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别视角

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别视角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公开声称社会性别视角为社会工作多种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那么,是否会带来社会性别与社会工作共同面对的危机?而沿着这样一个路径思考,社会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必然的处境是在社会工作的边缘区域或在夹缝中生存的。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完成社会工作新的话语建构,其目的也是在解构着作为霸权的传统的社会工作。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社会工作

杨晖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站在社会性别视角下,社会工作应当是致力于性别平等的运动,它可以用群体、社区、个人、政策倡导等手法,从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和功能入手,论述社会性别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及作用,注重需求评估等环节中的性别敏感性,其目标就在于建立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性别;赋权

如何认识社会工作,尤其是站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将社会工作赋予一种明确的社会功能,引来了社会工作究竟应该是什么的争论。如果从社会性别视角看,社会工作当然要致力于性别的平等,性别也是政治的。因此,为了实现性别的平等,社会工作中必然包括一种性别的平等运动,它可以在社会的不同层面展开,无论以群体还是社区,无论是政策层面的倡导还是个人的培训、小组支持,但其目标就在于改造社会——一个充满性别不平等的社会。

如果公开声称社会性别视角为社会工作多种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那么,是否会带来社会性别与社会工作共同面对的危机?或是使得它们具有更大的理论和实践张力?

在社会工作话语中,平等、多元、尊重、助人、资源、性别等都享有一席之地。但是,如果我们脱离开这些作为理念的“概念”,结合现实,又会发现怎样的基础呢?

一方面,在社会工作的不同领域:个案的、小组的、社区的或是打破这一界线,将社会现象放置在社会系统的脉络下考虑,是否可以让人相信,社会工作中已经渗透着性别敏感了呢?这显然是有疑问的;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又似乎是一个最为重视“平等”“尊重”的政治与道德实践活动。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使得社会工作出现了上述的分离?是哪些人在制造着同时还在掩饰着这些?在一些具有性别视角的社会工作者那里,将社会工作与社会性别比较并加以讨论已经不再是一种需要,然而,为什么在现实社会工作领域还要讨论这一问题。原因就在于,社会工作无论其标榜的如何,它在助人、平等的掩饰下依然弥漫着男权文化的“权力”,其结构仍是以通常认为的“科学”——男性的经验为主体的。

于是,在社会性别视角下看到的社会工作实际上其基础仍然是一种“霸权”:它涉及价值观上的霸权——男权意识,操作方法上的霸权——科学、专业化,以及作为结果上的霸权——规训着性别男女。而沿着这样一个路径思考,社会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必然的处境是在社会工作的边缘区域或在夹缝中生存的。这一回旋于社会工作中的一股力量,正在探讨用一种策略来变革传统的社会工作。

对社会工作的描述是反对社会工作“去性别敏感”的一个强有力的部分。它在过程中能提供一系列所要抵制、改变的想象力与策略和方法。因此,对“社会工作”的描述,必须应持有的态度是以批判、反思的视角来阅读。社会工作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社会中充满着权力支配的不同分层的群体,其中,男人和女人分别被“安置”在社会生活的不同位置上,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然而,它是不平等的;社会中的文化也是依存在男权社会的控制而生成、发展的,是由男性操纵和指使的文化;社会中的科学,已经被习惯性地理解为客观的、规律性的、逻辑理性的、定量的,一句话是“男性”的。这样一来,社会工作中的人在无性别的理念下变成了“男人”,社会工作中的文化规范、道德准则在无性别差异的主导下变成了“男权文化”,社会工作中的方法则被毫无掩饰地在“科学”的名义下变成了男性的专利。

如此看来,在社会工作中谁占有强势地位当然就很清楚了,但即便如此,问题依然存在,质疑也远未停止:既然社会工作是一个促成如何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的助人自助的工作,那么,其“霸权”特征如何剔除,将采取哪些策略去取代之呢?

