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雍和宫:历史沿革与重建

北京雍和宫:历史沿革与重建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雍正三年雍亲王府改为行宫,称“雍和宫”,成为内务府附属机构即雍正的特务机构“粘杆处”的活动场所,雍正的“粘杆侍卫”在此训练并进行秘密活动。在领雍和宫事务大臣之下设“总理雍和宫东书院后佛楼事务大臣”,简称“总理雍和宫大臣”,人数不定,一般从王公或一二品文武官员中选派。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雍和宫东书院被日本侵略者抢劫并放火焚烧,惨遭破坏。光绪三十四年再次移至雍和宫。

北京雍和宫:历史沿革与重建

10.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乾隆九年(1744年)由雍正皇帝曾居住过的王府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是清代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直属理藩院的重要的皇家寺院之一。该寺在内地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历史上以规模宏大、学经组织完备、驻锡高僧众多并供有实施“金瓶掣签”制度而设的“金本巴瓶”而闻名,是内地藏传佛教的宗教中心和管理中心;目前是北京保存至今且最为完整、佛事活动完备、宗教文化独特、有僧人驻锡的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场所,尤其在当今蒙古佛教诸寺中具有核心地位和重要影响。

北京雍和宫的“莲花现佛”(陈庆英 摄)

北京雍和宫的绿度母大型唐卡(陈庆英 摄)

(1)历史沿革

雍和宫的旧址原是明代内宫监的官房,清定都北京后将其改为内务府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此为皇四子胤禛修建府邸,因当时胤禛为贝勒,故称“禛贝勒府”或“四爷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禛贝勒府成为“雍亲王府”。康熙五十年(1711年)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时光。雍正三年(1725年)雍亲王府改为行宫,称“雍和宫”,成为内务府附属机构即雍正的特务机构“粘杆处”的活动场所,雍正的“粘杆侍卫”在此训练并进行秘密活动。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停放雍正皇帝灵柩而将宫内永佑殿、法轮殿等主要建筑易为黄瓦,在永佑殿内安供雍正皇帝的御容,成为“神御殿”。乾隆皇帝继位后,为给其父雍正皇帝祈求冥福,于乾隆九年(1744年)命三世章嘉若必多吉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三世章嘉奉命于雍和宫外筑起围墙,于宫内建成大经堂、依怙殿、授戒殿、白伞盖佛殿、药师殿、天王殿、钟鼓楼等寺院建筑,内供大量经、像、塔,经堂及僧舍内各种日用品亦由府库配备齐全。乾隆皇帝赐寺名“噶丹敬恰林”(藏语意为“兜率壮丽洲”),寺院始成。[50]

正是由于雍和宫的特殊历史身份和历史地位,它一改建成藏传佛教寺院即受到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在行政管理方面,还是在宗教事务的管理方面,都体现出了不同于内地一般藏传佛教寺院的优越地位。

在行政管理上,雍和宫直属清廷管辖,由皇帝选派宗室王公一名担任“领雍和宫事务大臣”,管理雍和宫事务。具体事务则由清政府机构理藩院兼管及办理。如遇领雍和宫事务大臣缺出,则由理藩院尚书、左右侍郎联衔开列清单,请旨简派。在领雍和宫事务大臣之下设“总理雍和宫东书院后佛楼事务大臣”,简称“总理雍和宫大臣”,人数不定,一般从王公或一二品文武官员中选派。再于雍和宫内设文案房、经坛房和造办房,分别负责管理文书往来、僧人念经和佛像造办之事。

在宗教事务上,在改建寺院之后,三世章嘉国师曾受命管理雍和宫宗教事务,充任雍和宫总堪布的角色。同时乾隆皇帝颁布谕旨,担任各扎仓上师和教师的格西须由西藏派遣,并指示由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年)具体办理。七世达赖遂派哲蚌寺哈东然坚巴·阿旺群佩为显宗扎仓上师、扎什伦布寺密宗僧院官却丹达为密宗扎仓上师、摩觉夏仲为学习各种知识的综合扎仓上师、彭措扎林为医明扎仓上师,并从拉萨三大寺、上下密院选派格西18人陪同前来,担任雍和宫僧众的经师。

