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匏瓜与牡丹 ——不同的人生追求

匏瓜与牡丹 ——不同的人生追求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序匏瓜与牡丹 ——不同的人生追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准备以各种方式、各样形式进行纪念活动。但是,他们之间也有一些不同,最根本的不同算是人生追求的不同了。以上列举几种“不同”,都直接影响到毛泽东与王明形成不同的人生观。而不同的人生追求,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在湖南一师,经过各方面的磨炼,基本上形成对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看法,即人生观。

匏瓜与牡丹 ——不同的人生追求

序 匏瓜与牡丹 ——不同的人生追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准备以各种方式、各样形式进行纪念活动。本书将对中共创始人毛泽东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思想、路线和作风与1925年入党的王明作一个实事求是的比较研究,让读者知道什么是真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假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正确路线、什么是错误路线,什么是党的优良作风、什么是党的不良作风等等。这是我写这本书所希望的。

毛泽东比王明大9岁,他们在青少年时期都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向往光明,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积极学习进步书籍,学习马克思主义,加入进步组织行列,参加革命活动。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他们之间也有一些不同,最根本的不同算是人生追求的不同了。因为,这是影响到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共产党后,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毛泽东出生地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这里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五千年前,舜帝南下巡视,来到湘江流域。在一座山的平地上,他让人演奏起动听的“韶乐”,竟然引来了凤凰的翩翩起舞,造成了百鸟朝凤的圣意。后人就把这座山叫做韶山,被它环抱的一块狭长的谷地叫韶山冲。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8岁才开始上学读书,上学后又三度辍学,可谓经历坎坷。他耳闻目睹农民疾苦,饥民造反被镇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件事影响了我一生”。他在读书期间接触过工人、农民,还作社会调查接触过方方面面的人物,能文会诗。王明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县金家寨(今属金寨县)市镇的小商人家庭,6岁上学,比较顺利,天资聪明,能说会道,能文能诗,而接触工人、农民较少,接触社会各方面人物更少。这些,都对各人形成不同人生追求有直接关系。

还有出国与不出国的不同。王明出国留苏学习和工作4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比较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理论,眼界比较开阔,缺陷是不联系实际,特别是不联系中国的实际。毛泽东没有出过国、留过洋。他并不是没有出国的机会,也不是不想出国,而是先积极支持了湖南青年出国留学,自己却暂不出国。对于先了解国内情况后出国学习的意思,他曾对湖南一师同学周世钊有过解释:“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他还说,暂不出国留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纲要有三大好处:第一,看译本较看原文快迅得多,可于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第二,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自己似乎应先研究中国古今学说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第三,自己如果要在当今世界稍微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去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在现在做了,一来无方才所说的困难;二来又可以携带些经验到西洋去,考察时可以借资比较。”

以上列举几种“不同”,都直接影响到毛泽东与王明形成不同的人生观。而不同的人生追求,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

一个人的人生观,一般在青年时期初步或基本形成。由于各人的价值观和追求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人生。1924年夏,王明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校,面临前途抉择,同父母亲商量。他父亲说,越是人家开店抢占我家生意,“叫你不能今年升学”,“我们就一定要升学”;“为人要穷得有骨气,要有硬骨头!”他母亲接着说:“禹子,你伯(爸)说的对,穷人要有硬骨头。你看芍药那样不如牡丹,就是没有硬骨头,所以经不住霜打。”王明倒是听从父母的“教诲”,学习牡丹,可他并不学牡丹的硬骨头精神,却学牡丹的红花绿叶、华而不实这一面,无论在国外学习和工作期间,还是回国工作期间,处处都显示出来。比如,他一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靠勤奋学习,靠小聪明,很快找到了培养自己的园丁——米夫,凭借米夫这个园丁出人头地,结成了教条宗派,为一步登天奠定了基础。又比如,他在上海工作期间,1930年初被敌人巡捕逮走,在狱中没有一点硬骨头精神,却只图个人早点出去,全然不顾党的保密纪律,很快泄露党中央机关的办公地点。好在党中央工作机关搬迁得快,没有造成更严重的损失。直到1942年整风运动,他坚持错误还特意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忆牡丹》。

