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西黄寺
西黄寺位于德胜门外黄寺大街路北,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九年(1652年)建成,以作为清代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北京的驻锡地而闻名,在清代一直是由理藩院直辖的重要皇家寺院,在北京和内地藏传佛教界具有重要影响。
(1)历史沿革
西黄寺是清政府为迎接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进京而建造的。据《蒙藏佛教史》记载,西黄寺最初为辽萧太后宫殿,工程浩繁。清执掌政权后,在西藏地方政教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人物五世达赖喇嘛为表达拥护中央政府的决心,毅然启程朝清。为褒奖五世达赖喇嘛这一爱国行动,清政府特令用白银九万两选择在普静禅林之西、辽萧太后行宫的基础上建造了黄寺,以供五世达赖喇嘛在京驻锡之用。
西黄寺初名黄寺,起初并没有西黄寺的名称,因位于紫禁城之北、之后,故也以“北黄寺”、“后黄寺”之名见于清廷文献记载。又由于该寺是为迎接五世达赖喇嘛而建,又被俗称为“达赖喇嘛庙”或“达赖庙”。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黄寺开始第二次大规模重修时,才出现东黄寺西黄寺的称呼,三世章嘉国师通过理藩院大臣的上书中有:“黄寺东西二区,同垣异构,土人号曰‘双黄寺’”的陈述,因此,东黄寺、西黄寺均为俗称,但后来约定俗成,成为通用的名称。
北京西黄寺垂花门(刘立柱 摄)
据《理藩院则例》等资料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创建西黄寺时,顺治皇帝曾计划将其他寺院的蒙古喇嘛拨来住寺,但此寺是为接待五世达赖喇嘛而建,对于蒙藏间的接触,顺治皇帝有所顾忌,因此决定从清廷直属的内府三旗包衣兵中选出24人,又从各王公府内的下五旗包衣兵中选出84人,共108名,全部剃度出家为喇嘛,这便是西黄寺第一批僧人的由来,全部是满洲喇嘛。这也是清代驻京喇嘛中“满洲喇嘛”的一种“庙喇嘛”。
由于满族藏传佛教信仰基础薄弱,这种“服役”性质的喇嘛大约在雍正朝以后逐步为蒙古喇嘛所取代。因此,西黄寺在历史上是以蒙古喇嘛为主的寺院。
五世达赖喇嘛离京后,西黄寺成为清代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朝清贡使的在京驻锡地,负责接待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派来朝贡的贡使。据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记载,达赖、班禅轮流贡班进贡的贡使要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念“洞礼经”(吉祥经)前到达北京,住西黄寺。
雍正元年(1723年),西黄寺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重修。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1722年12月),康熙皇帝驾崩,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罗布桑丹贝成勒(1635—1723)来北京奔丧,因感怀康熙皇帝与蒙古诸部的交往,一世哲布尊丹巴与内蒙古49旗首领于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请求为康熙皇帝建造佛像、宝塔等物,并修葺西黄寺。雍正允其所请。因此,一世哲布尊丹巴等人集资4.3万两银子,建造了三世诸佛像、8座塔以及大藏经等,供奉于西黄寺内,并将西黄寺修葺一新。工既告竣,雍正皇帝“勒文丰碑以扬皇考功德之隆,以表藩服忠爱之笃,用昭垂于久远”。[23]
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陈庆英 摄)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1717—1786年)发起并主持对西黄寺进行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重修,在重修开光之际,乾隆皇帝亲到西黄寺参加了开光典礼,并亲自撰写了“重修黄寺碑文”以颂扬其功德。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御题西黄寺山门为“汇宗梵宇”,此后,西黄寺又以汇宗梵宇之名见于清代文献记载,并与俗称的达赖喇嘛庙联系在一起,常有“汇宗梵宇,即达赖喇嘛庙”的提法。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九月,六世班禅大师东行为乾隆皇帝祝寿,来京后驻锡西黄寺。十一月初二日下午,六世班禅大师因天花于西黄寺内圆寂。