清乾隆年间在京城设置职任喇嘛时,规定北京额设掌印扎萨克达喇嘛1缺、副扎萨克达喇嘛1缺、扎萨克喇嘛4缺,其中扎萨克喇嘛1缺为雍和宫专缺,在理藩院下设的喇嘛印务处领导下具体负责雍和宫宗教事务。[51]

后来在雍和宫扎萨克喇嘛之上又设立了“管理雍和宫总堪布喇嘛”之职,简称“雍和宫总堪布”,在驻京喇嘛中地位仅次于清廷四大呼图克图,一般由驻京呼图克图担任。

作为皇家寺院,雍和宫担负着为皇家诵经及举办佛事活动的任务,因此,清政府在皇宫内设立了“中正殿雍和宫喇嘛念经处”,简称“中正殿喇嘛念经处”,具体安排雍和宫为皇室举办佛事活动之事。

雍和宫改庙之后,乾隆皇帝经常前来听法礼佛,并在雍和宫内建立了大和斋行宫(位于今雍和宫东书院),为供皇帝临幸降香时休息和更衣之所。乾隆十一年(1746年)二月,乾隆皇帝命三世章嘉国师创立雍和宫祈愿法会,并亲临会场听经,赏赐章嘉国师等众僧大量物品。

乾隆十五年(1750年),雍和宫用七世达赖喇嘛进献的白檀巨木雕凿成高26米的强巴佛像,并建成宏伟的万福阁供奉强巴佛,还建造了配阁永康阁和延绥阁。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二十八日,六世班禅在雍和宫为乾隆皇帝讲经说法,乾隆皇帝特建戒台楼供其授戒说法之用。又将雍和宫内药师殿改建为重檐大楼,取名“班禅楼”,供其居住。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政府确立在对藏传佛教大活佛转世上采取“金瓶掣签”制度,“于雍和宫内,亦设一金本巴瓶。如蒙古地方出呼毕勒罕,即报明理藩院,将年月日姓名缮写签上,一体掣签。其从前王公子弟内私自作为呼毕勒罕陋习,永行禁止[52]。”自此开始,自藏以东的大活佛转世均在雍和宫以“金瓶掣签”的方式决定,奠定了雍和宫在内地藏传佛教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雍和宫设立金本巴瓶之后,决定了大批蒙藏地区著名活佛系统的转世,尤其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呼图克图的转世。如在驻京呼图克图中就有五世、六世章嘉呼图克图,六世敏珠尔呼图克图,八世察罕达尔汗呼图克图,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东科尔呼图克图等。在内蒙古地区著名的有,席力图召的九世、十世席力图呼图克图,呼和浩特市小召的七世、八世内济托因呼图克图,呼和浩特班第达召的四世、五世、六世咱雅班第达呼图克图,内蒙古最大藏传佛教寺庙包头五当召的四世、五世洞阔尔呼图克图,土默特左旗葛根庙六世察罕迪彦齐呼图克图等。

乾隆皇帝之后的清代历代皇帝,都于每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的忌辰和八月十三日乾隆皇帝的诞辰前来雍和宫拈香礼佛。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雍和宫东书院被日本侵略者抢劫并放火焚烧,惨遭破坏。同时宏仁寺亦被毁,设于宏仁寺的京城喇嘛印务处迁至雍和宫,雍和宫成为喇嘛印务处和驻京掌印扎萨克达喇嘛的办公之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又移至西城护国寺东廊下五台山下院,即五门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再次移至雍和宫。

民国时期,雍和宫建筑已破旧不堪,香灯地400余顷年租自征,收入微薄,僧人生活十分困难。1915年,雍和宫长期开放,成立导观所,具体负责售票、参观等事宜。

1930年喇嘛印务处更名为喇嘛事务处,1931年10月又改为喇嘛生计处,1932年11月改为北平喇嘛寺庙整理委员会。雍和宫总堪布一职改为“住持”,总理雍和宫事务,归属蒙藏委员会驻平办事处和北平喇嘛寺庙整理委员会领导。在住持下设有“管理雍和宫办事处”,具体负责雍和宫日常事务、庙产法物、殿宇房舍、地租收入以及僧徒教规等。