毛泽东出生农家,上学几次辍学,还当过半年兵,养成一种不尚空谈的务实精神。在湖南一师,经过各方面的磨炼,基本上形成对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看法,即人生观。1915年8月,他写信给一位好高骛远、夸夸其谈的同窗好友,谈人生问题,说“其为事无域,而人生有程”。信中特地抄录了他近期写成的一篇日记,题为《自颂》,以匏瓜(即葫芦)、牡丹相对照,说明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能华而不实。而这篇日记给追求牡丹、还写过《忆牡丹》的王明来说,也是最恰当不过的。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古文,为阅读方便,不妨把其中几段译成白话文

一位长者同我交谈说:你知道葫芦的情况吗?每当春天来临,土层变暖,它的嫩苗便冒出地面,伸展纤细的茎条,顺地缠来绕去,成为瓜蔓。这瓜蔓不能自行向上延伸生长,假若无人栽培管理,它便就近向荆棘丛上攀绕,或者向新近的杂草间躺爬。长到一定程度,瓜蔓上逐渐有间隔地生出一个个小花苞,在荆棘杂草丛中的时隐时现,极不显眼。过往行人看到后一定会指着说:“这不过是一种杂草而已。”可是,到了深秋时节,杂草叶子枯萎了,牧童过往其间,拔开杂草,便发现果实累累,大的像大肚酒瓮一般,这正是葫芦也。

反过来看看牡丹。它生长在由园丁栽培的庭园里,绿色叶子衬托着大红花,交生怒发,华贵鲜亮,争妍斗艳。无知之人一定会指着牡丹说:“这牡丹花结的果实一定大得不得了。”然而谁晓得,到了秋凉时节,牡丹花一下子枯萎了,果实却一个也得不到。(www.xing528.com)

你比较比较,一个葫芦,一个牡丹,到底哪个值得你效法呢?我回答说:“牡丹先盛而后衰,匏瓜先衰而后盛,一者无终,一者有卒,有卒是取,其匏瓜乎?”

有的人像牡丹,“刚刚长出一根枝条,马上伸出来向人显示,一件好事还没有做完,立刻就想当众大喊大叫,喜欢招引朋友和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高谈阔论,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这显然是缺乏一种少说多想的修养,且有严重的轻浮喧哗之习气,恰像美女自我陶醉一样得意,真有点不知羞耻了。虽然表现上热闹非凡,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多大作为了。当追名逐利还没有栽跟头的时候,心中的贪欲日益强烈,道听途说,损耗了精力,浪费了光阴,还自以为得意。“日学牡丹之所为,将无实之可望。”

毛泽东的一生,正是学“匏瓜”之所为,为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扎扎实实,开小花、结硕果。在中央“八七”紧急会议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当中央负责人提议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工作时,他毅然回答:不愿去上海大城市住高楼大厦,而愿去艰苦的农村,上山结交绿林朋友,建立革命据点。他奉中央之命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在去工农革命军的途中被国民党民团抓走,在被押送途中机智脱险,死里逃生;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秋收起义,严重受挫后引兵井冈,在井冈山结交绿林,“枪杆子”与民众运动结合起来,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为“围魏救赵”,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吃够了没有根据地的苦头,白天遭敌军追击,晚上还要被偷袭,弄得睡不好觉,吃不上饭,甚至还向女战士曾志“要饭吃”。经过艰苦奋斗,虽然建立起赣南、闽西根据地,但由于缺医少药,得了一场大病,历时几个月,在闽西一位名医吴修山精心治疗下,总算过了鬼门关。也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不断地总结了革命实践经验,提出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土地革命路线和建军路线,艰难曲折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他同朱德总司令一道,在枪林弹雨中指挥红军粉碎了敌军的多次“进剿”、“会剿”,直到打退敌军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受王明“左”倾教条宗派排挤、打击的情况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跟着战略转移——长征。在湘江惨败后,开始在中央领导层中一个一个地做工作,逐步地团结了中央政治局的大多数,在黎平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出了放弃北上湘西的原定计划和确定西进黔北地区的战略决策,实现了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转折。为甩掉敌军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指挥红军在云贵川一带实行大迂回,用了4个月时间,成功地进行了“四渡赤水”,甩开了尾追的蒋介石嫡系部队,捣毁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司令部,写下了他一生中的最得意之笔。这时,蒋介石偕夫人从重庆飞抵贵阳,亲自指挥几十万中央军、地方军对红军实行前堵后追。但是,他并不能阻止中央红军的奋勇前进。红军前锋直逼贵阳,甚至到达城郊,吓得蒋介石屁滚尿流。当时蒋介石的随从高参晏道刚后来回忆写道:“4月5日夜……特别关心清镇飞机场的情况,彻夜不安。是夜蒋泻肚子,遗屎床上,宋美龄伤风发烧。次日一早侍从副官蒋孝镇挨蒋大骂,责怪不该让他住透风的房子。蒋孝镇心有不服,对我说:‘他受惊了怪房子’。”毛泽东在领导红军长征中,历尽艰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全部消灭工农红军于安顺场一带峭壁峡谷之中的阴谋。工农红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通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实现了一、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合。接着,又战胜了张国焘分裂主义,通过了荒无人烟的漫漫大草地,奇迹般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决策。指挥红军到达陕北后,以发展求巩固,奠基西北,成功地实行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由十年内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领导军民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平原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建立了敌后根据地,不断打击日本侵略军,迅速壮大抗日队伍,和全国人民一起,经过8年抗战,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军。蒋介石挑起内战后,又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自卫战争,经过3年,解放军非常顽强地又打败了国民党800万军队。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艰苦奋斗、硕果累累的开国领袖。

