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镇国寺
西镇国寺位于北京白石桥附近的高梁河南,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七月,与大护国仁王寺一起是北京最早建造的藏传佛教寺院,该寺还以每年举行大规模金质大佛游城活动以及后来藏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大白伞盖而著称。
西镇国寺亦为至元七年(1270年)七月由忽必烈的皇后昭睿顺圣皇后即贞懿皇后(察必皇后)所建,这是昭睿顺圣皇后在大都所建造的两大寺院之一。
之所以得名“镇国寺”,大概与此寺后来供奉忽必烈御座上的大白伞盖有关,据《析津志辑佚》载:“至元丁卯四年,世祖皇帝用帝师班言,置白伞盖于御座之上,以镇邦国。仍置金轮于崇天门之右,铁柱高数丈,以铁縆四系之,盖功德之寺,藏下有石室,以藏其盖寺之余,累朝不开,遵祖训也。”[29]在上述记载中,“至元丁卯四年”即1267年,但《元史》记载是世祖至元七年,即1270年。“帝师”指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这段文字记载了忽必烈置大白伞盖的缘起和功用,并专门指出了大白伞盖藏于西镇国寺的石室中。因以大白伞盖“镇邦国”,故大白伞盖入藏该寺后大概以“镇国”为寺名,期望保佑国家太平。因忽必烈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去世,大白伞盖藏于该寺中应在此之后,若上述分析成立,则西镇国寺得名“镇国”应在忽必烈去世以后,原名似乎应为“功德寺”或“功德之寺”。
在藏传佛教中,大白伞盖表示覆盖佑护一切众生之意。故在藏传佛教所尊奉的佛、菩萨中有大白伞盖佛母,其手中所持法器即是大白伞盖。《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记载,此佛母有大威力,能放大光明,并以佛之净德覆盖一切,以白净大慈悲遍覆法界,故称大白伞盖佛母。
关于西镇国寺所在位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据《析津志辑佚》载:“西寺白玉石桥,在护国仁王寺南,有三硔,金所建也。庚午至元秋七月,贞懿皇后建寺,其地在都城之西十里,而近有河曰高良,河之南也。”[30]“西寺”即指西镇国寺而言。京城西十里、高梁河上的白玉石桥就是今天海淀区白石桥的前身。《日下旧闻考》卷九十八也记载,“镇国寺在白石桥”。因此,综合上述记载,西镇国寺应位于白石桥附近的高梁河南岸。
昭睿顺圣皇后至元十八年(1281年)去世后,其御容首先安置在西镇国寺。据《析津志辑佚·仪祭》记载,“察必皇后愍忌高梁河寺。正官,二月初十日”。直到大德五年(1301年)才奉其御容于大护国仁王寺。
西镇国寺也是元室举行藏传佛教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元史·泰定帝纪》记载,“致和元年(1328年)三月,命僧千人修佛事于镇国寺”。可见该寺的规模之大和佛事活动之盛。(www.xing528.com)
西镇国寺的金质大佛游城活动,也称游佛活动,在元代大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此项活动之后便是著名的游皇城活动,也可视作是游皇城活动的序曲。据《析津志辑佚》:“二月天都初八日,京西镇国迎牌出,鼓乐铿鍧侪觱篥。金身佛,善男信女期元吉。白伞帝师尊帝释,皇城望日游宫室,圣主后妃宸览毕。劳宣力,金银缎匹君恩赐。”[31]这些诗句前后道出了与西镇国寺有关的游佛活动和游皇城活动的概貌。
该书还详细记载了该寺游佛活动的盛况,实际上这种游佛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庙会。“二月八日,平则门外三里许,即西镇国寺,寺之两廊买卖富甚太平,皆南北川广精粗之货,最为饶盛。于内商贾开张如锦,咸于是日。南北二城,行院、社直、杂戏毕集,恭迎帝坐金牌与寺之大佛游于城外,极其华丽。多是江南富商,海内珍奇无不凑集,此亦年例故事。开酒食肆与江南无异,是亦游皇城迷宫亚者也。过此,则有诏游皇城,世祖之故典也。其例于庆寿寺都会,先是得旨,后中书剳下礼部,行移名属所司,默整教坊诸等乐人、社直、鼓板、大乐、北乐、清乐,仪凤司常川提点,各宰辅自办婶子车,凡宝玩珍奇,希罕蕃国之物,与夫百禽异兽诸杂办,献赏贡奇互相夸耀,于以见京师极天下之壮丽,于以见圣上兆开太平与民同乐之意。”[32]
上述记载中有“平则门外三里许,即西镇国寺”的说法,前文述及有“在都城之西十里”的说法,似乎有矛盾,这可能是因为资料来源不同、作者不同、视角不同,故而对实际情况的把握有出入所致。但无论如何,西镇国寺位于白石桥附近、高梁河南是确定无疑的。
金质大佛游城活动先于规模宏大的游皇城活动而在二月八日举行,因此被称为“游皇城之亚者也”,可见此项活动在当时北京的影响之大。其主角“帝坐金牌”和“大佛”都是西镇国寺之物。
与大护国仁王寺一样,西镇国寺也是著名的游皇城活动的开始地点之一。据《元史》记载,“先二日,于西镇国寺迎太子游四门。升高塑像。具仪仗入城。”[33]大护国仁王寺和西镇国寺都是察必皇后诏建的,察必皇后是世祖忽必烈的正后,裕宗之母。所谓“太子”或即指裕宗。“迎太子游西门”即拉开了游皇城辞岁的序幕。
元廷每年岁末都在西镇国寺举行名为“射草狗”的禳灾活动,此属蒙古族旧俗,只有皇族与达官世家方可参与。《元史》记载:“每岁,十二月下旬,择日,于西镇国寺内墙下,洒扫平地,太府监供彩币,中尚监供细毡针线,武备寺供弓箭环刀,束秆草为人形一,为狗一,剪杂色彩段之肠胃,选达官世家之贵重者交射之。非别速、扎剌尔、乃蛮、忙古台、列班、塔达、珊竹、雪泥等氏族,不得与列。射至糜烂,以羊酒祭之。祭毕,帝后及太子嫔妃并射者,各解所服衣,使蒙古巫觋祝赞之。祝赞毕,遂以与之,名曰脱灾。国俗谓之射草狗。”[34]在元代,有些蒙古族的原始习俗尤其是有些萨满教习俗已被融入藏传佛教之中,使这种藏传佛教具有蒙古佛教的色彩。这与藏族有些原始的苯教仪式被西藏佛教所吸收形成藏传佛教是有同样道理的。
这座由忽必烈皇后建于至元七年(1270年)的镇国寺在元代中后期佛教亦兴盛。但到清乾隆年间已废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