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雉河集会盟
1853年初,清廷命工部侍郎吕贤基督办安徽团练,给事中袁甲三为帮办。同时,起用前广西巡抚周天爵为安徽巡抚,带兵千余分驻宿州、颍州。因兵力不足,安徽清军对捻军基本上采取守 势。10月,周天爵病死于颍州,旋由袁甲三负责安徽军务。袁手中兵力很少,便加紧筹办团练,驻守临淮关一带。河南方面,巡抚陆应谷拥有的兵力也很少,临时调集的数千清军,在商丘宋家集被太平天国北伐军打得溃不成军。10月,陆应谷被清政府撤职,遗缺由山东按察使英桂继任。英桂接任后,既要防止进至湖北的太平军北上,又要镇压豫北的“联庄会”军,也无法集中兵力攻捻。这就给豫皖边捻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854年3月,太平天国北伐援军由皖北进入豫东,张乐行、苏添福等部捻军配合太平军攻克永城县城,受到当地人民热烈欢迎。太平军北上后,负责办理归、陈二府团练的太康知县祝塏纠集豫东各县团练,进攻苏添福的家乡永城苏平楼,并乘机侵入亳州境内,烧杀抢掠。当地人民极为愤慨,纷纷参加捻军,保卫家园,一举打败了祝塏的团练和永城的地主武装“老牛会”,继又进攻蒙城等地的地主武装,于是捻军的声势日益壮大。1855年初,龚得树率领亳州捻军进入河南夏邑,与当地捻军王贯三部联合作战。这些行动,取得了两方面的成果:一是有力地打击了地主武装;二是使一些捻军领袖通过战争实践逐渐认识到了联合起来的必要性。
1855年秋,豫皖边的捻军首领齐集亳州的雉河集,举行了著名的“雉河集会盟”①。会上,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并决定建立五旗军制,推举了各色旗的总首领:黄旗由张乐行自兼,白旗龚得树,红旗侯士维,黑旗苏添福,蓝旗韩奇峰(又称韩老万)。五旗之外,还有各种镶边旗和八卦旗、花旗、绿旗等。会后,张乐行发布告示,痛斥清政府地方官吏“视民如仇”,残酷搜刮民脂民膏,阐明起义的目的是为了“救我残黎,除奸诛暴,以减公愤”,并宣布“禁止抢掠,严缉奸婬”,“贫民衣粮,不准扒运”。②此外,还制定了行军作战条例十九条③,以严明军纪。
雉河集会盟,对捻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会盟,多少改变了一部分捻军互不从属,各自为战的局面,为进行较大规模的作战提供了条件。由于制定了不侵犯群众利益的纪律,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有利于依靠群众坚持斗争。但这时的捻军没有固定的编制,大旗之下的小旗,人数自几十人至数百人不等。旗中的成员也不固定,这次跟这一旗出战,下次可以跟另一旗出战,内部组织很松散。特别是各旗捻军基本上是按地域和宗族、亲戚关系结合起来的,因而彼此之间有很大的排外性,严重影响了在组织上和作战行动上的集中统一。在武器装备上,仍然十分简陋,除少量鸟槍、土炮外,主要是刀矛等冷兵器,加之各旗捻军并非脱产的专门武装,缺乏必要的训练,因而战斗力不强。由于皖北地势平坦,适于战马驰骋,所以捻军一开始就有少量骑兵。作战时,往往步兵在正面冲阵,骑兵从两翼包抄。这种作战形式,当对付装备较差、数量不多的清军和团练乡勇时,尚能奏效。
二、积极进攻守备薄弱之敌
雉河集会盟后,捻军很快发展到五六万人,斗志更加高昂。而这时皖北、豫东的清军兵力仍较薄弱。在豫东,只增加了道员张维翰率领的清军一千八百余人;在皖北,除原周天爵、袁甲三所部二三千人外,其余为颍州知府陆希湜、亳州知州绣纶率领的少量清军和团练乡勇。张乐行、龚得树、苏添福等捻军首领便乘此有利时机,发起进攻作战。