采取直接的对立的方法大概是很难行得通的,至少是阻力太大;从客观性的对立物——主观性入手,人们可能会认为它缺少中立性;从逻辑理性的对立物——经验范畴入手,人们可能认为它缺少科学性;从无性别的对立物——性别视角入手,人们可能认为它太女权了。此外,从具体的方法也能提出不少的批评:赋权?给谁赋权;主体?谁是主体;经验?谁的经验;等等。因此,尽管在社会工作内部会有不同的反“霸权”策略,但都是以同原有的“霸权”相对应的思路提出来的,二元思维的误区使我们根本无法达到解构的目的,相反,可能还起到增殖、复制、互补的作用。

对待霸权的社会工作,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

1.从社会工作中标榜的价值观和功能入手

在复杂的社会工作中出现多种价值与功能的实践活动是否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平等”,尤其是性别的平等,如何去理解并解决差异的问题。

2.从霸权的社会工作同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的比较入手

如果转换一下角度从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分析是怎样去霸权的,可能是较有效的视角。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完成社会工作新的话语建构,其目的也是在解构着作为霸权的传统的社会工作。

3.对社会工作的去本质主义的多元实践

社会工作的实践方式可以是多元的,打破原有的三分法,将个案、小组、社区的界线打破,将价值无涉的陷阱揭露出来,通过多元、差异、主体的思路去透视社会工作面临的选择,原先被建构起来的社会工作“本质”倾向就会动摇。

4.系统地论述社会性别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及作用

缺少对社会性别理论的系统描述是在社会工作中很难体现性别敏感的一大障碍,一种理论的不成熟、不为人们认可,就很难“扮演”其期望的“角色”。

5.利用社会工作中原有的核心概念并赋予新的内容

一味要彻底地取代原有的概念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关键的突破点是在其外在的概念中加入新的解释、把社会工作原有的“故事”注入新的内容。(www.xing528.com)

上述几种策略的应用,离不开对社会性别的敏感。因此,在对社会工作进行社会性别的再梳理时,必须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几个误区:

1.传统社会性别的规训

作为传统社会工作的批判者,我们也不是完全脱离了传统性别文化的人,我们也是被这种文化建构出来的,是经历了性别文化社会化“规训”的成员。传统的社会性别或多或少地内化成为我们自我控制的性别知识而支配着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因此,在建构社会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的实践中,保持性别敏感,不断反思和清理传统的性别文化元素,达到文化自觉,才可能冲破制约自己的“樊篱”。

2.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在建构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二元思维的痕迹常常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男人/女人、主动/被动、公共/私人等,这些对立的概念实际上在反对男权支配的性别文化话语分析中会经常见到。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这套对立的思维方式去评估性别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其最明显的恐怕是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讨论了。其实,只要我们不否定这种对立的气质与角色分类的方法,不反省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根本不可能动摇传统社会工作的思想基础,而只会使两性的边界在讨论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两性角色的区隔进一步固化,两性的结构性特征越发明显。因此,两性气质、角色差异的人为划分,其目的正是为了掩饰性别不平等并使其具有合理性。所以,建构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就必须抛弃这样一些对立的概念,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

3.“去权”与“去夺权”意识

在倡导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的实践中有时也会有另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即在批判男权文化的同时,将男权文化下权力的所有者完全地颠倒过来,将女性变为权力的支配者。这实际上看似反对男权文化,实际上是对男权文化的复制,是男权文化的延续。

4.将性别问题普遍化的倾向

敏感地意识到传统社会性别对男女两性的束缚和压迫也是十分必要的。性别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阶级、种族、政治等诸多的社会因素紧密联系。因此,传统社会工作尽管从整体上看,在建构男女不平等的关系中起到了强化男权的作用,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这其中也存在着对男性的束缚,而且在同性间不平等的权力分层也明显存在。对社会成员差异性的认识还提醒我们不要将处于社会结构中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弱势人群,作为一种“景观”“他者”来看待。用一种模式化的视角来看待她/他们的形象,似乎只有他/她们是受传统文化压迫最深,最缺少主体性和能力的,在建构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过程中,自己以代言人、保护者或评价者的身份出现,都是在运用权力来建立文化上的“殖民”,这无疑会阻碍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的建构。

