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中,全面引入苏联模式,初步建构了一套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体系。当时的城市规划是被作为一门典型的工程技术;其首要目的是落实国民经济计划的空间布局,保障工业生产的需要;其手段是通过一系列精密细致的技术规范与指标控制来安排一个标准化、物质性的城市空间。
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规划的体系与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表现在规划体系上的变化,经历30多年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城乡规划的编制与管理体系——从1990年《城市规划法》确立的“城市型”规划编制与管理体系,到2008年《城乡规划法》确立的“城乡一体型”规划编制与管理体系。在吸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是针对中国国情的实际(如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资源环境短缺的现状、强势政府的传统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及时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的内容与空间环境的管控方式。
总之,我们看到中国当代城乡规划的体系与内容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诸如:
①规划的内容。由传统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走向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为支撑的综合规划,完成了由工程技术向公共政策属性定位的转变。
②规划的定位。由试图描绘城市的终极蓝图,走向了关注行动路径、动态反馈、循环检讨的过程,越来越认识到规划是一个不断调整完善、趋向愿景的持续过程。
③规划的方式。逐步打破了过去由政治权威、技术精英所垄断的体系,开始积极地引入各种公众力量参与规划,逐步认识到城乡规划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公共的社会运动过程。(www.xing528.com)
④规划的类型。由固定体系中的法定规划,转变为法定规划与大量非法定规划并存的局面(这里姑且先不谈论“非法定规划对法定规划的冲击”),大量非法定规划的出现,事实上顺应了中国快速城市化时期地方政府多样化、及时性的各种现实需求,并反过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城乡规划实践的持续创新与进步。
⑤规划的范畴。一方面,是由过去的以城市为绝对中心,逐步转变为城镇体系、城市—区域一体、城乡统筹等宏观视角,城市规划的空间尺度拓展到都市圈、城市群、乡村地区等;另一方面,由过去关注效率的二维空间布局规划,逐步转向对人性生活感知、宜居环境、文化特色等的关注,城市设计、历史地区保护等微观尺度以及三维空间的规划设计受到重视。
⑥规划的理念。由过去习惯的外延扩张、建设新区等粗放规划理念,转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紧凑城市、精明增长、公交导向、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旧城复兴等,成为如今最重要的规划理念。
如此等等关于城乡规划体系与内容的变化,还可以列举出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