为表彰六世班禅大师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乾隆下令于西黄寺西偏建清净化城塔及清净化城塔院,塔内葬六世班禅大师衣冠经咒等物,以志胜因。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一月,塔及塔院建成,乾隆御书《清净化城塔记》,以示纪念。由于塔是为六世班禅而建,故俗称“班禅塔”或“六世班禅塔”,从此,西黄寺便由“达赖喇嘛庙”和“清净化城塔院”(清代有关文献亦称“清净化城塔庙”)两组建筑群组成。此后,西黄寺又以“清净化城”之名见于文献记载,在清代有关文献中常见“普静禅林(东黄寺)、汇宗梵宇(达赖喇嘛庙)、清净化城(西黄寺)”的提法。实际上,汇宗梵宇和清净化城同为西黄寺的两大组成部分,由于相对独立,以不同寺院的形式沿袭下来。又因清净化城位于西黄寺西偏,“西黄寺”这约定俗成之名便加在了清净化城上。但历史上人们所说的西黄寺一般是指由达赖喇嘛庙即汇宗梵宇和清净化城塔院即清净化城两部分所组成的西黄寺。
乾隆朝后期清政府对北京藏传佛教寺院的驻京喇嘛和职任喇嘛规定编制定员,西黄寺达赖喇嘛庙额设达喇嘛1名,具体负责管理寺院事务。京城额设苏拉喇嘛10缺,其中1缺为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专缺,具体负责寺院事务。汇宗梵宇即达赖喇嘛庙额设一两钱粮喇嘛18缺、折色格隆钱粮4缺、折色班第钱粮9缺,共31人,其中包括德木齐1名、格斯贵2名。清净化城额设一两钱粮喇嘛5缺、折色格隆钱粮10缺、折色班第钱粮27缺,共42人,其中包括德木齐1名、格斯贵1名。因此,西黄寺两部分共合计定额喇嘛73人。[24]
嘉庆八年(1803年),由于清宫神武门内有人拦轿刺杀嘉庆未遂,嘉庆皇帝遂下令“肃清门禁”。雍和宫外地喇嘛出入较多,又是他常去拈香之地,因此令理藩院,凡是四川、陕西、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喇嘛来京,一律住安定门外西黄寺,不准擅入雍和宫。这样,西黄寺成为川陕甘新青等地喇嘛来京的接待中心。
咸丰九年(1859年),咸丰皇帝在西黄寺前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并在寺前安扎御营,在寺中进膳。清代满族官吏震钧(1857—1920年)在其名著《天咫偶闻》中谈及西黄寺时曾作《达赖楼歌》,歌中有“文宗晚年大阅兵,曾来寺前安御营。诸王济济尚年少,趋跄剑佩来相迎。暂住寺中缘进膳,曾从旁舍见霓旌。明年八月风尘变,夷骑纷来满深殿”的诗句[25]。“明年八月风尘变,夷骑纷来满深殿”两句说明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和西黄寺遭受的劫难。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1876—1933年)进京朝觐驻锡西黄寺,该寺再度兴盛。
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始,为迎接十三世达赖喇嘛,由内务府会同理藩部勘测房屋,对西黄寺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三日(1908年9月27日),十三世达赖安抵北京,达赖进京所带随员堪布、兵役共260人均住西黄寺内。十一月二十八日达赖离京返藏,共在西黄寺内驻锡两个月余。
从1923年开始,民国政府军队进驻西黄寺。据《雍和宫导观所刊物》记载:“达赖庙部分各殿宇僧房因年久失修,日就颓废,加之自民国十二三年以来屡次驻扎军队,又被摧残拆毁,佛像器物,一无所存,满目荒凉,凌乱不堪。”[26]
1924年12月,西黄寺达赖庙达喇嘛西藏堪布罗桑仁增与雍和宫住持扎萨克贡觉仲尼、五台山扎萨克罗桑巴桑等西藏驻京六堪布上书蒙藏院,就蒙、回、藏待遇问题是否变更请求明示。说明这时的达赖喇嘛庙还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
1927年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尼玛(1883—1937年)在福佑寺设立“班禅驻平办事处”(当时北京已更名北平)。由于西黄寺与六世班禅大师的特殊因缘,九世班禅大师开始组织修葺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1928年竣工。据《雍和宫导观所刊物》记载:清净化城塔院“其原建殿宇多被焚毁,民国17年,经班禅大师鸠工重修,焕然一新。虽规模较前略小,但甚整齐严肃。”此后,清净化城塔院由班禅驻平办事处派人管理,“并雇警看守,自立门户,与西黄寺截然为二”。而原西黄寺主体建筑达赖庙部分却因年久失修而逐渐湮没无闻。1935年达赖庙部分修缮的提议未能付诸实施,僧众均移住他寺,门庭冷落。这样,经过九世班禅大师的修葺和管理,闻名遐迩的西黄寺,经过风雨飘摇的军阀混战时期,得以保留至今。因此,现在人们所说的西黄寺实际上只是西黄寺的一部分,即清净化城塔院,或称清净化城。
