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在常年经营公司的过程中发现:当一项工作出现问题时,对此事负责的人就会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而与这件事毫无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人则不会关注太多,或是根本就不会关注。
本田认为,一个公司的情况和足球比赛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可能每天都会发生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都会发生在不同的环节,比如销售环节、生产环节、售后服务环节等,因此,员工们所承担的项目基本都是高度专业化的任务,这是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无法相比的。所以,本田希望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努力做到“平时也要认真考虑问题”。
不过,这也并非是绝对的。比如,我们在考察各事务所、营业所以及了解某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在听当事者和责任者解释之前先到民众中了解情况,如果民众对眼下的问题掌握得很清楚,我们就不需要再去找责任者进行了解。因为,连与此事没有直接关系的人们都能如此一致地看这个问题,作为当事者肯定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即使不和民众直接接触,我们心里也得时刻想着他们,这对职位越高的管理者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天到晚只埋头于和自己责任相关的小圈子里,对相关部门的事从来不闻不问,他们通常会认为管理公司是经营者的事,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只需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就可以了。这种观念在很多公司都是普遍存在的。
很多人都习惯于把自己的区域和别人的区域完全划分开来,他们不喜欢别人干扰自己,也不愿意去关心别人的事。其实,这对于一个公司的发展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心态。
本田的TQC活动能顺利地进行,关键就在于员工不仅仅限于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就连相关部门的事也要进行全盘考虑。正因为如此,本田技研才能迅速成长起来。
现在,日本的大多数集体性质的体育运动都是从外国引进的。原来的日本只有诸如相扑、武道之类的个人竞技运动。大和民族是一个极其善于学习和思考的民族,随着国家把各种体育运动引进国内,很多日本企业就开始从这些体育运动中领悟经营管理的方法了。
本田技研是这种公司的典范。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本田是一个十分爱思考的人,他时刻都在思考将公司发扬光大的方法。本田技研在美国的分公司便把培养企业文化当成是公司的第一要务,他们试图建立其自有的政策与程序。为达到这个目的,从日本派来的经理人与首批美籍主管携手合作,开始按部就班地从头做起,培养全新的企业文化。
新组成的经营团队整日开会,讨论的话题包括如何准备第一次薪资支票、提供何种保险福利,等等。甚至这些经理们还专门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讨论如何称呼在美国本田上班的员工。
在讨论组织结构时,大家为了监督职位如何称呼而争论不休,例如第一线管理者应该叫领班、工头、监工或生产管制长?后来还是选了“生产管制长”这个名称。其次,会议也决定,员工不称工人或雇员,都称为“伙伴”,因为这个称呼描述了组织里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个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没有互相隶属的关系。(www.xing528.com)
在另外一次会议上,他们又热烈讨论要不要像本田的日本员工那样穿着制服。争论的焦点在于:人们会不会认为新厂太“日本化”了。有些经理人期待伙伴们抗拒穿制服,另有一些人则激烈争辩设置更衣室的必要性。美籍经理人认为员工不需要更衣室,他们会把制服穿回家去;日籍经理人则坚持更衣室是必备的,每个人都用得到。最后更衣室还是设置了,然而大约一半的员工穿制服回家。金泽回想当初他们花了几个小时,讨论员工餐厅该怎么盖:我们讨论的范围,从自动贩卖机到职员餐厅,等等。在讨论之中,忽然有人说:“等一下,我们为什么讨论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先讨论要不要一间用来吃午餐的房间,这不是我们该探讨的基本问题吗?”
金泽指出,关于员工餐厅的讨论,说明了所有讨论都没有既定的假设:“人们往往根据经验,带着成见参加会议。例如,是谁规定公司一定要有地方让员工吃饭?好吧!我们就从要不要这个场所开始辩论。当然,最后我们的结论是美国本田应该设置餐厅,但重点是没有预设立场。”“我们讨论了每一件事情:晨间运动、开放式办公室、禁烟区、轮班及加班。就这样围绕着鸡毛蒜皮的事没完没了地讨论。我认为我们的成果是很独特的。”
和穿制服一事引起争议一样,对晨间运动也是争论不休,有些反对意见同样认为那太“日本化”了。在马里斯维里地区,这的确是个创举。无论如何,上班之前做些简单的运动有助于活络筋骨,可以减少可能发生的伤害,也因为这个原因,达成了坚定的共识。开始时,伙伴们对参加晨间运动并不热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参加的人愈来愈多,尽管这不是强制规定。
美国本田决定要在1979年9月9日正式开工。公司知道,员工们必须学习如何达到本田的高标准,毕竟大多数员工从来没有在工厂工作过。但本田早有心理准备,因为俄亥俄州没有其他摩托车厂,不可能雇用到有经验的工人,何况本田也不喜欢向同业挖人,宁可自己培训人才,这样做可以避免员工带来在其他工厂养成的坏习惯。基于这些理由,一个有油漆经验的人,有时候可能会被派到焊接部门。本田必须教导员工一套特殊的技能,努力让员工能达成或超越公司标准。就像工厂本身一样,每个人在这里都是个全新的开始。
在第一批雇用的人员当中,有一个12人小组,他们都拥有一些制造业的经验,有一个是曾在附近的汽车房屋制造厂上班的领班,还有一个焊接工人以及一位机械厂厂长等,后来,这位曾经的厂长出任了本田的生产经理,而其他11个人也都被提升到管理层。
每位新进厂员工都会接受良好的在职训练。大多数日籍工程师都来自日本本田摩托车厂,这些奉派海外的人每天与新进美籍员工共事,教导他们本田摩托车生产的基本技术。他们只能说简单的英语,因此尽可能使用视觉辅助教材。训练重点是展示说明,然后每位学员跟着讲师做。本田强调的永远是品质,公司对新进人员不会只下命令叫他们做,还会讲出道理来。日籍工程师每个人都很努力,他们极有耐心,不断鼓励新人参与,并鼓励新人发问。
第一组实际组装摩托车的16名新进人员,由5名日籍工程师督导。他们前两周的训练仅限于工具的正确使用,其后的两周则每天分解再组合10部摩托车模型。这样的例行训练一再重复,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学习每个过程,直到每个人都能做任何工作为止。总计4周的训练之后,每个人都接到一项特定的任务指派,同时也学习到本田每日应用的宝贵一课:团队合作。
许多新进员工录取不久,就被送到日本的本田厂学习按规格焊接、油漆及装配摩托车。离开俄亥俄州之前,他们必须先接受内容广泛的简报;毕竟,派他们绕过大半个地球去受训,对雇主而言冒着很大的风险,而对员工本身来讲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在行前说明会上,有人问道:“我怎么去哥伦布机场?”吉田茂哑然失笑,显然这位仁兄是第一次搭飞机旅行。
在日本,这批美国员工会见识到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从原物料及零组件开始,到弯管、焊接、涂装,乃至于最后的成品装配。在他们见习期间,员工们接受了本田哲学的洗礼。本田对每位员工作了重大投资,而公司显然也已经因为这些投资而收到了经济效益,员工们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其工作品质都大幅度改善。本田公司主管解释:“除了我们在生产设备的大笔投资之外,我们也在人的方面努力投资。是的,这诚然昂贵,但我们从不吝惜花钱,再怎么说,本田计划在美国长远发展,因此我们不担心短期的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