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道德的断裂与继承:永恒的道义
中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它结尾的地方,写下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久合必分,久分必合。中国社会的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关于前一句话所表述的逻辑,我在《富国新论》中已经作了足够的说明,即,由于共同所有的作用,经过一定的时间,大范围的贫困必然发生,由此社会动乱也必然发生。而共同所有与实现大同世界具有密切的关系。而关于后一句所表述的逻辑,也同样与中国传统道德有联系。因为,如果每一个人都应该怜悯天下,抱有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而皇帝和官僚都应是为之奋斗的代表人物,那么,在人们的心中,没有皇帝和官僚是不行的,如果没有,自己就有取而代之的义务和责任。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个意思。所以每当发生农民起义或军阀混战,自然就有人起来统一天下。中国社会的历史就这么周而复始。而在这种历史循环的后面,隐藏着“实现大同世界”这样一个永远的追求。
暗示中国传统道德永恒性的,还有另外一句话:你方唱罢我登台。虽然这句话表面上说,当官就是风水轮流转,谁都长不了,但实际上也暗示,在人们的心中,当官、当皇帝这种欲望永远存在。当然我们会因为自己走的是“正道”,就会理直气壮,并不认为追求官职是一种私欲。所以,当社会处于混乱或不安时,就会感到天下已乱,中国传统道德已经断裂,自己应该挺身而出拯救传统道德。这种胸怀悲壮情怀的人们,在中国历史上络绎不绝。而无数次的农民起义,无数次的朝廷动乱,无数次的改革,都打出了“替天行道”,恢复传统道德这面大旗。
所以说,在传统道德的影响下,在“争当英雄”的教育下,人们不愿老老实实只当一个具有自己特长的老百姓,而随时随地都宣扬自己关于“正道”的主张。我们随时准备着向“非正道”的东西作斗争,不管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还是远在天边的皇帝。而对我们的下一代,我们也非得驱赶他们为奔向名牌大学而拼命学习,以求有所作为。就是商人们,成功之后也往往要去当官。这些现象暗示,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永远都存有想当精英、做大事的夙愿。
如果这些现象反映了今天中国社会人们的价值观的真实的一面,那么,我们很难得出“中国的道德论在历史上发生过实质性的变化”的结论。对此,我们也可以逆向思维。即,如果传统价值观已经断裂、消失,那么,第一,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断裂和消失的呢?第二,如果已经断裂、消失,那么中国人又抱着什么样的价值观过日子的呢?(www.xing528.com)
前面已经提到,自从汉代“独尊儒家”之后,儒家学说有所发展,宋代之后日趋完善。明清之际,也产生了中国的个人主义追求理论。但这些,都没有改变儒教一统天下的状态。就近代来看,导致传统价值观断裂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不过,鸦片战争只是在表皮上触痛了中国人,并没有震撼中国人的固有精神。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屈服在西方人的面前。朝廷为了强国,抵御外来侵略,展开了与中国传统相违背的洋务运动。1864年6月2日,总理衙门向皇帝呈递了一个奏折,认为“治国之道,在乎自强”,第一次提出了学习西方“取胜之术”的主张。在这份奏折中,附了当时江苏巡抚李鸿章的一封信,信中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造之器。”[1]。
扛洋枪,用儒教,这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改观。但中国人仍然不愿改变自身精神,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也并没由此受到重创而断裂。但是,随着西方人对中国殖民化的推进,为了保住中华民族的独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展开了道德方面的社会革新运动,而这个起点应该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就中国最近九十年的历史来看,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19至1948的三十年,从1949至1978的三十年,从1979至2008的三十年[2]。那么,在这样大动荡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中国人的价值观、在对待“为己还是为他”的问题上,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