1855年9月27日,张乐行、苏添福等率三万余人首先打败陆希湜部于庙集,继败张维翰部于亳州东面的泥台店。随后,挥师北入河南,攻破夏邑,并西攻马牧集(今虞城),乘胜进围归德府城。正在进剿豫北“联庄会”的河南巡抚英桂急忙派遣驻陈州的道员王建泰等率部往援。张乐行等闻讯后,即转旗南返,于11月7日攻占安徽蒙城。
捻军四处出击,引起了清廷的不安。当时安徽巡抚福济和江南提督和春所部清军正被皖南的太平军所牵制,无力北顾。清廷遂提升曹州总兵武隆额为湖南提督,令其从山东南下,统辖总兵兴庆、道员张维翰、游击武全等所部清军数千人和地方团练,对付十倍之众的捻军。这时,捻军正集结重兵围攻亳州,河南按察使余炳焘率乡团万余人,于12月7日乘虚袭占了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等随即撤围亳州,率部沿涡河南下,旋又折向东北,在麻种集打败由徐州来援之清军兴庆部,进而围攻河南永城,迫使余炳焘乡团撤出雉河集而驰援豫东。张乐行等主动从永城撤围,于17日与武隆额部和乡团战于麻种集,首先将乡团击溃,进而包围武隆额部。激战约四小时,武隆额部大溃,军火尽弃,经马牧集向归德城逃跑。捻军乘胜攻占夏邑,再围归德府城。清政府斥责武隆额“恇怯无能”,将其撤职,命英桂急赴归德,督办豫、皖、苏三省剿捻事宜。同时,命江北大营派遣侍卫伊兴额、协领德昌率马队五百名取道滁州(今安徽滁县)入豫,命总兵朱连泰统带兖州、徐州清军千余人进驻亳州,均归英桂调遣。英桂还调南陽总兵邱联恩部及都司保英部约三千人驰援归德,使豫皖边的清军总兵力增至万余人。张乐行等得悉清军援兵纷纷赶至,便率部返回雉河集。
1856年3月,张乐行等集中四五万人,再次分路进攻豫东清军,分别击败参将成龄、道员张维翰等部,并包围归德城。这时,归德城内清军甚少,英桂惶恐不安。但捻军未能乘此有利时机,一面加紧围城,一面待机攻歼前来解围的清军,也没有抽调兵力分别攻歼豫东溃败的清军和地方团练,而是又一次撤回雉河集,使豫东清军获得了喘息整顿的机会。(www.xing528.com)
张乐行等返回雉河集不久,又率部南下作战。4月15日,配合宿、怀、凤地区的捻军任乾、夏白部围攻涡河与淮河交汇处的怀远城。该城由总兵郑魁士部千余人及乡勇驻守。捻军轮番攻击,一度由城西南方向冲进城内,焚毁清军营盘,重伤郑魁士,击毙参将以下多人。后因蒙城等地的清军赶来增援,捻军便从城内退出。这次作战虽未最后攻占怀远城,却取得了重创清军的胜利。不久,捻军主力北返雉河集。
三、雉河集争夺战
1856年3月下旬,清政府令袁甲三随同英桂剿办河南捻军,后又“屡降严旨”,令豫军进攻雉河集。英桂认为:“雉河周围三四百里皆贼党屯踞,须渐次疏通,免为所袭”。①据此,他确定了分进合击、稳步前进的作战方针。其部署是:以袁甲三、邱联恩等部为主力,从亳州以北向东南进攻,以傅振邦、伊兴额等部从永城、宿州向西南进攻,夹击雉河集。由于捻军事先缺乏防御作战的准备,因而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不利的地位。
4月25日,清军傅振邦部四千余人和伊兴额马队千余人,从宿州向永城东四十里的茴村发动进攻(步队从两翼包抄,马队从正面进攻),捻军六千余人迎战。激战数小时,捻军损失二千余人,向南败退。初战失利后,张乐行命韩奇峰、苏添福等部三四万人进至宿州西北的濉溪口(今濉溪)和永城苗村桥一线阻击清军。4月30日,清军以傅振邦、伊兴额部奔袭濉溪口北面的丁家楼,捻军损失二千余人。接着,苗村桥方向的捻军也被清军击溃。其后,清军又乘胜占领了宿州的铁佛寺、临涣集等捻军据点。
当宿州方向的清军向南推进时,英桂命亳北方向的清军同时发起进攻。5月13日,邱联恩等部与捻军战于亳北之界沟获胜;22日再战于界沟南面的小柰集,又获胜;接着于5月31日与驻亳州的袁甲三等部会合,然后沿涡河向东南进攻。6月8日,捻军二三万人在亳州东南的翟村寺地区阻击袁甲三、邱联恩等部清军。激战半日,被清军击败。其后,捻军主力又在翟村寺东南四十里的白龙王庙一带沿涡河两岸列阵阻敌。张乐行、韩奇峰率黄、蓝两旗在涡河北岸,龚得树、王贯三率白、黑两旗在涡河南岸,掘壕立栅,用车辆树木堵塞路口,冀图阻止清军的进攻。袁甲三派出马队抄袭捻军后路。捻军腹背受敌,不得不再次撤退。清军乘胜推进,于6月19日攻占雉河集。
