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恶与善在中国传统道德中:道德困境与超越

恶与善在中国传统道德中:道德困境与超越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恶与善在人们的心中,恶与善的区分可能很清楚。对道德理论的探讨,被称为道德哲学。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也备受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有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核心的是儒教。因此本书主要围绕孔子的教诲以及所展现出来的恶善标准进行讨论。

恶与善在中国传统道德中:道德困境与超越

第一章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恶与善

在人们的心中,恶与善的区分可能很清楚。比如对犯罪行者的行为,谁都产生一种唾弃的感觉,不愿与之为伍。同样,对于那些舍身救人,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谁都会有一种敬慕的感觉。我们看电视、电影等文艺作品时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长叹,这些也都反映了我们与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在价值观上的共鸣。人们为什么会这样?也许你可以找出千万条理由,但归根到底总有一个最基本的理由。这是什么呢?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共鸣后面所隐藏着的爱憎分明的生活态度和原则,常常没有指导意义。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在判断是非和采取行动上有一个普遍原则,即,“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好的应该支持,坏的应该反对。”但实际上却往往不能以此论是非。

比如,看到放了学的小孩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和同学去了游戏厅,你会有什么感觉?作为成年人,我们可能会想,小孩子放了学应该马上回家,一方面省去家长担心,另一方面可以抓紧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出于这两条理由,我们可以判断小孩的行为的正确与否。然而,比如说,在偏僻乡下的农村,孩子放了学,首先要帮助家里干活。所以,孩子回家就去做作业,也许并不会让家长满意。而在西方,根本就很少有什么家庭作业,家长也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游戏活动,在他们看来,和同学一起去打电子游戏也许是好事。由此可见,行为的正确与否,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

正确与否,更抽象地说,恶与善的区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天天要遇到的事,也是用道理很难说清楚的事。因为首先它有可变性:有时鲜明,有时模糊。在战争、灾难、凶杀等非常时期,选择很少,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所以恶与善的区别比较鲜明。但是在常态的时期,可以有无数的选择,所以恶与善的区别就会变得模糊。其次,基于各自秉性,还有多样性:这个人有这样的看法,那个人有那样的看法。所以,对同一个道德问题,无论怎么讨论都不会得到统一标准和肯定结论。(www.xing528.com)

不过,本书不是从具体生活状况以及个人感受的角度,而是从社会的角度,特别是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道德问题。因此本书所关注的对象,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区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是指导整个社会的道德理论[1]。对道德理论的探讨,被称为道德哲学。这往往通过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恶善的原理进行探讨。本书也会探讨这种较为抽象的东西,但出发点不是哲学本身,而是这些东西在中国意味着什么,起什么功能,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等等。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也备受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在国内最近一个时期,也掀起了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按照台湾学者傅佩荣的理解,文化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器物”,包含衣食住行的实际产品;在这之上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包含人们的共同的行为规范,如权利、义务、礼乐、典章;而最高层次是“理念”,包含宗教、文字、艺术、道德[2]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中既有儒教,又有道教,还有佛教。不过,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有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核心的是儒教。所以,本书所要讨论的主要对象是儒教的道德论。

儒教本身通过几千年来的发展,内容非常丰富。但不管怎么发展,万变不离其宗。作为儒教开山鼻祖孔子的教诲应该是儒教最核心的内容。因此本书主要围绕孔子的教诲以及所展现出来的恶善标准进行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