1949年以前,雍和宫年久失修,殿堂颓败,杂草丛生。1949年以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952年两次拨款修缮。1961年雍和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初期,在雍和宫面临再度被毁的危急关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予以保护,使这座名刹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1979年又进行了全面修整,寺貌焕然一新。1981年,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重新对外开放,并成立了雍和宫庙务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宗教事务。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2)寺院建筑

历史上雍和宫规模宏大,布局精巧,东、中、西三路建筑鳞次栉比,雅致庄严,为寺院建筑中的上乘之作。现占地面积约66 000平方米

根据《雍和宫导观所刊物》所记载的雍和宫平面图,进入雍和宫南栅门,正对为东路牌楼,牌楼后亦曾有一栅门,进入栅门往北为房井。房井至北街房之间为东路南部,呈长方形,其东侧有10排东路连房;中间为10排中路连房;西侧南部有5排西路连房,北部为阿嘉佛仓。25排连房现大多为民居。阿嘉佛仓现已改建为雍和宫老年僧人公寓。

东路北部为东书院,原称“雍和宫东花园”,由大和斋行宫、平安居、如意室、大块文章地等建筑组成,系雍正皇帝及以后历代皇帝到方泽(今地坛)祭地或到雍和宫祭祀礼佛后休息更衣的场所,乾隆皇帝弘历即诞生在如意室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日本侵略者焚毁。现东书院复建的房屋主要用作僧舍等。

雍和宫中路主要由牌楼、辇道和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楼等宏伟殿宇组成,另外还有“四学殿”(显宗殿、密宗殿、杂明殿、医学殿)等,为雍和宫的主要建筑群。

雍和宫南院栅门,中路牌楼前有两尊石狮,过牌楼至昭泰门为甬道,俗名辇道。昭泰门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有回廊。鼓楼旁,有熬腊八粥的大铜锅。昭泰门以北依次有六进殿宇等主要建筑。

第一进殿宇为天王殿,乾隆皇帝额题“雍和门”。殿前两侧有两尊青铜狮子,造型生动。狮子两侧各有一八角碑亭。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弥勒后面为护法神将韦驮。殿内两侧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站像。

天王殿后门至正殿雍和宫殿南门称为“仪路”,仪路自南至北依次有铜鼎炉、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尼杆和主殿雍和宫。铜鼎炉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造,高4米余,古铜狮子座上雕有精美的九狮滚绣球图案,炉中火焰门上雕有八组“二龙戏珠”图。堪为雍和宫一宝,与团城承光殿前殿石瓮、故宫宁寿宫九龙壁和北海真谛门九龙壁一起被称为“北京三绝”。御碑亭内有著名的乾隆御制《喇嘛说》碑。

仪路西侧为雍和宫“四学殿”之一“参呢特殿”,即显宗殿,又称“西配楼”、“西讲经殿”,内供狮面佛母、虎面佛母和熊面佛母等密宗造像。东侧为“温度孙殿”,即密宗殿,又称“东配楼”、“东讲经殿”,内供四臂玛哈噶拉、骑羊护法(达木占护法)、塔阿克护法(俗称骑骡护法)、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等密宗造像。

第二进殿宇为雍和宫殿,殿内正北供3尊高近2米的铜质三世佛像,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殿内东北角供有乾隆十年(1745年)西藏郡王颇罗鼐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白檀木观世音立像,亦堪称雍和宫一宝。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宝座上供奉着十八罗汉坐像。

第三进殿宇为永佑殿,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3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www.xing528.com)

永佑殿西南厢是雍和宫“四学殿”之一“扎宁阿殿”,又称“西配殿”或“西学堂”,即通常所称的数学殿或时轮殿,但准确的说法应为杂明殿或综合学殿。殿内供有时轮金刚像等。东南厢为“额木奇殿”,即医学殿,又称“东配殿”或“东学堂”。殿内供有大威德金刚、六臂玛哈噶拉(六臂勇保护法)、吉祥天母、阎魔护法等密宗造像。