5.本质主义的倾向

在认识男女两性关系的时候,从生理性别而不是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分析的方法,实际上仍然存在。我们还会见到这样一种观点,男女的职业分工是由自然的生理因素造成的,尽管有人并非是直接地从生理方面论证,而是以家庭因素替代社会因素的分析,通过对男女两性生殖功能的不同来证明劳动分工的合理性,说明现实社会男女分工的产生根源。于是,用本质主义的观点很自然地完成了对两性不平等分工的解释。为什么不是其他原因?而是生理、自然差异导致性别分工!大多数的人并不否认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但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从生理因素上去找答案。可见,本质主义观念在现实社会中还有很强的力量,并且常常打着由男权建构的科学主义的旗号,尽管其分析或观点经过了某种掩饰,但总会将不平等的根源归究于自然的生理差异。男人和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性别文化制造的,在以往则是由男权文化来定义的。社会工作的实践者需要透过生理性别看到社会文化性别,这样,才能避免本质主义“巧妙”地在社会工作建构中表现出来。

6.男性的缺席

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的建构需要男女两性的互动,不同性别间、性别内不同分层人员的缺席都会使这一建构过程缺乏真正平等的可能。传统社会工作的建构是女性缺席的产物,其文化满足更多的是男性的利益和要求,在规范男女两性的同时,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因此,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的建构就应该是两性共同参与的。但现实的状况却多少显露出男性缺席的情况和女性内部分层化的倾向,“自弹自唱”和孤掌难鸣的处境,都是不能不引起警惕的。

社会性别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建构思路将更能系统、准确地描述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在审视了社会性别视角下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之后,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些社会工作实务中体现社会性别的某些原则,以此指导社会工作者切实的行动。

需求评估中的敏感性。社会工作者应当将社会性别敏感指标纳入到无论对个案或是社区工作的需求评估中,以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资料,从而影响干预的对策与手法。当然,上述收集指标的筛选与确认要以个案社区工作的实际为依据,有所取舍。增强相关资料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利于完成相关的干预方案的选择。

赋权于服务对象,激励其参与。在行动干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参与的理念,在强调过程的同时,注意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将参与性、参与式与赋权理念、方法结合起来,寻求服务对象积极地参与。调动服务主体的参与热情并非是一下就能达到的,因此,更要将过程中具有社会性别敏感的设计渗透其中,从为履行现存社会性别角色而需要满足的社会性别的实用性需求为切入点,逐渐导入以改革现存社会性别关系、实现性别平等为目标的社会性别战略性需求/利益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步骤。

突出目的性。社会工作的功能在于恢复、重建、调适,社会工作者也要因此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果从社会性别视角考虑、重建,那么创造性地改变是最值得关注的目的,社会工作的干预行动一定要敏感地将个人与社区中的问题放置在社会文化的大脉络中思考,而性别不平等的现实,无疑是需要挑战的重要领域之一。不是将社会性别仅仅当成一句口号、花瓶,而要视为一种行动干预的目的。

不可忽视的结果取向。强调过程,并不意味着忽视结果,在社会工作者积极介入与服务对象互动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带来某种程度的改变。这当然同社工及服务主体共同的努力分不开。但我们也需要警惕,行动干预的持续性问题一直成为困扰社会工作者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结果的评估应成为监测与评估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部分。

批判性思考。批判和反思能力是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无论是对待社区中的现象,还是在干预活动中的某些环节,都要有性别敏感度,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批判中出现新情况,探索新问题。自我意识和自我审视是社会工作中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它是社会工作创造性的基础。

理解社会状况。将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作为社会工作干预活动的出发点之一。必须意识到现实中不少的社会问题都是同性别问题,或是与性别问题相关的经济、文化、种族问题相联系共同构成的。将问题处境化分析无疑将拓宽工作的视阈,相反只会限制社会工作的空间。

意识形态的挑战。社会工作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而其背后是由隐藏着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操纵的,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是对社会工作者极大的挑战。往往会见到这样的情景,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导致不同的干预设计,而没有性别意识则很可能会降低社会工作的功能,对将社会工作定义为为弱势人群提供促进社会公平服务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重视社会结构。社会工作者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关注个体、团体、社区而不能放眼于更大的社会空间。也正因如此,社会工作中的性别敏感要有对社会性别文化的反思。而社会性别文化的变革是一场漫长的革命,只有在行动干预中体现倡导性才可能对结构性问题有所触及,也可能使社会工作的效果最大化。

作者简介:江波(1959—),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调查、社会工作研究。谢雨锋(1972—),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