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塔寺
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与北京动物园的北门隔河相对。五塔寺原名“真觉寺”,又称“大真觉寺”、“正觉寺”或“大正觉寺”,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该寺以其“金刚宝座塔”而闻名,该塔是在高石基座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故被俗称为“五塔”,寺因此俗称“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约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该寺是明清时期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清代是直属理藩院管理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五塔寺(陈庆英 摄)
(1)历史沿革
关于该寺的起始年代,有学者根据明《燕都游览志》“真觉寺原名正觉寺,乃蒙古人所建”的记载,认为“蒙古人”即指元代,加之金刚宝座塔基座上有元代八思巴于中统四年(1263年)致忽必烈的新年祝辞“吉祥海祝辞”以及古白石桥的位置(大护国仁王寺位于白石桥迤北西侧)等,认为该寺的前身即是元代的大护国仁王寺,只是五塔寺的规模小于大护国仁王寺,或言五塔寺只是大护国仁王寺的一部分。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缺乏更直接的史料等证据。
除《燕都游览志》记载“真觉寺原名正觉寺”外,乾隆《御制重修正觉寺碑文》也提到正觉寺“实旧志所称大正觉寺者也”。[19]从上述资料来看,似乎在明永乐初年建真觉寺之前即有正觉寺,真觉寺为重建,但目前尚不可考。
五塔寺有确切记载的建寺时间是明永乐初年。据有关文献记载,明永乐初时,西番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塔的规式。明成祖与其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赐地于西关(今西直门)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为之建寺,御赐寺名“真觉”。[20]因此,该寺建于永乐初年,原名“真觉寺”,为明成祖所赐,最初是藏传佛教高僧班迪达大国师的在京驻锡地。
成化九年(1473年),明宪宗下令修缮真觉寺,且根据高僧班迪达提供的金刚宝座规式完成了金刚宝座塔的建造工程,“以石为之,基高数丈,上有五佛,分为五塔,其丈尺规矩与中印土之宝座无以异也”[21]。此次建塔是在原建基础上续建完成的,金刚宝座塔的设计建造应在建造真觉寺时已经开始,直到成化九年(1473年)才完成。
正德五年(1510年)七月真觉寺喇嘛牟尼星曷晋升为右觉义。
清代乾隆皇帝曾两次修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祝贺其母皇太后60大寿而修缮真觉寺。因乾隆皇帝的父亲雍正皇帝名胤祯,因此,为避其讳,乾隆时期真觉寺又改称为“大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为恭祝母亲孝圣皇太后70大寿而“复出帑金,是崇是饰”,重修大正觉寺。“所司以落成告,且砻石请文”,故遂有乾隆御笔《御制重修正觉寺碑文》。寺院修好后,乾隆皇帝在寺内为其母举行了盛大的祝寿活动,并令千名僧人于寺内诵经。当时还绘制了一幅僧众诵经的画卷,上个世纪80年代该图还陈列在五塔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进京并在其驻锡地西黄寺圆寂。六世班禅遗物钦定分供于嵩祝寺、五塔寺等六座寺院佛塔中。根据清军机处“满文班禅档”资料记载,五塔寺安供楠木桃龛九座(内供佛九尊)、楠木四方龛三座(内供佛九尊)。[22]
曾任嘉庆朝内阁中书、兵部主事,道光朝湖北巡抚、两江总督等职的麟庆(1791—1846年)曾到达五塔寺游览,在其游记性质的著作《鸿雪因缘图记》中有《五塔观乐》条,记载了五塔寺的来历以及金刚宝座塔有关情况等。记述“蒙古扎萨克汗、台吉、塔布囊及呼毕勒罕等,每于此祝釐。是日适逢演乐,其器有短角(名刚洞),以人髀骨为之,吹作龙吟。又有长筒(名刚领),以铜为之,呼成虎啸。既而头颅贮水(名噶布喇),脂髓燃灯,伐鼓撞钟,声震殿瓦。文子(首座也)率法侣桃帽罽衣,膜拜梵诵,声如潮涌,音中宫律,实具真力量。”[23]
从上述记载看,五塔寺还是清代蒙古王公贵族的祝釐之所。所谓“演乐”,实际上是藏传佛教密乘法会,法会进行中有乐器演奏。所谓“刚洞”为藏语音译,意为“胫骨号筒”;“刚领”亦为藏语音译,意为“大号”。二者均为藏传佛教密宗乐器。所谓“噶布喇”是梵文和蒙文的音译,意为“顶骨颅器”,为藏传佛教密宗法器。所谓“文子”,现多写作“翁则”,为藏语音译,意为“领经师”。由此可见,清代五塔寺藏传佛教密宗是较为盛行的。
根据《钦定理藩部资料》记载,大正觉寺设有达喇嘛1缺,负责管理寺庙事务。乾隆年间开始在京城各寺规定喇嘛定额,大正觉寺计有一两钱粮喇嘛12缺,折色格隆钱粮6缺,折色班第钱粮25缺,即共有定额喇嘛43名,其中包括德木齐1名、格斯贵两名。[24]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五塔寺惨遭劫掠,寺内宝物荡然无存。
民国时期五塔寺寺门殿宇被毁,仅存金刚宝座塔。1927年民国政府蒙藏院以2 500元价钱售予黄姓管业,山门殿宇等均被拆除。少数喇嘛借住在未拆尽的僧舍内度日。[25]后又遭到附近驻军散兵的破坏,到1934年3月,塔上残留铜顶全部被盗。[26](www.xing528.com)
