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精神分析批评从总体上说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就使得这一批评流派从一开始起就孕育着一种多元发展的态势。荣格、阿德勒等人在20世纪初便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并在精神分析学的大旗下创立了自己的学说,这些学说对文学艺术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在弗洛伊德时代,这一流派并未完全摆脱弗洛伊德的影响,早期精神分析学始终是以弗洛伊德主义为核心的。但在弗洛伊德去世以后,他的追随者们以及其他许多精神分析批评家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或强调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某一侧面,或相当自由地对精神分析学进行再阐释,使得后来的精神分析批评与传统的或称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批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60年代以后,以弗洛伊德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以拉康、霍兰德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精神分析批评家从他们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理论上的改造和重新阐释,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使得精神分析批评出现了许多变体。
诺曼·霍兰德(1927— )出生于纽约。1947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入哈佛大学学习,195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任教。1983年起担任佛罗里达大学“马斯顿-米尔鲍尔”教授席位至今。
霍兰德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批评家”。他迄今已发表著作11部,论文150多篇,其中有不少已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十多种文字。霍兰德说他从1957年开始涉及精神分析研究,但他最初的两部著作《早期现代喜剧》(1959)和《莎士比亚式的想象》(1964)仍属纯文学批评。他与精神分析学的不解之缘始于他的第三部著作《精神分析学与莎士比亚》(1966)。在此书中,霍兰德对精神分析学及这一理论在莎士比亚研究中的运用作了简要而具体的概括。此书为确立他在精神分析批评领域中的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他随后发表的两部著作《文学反应动力论》(1968)和《本人的诗歌:文学精神分析学引论》(1973)是他的批评理论中关于建立人的个性身份与其文学经验之间的关系的核心著作。他在1975年出版的《五种读者阅读》中深入地研究了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在《笑:幽默心理学》(1982)一书中,他将这种反应理论扩展到玩笑和幽默领域。在《我》(1985)一书中,霍兰德把精神分析学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科学哲学和控制论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可以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模式。他在《批判的我》(1992)中,又运用《我》的模式去批评当代文学理论。
霍兰德早年受训于波士顿精神分析学院,系统地学习过精神分析理论,后受到“个人的性格或‘身份’可以作为主题和变体”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便开始在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在七八十年代,霍兰德发现认知科学和大脑研究领域内的新成果证实了这种个人主题和变体的理论。科学研究证实:每个人的大脑都不相同,这种差异源自儿童时代的经验,用精神分析学术语来说,即儿童时代使每一个人发展出一种与他人不同的个人风格或身份主题;“大脑科学”还证实,我们每一个人即使观察最简单的事物也都通过一个能动的过程:我们能动地观察世界,能动地建构现实。而这一能动的过程是受个人的风格或身份控制的。霍兰德认为这种个人的风格是由人体、文化和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构成的。换言之,人的身份也包含三个方面: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个人身份。霍兰德认为这种模式很容易应用于文学研究。他曾专门请读者做过文学反应的实验,并在《文学反应动力论》和《五种读者阅读》等书中论述了这种模式和理论。霍兰德的结论是:所有文学反应都由包括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独一无二的个人历史的那种身份所控制,认为这就是读者反应之下的思考。
霍兰德既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也是一位读者反应批评家。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霍兰德的主要兴趣在于把个人反应当作精神分析的对象。从《精神分析学与莎士比亚》至《批判的我》,霍兰德一直在朝着越来越注重读者反应的批评方向发展。霍兰德自己也承认:我的真正的兴趣从未离开过读者反应问题。正因为如此,霍兰德的批评方法才被称作为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www.xing528.com)
在具体做法上,霍兰德把读者反应批评的某些理论与方法置入精神分析批评的框架中,试图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来分析阅读过程和文学反应的原动力,以解决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一种本我幻想与自我防御的关系,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把读者的潜在愿望与恐惧转变成了社会可以接受的内容,因而可以给读者带来快乐。与波拿巴相同的是,霍兰德也把文本看作是一种掩体,一种具有掩饰作用的信码系统;但与波拿巴不同的是,波拿巴把文本看作是作者心理的表征,而霍兰德却把文本看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沟通的场所。
在《文学反应动力论》一书中,霍兰德认为文本的“原义”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一种动力过程。霍兰德试图重新调整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他的着眼点从发现文本的组织结构转移到发现读者的阅读机制上。他认为,阅读首先是一种个性的再创造,是一种“个人交易”,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主题主动地去理解文本。比较一下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反应,可以说文本中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都发生在读者身上,读者的阅读再创了独特的个性。阅读过程是一种从主观到主观的作用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是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意义的过程。
霍兰德的批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二心理地形”理论之上的。这一理论关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的固定结构,认为艺术本质上是被诱导出来的,是一般经验的一种修复性的延伸,把文学文本作为其作者的个人存在对于外部现实的反应的产品。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分析批评还认为,如果幻想存在于作者的无意识中,它们也存在于读者的无意识中,因此批评家应更多地关注读者的心理或者自我,关注读者的阅读过程和反应。这样便建立了以读者与文本关系为核心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
近年来,霍兰德的批评理论又有所发展。他认为批评已成为一种对话。这种对话从理论上说没有结尾,没有终结。所谓的结论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它依赖上下文,依赖同行的评价,依赖未知的未来的发展。批评家应该加入到那种永不停息的讨论之中,从他人的阅读中学到东西并为他人的阅读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