新中国成立前夕,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的塔后建筑慧香阁(也称后罩楼)因国民党军队存放军火而发生火灾被毁。1949年后,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安排雍和宫派僧人管理西黄寺。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对西黄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并于被烧毁的慧香阁台基之上建起了仿古式平房,以使其与寺院原有建筑相互呼应。
1954年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和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一起来到西黄寺,朝拜了清净化城塔。
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宣布西黄寺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对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和清净化城塔进行了全面修葺。1983年,西黄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1987年2月,在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的领导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筹备组在西黄寺成立,开始着手建院各项工作。1987年9月1日,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黄寺内正式宣告成立。从此开始,西黄寺正式由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管理。
2001年6月,西黄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由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主持,复建了西黄寺山门殿、钟鼓楼、东西配楼等工程。从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维修了西黄寺天王殿、东西配房、东西配殿、大殿、清净化城塔、东西碑亭等建筑,复建了西黄寺东西禅房以及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慧香阁工程,形成了今日西黄寺的建筑全貌。
清净化城塔和清净化城塔院是西黄寺保留至今的唯一一处历史遗址,尤其是清净化城塔名扬中外,成为西黄寺传世的标志和历史象征。
(2)寺院建筑
西黄寺是北京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寺院,其寺院建筑是十分恢弘的。
据有关史料记载,达赖喇嘛庙部分规模宏大,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大殿、都纲殿、达赖楼、僧舍和东西碑亭等。
大殿内主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该殿内还曾存放六世班禅法体金塔。
都纲殿即藏语所说的“措钦大殿”,意为“大经堂”,是西黄寺的佛事活动中心。殿内供三世佛和“八大菩萨”。此三世佛为“纵三世佛”,即过去佛迦叶、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八大菩萨”即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除盖障菩萨。
达赖楼是西黄寺的最大建筑,有“九九八十一间大殿”之说,仿照拉萨布达拉宫形式建造,是五世达赖喇嘛的起居之所。达赖楼建筑现已无存。
现清净化城塔院共有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为20 826平方米。在建筑形式上,集汉、藏、印建筑艺术为一体,精妙绝伦,堪称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瑰宝。(www.xing528.com)
第一进院落,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殿、钟鼓楼、东西配楼等。第二进院落,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垂花门、东西配房等。
天王殿是西黄寺的主要建筑之一。在天王殿门前,现存有两尊巨大的石狮。殿内供奉弥勒及四大天王塑像。弥勒菩萨为笑弥勒像,其原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布袋和尚”,后世佛教徒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并在寺院中多塑其形象以示弥勒千百亿处。弥勒身后塑格涅达玛罗汉像,格涅达玛罗汉为藏传佛教十八罗汉之一。天王殿内塑像是2007年至2008年专门聘请藏地专业工匠塑造的,色彩艳丽、造型独特,具有很高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与天王殿相对是一座精美的垂花门,为西黄寺原有建筑,全系楠木结构,现已成为北京地区较有特色的院门之一。
