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飘逝的罗衣——正在消失的服饰》
《飘逝的罗衣——正在消失的服饰》,岳永逸 著 2003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早上醒来不是很晚,只是赖在床上。已经到了不容易睡懒觉的年龄,总是早早地就醒来,想着早年的心事和远去的岁月,漫长而怅惘。(www.xing528.com)
过年已经迫在眉睫,却还没有在心理上做好迎接新年的准备,竟有些无法厘清的失落和缱绻不去的思念。年的象征意义在传统语范中被屡次提及,但是眼看现下的趋势,年作为一个文化记忆,已经被植入了许多不一样的目的,紫气东来的祝愿与祈望,在一切为经济的鸠占鹊巢的喧嚣中,渐行渐远。或许,汉语语境下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古老记忆,对于一年到头后家族式的集体回顾和略显保守的节庆模式,不能彰显商业世俗。因此上,商业社会的快速营销方式,在短短十数年快速颠覆瓦解了构筑于传统心头几千年的文明堡垒,汉民族最深刻的记忆,被世俗的消费简单地变异了。不能不说,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让生活方式更加便捷,几千年农耕模式的封闭自足被日渐沦陷和嘲笑,所有的思想都以快餐文化的形式,以每日或者每时为周期进行着更新,记忆不会被深层次的沉淀和蕴育,走马观花成为岁月的经常。那些关于年的传统意象诸如年画、爆竹、香烛、对联,逐渐淡出历史,大规模快速的机制印刷让长时间的精细雕琢在世俗利益的获取中得不偿失,谚语中的十里不同俗变成了大江南北整体划一。
可能我的这种思考属于杞人忧天,大有可笑之处。但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不同首先属于文化的不同,当机器思考的精密统一替代人脑的倏忽万变,我们民族的特色将在那里彰显!这些年,有许许多多的文明作为人类文化遗产被申请,作为有悠长历史的中国,显然更喜欢这样的将自己的文明以木乃伊的方式纪念。在举国兴高采烈中,有没有人真正思考过,这种欢庆是否能唤醒一些民族整体的悲哀记忆,遗产遗存不是民族的荣光,是文明的悲凉失落和无奈谢幕。当我们民族引以为傲的过往都被作为文化遗产需要人为的保护时,那么想想,民族的整体记忆是否已经沦落。仔细回顾,很多人文遗产,都是被我们抛弃的东西,而机械力的盲目崇拜,显而易见的,有朝一日,我们的后代将要和我们一样,将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去申请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