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隆福寺
隆福寺又称“大隆福寺”,位于东四北大街西隆福寺街,即古称的大市街西马市北,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是明清时期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该寺与大兴隆寺(护国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因坐落在东城,与护国寺被称为“西庙”相对,俗称“东庙”,为北京东西二区两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清代该寺是直属理藩院管理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1)历史沿革
据《明景帝实录》记载,景泰三年(1452年),景帝命建其大隆福寺,动用工匠役夫等上万人。以太监尚义、陈祥、陈谨和工部左侍郎赵荣董之。闰九月添造僧房。景泰四年(1453年)三月完工。寺内有轮藏殿,设藏传佛教转轮。“西竺轮转藏法,人诵经檀施,德福满一藏,为转一轮。”[38]说明该寺建成后也是作为藏传佛教寺院使用的。
隆福寺建成以后,景帝计划驾临该寺,遭到了以太学生为首的反佛实力的反对,引发了儒释之争。后来听从山西巡抚都御史朱鉴的话,认为该寺风水当有所避忌,因此,命闭正门不开,禁钟鼓声。
清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重修隆福寺。雍正曾言重修该寺的经过。“京城之内东北隅有寺曰隆福,肇建于明景泰三年,逾岁而毕工。营构之费悉出于官,盖以为祝釐之所。自景泰四年距今二百七十余年,风雨侵蚀,日月滋久。朕昔曾经斯寺,有感于怀。兹乃弘施资材,庀材召匠,再造山门,重起宝坊。前后五殿,东西两庑,咸葺旧为新,饰以采绘。寺宇增辉焕之观,佛像复庄严之相。既告厥成,因勒贞石,以纪其事。”同时,雍正道明修寺意在“缵嗣鸿基,思继先志,使遐迩烝民,向教慕义,俱植善果,各种福田。藉大慈之佑,感召休征,锡以繁祉。井里安阜,耄期康宁,享太平之福永永无极。”[39]
隆福寺是明清时期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宸垣识略》里说“所居皆喇嘛”。清代隆福寺直属理藩院管理,额设达喇嘛1名,具体负责寺庙事务。乾隆年间规定京城及各处喇嘛定额时,额设折色格隆钱粮16缺,折色班第钱粮40缺,共56缺。其中包括德木齐1名、格斯贵2名。[40]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于义和团运动,隆福寺内天王殿、三大士殿被焚毁。宝坊则坍塌无存。
1935年由于隆福寺万善殿破损,华北居士联合北平的有关组织和机构,募集资金对此进行了修缮。但其余殿堂因年久失修,日就破残,荒凉满目,非复昔日之大观。[41]
历史上,隆福寺的商业和文化活动也很有名。清代该寺即有庙会,农历每月逢九、十日举办,后增至一、二、九、十日举办,“百货骈阗,为诸寺之冠”,是北京著名庙会之一。1930年改用公历1、2、9、10日开庙会。
该寺历史上的冰灯展览也很有名。每逢正月十五灯节即元宵节,北京很多地方都举行冰灯展览,相传隆福寺的冰灯最有名,以造型多样、玲珑剔透而著称。民国时期,隆福寺冰灯展逐渐销声匿迹。(www.xing528.com)
(2)寺院建筑
根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隆福寺三世佛、三大士殿处二层,三层左殿藏经,右殿转轮,中经毗卢殿,至第五层,乃大法堂。白石台栏,周围殿堂,上下阶陛,旋绕窗拢,践不藉地,曙不因天,盖取用南内翔凤等殿石栏杆也。殿中藻井,制本西来,八部天龙,一华藏界具。[42]因此,明代该寺主要建筑包括三世佛殿、三大士殿、藏经殿、转轮殿、毗卢殿、大法堂等。
根据《雍和宫导观所刊物》记载,民国时期隆福寺寺基广约数十亩,呈“凸”字形状,寺内建筑多为坐北朝南。
第一进院落为山门院,有山门殿,面阔五间,东西琉璃门楼两座,院四周为公建僧舍及庙会商人借地自盖之平房共80余间,有花洞9处。
第二进院落为万善正觉殿,面阔十间。东西有碑亭二座,僧房10余间。
第三进院落为法堂殿,殿东为祖师殿,西为伽蓝殿,各殿计面阔三间。另有僧房7间。
第四进院落为小天王殿,也称小山门,正中有天王殿,面阔三间,东西配房各面阔三间,另有僧房18间。
第五进院落为金刚殿,面阔五间,东西配殿各面阔三间,僧舍19间。
第六进院落为万佛楼上下14间,又东西斋堂各3间。其偏西跨院另有斋堂3间。最后为寺院后门。[43]
1949年以后,隆福寺庙改为东四人民市场,20世纪80年代改建商业大厦,易名为“隆福大厦”,现隆福寺寺庙建筑已荡然无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