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双寺
双寺在西城区旧鼓楼北大街双寺胡同内。明成化元年(1465年)太监刘嘉林舍宅建寺,为大应法王札实巴下院,成化十六年(1480年)建成,明宪宗御赐寺名“广济寺”。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修,分为东西二区,东为嘉慈寺,西为广济寺,神宗赐名“双寺”。
据《宸垣识略》记载:“双寺在大石桥胡同,东曰嘉慈,西曰广济,明成化间建。”[27]
双寺原址为大石桥胡同一处宅院,由于明英宗在经历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失去皇位后于景泰八年(1457年)经“夺门之变”重夺皇位,在赏赐有功之臣时将此宅院赐给掌管宫监的太监刘嘉林,此后遂
双寺遗址(李德成 摄)
双寺遗址(李德成 摄)
为刘嘉林宅院。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驾崩,宪宗继位。成化元年(1465年)刘嘉林遂将此宅院舍予藏传佛教高僧、大慈恩寺住持、大应法王札实巴作为下院。尚膳监太监刘祥、高通等人出资督建。成化十六年(1480年)寺院落成后宪宗赐额“广济寺”。
双寺藏经楼(李德成 摄)
由于是大应法王札实巴的下院,因此该寺是藏传佛教寺院。又因札实巴是大慈恩寺的高僧,故该寺也可视为明代大慈恩寺的下院。(www.xing528.com)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万历九年(1581年)广济寺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广济寺大规模重修,在其东侧增建别院,名“嘉慈寺”。因此,二寺一体,分为东西二区,东曰嘉慈寺,西曰广济寺。故神宗皇帝御赐“双寺”之名。寺院所在胡同大石桥胡同因此分离出“双寺胡同”,并沿用至今。
1928年,北平特别市政府对北平寺庙进行登记时,敕建广济寺东长35丈2尺7寸、南长42丈1尺2寸、西长54丈1尺8寸、北长48丈7尺6寸,有殿堂房屋106间,附属房屋43间。寺院自行管理,另有释迦牟尼佛像1尊、三世佛3尊、菩萨像2尊、罗汉像18尊、关羽像1尊、韦驮菩萨像1尊,还有铜钟、铜五供、铜磬、鼓等法器法物,藏经书6 850卷。[28]
1936年北平市第一次寺庙总登记时,广济寺占地21亩,有殿房106间,附属房屋基地2亩6分7厘。在京郊附近有耕地23亩,房屋51间。其收入除用于佛事活动、修补殿房、供给僧人生活外,还用于公益、慈善事项。寺内有佛像62尊、礼器10件、法器9件、经典经版8370件、雕刻6件等。另有树木、水井等物。[29]
双寺坐北朝南,东部嘉慈寺,原有殿三进,今无存,只余原大殿前石碑2通,立于今北京阳光老宅院酒店内。西部广济寺现存建筑面积1 680平方米,有文物建筑53间。原中轴线上山门及钟楼已拆除,但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及西跨院的正殿、配殿和配房尚存,基本布局未有大的破坏,现均为老宅院酒店使用。寺内大雄宝殿前尚立有4通石碑。
现存广济寺4碑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孙添济撰《敕赐广济寺碑记》和《共成胜缘碑记》;万历九年(1582年)欧大任撰《敕赐广济寺重修碑记》和乔国阜撰《明广济寺立禅能蠲修行纪略》。嘉慈寺2碑为: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王升撰《重修双寺碑记》和万历四十年(1612年)丘禾宝撰《敕赐嘉慈寺重修碑记》。
《敕赐广济寺碑记》主要记录了刘嘉林因功受宅,并将此官宅舍给明代大应法王札实巴作为其下院的经过以及刘祥、高通等捐资助建广济寺的情况。《共成胜缘碑记》主要记载了当时士庶官员捐资广济寺的情况,并开篇立意“圣君以德治立心,固万邦胥悦”。《敕赐广济寺重修碑记》主要回顾了广济寺的历史发展和重修广济寺始末。《明广济寺立禅能蠲修行纪略》主要讲述了进京住持广济寺的高僧能蠲的执著的修行历程。《重修双寺碑记》主要记载了双寺创建、重修及明神宗御赐寺名等情况。《敕赐嘉慈寺重修碑记》主要记载了嘉慈寺历史沿革、重修经过、寺内僧人的习修生活以及神宗御赐嘉慈寺的缘由等。
1989年双寺被确定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北京阳光老宅院酒店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