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 著 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过去,老家在腊月二十三那天,要给未满十二岁的孩子挂锁,为的是保佑孩子健康顺利长大。彼时生育条件落后,孩子未成年夭折的很多,所以富贵人家会给孩子制造一个银项圈,此种图景现在还可以从流传下来的图影文字中窥见其式样。而贫穷如我家乡一样的地方,此种奢华只能以几分钱一庹的红绒线替代,只是仪式还很隆重,先将锁献于灶王那里供奉了一炷香火,才可佩戴项间。腊月二十三至来年正月十五,乡间鼻涕孩子胸前大都挂着绒线编织的缀有制钱的锁。也有个别贫穷人家,连几分钱的绒线都买不起,那样,孩子就一段时间抬不起头,觉得自己命贱了。
从古到今,挣扎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到了最为紧迫的关头,总会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似底气十足实则充满不自信的呼声。两千年前泗水亭长的革命功成,给了中国王朝史另一种解读方式,就是出身平民也可做皇帝,而不是以往身份之间贵贱不可逾越。(www.xing528.com)
母亲常常挂在嘴边教育我们兄妹以及我们的子女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不愿意学习,现在就可以回来做农民,这个工作不需要文凭,不需要托关系走后门,并且不需要考虑退休。母亲不识得几个字,而这种朴素的话语乡间农人大多都会随口说出。但这随口的玩笑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农业立国的民族,几千年来人民只能依附土地,并且因为土地的关系把自己紧紧地同国家连起来,身份和身体以最为诡异的方式结合着。甚至可以说,挣扎着想要远离只是偶尔的梦想,继续劳作则是广大民众无法摆脱的宿命。
写到这里,想起了诸葛亮的吊诡命运。以我的阅读体会,诸葛亮的悲剧就在于虽然号称孔明却一孔不明,他的名字更像是一句无奈的谶语。隆中对以前,可以说是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是不是旁观者清,不得而知。后来随了刘备,这种智慧越来越少了,会不会因为患得患失!其失败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知人不明,或者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对马谡的纸上谈兵不能预见,甚至在刘备告知以后,仍然把街亭交付于他,此其一。不知己也不知彼。连年劳师袭远,伐魏无功,造成蜀地的穷困和人民涂炭,此其二。大树底下无长草。虽然按他自己的说法:“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但在培养接班人选的大事上缺乏手段,故在他身前身后,能征惯战的将领很少。古话云“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此其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