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承华普庆寺(宝禅寺)
大承华普庆寺,元代又名“大普庆寺”,明代始称“宝禅寺”,位于元大都太平坊顺承门内街西,即今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宝产胡同路北,元大德四年(1300年)成宗敕令始建,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的仁宗皇帝)下令扩建。该寺以规模宏大著称,是元代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明成化六年(1470年)在其原址上复建寺院,名宝禅寺,始为汉传佛教寺院。
该寺为成宗皇帝为报答母亲徽仁裕圣皇太后的恩德而建。徽仁裕圣皇太后名伯蓝也怯赤,一名阔阔真,弘吉剌氏,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裕宗之妃,为成宗之母。世祖驾崩后,在她的斡旋下,使自己的儿子铁穆耳即皇帝位,是为成宗。因此被尊为皇太后。大德四年(1300年)二月崩,谥号“裕圣皇后”,“皇上追思罔极,始建佛殿于大都”。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元武宗又追尊谥号“徽仁裕圣皇后”。
武宗即位伊始,为追思裕圣太后的恩德,即于至大元年(1308年)扩建该寺。据《大普庆寺碑铭》记载:“上缅怀畴昔报本之意,乃命大创佛宇,因其地而扩之,凡为百亩者二。鸠工度材,万役并作,置崇祥监以董其事。其南为三门,直其北为正觉之殿,奉三圣大像于其中。殿北之西偏为最胜之殿,奉释迦金像,东偏为智严之殿,奉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二殿之间,对峙为二浮图。浮图北为堂二,属之以廊,自堂徂门,庑以周之。西庑之间为总持之阁,中寘宝塔经藏环焉。东庑之间为圆通之阁,奉大悲弥勒金刚手菩萨。斋堂在右,庖井在左,最后又为二门,西曰真如,东曰妙祥。门之南东西又为二殿,一以事护法之神,一以事多闻天王。合为屋六百间,盘础之固,阶戺之崇,题楶之骞,藻绘之工,若初利兜率,化出人间,其工匠之佣,悉皆内帑,一毫不役于民。既成,赐名曰大普庆寺。”[37]
由上述记载可知,大承华普寺占地200亩,房屋600亩,其扩建工程有万人共同施工,充分说明此寺的规模十分庞大。
该寺的建筑格局采取了藏传佛教以主殿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传统布局形式。但像大圣寿万安寺一样,此寺扩建后的中心应为两塔,即“二浮图”。塔东为智严殿,供奉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塔南为七间正觉殿,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间菩萨、大势至菩萨;塔西为最胜殿,供奉释迦金像;塔北为二堂。在这些建筑四周有总持阁、南山门、圆通阁、护法神殿、多闻天王殿、僧舍、北山门等建筑。
为加强对该寺的管理,在扩建寺院的同时,至大元年(1308年)设立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具体管理寺院事务。至大二年(1309年)改为延禧监,随即改为崇祥监。至大四年(1311年)升为崇祥院。泰定四年(1327年)又改回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天历元年(1328年)改为崇祥总管府,置普庆寺营缮提点所。天历三年(1330年)改为营缮司。(www.xing528.com)
该寺建成以后,得到了元朝政府的高度重视。至大四年(1311年)十月,赐予该寺金千两,银五千两,钞万锭,西锦彩缎纱罗帛万端,田八万亩,邸舍四百间。皇庆二年(1313年)七月,赐该寺益都田百七十顷。
该寺还是元室安放御容的重要场所。至治元年(1321年)二月,于该寺置仁宗神御殿。泰定元年(1324年)四月,于该寺置昭圣皇后御容殿。同年八月,遣翰林学士承旨鄂齐尔祀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睿宗拖雷御容于该寺。
大约在元末该寺被毁,逐渐变为民居。明成化六年(1470年)明室供用库内官麻俊在其原址复建寺院,明宪宗赐名“宝禅寺”。据《敕赐宝禅寺新建记》碑记载:“寺本元大普庆寺,在都城西北隅。武宗朝,仁宗以母弟居储宫时创建。后毁废为民居。入国朝迄今百余年,竟莫知为梵刹地也。成化庚寅岁,供用库存奉御□□淳化麻俊赎为私第,方兴作新土得旧碑,其文翰林赵承旨孟頫撰,始知为普庆旧址也。”俊喜不自胜,认为这是“天授我以种福田也”。当年“冬十一月兴工,首建佛殿,左右手为伽蓝祖师堂。次建天王殿,左右为钟鼓楼”。并请皇帝赐额曰“宝禅寺”。从此,该寺成为汉传佛教寺院。该寺所在的街道后来也被称为“宝禅寺胡同”。
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对宝禅寺重加修葺。寺内有明尚书万安、学士彭华、尚书甘为霖三碑。又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乾隆年间大学士公傅恒先后修葺,立碣以纪其事。[38]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宝禅寺僧侣将宝禅寺庙产卖掉,迁到西四条的长寿庵,仍名宝禅寺。宝禅寺胡同的宝禅寺,成为从乐善园迁来的广善寺。在20世纪50年代该寺尚保存完好并有僧侣修行。1958年之后寺舍被北京照明器材厂占用。1965年整理北京街道名称时,将宝禅寺胡同更名为“宝产胡同”。现北京照明器材厂已不存,其厂址之上已建起居民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