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崇恩福元寺
大崇恩福元寺也称南镇国寺,位于大都城南,地近凉水河。元至大元年(1308年)武宗敕令始建,于皇庆元年(1312年)落成。该寺是安放元武宗御容的场所,也是元室到皇家御苑“下马飞放泊”渔猎时的休息之地。
元大都城南凉水河畔有一片河湖密布、水草丰茂之地,原为辽、金帝王渔猎游乐之所,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在此兴建皇家苑囿,名为“下马飞放泊”。明清两朝增广其地,屡有扩建,更名为南苑,位置即今南苑所在地。因此,大崇恩福元寺是元室到“下马飞放泊”渔猎游乐时拜佛的处所。
据姚燧《崇恩福元寺碑》记载大崇恩福元寺位置与皇帝巡幸线路的关系:“惟以其日,銮略亲巡,胥地所宜,于都城南,不杂闤闠,得是吉卜,敕行工曹,甓其外垣为屋。”[41]可知大崇恩福元寺为武宗亲自选址,位置在大都城南元帝巡幸路旁,是皇帝出行临时驻跸拜佛的处所。
据《崇恩福元寺碑》记载,该寺布局情况为:“门其前而殿于后,左右为阁楼,其四隅大殿孤峙,为制五方,四出翼室,文石席下,玉石为台,黄金为趺。塑三世佛,后殿五佛皆范金为席,台及趺与前殿一。诸天之神,列塑诸庑,皆作梵像,变相诡形,怵心骇目,使人劝以趋善,惩其为恶,而不待翻诵其书,已悠然而生者矣。至其榱题棁桷,藻绘丹碧,缘饰皆金,不可赀算。楯槛衡纵,捍陛承宇,一惟玉石,皆前名刹所未曾有,榜其名曰大崇恩福元寺。用实愿言,外为僧居,方丈之南,延为行宇,属之后殿,厩库庖湢,井井有条。”[42]
由此可见,大崇恩福元寺寺院布局为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的传统布局形式,寺院以中央大殿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各有一座佛殿。“四出翼室”,即佛殿前后皆出抱厦,左右两侧各建狭屋。中央大殿内塑三世佛。中央大殿北侧的后殿内塑五尊金佛,可能是藏传佛教所崇尚的五方佛。寺院四周廊庑内供奉“诸天神像,变相诡形”,应该是藏传佛教寺院内的护法神殿,内供密宗护法神。方丈位于寺院中轴线后端,方丈前之“行宇”似乎是帝王渔猎经过时的行宫,“厩库庖湢”即马厩、库房、厨房、浴室,似乎是为行宫准备的。
关于该寺的管理机构,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建立南镇国寺规运提点所,属太禧宗禋院,掌南镇国寺财产。二年,改规运都总管府。三年,升隆禧院。天历元年(1328年),改隆禧总管府。有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治中、判官等官。所属有福元营缮司、普安智全营缮司、佑国营缮司、平松等处福元田赋提举司、田赋提举司、资用库、万圣库等。《崇恩福元寺碑》记载,“所置隆禧院,比秩二品,守以相臣,割田外郡,收其租入,以给祝发者。”从其所设官员品级上也见其规格不同于一般寺院。根据《元一统志》记载,“崇恩福元寺西门西街北旧隆禧院”,说明该院即在大崇恩福元寺附近。
《元代画塑记》则记载了该寺佛像布置情况,提到“后殿五尊佛咸用铜铸”、“前殿三世佛、四角楼洞房诸处佛像以泥塑。仿高良河寺铸铜番竿一对”。“东西垛殿内山子二座。大小龛六十二。菩萨六十四尊。西洞房内螺髻佛并菩萨一尊。药师殿佛一尊。东西角楼魔梨支王四尊。东北角楼圣佛七尊。西北角楼无量寿佛九尊。内山门天王一十二尊”。[43](www.xing528.com)
所谓“番竿”,又称“嘛呢竿”,竿上悬挂着驱邪镇魔的嘛呢经幡和有关藏传佛教图案、旗帜等,是藏传佛教寺院的特色标志。
所谓药师佛,又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或“大医王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药师经》上讲,他在成佛前曾发十二大愿,为众生医治病苦,消灾延寿,令一切众生安乐。
所谓无量寿佛,藏传佛教认为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化身,俗称“长寿佛”。
从以上记载也可以看出,该寺四角建有角楼,这与藏传佛教萨迦派的某些寺院有关。因元廷崇尚萨迦派,以萨迦派高僧为帝师,而据《元代画塑记》记载,当时帝师参与了该寺的设计工作,故吸取了萨迦派寺院建筑的某些特点。
该寺在建造过程中即成为元室安放御容的重要场所。据《元史》记载,“至大四年(1311年)十月,敕绘武宗御容,奉安大崇恩福元寺”。《元史·祭祀志》记载,“武宗及二后为东西二殿,藏玉册十有二牒,玉宝一钮”。《元史·兵志》则记载,“延祐元年(1314年)闰月,隆禧院官言:世祖影殿有军士守之,今武宗御容于大崇恩福元寺安置,宜依例调军守卫。从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