患者有此症状。
(3)肠梗阻。以腹痛、腹胀为主,较少出现恶心、呕吐。
3.直肠癌。
(1)排便习惯改变。是最主要的改变。直肠的长度约为12~20 c m,里面大部分时间是空的,当粪便进入直肠后,刺激肠壁的压力感受器,通过排便反射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排便意向后,又将排便指令传递到排便的效应器官,将粪便排出体外,这是正常过程。但肿瘤的持续性的刺激,引起排便反射的混乱,使排便没有规律,出现便秘或便次增多、排便不尽、肛门下坠,症状随病情加重而加重。
(2)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与粪便相混合。
(3)便条变细。是由于肿瘤挤压,使大便形状改变所致。但由于肿瘤的大小、位置的不同,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症状,有的也并不典型。
五、治疗
1.手术。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为基础,包括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等。
2.辅助治疗。手术前、手术后可以配合放疗、化疗和其他辅助治疗,如中药、生物治疗、免疫疗法等。术后化疗可以降低肿瘤转移和复发,C期患者经过化疗可使转移复发率降低40%。提倡联合化疗。
3.姑息性治疗。对于晚期直肠癌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行放疗;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或出现转移、复发而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行化疗。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以上这些治疗方案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病情来决定,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六、筛查
筛查,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由于目前我国没有相应的结直肠癌的防治指南,所以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在这里我们借鉴1992年美国肿瘤协会制定的防治指南。该指南将人群分成几类:无症状的低危人群、有症状的低危人群、无症状的高危人群(即有家族史及病史的人群),分别对待。
1.无症状的低危人群。40岁以上的,每年要查一次肛门指诊;50岁以上的,每年要查一次肛门指诊,3~5年查一次肠镜。
2.无症状的高危人群。35岁以上的,要查肛门指诊、大便潜血检查;40岁以上的,还要查肠镜。
如果发现有息肉,每年要查肠镜;没有发现息肉,过两年再查肠镜;还没有发现息肉,可延长至3~5年再查肠镜。发现息肉是好事,能及时去除,可以直接镜下解决,不能养虎遗患。建议40岁开始,每年要查一次肛门指诊,而我们有的人体检时不愿意查肛门指诊,这样就放弃了早期发现的宝贵机会,很可惜。在这方面日本做得比我们好。欧美的肠镜检查率比我国高,息肉的发现率也比我国高,他们在15年前就提倡切除息肉,现在已见成效,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近年来结肠镜发展很快,镜子比过去好用了,息肉也更容易解决了。其他检查方法还有钡灌肠、CT模拟结肠镜等,但都不如肠镜检查直观,肠镜可以发现很小的肿物,小到0.5cm大小,直观地看到形状、颜色。
总之,对结直肠癌要有认识,有症状改变要早去看病,由专业医生检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