王明一生追求“牡丹”之所为,怕艰苦环境,总想在大城市的庭院中生活。从中国的武汉大城市到苏联首府莫斯科,在中山大学很快找到米夫这个园丁。在米夫园丁栽培下,刚刚长出一根枝条,马上伸出来向人显示,一件好事还没有做完,立即就想当众大喊大叫,喜欢招引朋友和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高谈阔论,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他从莫斯科回到上海这座大城市,怕艰苦,不愿到工厂、农村去参加实际锻炼,甚至几次不服从组织分配,不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去,而千方百计地赖在上海城市里工作。在城市里,可以接触中共上层领导,写文章、作诗都很方便,大喊大叫,好表现自己。当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坐镇上海、扶植王明掌握党中央大权后,在城市白色恐怖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王明仍以大城市领导农村,不愿将中共中央转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去,而自己却躲进郊区的疗养院,随后,搬进尼姑庵隐居起来。为此,他写过一首《尼庵小住》的“口吟”诗:“警犬觅踪何所之?尼庵同隐学禅师。党人本领通天大,结伴神仙鬼不知。”[1]经过一段寺庙生活,还是决定再一次赴安全系数极大的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遥控指挥他一手操办的中共临时中央常委,推行以《两条路线》即《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为纲领的“左”倾路线。在王明离沪赴苏联前夕,再三关照博古,嘱其凡事都得请示共产国际,“决不可擅自行动,更不得听信他人”。中共临时中央博古忠实推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继续执行反对所谓“目前党内主要危险”的“右倾”和“改造充实各级领导机关”的互相联系的两项任务;通过文件、电讯和派人向王明汇报情况,并争取指示。王明赴苏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很快成了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委员和政治书记处候补书记,直接参加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研究和决策,必要时派人回国传达;共产国际发给中共的决议、指示,都由王明传达到国内。这样,形成了王明代表共产国际向中共临时中央发号施令、博古在国内照王明命令办事的局面。王明当时在莫斯科曾对同仁自鸣得意地讲过:“列宁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外国,主要关键问题都是列宁决定的。”言下之意,我王明像列宁那样,人虽然在莫斯科,但是中共临时中央的主要关键问题都由我王明决定的。尽管博古在执行过程中有某些发挥,但“主要关键问题”确实是王明“决定的”。所以,第三次“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以王明的名字来命名是最恰当不过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已设立在陕北延安,领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形势发展很好。这时,王明又从莫斯科回到陕北,在延安只呆了不到20天,就迫不及待地到武汉城市同蒋介石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了。由于环境优越,生活舒适,脱离革命实际,结果又犯了右倾错误。

以上这些,表明王明“日学牡丹之所为”,“一枝粗伸,即欲献于人也,一善未达,即欲号于众也”,“将无实之可望”。理论脱离实际,十年内战时期王明犯了“左”倾教条宗派的严重错误,抗战初期又犯了右倾教条主义错误。纵观王明一生,确确实实是追求牡丹的人生——只开花不结果。

毛泽东学匏瓜之所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艰险,脚踏实地,开小花,结硕果,艰辛地探索、开辟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把中国革命不断地引向胜利。

《毛泽东与王明》这部书,是紧紧围绕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而展开,是非常艰难和曲折的。正如2007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对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所说的那样:“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就是党的事业的命脉。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

【注释】

[1]《王明诗歌选集》,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79年版,第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