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尼采:个人生存竞争与道德困境

尼采:个人生存竞争与道德困境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上所见,尼采的逻辑非常简单:因为我们是生物,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就应当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揭示那样,自强不息。尼采彻底强调自我,而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

尼采:个人生存竞争与道德困境

1.尼采的个人竞争生存

无论是中世纪以前的道德论还是康德的道德论,都是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来讨论问题的。比如,中世纪占据着道德中心位置的多葛学派的理论就认为,人应该把自己看作世界的一份子,应当时刻为了这个大集体的利益主动地牺牲自己微小的利益[4]。所以,一旦立足于个体利益来讨论这个问题,人类的思想精神也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西方的哲学家中,尼采是从个人发展角度来判断行为的恶善、建立新的道德规范标准的代表。他认为,基督教等传统道德,压抑个体强者,维护群体弱者,结果使社会颓废堕落。他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5]

A.作为道德标准,首先应该问人们能干什么,然后才是人们应该干些什么。生命意义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出发点。生命究竟是什么呢?不是别的,是人生本身,是人们从中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血肉存在的人的现实生存,是我们现在生存状态。而欲望作为自然生命的流动,它本身是生命力的标志,它不需要“纵”,也不需要“禁”。人们应给予欲望以充满信任感的自由。

B.如果道德标准是生命本身,那么,只有有利于生命力强大的行为,才应被判定为好的;而凡是阻碍生命力的行为都应被判定为坏的。个人生命的价值取决于他把人类总体生命带向何处,是带往上升、强健、兴旺呢,还是带往下降、衰弱、蜕化。如果他体现了人类总体生命的上升,他就是好人,而靠怨天尤人过日子的人就是坏人。

C.必须自我肯定。自我肯定就是要每一个人明白自己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而自我的根本价值在于自己是价值的创造者。具有自我价值创造的人,要在人群中保持特立独行的人格。创造就是一种给予,以创造为乐便是以给予为乐。就像永恒给予着的太阳,将光明投入黑暗。不过,创造者的给予绝对不是怜悯,创造者是反对怜悯的,他宁愿在怜悯面前为恶。

如上所见,尼采的逻辑非常简单:因为我们是生物,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就应当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揭示那样,自强不息。

与康德的抽象理性相比,尼采彻底放弃了支配了西方社会道德体系几千年的上帝,宣称上帝已经死了,并把建立道德体系的基础放在了生物、动物、人体本身之上。这样一来,西方社会的道德体系便完成了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换。

由于这种变化,中西方之间的道德体系的可比性大大增加。把尼采和孔子的想法相比较,可以看出以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www.xing528.com)

第一,两者都是从人的生物本性入手,来思考道德体系,并且都肯定人的私欲。

第二,在对待“为己还是为他”这个核心问题上,两者截然相反。尼采彻底强调自我,而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孔子的想法是“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那么尼采的想法就是“主观为自己”,至于“他人”,与自己没有关系,不值得重视。

第三,无论从本性的角度,还是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永远利己是不可持续的。而要把不能持续的活动维持下去,依靠的只能是通过理性思维得来的信念。所以,尼采的道德实践,与孔子的道德实践一样,都得依靠基于理性思维之上的激情。

第四,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整体决定个体,但尼采主张个体决定整体。尼采把自强不息和个体决定整体,这两个概念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与中国的道德论之间的巨大反差。

不过,尼采的道理归道理,现实终归是现实。人是社会的动物。而人的个体性差异必然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怨天尤人”会普遍发生,难以避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按照尼采的想法,“通过强者创造对社会的奉献”也许可以缓解人们的抱怨,但很难有普遍意义。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让人们看到,强壮的创造者与弱小的普通人没有两样,无论谁都有摆脱作为弱小个体命运的可能性。而能带来这种可能性的,恰恰是尼采本人所蔑视的“功利主义”者们。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创造者很强壮,可是只要他们也依附于市场,那么,他的活动也就同弱者一样是市场活动的一部分,没有什么特殊支配权,因此,弱者的怨恨也就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在市场活动中,哪怕是弱者,都会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至少不会觉得自己是没有用处的,不会感觉到自己是依靠别人的弱者。这样一来,创造者也不必专门去奉献或舍己,只要提供他的产品就足够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尼采虽然建立了“主观为自己”这一概念,但无法为“客观为他人”划上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