雉河集失守后,张乐行、龚得树、苏添福等捻军首领,为了调动敌人,毅然率部南下,于7月16日乘虚袭占了淮河流域的商业重镇三河尖(颍上西),获得了大量物资,补充了大批人员,士气复振。英桂害怕捻军西占河南的固始、光山,即移营陈州,就近调度,并令邱联恩部由雉河集移驻固始,袁甲三移驻颍州。河南的一些地方武装也纷纷向豫东南集中,准备拦截捻军西进。张乐行等乘清军南调,蒙亳一带守备空虚之际,便以船只满载大批胜利品沿淮河东行,在汪家集登岸后,经蒙城向雉河集挺进,于8月24日重返雉河集,处决了当地反动地主豪绅与乡团头目,为死难的将士和群众报仇雪恨。
捻军北返后,袁甲三、邱联恩等随即率部尾追,再次向雉河集进攻。9月10日,在亳州西面的十八里铺作战中,捻军黑旗首领王贯三不幸牺牲,部众伤亡二千余人,余部退往雉河集。张乐行等仍然冀图用外线出击的办法调动敌人,解雉河集之围。于是将捻军分为两路,一路东攻江苏的萧县、徐州,一路西攻太和等地。由于没有攻克要地和痛歼敌人,未能达到调动敌人的目的。11月28日,雉河集再次为清军攻占。张乐行等率捻军主力东撤,经曹市集退守临涣集。清军崇安等部追及,与捻军隔浍河对峙。崇安以连日进展顺利,疏于戒备。11月30日夜,龚得树率勇敢善战的敢死队,分四路袭击崇安军营。清军仓促应战,慌乱溃逃,西窜二百余里,退往亳州城。但是,捻军后来在庙集、尹家沟、赵旗屯等地的作战中接连失利,无法扭转被动局面。有鉴于此,张乐行、龚得树、苏添福等除留部分捻军在皖北坚持斗争外,率领主力再次南下淮河流域,于1857年2月中旬重占三河尖等地。此后,捻军开始了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的新时期。
捻军从雉河集会盟到再次南下淮河流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随着参战清军的兵力由少变多,经历了由进攻作战转入防御作战的变化。在进攻作战期间,由于清军兵力薄弱,捻军“进退绰如,纵横跌宕,所向无前”①,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部队也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但这一时期的作战,除给少数清军和地主武装以歼灭性打击外,多数打的是击溃战,清军的有生力量没有受到重大损失,团练乡勇反而有所发展。在整个淮北地区,出现了捻军占领区与地主武装所控制的圩寨犬牙交错的局面,一些实力不大的捻军圩寨,不断遭到清军和地主武装的围攻。捻军的数量虽然迅速扩大,但组织程度和战斗力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和提高,战术上也没有多大改进,只注意击溃敌人而不注意追歼溃敌。这些,都给后来雉河集的防御作战带来了困难。在防御作战中,只有张乐行、龚得树、苏添福等几支捻军主力从正面阻击清军,其余分散的各支捻军只顾据案自保,极少配合作战。当时,在永城、夏邑、亳州、蒙城、宿州地区有许多旗色不同、人数不等的捻军,如果他们积极主动地从侧后袭击和牵制清军,势必使敌分散兵力,顾此失彼,即使集中了兵力,也因有后顾之忧,不敢放开手脚向雉河集推进。张乐行、龚得树、苏添福等在未能阻止清军进攻的情况下,没有与清军死拚硬打,而是跳出包围圈,进攻三河尖等清军必救之地,从而调动了敌人,保存了有生力量。这是捻军初期作战中的成功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