第四进殿宇为法轮殿,殿内正中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像高6.1米,铜质,于1931年春塑成后供奉于此。宗喀巴像前供有乾隆十年(1745年)西藏郡王颇罗鼐进贡给乾隆皇帝的铜质鎏金释迦牟尼说法像,通高1.1米,被称为雍和宫“镇寺之宝”。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雕细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弘历出生后3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法轮殿西侧为戒台楼,是乾隆皇帝迎接六世班禅进京为自己授戒、祝寿而修建的。楼内保存着当时的戒台及受戒时所用物品等珍贵文物。东侧为班禅楼,又称“乐师坛”,是乾隆皇帝迎接六世班禅进京为其授戒、祝寿后休息的地方。

第五进殿宇为万福阁,又称“大佛楼”,阁内巍然矗立着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用七世达赖喇嘛所贡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刻成的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1990年8月,迈达拉佛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万福阁最后一层面北,辟有观音洞,内供德化窑制“象牙白烧瓷”观音坐像。

万福阁两旁西为延绥阁,东为永康阁。三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延绥阁内有“莲开现佛”装置;永康阁内设有八角密檐塔式佛阁,上供无量寿佛藏式托瓶造像数十尊,塔体可转动,称“法轮藏”。

延绥阁西南厢有“雅木德克楼”,又称“后西配楼”,现一层辟为护法殿,内供雍和宫护法神关公,二层为佛堂。

永康阁东南厢为照佛楼,又称“后东配楼”,楼内有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龛内有雍和宫著名的铜质栴檀佛像,该像在旃檀瑞像失踪后成为栴檀佛像的代表作,在佛教界享有盛誉。

第六进殿宇为绥成楼,也称“绥成殿”,因是雍和宫最后一组殿宇,故俗称“雍和宫后楼”。楼内一层中间供奉大白伞盖佛母坐像;右为白度母,左为绿度母。西侧供奉龙树、圣天、无著、阿底峡、博伦敦巴诸祖师像,东侧供奉宗喀巴、克珠杰、七世达赖喇嘛、六世班禅等雪域贤德。

绥成楼西为“西顺山楼”,东为“东顺山楼”,三楼有回廊相通。西顺山楼一层现为地铁站出口,二层为佛事用房。东顺山楼现储藏有关文物。

东顺山楼南有现雍和宫寺庙区东门,出此门现为僧舍区,接雍和宫北门。

雍和宫西路建筑原有西跨院,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成的雍和宫护法庙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即指供奉关老爷的庙宇。由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关帝殿等主要建筑组成。[53]现已无存。

(3)主要宗教活动和文化习俗

历史上雍和宫的主要宗教活动是诵经,主要有“内课”、“随营”、“本课”三种。另外还有“外课”等。所谓“内课”,即指雍和宫作为清代皇家御用寺院之一,在清宫和有关御园、御用寺院内为皇室祈福诵经;所谓“随营”,即指在各处围场御营以及八旗军营内诵经;所谓“本课”,即指在雍和宫本寺内诵经。所谓“外课”,即指受邀到平民百姓家诵经。这些宗教活动也体现着雍和宫的宗教文化和习俗。

随营是喇嘛在军营中的经差。凡遇清帝亲征、行围打猎、阅兵安扎御营,或郡王出征安扎“八旗行营”,在安营前由随营扎萨克喇嘛率达喇嘛4人在营地四周诵《曼陀罗净坛咒》,安营时再由喇嘛诵经清净地面,安营完毕再诵经“散祟”,然后开营驻兵。然后随征的雍和宫堪布或随营察罕达尔汗呼图克图率达喇嘛在皇帝的黄幄帐和寝幄内外诵“散祟咒”,皇帝才与文武官员一起入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喇嘛随营制度终止。

现雍和宫的宗教活动主要包括日常诵经和节庆佛事活动等。

日常诵经主要有每日的早课和农历每月初一、初十、十五和月末最后两天的诵经法会。

节庆佛事活动也是雍和宫宗教文化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迎新年法会、祈愿法会、金刚驱魔神舞、佛吉祥日法会、关公磨刀日法会、关公纪念日法会、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与火供仪式、天降节、燃灯节、六世班禅大师忌辰、腊八节舍粥等。