第三进院落,主要建筑包括东西配殿、大殿、清净化城塔、东西碑亭、东西禅房、慧香阁等。
目前西黄寺最大的殿宇建筑是大殿,即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五间,原供西方三圣,也称西方三圣殿。殿前台阶正中有“玉龙丹墀”,山、水、龙、珠组成一幅精美图案,造型独特,气势非凡。整个丹墀的浮雕精工细刻,刀笔流畅,纹络清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大殿原系重檐,面阔五间,带三间后庑座(即后卷房)。现大殿为1927年九世班禅大师组织重修西黄寺时所建,为歇山单檐式建筑,面阔仍为五间,殿内原供“西方三圣”造像。所谓“西方三圣”即西方极乐世界主尊佛阿弥陀佛及其左右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现重新维修后的大殿内,西侧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及其两大弟子阿难、迦叶;两侧供奉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东侧正中供奉强巴佛;两侧供奉十一面观音菩萨和“卡萨尔巴尼”观音。另外,北侧佛龛内还供奉着63尊佛像。“卡萨尔巴尼”是梵文音译,又译作“羯沙流波坭”,意为“空行”。“卡萨尔巴尼”观音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一种,属于密教观音之一。
大殿之后便是现今西黄寺最辉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清净化城塔,即六世班禅大师的衣冠塔,塔内藏有六世班禅大师的衣冠经咒。它是西黄寺的重要特征,也是西黄寺名扬于世的主要标志,无论其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在藏传佛教界乃至于佛教界均属上乘,是我国著名的佛塔建筑之一。
该塔金刚宝座高约3米多,四周共有12角。座上四周有玉石护栏,座面上建有五塔,正中是藏式主塔建筑,该塔由基座(须弥座)、塔阶、宝瓶、塔刹和塔顶宝莲组成,整个主塔塔身高约20余米,连同金刚宝座一起,整塔高约24.82米。
宝座之上的主塔塔基四周有近一米余宽的海洋浮雕形象,波澜壮阔,刻画出了大海的磅礴气势。海中还雕有各种生物、动物造型,如龙、鱼、螺、海狮、海马、海豚、海牛、螃蟹以及海龟、蛙类等,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主塔基座也称须弥座,底层为塔台,依塔势呈八角形。八面外侧均雕有凤凰和莲花图案。塔台台面之上以花纹和“卍”字吉祥符号相饰。再往上的须弥座底层装饰着花纹,有卷草、莲瓣、云彩、蝙蝠等。
须弥座正座呈八角形,每角各有一位力士造型,其身体呈半蹲姿势,双手向上托举,像在托起宝瓶(宝塔)、塔刹等塔身建筑。
须弥座的八面各雕有一幅佛陀传记故事图,分别为“佛母成孕”图、“太子降生”图、“出游四门”图、“入山修学”图、“成道”图、“初转法轮”图、“伏魔”图和“涅槃示寂”图。这些佛传故事图是整座佛塔雕刻的精华部分,画面雕有佛、罗汉、信徒、后妃、仆人、白象、鹿、牛等造型,并衬以殿宇、山石、树木等,人物、动物、景物细致生动,呼应配合,连成一气,形象地反映出了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一生的重要活动,是我国建筑家创造性地吸收外来文化所创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完美而精湛的雕刻艺术品。
须弥座之上是塔阶部分。塔阶分东、南、西、北四面,呈长方形立体造型,在这四面之间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各加一个折角,因此,造型呈12角。东、南、西、北四面,每面雕有八尊佛像,共32尊。
塔阶之上是宝瓶部分,也称塔瓶,因其形制类似宝瓶而得名。宝瓶的正南面雕有三尊佛像,与塔阶之上的32尊一起共为35尊,这便是藏传佛教所崇尚的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和宝光佛等“三十五佛”造型。所谓“三十五佛”即是《决定毗尼经》中所说的现在十方世界中的三十五佛。
宝瓶四周还雕有巨大的“八大菩萨”立像,从正面三尊佛像起,自左向右依次为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和普贤菩萨。这八大菩萨又称“八大随佛子”。
宝瓶之上是塔刹部分,以圆形十三相轮造型,最上塔尖部分则以溜金铜顶莲花装饰,象征着佛法清净无染。
主塔四角的四座小塔,其规模及造型、装饰完全相同,均为八角密檐塔,塔身下半部分刻有汉文经咒,分别是西南小塔为观音大悲咒、西北为药师本愿功德经、东北为金刚经、东南为楞严咒。塔身上半部分雕有佛像,分八面三层,每面雕有一佛,均为结跏趺坐姿势,每层八尊,每塔共雕24尊。
