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四绝〈西厢记〉〈论语〉〈挂枝儿〉〈夹竹桃〉》,夏樗 著 1995年,湖北辞书出版社
大才子金圣叹被斩于市。狂放不羁、能文善诗的他在临了,却写给了前来送行的妻子这样一封信:“字付大儿看,腌菜与黄豆同嚼,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死无憾矣。”少年时候读到这样的临终遗言,觉得可笑。后来年齿渐长,其中深意才慢慢领会,或者可以这样说,这几句话和旷世的《广陵散》有同样的美妙之处,只是文野不同。金圣叹一生狂狷,因而就不圆通。(www.xing528.com)
人世大半是坎坷着走完的,等通顺了,却老了。书上叫知天命。叫耳顺。叫从心所欲,不逾矩。脚下路走得坦荡了,脚却不行了,无力了。走不动时,就有了思想的机会,就有了总结回顾的可能,于是将一世不堪总结为教条,交付于儿女,为的是不让后代走弯路。动物界有天生趋利避害的遗传符码,科学研究了这么些年,许多东西却没有结论。比如大马哈鱼,历尽艰辛,溯游到它降生的地方产卵,因为它先天对于遥远故乡的记忆让它们这样一生一世的艰难。人却没有这些先天的遗传,我们的祖先站起来后,在抖落了身上毛发的同时,连同这些优良的生命记忆一并掉落在了遥远的荒野长草间。所以人要学习,所有的本领都要在落地后慢慢地养成。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政策在人才任用上实行接班制度,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就是那时候的人才机制,有一些门阀的意思。而农家子弟,要么接过父辈手上的镰刀斧头,继续土地上的革命,要么就去挤高考的独木桥。非常时期大学的适时关门歇业,让农民永远的成了农民。有一个很要好的同事告诉我,他小时候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看吃商品粮的人每日下班后,从单位食堂买的馒头,挂在自行车头上,滋润地骑回家,心里充满遥远的羡慕。有许许多多的影视剧都在对彼时的知青进行无休止的美化、歌颂和纪念,在人性的角度看去,是应当的。但我却很少看到对那时那个背景下农村青年的无望无助有什么书写,或者在历史的讲述者看来,这些人的出现只为了衬托知青的英武聪慧。事实是多年后,知青们都进了城,而曾经和这些知青一同奋战的农民,依然贫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