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 著 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是值班的时候写出来的,值班时候的无所事事可以用来读书写字,甚至可以没有任何负担的冥想。其时正在习字,不知如何就写下了,不过一直以来很喜欢这句话,因为简单透明又有着空灵寥远不着尘埃的大智慧。(www.xing528.com)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是西晋陆机写在《文赋》中的句子。陆机的时代,文人已经开始所谓的玄幻清谈。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的翻覆云雨让文人在躲避灾难的同时,有时间有机会对自身以外的世界做哲学意义上的梳理和思考。司马王朝的怯懦无能、臣强主弱在客观上倒是促进了文化的大繁荣,而此前曹魏对于文化的倡导,使得文学批评进入到了自觉时代,因此天时地利之便,臧否人物、月旦文艺成为一大批智识分子的生活日常。儒释道交相辉映着书写了汉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晋朝的文人应该是历史上最为清醒同时最为痛苦的一群人,他们的轩举疏朗就是因为他们对现世世界和人生而外做了最为深刻的追问考量。在政治意义上,他们是落魄的,《广陵散》的终结者嵇康,应该说他的皈依乡间以锻铁为业不是逃避,而是对于现实做了痛苦的自省之后最为无奈的选择。即便这样,钟会的“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依然让他和他的《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汉书·黄琼传》)文人的痛苦,自然要更多一些,当然其中不乏文字表面的无病呻吟。佛祖千年以来的无语微笑倾倒了多少痴嗔于十丈红尘的庸庸大众,给予寂寞灵魂的是言有所指却远在天涯的无尽追问。
有晋一朝,文人在社会意义上已经走得很远,他们冷傲孤寂的背影,只有到了明末八大的笔墨中,可以找见不着痕迹的逸绪。但是,八大的痛苦似乎更为纠结,他的艺术指向和人生世界,远没有魏晋名士的弹指风流,而是将自己的遗民之悲、家国之痛,用充满佛教悲情意识的拙丑笔墨,冷却在遥远江湖的幽冷旁观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