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道德体系与思维方式:道德困境与超越

传统道德体系与思维方式:道德困境与超越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统道德体系中,实现理想社会为最高层次,实现和谐的邻里关系为中间层次,实现个人物质欲望为最低层次。现在人们常说活得累,其中也许就存在着传统道德体系的因素。中国人事实上沉溺于对全体的直觉了解。

传统道德体系与思维方式:道德困境与超越

4.传统道德体系与思维方式

不过,理性虽然支配着生活,但追求个人物质生活的本性只是被藏起来,并不可能消失。这样一来,受传统道德影响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仅面临着本性层次上的恶善判断,还要依据传统道德,进行与周围人相处时的恶善判断,以及为实现理想社会的恶善判断。

在传统道德体系中,实现理想社会为最高层次,实现和谐邻里关系为中间层次,实现个人物质欲望为最低层次。在日常生活中,这三个层次上的目标同时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只能作出取舍。这种取舍当然会带来许多烦恼。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从本身的利益出发不愿做一件事,但出于对朋友的理解又不得不去做这件事,而这件事又损害社会利益,那么,他该不该做这件事呢?现在人们常说活得累,其中也许就存在着传统道德体系的因素。因为,人们常常要面临着2乘2乘2等于8的,八种生活选择。如果中间再加上一层家庭关系,就会有十六种选择。

面临这种复杂选择,人们的脑子不是计算机,再加上感情因素的影响,所以遇到事情踌躇不决,不知所措。而《论语》的构成形式也许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

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相信又爱好。(述而篇第七,7.1)(www.xing528.com)

《论语》是一部谈话记录,没有前后逻辑和推论,只有一个又一个的范例。在西方的法律体系中,范例是判案的重要依据。而《论语》中的范例也起着同样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当面临复杂生活莫衷一是时,不用根据道德体系中各个层次的恶善标准来判断,而是根据这些范例,迅速地找到应该的行为方式。就像小学生背熟“九九表”一样,人们把它们记住,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行了。鉴于这种方便简洁性,后人还制定了《三字经》《女儿经》《增广贤文》以及成语等,这些都是提供给人们在何种状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具体范例。而这些也就成为中华文化基本的表现方式之一[6]

不过,当人们死记硬背下这些具体的道德标准、典故以及警句,并根据这些条款来应付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时,虽然非常省力,但对应用逻辑思维来探索事物后面所隐藏的规律的思考方式,也就逐渐疏远起来。其结果是,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得墨守成规,流于形式。许多文笔虽然生动,但都流于形象的比喻,只可意会,而缺乏首尾一贯的逻辑。而在政治文件以及辩论中也往往夹杂着许多漂亮流行的口号。

对此,林语堂先生感触非常深。他在自传中做了以下的描述[7]

中国人对抽象的观念不感兴趣。中国的语言就好像女人的闲聊。中国人事实上沉溺于对全体的直觉了解。他们永远怀疑对不可分割的东西进行分割,他们宁愿信赖直接的观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西思想方法不同之处,就是直觉与推理的不同。直觉就是体会、体悟、妙悟。逻辑是分析的,割裂的,抽象的;直觉是综合的,统观全局的,象征的,具体的。逻辑是推论的,直觉是妙悟的,体会出来的[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