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乡规划思潮:学科与研究剖析

中国城乡规划思潮:学科与研究剖析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总体呈现出几个方面的趋势:①规划研究的内涵由工程技术性研究向经济社会综合性研究扩展。1949年以来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的重点,先后经历了对工程技术与建设计划的关注、对城市客观发展规律的关注、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经济动力关注等等,转为当今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政策关注。区域观念的建立是中国城市规划观念变革进程中最早发生的。

中国城乡规划思潮:学科与研究剖析

首先,探讨一下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

①1978年以前的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完全属于工程技术领域,城市规划一直是被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学科方向”或者“二级学科”,城市规划的人才几乎都是来自于这种学科背景下的培养体系,注重的是对各种城市工程技术、物质形体设计能力的训练。

②1978年以后,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学科主动介入城市规划领域,从宏观研究尺度、理性综合分析思维、科学系统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血液,大大推动了城市规划学科由工程技术、形体设计思维向科学化、综合理性的转变。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由此出现了所谓“工科”、“理科”两个传统,并且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人才培养的繁盛局面。

③1997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城市规划学科进行了调整与统一归并,将其全部归类于“工科”(五年制)并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城市规划学科需要像其他土建类专业一样规范教学体系,并且接受行业统一的“教学指导”与“教育评估”。对于这种学科归类方法,业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大量规划人才的迫切需求,事实上1997年以后的中国城市规划教育发生了“井喷”,出现了诸多高等院校、诸多学科背景(建筑学、地理学风景园林学、市政工程、公共管理等等)、诸多学制方式等共同办城市规划教育的局面,这也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进入了多元化的格局。

④2011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城市规划学科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城市规划学科改名为“城乡规划”,并且与风景园林学科一起从传统的建筑学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与建筑学、风景园林相并列的一级学科。新设立的城乡规划一级学科淡化了对二级学科的统一设置,突出了规划学科多元综合化、大框架建构、公共政策属性等发展理念,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由此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其次,简要地回顾一下城乡规划研究重点的变化。规划的学科研究既包括了城市研究,也包括城市规划的研究。城市研究方面涵盖城市发展、城市空间、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生态环境等;城市规划的研究方面涵盖了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技术方法、规划教育等。1978年以前,无论是城市研究还是城市规划研究,成果都比较少。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总体呈现出几个方面的趋势:

①规划研究的内涵由工程技术性研究向经济社会综合性研究扩展。早期的规划编制类研究多集中关注规划编制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后期规划编制类研究则较多地关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经济分析、社会政策等内容。早期的规划研究主要以满足空间的布局需求为主,后期逐步扩展到公众参与、空间极化、社会公正、老龄化、弱势群体、社区营造、传统特色、城市文化等广泛的社会问题

②规划研究的空间尺度由城市向区域、城乡一体扩展。1980年代初,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学科将区域研究、区域规划引入到传统的城市规划领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定规划被写入了1990年的《城市规划法》。1990年代以来,受到全球化、区域化、城市化过程的影响,对区域问题、城乡统筹等问题的研究更是日益受到关注,传统以城市为核心的规划研究尺度实现了极大的拓展、跃迁。

③规划研究的视角由单一对象的设计(物质空间规划)向系统过程(空间—规划—社会一体过程)扩展。如今的中国城乡规划已经超越了过去对物质空间环境设计的单一关注,转而全面关注规划的社会经济基础、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制度环境、规划的价值正义与程序合法性,以及公众、政府、市场、规划师等的角色与作用过程等等广泛而系统的问题。(www.xing528.com)

④规划研究的范畴从技术领域向公共政策领域扩展。1949年以来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的重点,先后经历了对工程技术与建设计划的关注、对城市客观发展规律的关注、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经济动力关注等等,转为当今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政策关注。关注政策对于空间发展以及规划的影响,探讨不同政策环境下的规划应对;关注城市规划在协调城市空间资源(土地、能源、公共设施等)、解决环境污染、平衡发展差距、完善社会保障等问题中应有的积极公共政策作用,探索以空间为载体的公共政策有效实施手段。

崔功豪[24]曾经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观念的六大变革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本书上述的归纳总结在总体上可谓不谋而合。现将这“六大变革”引介于此,权当提供一种新的表述角度。

①区域观。区域观念的建立是中国城市规划观念变革进程中最早发生的。宏观的、市场的、全球的区域视野将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并显示出其在政府决策中的重要性。

②体系观。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需要从该城市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着手。由众多城镇组成的城镇群体,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纵向、横向的等级、规模、功能上的差异和分工协作的关系,需要按照城镇体系的理论予以组织。

③战略观。战略观念、战略思维、战略设想、战略布局成为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界研究、制定、实施城市发展建设的首要指导原则。城市规划战略观的建立,不仅对城市规划的观念革新,而且对于城市规划体系的改革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④生态观。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城市环境保护要求提高,各类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规划、景观规划纷纷出现。绿地系统、生态格局、景观体系构成了城市多样的保护空间,成为城市空间结构重要的绿色体系。

人文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建设宜居城市,打造城市生活品质”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同目标。人文观还反映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公众参与”的大大加强,以及对城市文化的尊重、保护和挖掘。

⑥政策观。在当前全球竞争、市场经济和多利益主体的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之处是凸显其代表性利益的公共服务职能。而作为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则集中反映在对稀缺宝贵的公共资源——空间的分配上,这就更加重了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