1937至1938年北平市政府对五塔寺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修缮,增添了院墙、门楼及门楼两侧六间南房。院内圈地30亩。1949年后,北京市政府部门对五塔寺多次进行维修,特别是1976年唐山地震使宝塔塔基下沉、后部开裂。有关部门1979年对宝塔进行了全面修缮,并于198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五塔寺因其塔造型独特,得到了社会有关学者的关注。1961年国务院公布金刚宝座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成立五塔寺文物保管所,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1987年又在文物保管所基础上成立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2)寺院建筑
五塔寺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优雅。《帝京景物略》说,“寺址土沃而广,泉流而清,寺外石桥望去,高柳夏绕翠云,秋晚春初,绕金色界。”《燕都游览志》则言,“前临桥,桥临大道,夹道长杨,绿荫如幕,清流映带,尤可取也。”
北京五塔寺金刚座所刻藏文梵文(陈庆英 摄)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在五塔寺内为其母亲举行祝寿活动,当时热闹繁华的情景被绘制在一幅彩图中。图画再现了五塔寺当年的全貌:
五塔寺雕刻(陈庆英 摄)
南临长河,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后殿,东西分别列钟鼓褛、廊庑配殿等大小200余间旁屋。寺内主要建筑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气势非凡。
根据《日下旧闻考》等文献资料记载,五塔寺大殿五楹,大殿额题“心珠朗莹”,楹联为“般若演慈源,妙通筏喻;菩提宏觉路,长炳灯传”。是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五塔寺重修时乾隆御笔。
大殿后为寺院中心建筑金刚宝座塔。该塔内部砖砌,外表甃石。其建筑外形可分为下层宝座和上层五塔两部分。
金刚宝座塔通高15.70米,宝座高7.70米,建于高约50厘米的台基之上。宝座最下层是高1.78米的须弥座,由下而上分为圭脚、下枋、束腰、仰莲、上枋等几个部分,外表周匝刻有梵文、佛像、法器等花纹,梵文内容除佛经外,还记述有关建塔事迹。须弥座至宝座顶分作五层,每层挑出石刻短檐,檐头刻成椽子、满头和滴水,每层四周刻佛龛,龛内各刻有坐佛一尊。龛与龛之间及转角处刻有花瓶式柱子,柱头刻有一斗三升斗拱,用以承托枋、檀、短檐。宝座外形的装饰材料均为青白石。宝座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60米,东西宽15.73米,南北立面各有一方形塔柱,塔柱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小佛龛,龛内原有佛像早已遗失。宝座南门内两侧各有一44级盘梯可通宝座顶的罩亭内。宝座的建筑外形顶部比基础收进约半米,宝座比台基高约15倍。宝座顶部台面四周绕经石护栏,东西各有一罩亭。罩亭为琉璃砖仿木结构,亭之南北各开一券门通后面。
五塔建在宝座顶部台面上,中央为一大塔,四角各置一小塔。五塔均为密檐式,全部采用青石砌成。中央大塔高约8米,下层为须弥座,其上有13层密檐,每层密檐下周匝刻有小佛龛及佛像。塔顶冠以仰莲、相轮、华盖宝座组成铜制塔刹。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迹一对,是佛的象征,有“佛迹遍天下”之意。传说佛祖圆寂之前留足迹于摩揭陀国一块石头上,后人刻佛足以示敬仰。相传大国师班迪达带来的五尊金佛就藏在这座石塔中。四角小塔形同大塔,高约7米,塔檐11层,塔刹为石制。
所谓金刚宝座塔,即在金刚宝座上正中建一大塔,四角建四座小塔的结构形式,来源于佛教史上第一座金刚宝座塔、建造在佛成道处菩提伽耶的“菩提伽耶塔”或称“佛陀伽耶大塔”的建筑形式,这种造型也被称为“坛城式”即“曼陀罗式”。按佛教解释,五塔代表五方佛。佛教有五方五部五方佛说。中方为佛部,东方为金刚部,南方宝部,西方莲花部,北方羯摩部。五部对应五方佛,中为毗卢遮那佛,东为阿閦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五方佛又有五方宝座,即坐骑,分别为毗卢遮那佛狮子座、阿閦佛像座、宝生佛马座、阿弥陀佛孔雀座、不空成就佛金翅鸟王座。因此,金刚宝座和五塔须弥座四周雕有狮子、象、马、孔雀、金翅鸟王等五种动物形象。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座式佛塔的典范。在我国现存10余座同类建筑中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堪称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光辉典范。该塔由于造型独特,得到了国际社会有关学者的重视。
金刚宝座塔前曾有明成化御制碑及姚夔碑记,左偏曾有一塔,相传为明宪宗皇帝生葬衣冠处。塔东有乾隆“御制重修正觉寺碑”。塔院之东为行殿,即皇帝临幸所用之殿。塔前还有两棵巨大的古银杏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