迎新年法会在正月初一凌晨举行,主要念诵《大威德金刚经》《吉祥天母回供经》《勇保护法经》等,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雍和宫祈愿法会由三世章嘉呼图克图根据乾隆皇帝的意愿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首创,历史上于每年的腊月二十八日至正月初四日举行。现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至二月初一日举行。主要念诵《善愿母》《释迦牟尼佛赞》《行愿品》《圣慈氏愿王》《初中后善愿》《献浴》《智慧法王》《正道启门品》等经典。法会的最后两天举行金刚驱魔神舞活动,即俗称的“跳布扎”或“打鬼”。

佛吉祥日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藏传佛教认为这一天是释迦牟尼佛降生、成道和涅槃之日,故举行大规模法会以纪念。雍和宫佛吉祥日法会自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举行,主要念诵《无上供经》和《千供经》等经典,同时举行舍饭活动。

关公磨刀日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公是雍和宫的护法神,因此与关公有关的重要纪念日得到了雍和宫的重视。民间多有于农历五月十三日举办关帝庙会的传统,祈求关帝显灵,逐魔消灾,普降甘霖。在这一天,雍和宫僧众举行法会,念诵《关公大供经》《单身大威德金刚经》等经典,祈请关公护卫众生

关公纪念日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相传此日为关公生日,民间有祭祀传统。雍和宫僧众于此日举行法会,念诵《关公经》、《大威德金刚独勇经》以纪念。

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于每年的公历9月24日至30日国庆节前举行,以庆祝国庆佳节。在雍和宫僧众中有北京城即是一大坛城的说法,认为坛城中央为北海白塔,因塔前善因殿内供有大威德金刚像,故在国庆节前夕举行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以祝国泰民安。法会期间还举行火供仪式。所谓火供仪式也称“烧施仪式”,为大威德金刚法门的息灾护摩法会,俗称“火供”或“火祭”,与古印度供养火神阿耆尼有关,其形式是将各种谷物、薪木和花果诵经加持后,在火坛中焚烧以作供养,驱魔求福。

天降节又称“神降节”,为农历九月二十二日,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忉利天为其生母说法后返回人间之日。雍和宫僧众于此日举行法会念诵《尊胜佛母千供法会经》《上师供经》以纪念。

燃灯节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忌辰,为农历十月二十五日,雍和宫僧众举行法会念诵《宗喀巴大师涅槃经》《无上供经》等以纪念。

六世班禅大师忌辰为农历十一月初一日,雍和宫僧众举行法会念诵《六世班禅功德经》《平安经》等以纪念。

雍和宫腊八节舍粥至今仍是北京春节民俗活动的知名内容。汉传佛教认为腊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成道日,传说释迦在成道前食用了牧女所献的乳糜得以恢复体力,史称“牧女献糜”。在我国将历史上传统的“腊祭”与佛成道日相结合,由乳糜而衍生出“腊八粥”,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并在佛教寺院中形成了舍腊八粥即舍“佛粥”的传统。雍和宫改庙后清廷每年都在雍和宫举行腊八盛典,熬粥供佛,敬献皇宫和王公大臣等,并舍粥予信众。现腊八节舍粥活动仍吸引众多善男信女前来。

(4)寺僧简况

雍和宫僧人一直以蒙古喇嘛为主,就驻寺僧人人数而言,雍和宫是内地藏传佛教三大中心(北京、承德、五台山)中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早在雍和宫改庙之时,便集中了内蒙古四十九旗、喀尔喀四部等地500名年轻僧人学经。[54]在清代鼎盛时期,雍和宫喇嘛曾达到800余名,均由蒙古各地各盟旗按期选送。即使是在民国时期北京各藏传佛教寺院纷纷凋敝、僧人遣散无几的情况下,雍和宫在1935年左右仍有驻寺僧人200余名,[55]保持着藏传佛教北京第一寺的荣誉,并体现着它“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非凡实力。

清乾隆朝后期,制定京城各寺喇嘛额缺时,雍和宫额定二两德木齐钱粮4缺、二两钱粮喇嘛246缺、一两五钱钱粮喇嘛254缺、格斯贵随缺跟役徒弟折色班第钱粮2缺,共506缺,其中格斯贵2名在二两、一两五钱钱粮缺内。[56]在理藩院直属的北京32座藏传佛教寺院中,其定额额缺占将近所有寺院额缺的四分之一,在北京、承德、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中位居第一。

现雍和宫有僧人100余名,大多数为蒙古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