整个清净经化城塔建筑是藏、汉、印佛教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主塔的结构和形制是我国西藏地方藏传佛教佛塔的建筑式样,而整塔的布局及总体结构则是采取了印度的菩提伽耶式,塔上花纹装饰、图案造型等却都是我国汉族艺术的传统手法。这种三位一体,融汇诸家艺术风格的建筑方式,成为我国清代佛塔建筑艺术上的杰作,也是边疆民族同中原民族亲密凝聚的象征。
清净化城塔后为一座二层藏式罩楼,名慧香阁,又称后罩楼,系西黄寺的核心建筑之一。据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1906年塔院照片和首都图书馆保存的德国人拍摄的照片和相关文字记载,慧香阁上下层均有前廊连通。目前慧香阁已复建。复建后的慧香阁有房屋50间,内有藏经殿、光明殿等殿室。
(3)文化习俗
西黄寺正月祈愿法会
西黄寺正月祈愿法会是因袭藏传佛教格鲁派正月传大召的传统而设立的,而最早将这个传统带入西黄寺则与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有关。西黄寺自清顺治九年(1652年)正式落成之后,即开始举办正月祈愿法会活动,《理藩院则例》里记载:“(顺治)九年题准,每岁正月八日至十五日,后黄寺集喇嘛格隆班第诵经。”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任命二世章嘉阿旺洛桑却丹为北京扎萨克达喇嘛,令其掌管北京的藏传佛教事务。此后,西黄寺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的祈愿大法会和金刚驱魔神舞活动均由章嘉呼图克图主持,并形成惯例。以后历世章嘉呼图克图驻锡北京,均亲率400名僧人参加并主持这一活动,直到1921年仍有七世章嘉呼图克图洛桑贝丹丹贝准美(1892—1958年)在西黄寺主持这一活动的记载。
据《蒙藏佛教史》记载,1926年(民国15年)以后,由于经费紧张,西黄寺的正月祈愿法会及金刚驱魔神舞活动被迫停止。
黄寺金刚驱魔神舞
黄寺金刚驱魔神舞,即俗称的“黄寺打鬼”或“黄寺跳布扎”,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西黄寺在这一天进行金刚驱魔神舞仪式,既是为纪念贝吉多吉刺杀朗达玛护法除害,也是为纪念释迦牟尼伏魔除邪。再者正月又是一年之始,亦有以求岁岁平安,法轮常转之意。
西黄寺金刚驱魔神舞的创办时间,似是随祈愿法会自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驻锡后举办,以后相沿成习。因在五世达赖喇嘛的进京日记中有西黄寺正月期间举行了“为期七天的向欲界之主抛投灵器朵玛的法会”,似乎其内容不仅仅指祈愿法会,也有驱魔神舞内容在内。也有说法认为是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始办,但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
西黄寺打鬼前后,还要在黄寺门前即北教场安定门至德胜门之间北京当时最长的马道上举行走车、赛马大会。
西黄寺舍粥
舍粥是西黄寺重要的节日佛事活动,也是北京历史上重要的民族风情内容之一。西黄寺舍粥定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日举行。
农历腊月初八也被认为是佛教节日,依我国汉语系佛教徒说法,该日为释迦牟尼佛成道的纪念日。据传,在腊月初八的早晨,西黄寺的僧人用事先准备好的大锅将腊八粥熬好,首先供佛,众僧上殿举行法会。法会结束后,便开始舍粥。舍粥的次序是,西黄寺需派要员将腊八粥先献给皇帝和皇亲国戚以及京城内的达官贵人,然后再献给本寺及附近来求粥的僧侣,最后还要将粥一碗一碗地舍给那些前来上香的信徒及百姓们。他们认为,喝了由喇嘛诵经的腊八粥,这一年就会吉祥平安,大家的生活也才会幸福美满,生产也会丰收兴旺。
黄寺舍药
藏传佛教寺院有研习医药的传统,一般寺院还设有曼巴扎仓(医药学僧院),并且,有很多藏传佛教高僧都是以行医治病而闻名的。京城藏传佛教寺院的一些寺僧也常为人治病,为此,清政府曾做过专门规定,设立了行医僧人的请假制度等。西黄寺及资福院等寺院也制药舍药,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
西黄寺与九九重阳节
在清代,西黄寺成为九九重阳节的著名民俗活动点,清净化城塔成为京城北部的登高处。据记录清代北京风土人情的名著《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27]可见,佛塔成为北京重阳节民俗活动的重要地点,西黄寺特别是清净化城塔为北京重阳节民俗活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西黄寺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宗教活动场所,不久将对外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