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的安全发展史
杜邦公司优良安全业绩的创造,与其在“火药生产商”阶段曾经遭遇的爆炸、着火等血的教训有关。安全是为了保证生存,在生存的基础上才能谈到发展。
1811年,杜邦公司建立第一套管理层对安全的负责制,规定“在最高管理层亲自操作之前,任何员工不允许进入一个新的或重建的工厂”,强调各级生产管理者对安全负责和员工的参与。即安全生产必须由生产管理人直接负责,从总经理到厂长、部门责任人到班组长对安全都是直线负责,而不是由安全部门负责。
1812年,杜邦公司成为世界上最早制定安全制度的公司,明确规定:“进入工场区的马匹不得钉铁掌,马蹄都用棉布包裹,以免马蹄撞击其他物品产生火花,引起爆炸。”
1895—1900年杜邦公司引入了更多的安全管理规定。例如,所有机器的转动部分都必须有安全防护设施;楼梯和空中走道都必须安装扶栏;操作化学品时必须使用各种个人防护用品。这些安全管理规定以文件形式被传达给所有杜邦公司工作人员(包括管理者)。
1907年杜邦公司向公司所有工作人员颁发了一本“急救手册”,以宣传急救知识,提高员工的急救技能。
1911年杜邦公司成立了专门队伍来研究引进各种各样的安全设施和起草安全管理规定;在各生产部门成立了“事故预防委员会”;设立了杜邦历史上第一个“安全经理”职位。
1912年,杜邦公司建立了安全数据统计制度,开始通过安全数据统计,分析安全管理缺失,在公司层面上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安全管理从定性管理发展到定量管理。
20世纪40年代,杜邦公司提出“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因为在这之前的100年发展中,很多人认为事故总是要发生的,我们只是推迟它的发生,不能避免它的发生。杜邦公司认为,一定要树立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因为事故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管理的提高、人的重视等,这些事故一定是有办法预防的。(www.xing528.com)
20世纪50年代,杜邦公司推出“工作外安全预防方案”,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变成了每周7天和每天24小时的要求,把安全理念延伸到工作外的日常生活中,工作外的安全事故也计算在安全数据统计制度中。杜邦公司认为员工在8小时外受伤对安全的影响,与在8小时内受伤对安全的影响实质上没有区别,对公司造成的损失都是一样的。杜邦想方设法让员工积极参与各种安全教育,如旅游如何注意安全,运动如何注意安全,家庭用气如何注意安全等。
重要提示
杜邦公司将安全与家庭观念相结合,安全不仅与工作相连,也与日常生活相融。
20世纪60年代,杜邦公司开始推行“工艺安全管理”(PSM),所有管理人员、雇员和承包商都为工艺安全管理的成功实施负有责任。PSM体系初期的启动必须由管理层来组织和领导,但在实施和改进中雇员必须充分参与进来,因为他们是对工艺过程了解最多的人,必须由他们来执行建议和变更。内部职能部门和外部顾问专家组可以针对特定领域提供帮助,但工艺安全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生产管理部门的职责。
20世纪70年代,杜邦公司推出“安全审核和沟通技能专业培训课程”,开始推广使用STOP系统。本手册将为大家专门介绍这一类似方法在中国石油的使用。
20世纪90年代,杜邦公司提出“零目标”,是全球第一家追求“零目标”的企业,其认为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力求达到“零伤害、零疾病、零事故”的终极目标。
杜邦是全球安全行业的领军人物,它是最早为生病和受伤的工人聘请医生的企业之一,它最早提出了安全生产的理念和流程,最早开始统计工作内和工作外的安全事故,并开创了为不幸罹难的员工家属提供养老金的先例。在20世纪90年代,杜邦公司在企业环保业绩和可持续发展创新方面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在逐步停止使用氟利昂以及开发环保型替代产品的过程中,杜邦公司的领导作用有目共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