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在赣南、闽西转辗“反复了多次”的争论中看:这些争论背后潜藏着的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实际情况办事;另一种是从主观愿望或某些书本上现成结论出发、同客观实际相脱离。从这两种不同思路出发,可以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判断和决策。因此,要解决多种具体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上着手。
利用红四军在安远、寻乌、平远分散发动群众的机会,毛泽东在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协助下,接连开了10多天座谈会,进行社会调查。这正是对“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盘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参加调查会的有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共11人。毛泽东把这次调查的结果,整理成《寻乌调查》,共5章39节,8万多字。这个调查,对寻乌的地理环境、交通、经济、政治、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等,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考察分析。不仅调查了农村,还调查了城镇,尤其调查了城镇的商业和手工业状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和特点。经过寻乌调查,毛泽东懂得了城市商业状况,掌握了分配土地的各种情况,为制订正确对待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政策,为确定土地分配中限制富农的“抽肥补瘦”的原则,提供了实际依据。寻乌调查同一个月,毛泽东写出了他的名著《反对本本主义》,这是多年来从事调查研究的理论总结。
文章劈头就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他倡导要到群众中去进行社会调查。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能解决问题。
文章尖锐地批评党内讨论问题时有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强调必须把上级所作的决议、指示同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毛泽东从这里得出一个极端重要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文章强调:“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调查的对象就是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割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自然是针对李立三、王明等人机械执行共产国际决议或盲目照搬俄国革命经验的状况提出来的。文章中说:“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www.xing528.com)
毛泽东还及时提出,调查工作不能只偏于农村而不注意城市,以致许多干部对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这二者的策略的模糊。“我们要了解农村,也要了解城市,否则将不能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他写这篇文章和同时所进行的寻乌调查,便是这样做的。
《反对本本主义》的写成,反映出毛泽东在认识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飞跃”。这个“飞跃”,确实是他“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后”才产生的,反过来又可以使他更自觉地来指导此后的革命实践。
6月中旬,毛泽东在长汀县南阳(现属上杭县)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报告,邓子恢代表闽西特委汇报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半年来的形势和各项工作的经验。会议讨论了经过毛泽东审改的《富农问题》和《流氓问题》两个决议。决议中明确规定,对土地分配除原有的“抽多补少”原则外,增加了“抽肥补瘦”。第二年2月,毛泽东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通告的有关精神写信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信中分析了当地农村工作面对的实际问题:“关于田没有分定一层,在现在红色区域是个大问题。”信要求省苏维埃政府通令各级各地政府贴出布告:“在令上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得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作主。田中生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3]这样,既纠正了井冈山以来《土地法》中关于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又突破了共产国际代表从八七会议开始的“土地国有”的规定,终于形成了符合中国情况的土地革命路线。
这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其根本内容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中国革命“以乡村为中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开创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诱敌深入”到苏区给以打击的军事路线、“土地农有”的土地路线和根据地建设“傍着发展路线”的形成,表明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已经形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